華文網

專欄丨市場不會總是“劣幣驅逐良幣”吧?!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最高榮耀莫過於此。本屆上海車展上,LYNK&Co,WEY,“王朝”,剛好是李書福、魏建軍和王傳福三個男人的姓氏集中亮相。這是中國汽車本土品牌面向未來的新開始,

亦是中國車市競爭的新格局。

2003年開始,本土品牌的接力棒先後在奇瑞、吉利和比亞迪上交替運行。2012年到2015年,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兩家本土品牌迅速在市場微增長中脫穎而出,成為引領中國品牌發展的龍頭;從2016年開始,卯足了勁的吉利汽車和廣汽乘用車,成為這一輪高速成長的領跑者。

廣汽傳祺的成長幾乎與吉利同步,在博瑞亮相之後的一個月,

傳祺GS4耀眼登場,短短2年就實現近60萬輛銷量,成為中型SUV市場的驚世黑馬。2016年10月份登場的GS8,在今年3月份和4月份接連突破1萬輛,取代漢蘭達和銳界,成為大中型SUV的領跑者,這種力量,已經開始動搖合資公司在中國30年來形成的品牌基礎。

現實中,市場總是充滿著戲劇性,期待中的自主品牌大洗牌一直沒有到來,並且自主品牌絲毫沒有減少的趨勢,反而如雨後春筍一樣茁壯崛起。

但市場不會總是“劣幣驅逐良幣”。今年一季度市場深度調整,眾多裸泳者紛紛現身,吉利和傳祺加速奔跑,長安和長城也從去年的驚慌失措中穩定下來。相反,江淮汽車、一汽奔騰在加速下滑,幻速和北汽等新生力量遭遇大幅度下挫,從神壇走向人間。

有力者愈有力,無力者落荒而逃。一個更為理性的汽車市場本就該有自身的規律,它讓期待者更加期待,裝睡者儘快醒來。

在這裡,《汽車公社》以史為鑒,以當下為見,大膽推演一下未來八年的中國汽車走勢。

2020年,中國本土品牌預計將佔據2500萬輛乘用車總量(狹義,不含微車和商用車,下同)中的45%左右(2016年佔據41.6%)的市場份額,屆時本土品牌中將有2至3家公司達到200萬輛以上的規模。

吉利汽車(含富豪)和完成整合之後的“東風+一汽”有望率先達到這一規模。2020年也將是合資公司的分水嶺,那些和中國本土品牌更接近的外資公司日子將更加難過,

不排除其中的一些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另外,如雪鐵龍和馬自達等,將主動調整市場份額優先戰略,堅決做自己,在龐大的3000萬輛市場總量中,最終尋得一席安身立命之地。

2025年,國內乘用車的規模達到3000萬輛左右,本土品牌的份額將升至50%左右,內部之間的整合接近尾聲,大批公司被並購,大量品牌退出,預計屆時將誕生2家500萬輛規模(不含集團的合資品牌)的大集團,

進入全球10強。3家300萬輛左右有特色的本土公司,進入15強。

這其中,吉利汽車將成為代表中國汽車的翹楚進入全球汽車的舞臺;SUV紅利終結之後,長城汽車將與一家同等規模的企業組成新的集團,譬如與長安或者廣汽;完成整合之後的“上汽+奇瑞”組合,“東風+一汽”組合將展開一系列極具想像力和聲勢浩大的整合戰,包括江淮、眾泰、華晨等現有中等規模的企業,都將加入其中,各自品牌消亡,保留製造基地。

比亞迪的變數最大,按照2025年3000萬輛乘用車總量,其中新能源占比來計算,比亞迪將成為其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並有望形成200萬輛左右的新能源銷售規模,最終並購一家傳統的汽車企業,成為中國汽車比肩吉利汽車的全球競爭參與者。

樂視或者蔚來等新興汽車品牌在8年之後獨立存在的概率很小,它們最終將加入上述大集團中的一家,在一個更寬廣的舞臺上,延續自己的承諾和夢想。

在這個龐大而激烈的市場,帶著鐐銬與狼共舞,混亂而無序的互聯網造車投機者,眾泰和漢騰們另類的偏執,樂視和蔚來所憧憬但混沌的未來,吉利和長城們大膽的一步,仍過不是無數失敗與成功之後的再進一步,勝利遠未終結。

20年來,我們親歷著先行者更迭,目睹著悲傷者離場。未來,我們還將見證一個又一個奇跡,破繭前行;也勢必將目送一個又一個失意者,揮灑揚塵。

讓悲傷者悲傷,讓有力者前行,這才是這個偉大的事業本來的姿態。

衛金橋,《汽車公社》&每日汽車總編輯。專職汽車,汽車行業的忠實記錄者。

各自品牌消亡,保留製造基地。

比亞迪的變數最大,按照2025年3000萬輛乘用車總量,其中新能源占比來計算,比亞迪將成為其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並有望形成200萬輛左右的新能源銷售規模,最終並購一家傳統的汽車企業,成為中國汽車比肩吉利汽車的全球競爭參與者。

樂視或者蔚來等新興汽車品牌在8年之後獨立存在的概率很小,它們最終將加入上述大集團中的一家,在一個更寬廣的舞臺上,延續自己的承諾和夢想。

在這個龐大而激烈的市場,帶著鐐銬與狼共舞,混亂而無序的互聯網造車投機者,眾泰和漢騰們另類的偏執,樂視和蔚來所憧憬但混沌的未來,吉利和長城們大膽的一步,仍過不是無數失敗與成功之後的再進一步,勝利遠未終結。

20年來,我們親歷著先行者更迭,目睹著悲傷者離場。未來,我們還將見證一個又一個奇跡,破繭前行;也勢必將目送一個又一個失意者,揮灑揚塵。

讓悲傷者悲傷,讓有力者前行,這才是這個偉大的事業本來的姿態。

衛金橋,《汽車公社》&每日汽車總編輯。專職汽車,汽車行業的忠實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