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差點被運到臺灣的國寶,傳說為西施唯一傳世文物

1935年,河南省輝縣琉璃閣發現一批東周墓葬,出土銅器、陶器、甲骨、織錦、書籍、玉器、文卷文物無數,學術界震驚。1949年,這些文物被裝為38箱,準備運往臺灣。

(考古人員合影)

由於戰場形勢劇變,河南機場被包圍,一架飛機未能起飛。結果,11箱文物被運往臺灣,20多箱文物幸運遺留大陸。這些文物,如今被兩岸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就包含這件被稱作西施唯一傳世文物的國寶。

目前,這件國寶藏於國家博物館。

西元前497年,吳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大敗越軍,越王勾踐送西施入吳宮。俗話講,英雄難過美人關,夫差也不例外。他看到西施的容貌驚為天人,於是為西施建造一座宮殿。

這座宮殿金碧輝煌,樓閣玲瓏,取名“館娃宮”,宮內“銅勾玉檻,飾以珠玉”,這件國寶就是宮內的物品,為西施專用。據說,

“館娃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完備的王家園林。從此,夫差被西施美色所迷,在“館娃宮”中整日飲酒作樂。

(“館娃宮”遺址)

此消彼長,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西元前482年,勾踐趁夫差率吳國主力北上與晉國爭霸的機會,奇襲吳國,吳軍大敗;前473年,勾踐再次攻打吳國,

夫差自殺于姑蘇山上,吳國滅亡,西施與範蠡泛舟江湖。這件國寶不知所終,直到1935年輝縣重新發現。

國寶的名字叫做吳王夫差鑒,鑒為盛水器,盛行于東周時期。用途有三:一是盛水,當作鏡子;二是盛冰,用作冰鑒(古代的冰箱);三是澡盆。

吳王夫差鑒像個大缸,平底;高44.8cm、口徑76.5cm、重60kg,鑒腹兩側有龍頭狀獸耳,兩耳間的口沿旁有小龍攀緣器口,作探水狀。內壁有13字銘文,記述吳王夫差用青銅作此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