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京再現遊客下車游猛獸區 專家:建議立法禁止自駕遊模式

圖中灰衣男子帶著孩子們在野生動物園下車。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肖茹丹 張想玲

3月19日,有網友報料稱在北京野生動物園白虎遊覽區,一組遊客擅自下車,不聽從工作人員勸阻,在園內步行遊玩。隨後該動物園發表聲明稱:“工作人員曾上前勸阻,但遊客未聽從,經多次勸說遊客繼續上車遊覽,

未發生涉及遊客的安全事故”。

該消息引發輿論關注,甚至有網友認為這種“零距離”自駕觀賞應該淘汰。事實上,去年一年,國內多個野生動物園頻繁發生野生動物園動物傷人事故,讓遊覽安全走進公眾視野。

到底是與野生動物零距離接觸,還是取消這種危險性較高的觀賞模式?究竟是園區統一提供安全保障,還是給遊客足夠自主性?封面新聞記者再次聯繫上該動物園。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野生動物園於2001年建成開園,2015年推出自駕遊覽項目,共7大展區,遊客可觀賞猛獸、鳥類等50多種野生動物。截至目前,園區尚未發生過任何導致遊客和員工傷亡的重大安全事故。“園區設置了隔離措施,如水域、壕溝等,從根本上消除了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隱患,”該負責人表示,園區將進一步加強安全措施管理,希望各位遊客在遊覽過程中也遵守規定。

野生動物傷人頻發 管理模式遭網友質疑

自去年起,野生動物園內動物傷人事件頻發,不少人在譴責“遊覽者不自覺”的同時,也開始思考“零距離”的觀賞模式在國內是否可取。

中國動物園協會理事彭真信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野生動物園的自駕區大體有兩種運營管理模式,一種是遊客自駕在猛獸生活區中遊覽,與動物“零距離”接觸,目前國內僅有兩家野生動物園保留該模式;另一種是自駕遊覽區通過壕溝、水域等格局,

把猛獸和遊客隔絕,視線上遊客雖然可與猛獸平視,但彼此間保持著安全距離,互不打擾。這是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野生動物園普遍採用的方法。

“前一種遊覽模式由於存在不可控的安全隱患,目前在行業內已呈現出逐步被淘汰的趨勢,”彭真信說,貼警告標語、播放警告廣播、喊話、簽訂責任書等,都不是強制措施,再加上遊客的自我約束能力不同,

無法從根本上規避安全風險。

封面圓桌

四川省旅遊景區管理協會會長秦福榮:

建議立法 禁止自駕遊覽野生動物園

“以2016年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為例,我認為雙方都有責任,動物園方面在管理上存在漏洞,”秦福榮認為,雖然這些動物多為人工繁殖,但動物習性仍未改變,特別是獅子、老虎等猛獸,觀賞時如何確保遊客安全是景區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

秦福榮指出,進入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遊覽區,必須要乘坐專業車輛,嚴禁自駕車輛進入。“不管是食肉動物區,還是食草動物區,景區都應該統一提供專業、安全的觀賞車輛”秦福榮說,一方面專業車輛設置有防護網等,安全係數更高,另一方面車上的工作人員能夠及時制止遊客的過激行為,避免意外發生。

除此之外,秦福榮還建議景區應該為遊客提供防護服、配備專業講解及急救人員,並在景區沿路設置急救站,隨時處理緊急情況。“國內野生動物園遊覽管理需要進一步加強,要建立完整、系統的安全遊覽制度,還需要法律來規範,”秦福榮直言,應該通過對相關行業規範的修訂,對野生動物園零距離自駕遊模式實施淘汰。“當然,這只是針對自駕遊的零距離模式。園方提供車輛和服務的零距離遊覽,並不在此例。”

全國政協委員孫朝暉:

不能任性而為 遊客應加強規則意識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孫朝暉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事件頻頻發生,背後的癥結還在於人。“關鍵的問題還是人。是人對規則的敬畏感要不斷提高。”孫朝暉告訴記者,自己也去過野生動物園,在園方提供的遊覽車內,體驗人與動物的親近,感覺很好,也很安全。

在他看來,為何屢屢有遊客被動物所傷,就在於一些人不遵守規則,任性地挑戰規則。“無論是遊覽車,還是自駕,進園之前,園方肯定會有遊覽相關注意事項的提醒。”他說,在被告知後,遊客還是私自下車或開窗,產生的惡劣後果應該自負。

