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錢海芝麻深度:經濟增速已明顯下降,為何就業率還保持穩定?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證人們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首要問題。擴大就業不僅能充分利用勞動力要素、促進經濟增長,而且還能促進居民收入增長、促進消費,增強人們對經濟的獲得感。

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深刻變化,表現之一是第二產業增速放緩、占比下降,第三產業增速較高、占比上升。以往,在第二產業比重大、增長快的時期,增長和就業之間的關係密切,增長上去了,就業也就增加了,增長下來了,就業也會隨之下來。如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

全國就有兩千多萬農民工提前回家,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在這種形勢下,政府出臺了以四萬億為代表的一系列刺激政策,隨著這些政策作用發揮和經濟企穩回升,就業問題也得到了緩解。從這個意義上講,保增長確實就是保就業。

但近幾年情況有了很大不同。儘管經濟增長在放緩,GDP增長從2011年的9.5%回落到2015年的6.9%、2016年的6.7%,但就業並未出現大的問題,新增就業人數還在增加。

2011年、2012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均超過1200萬人,從2013年到2016年連續4年每年都突破1300萬人。

為什麼經濟增長在放緩,但就業保持穩定甚至有所好轉?

一是經濟規模在增大,GDP每增長 1個百分點所對應的新增就業人數大幅增加。2016年,GDP每增長1%所對應的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96萬人,

是2005年的2.3倍。從拉動就業來看,當前GDP增長1%與10年前的1%不可同日而語。

二是經濟結構轉變,服務業快速發展,2015年其產值超過經濟總量的一半,吸納了大量就業。第三產業增長快於第二產業, 2011-2015年第三產業年均增長 8.4%,比第二產業高0.3個百分點,其中2015年高出2個百分點,2016年高出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為大量勞動力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

第二產業增長放緩、比重降低、吸納就業人數減少,

第三產業增長較快、比重提升、吸納就業人數增加,這種深刻變化使得與以往相比,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之間的相關性有所降低,增長目標和就業目標之間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背離。在這種情況下,一味強調增長並不必然能帶來就業。由於第二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遠高於第三產業,所以要保持更高的增長,還得依靠第二產業。

說到穩增長,各地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大幹快上項目,這些項目以第二產業為主。但由於資本密集、技術進步、“機器換人”等原因,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是下降的。與此相反,第三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較低,這意味著其占GDP的比重上升,GDP增速就會下降,但第三產業就業彈性係數高於第二產業,1個百分點的第三產業GDP增長能帶來更多就業。

因此,宏觀調控政策逐步由強調經濟增長轉向強調增加就業,反映了經濟結構新變化對調控政策和政策目標之間關係的影響,能夠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針對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1個百分點的第三產業GDP增長能帶來更多就業。

因此,宏觀調控政策逐步由強調經濟增長轉向強調增加就業,反映了經濟結構新變化對調控政策和政策目標之間關係的影響,能夠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針對性、精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