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決了野生白雲參的馴化種植中的瓶頸問題 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解決了野生白雲參的馴化種植中的瓶頸問題 提高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白雲參是貴州苗族慣用藥材,目前仍主要領先採收野生資源,野生白雲參因過度採挖,野生現已日漸枯竭瀕危狀態。

為解決白雲參的資源問題,開展了白雲參的野生馴化栽培試驗,雖然獲得了成功,但白雲參在其生長期內生物量積累緩慢,容易生蟲,根容易腐爛死亡,從而導致經濟效益低下,種植戶積極性不高,因此,這是制約白雲參種植發展的瓶頸。種植方法可提高白雲參幼苗的成活率,使幼苗成活率可達75%,白雲參肉質根畝產260 ~ 300 公斤,扣除成本,畝效益可達8000 ~ 12000 元。

1、整地:在海拔高度400 ~ 1800m 的向陽草坡或叢林設置種植區,在4 月下旬撒上農家肥將種植地深翻耕耙細整平,做壟。

做壟是先在地上隔2 米打上格線,開溝,然後將溝裡的土向兩邊分撩,做成壟寬1.7 米,溝寬30 釐米的壟床,如遇乾旱,可沿溝灌溉,以備播種。

2、堆肥、消毒:將植物的莖、葉密封隔絕空氣5 ~ 6 個月,

有機肥便腐熟。腐熟後的有機肥在有水泥地面上拌勻,防止有害昆蟲的污染。在種植區域穴內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 ~ 3000 公斤,鋪設2 ~ 5 釐米厚。有機肥料和周圍土壤用每噸施入1 公斤甲基對硫磷- 敵百蟲粉劑進行消毒,然後播種,覆土深度3 釐米。

3、育苗:4 月下旬選株型好、壯實種子,用洗衣粉清洗後,再用水浸泡4 小時,陰乾。將白雲參種子撒在苗床上,澆水保證土壤濕潤,蓋上稻草。

所述澆水可早晚各澆水一次。

4、育苗管理:白雲參幼苗出苗時應遮蔭、澆水、施肥,避免太陽照射,並及時除去雜草。所述施肥是於6 月中下旬苗出土後,7 月開始噴施尿素,每畝施尿素20 ~ 30kg,噴施尿素的濃度為0.5%~ 1.5%,尿素的氮含量不低於46%。

5、移栽:在種植區域的壟床上挖穴,待苗床上的白雲參苗長至20cm 時,選壯實幼苗移栽於挖好的穴內,株與株間距1.7m。所述間距保證種植密度適宜,白雲參容易進行光合作用,

吸收養分,同時亦適合白雲參的繁殖。

6、採收:白雲參第二年冬季收穫,可在割完地上植株後,將肉質根挖出,清除雜質。所述肉質根是中藥材,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