“自駕遊不能開門或者開窗。成年人都很清楚,不能如此任性。”他表示,因此產生的後果肯定要自己負擔。運營模式到底是不是問題,是否應該取消?他認為,零距離接觸,要不要取消是由於市場決定的,是一種商業行為。“管理部門只能引導,無法用行政手段進行干涉。”

他山之石

游美國黃石公園 必須在封閉車裡觀賞

野生動物園並非本土產物,而是上個世紀90年代從國外引進的業態。目前,全球許多國家都有野生動物園,新加坡、日本、美國等也對遊覽野生動物園作出了完善而嚴格的規定。

阿根廷對在國家公園裡自駕遊的規定十分詳細,比如準備充足的水、食物,車上要有導航和自救系統。與此同時,遊客要嚴格遵守路線,只能在指定地點紮營,不能隨意點燃篝火。一經發現,外國遊客會被驅逐出境,而本國遊客會面臨罰款。

美國黃石公園也有一套嚴格的遊覽規則:允許遊客自駕游,但是自駕游乘客必須隨時待在車裡,車門、車窗和車頂窗必須關好。如果想停車觀賞野生動物,遊客也必須坐在封閉的車裡觀賞。在國家公園隨意喊叫引起動物注意都是違法行為。

新加坡則在觀賞設計上用了”巧勁兒“:在動物活動區與遊客觀賞道路之間,修建一條至少2米寬的水溝,或利用玻璃窗隔絕,這樣不僅保證了遊客和動物間的安全距離,也避免了不守規矩的遊客擅自攀爬的行為出現。

秦福榮指出,進入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遊覽區,必須要乘坐專業車輛,嚴禁自駕車輛進入。“不管是食肉動物區,還是食草動物區,景區都應該統一提供專業、安全的觀賞車輛”秦福榮說,一方面專業車輛設置有防護網等,安全係數更高,另一方面車上的工作人員能夠及時制止遊客的過激行為,避免意外發生。

除此之外,秦福榮還建議景區應該為遊客提供防護服、配備專業講解及急救人員,並在景區沿路設置急救站,隨時處理緊急情況。“國內野生動物園遊覽管理需要進一步加強,要建立完整、系統的安全遊覽制度,還需要法律來規範,”秦福榮直言,應該通過對相關行業規範的修訂,對野生動物園零距離自駕遊模式實施淘汰。“當然,這只是針對自駕遊的零距離模式。園方提供車輛和服務的零距離遊覽,並不在此例。”

全國政協委員孫朝暉:

不能任性而為 遊客應加強規則意識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孫朝暉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事件頻頻發生,背後的癥結還在於人。“關鍵的問題還是人。是人對規則的敬畏感要不斷提高。”孫朝暉告訴記者,自己也去過野生動物園,在園方提供的遊覽車內,體驗人與動物的親近,感覺很好,也很安全。

在他看來,為何屢屢有遊客被動物所傷,就在於一些人不遵守規則,任性地挑戰規則。“無論是遊覽車,還是自駕,進園之前,園方肯定會有遊覽相關注意事項的提醒。”他說,在被告知後,遊客還是私自下車或開窗,產生的惡劣後果應該自負。

“自駕遊不能開門或者開窗。成年人都很清楚,不能如此任性。”他表示,因此產生的後果肯定要自己負擔。運營模式到底是不是問題,是否應該取消?他認為,零距離接觸,要不要取消是由於市場決定的,是一種商業行為。“管理部門只能引導,無法用行政手段進行干涉。”

他山之石

游美國黃石公園 必須在封閉車裡觀賞

野生動物園並非本土產物,而是上個世紀90年代從國外引進的業態。目前,全球許多國家都有野生動物園,新加坡、日本、美國等也對遊覽野生動物園作出了完善而嚴格的規定。

阿根廷對在國家公園裡自駕遊的規定十分詳細,比如準備充足的水、食物,車上要有導航和自救系統。與此同時,遊客要嚴格遵守路線,只能在指定地點紮營,不能隨意點燃篝火。一經發現,外國遊客會被驅逐出境,而本國遊客會面臨罰款。

美國黃石公園也有一套嚴格的遊覽規則:允許遊客自駕游,但是自駕游乘客必須隨時待在車裡,車門、車窗和車頂窗必須關好。如果想停車觀賞野生動物,遊客也必須坐在封閉的車裡觀賞。在國家公園隨意喊叫引起動物注意都是違法行為。

新加坡則在觀賞設計上用了”巧勁兒“:在動物活動區與遊客觀賞道路之間,修建一條至少2米寬的水溝,或利用玻璃窗隔絕,這樣不僅保證了遊客和動物間的安全距離,也避免了不守規矩的遊客擅自攀爬的行為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