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萬萬想不到!東莞這個村出了一百多位科學家、工程師!

新朋友點擊「莞香花開」可快速關注

你很難想像

這麼一個現代化建築的村莊裡

還有這樣一片古建築群↓↓

鄧屋村古建築群被一大片現代建築包圍

和很多東莞古村落一樣,

鄧屋村古建築群也被一大片現代建築包圍著,

如同一座孤島,

期間雖然還有不少古建築保留完好,

但也有不少已經頗為破敗。

鄧屋村航拍

鄧屋村位於東莞市橋頭鎮中心往西北部。始建於洪武四年(1371年),距今有647年歷史,2012年入選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

當然,鄧屋村最為知名,也最讓東莞人驕傲的是,作為一座偏遠的山村,該村近百年來,卻湧現了包括我國著名郵票設計師鄧錫清、著名的治蝗專家鄧錫鎏、中山大學土木工程教授鄧盛儀等在內的100多位科學家、工程師,堪稱“奇跡”。其中中國土壤學和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的開拓者鄧植儀,

中科院院士、中國鐳射科學之父鄧錫銘,更是在中國科技領域中具有奠基性的頂尖科學家。

著名郵票設計師鄧錫清作品

鄧屋村古建築群位於村南門路、東門路等主要街道,包括北門、南門、麻石路二段約150米、古井四口及清末民居近200間,

以及鄧氏宗祠、文帝廟、鄧植儀祖居、鄧仲碩故居、鄧屋村炮樓等古建築。

鄧屋村古建築群門樓

北門樓面闊4.2米,進深6.5米,為硬山頂,封火山牆。和很多古村一樣,鄧屋村原本有東西南北四個門樓,但如今只剩下北門樓和南門樓了。

鄧屋村北門樓

南門樓跟北門樓規格一樣,但稍微氣派一點,它有一塊紅砂石的匾額,刻著“坤元門”。讓人更想不到的是,這小小的門樓,竟有 “坤方遠接滄浪水,元門高摘鬥牛星”的楹聯,真是霸氣外漏。據史料記載鄧屋南門樓是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854年)所建,是按當時鄧大林(進士及第)提議定方位,

作對聯,並挖造南門塘及建圍牆。

鄧屋村南門樓

按照八卦,坤為地,為母,卦位元系指女性的涵義,因此這裡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說法:娶媳婦從南門樓進入本村的話,日後能夠成為相夫教子之賢妻良母。

也許,正因此南門樓建立後,鄧屋村還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風俗:凡娶媳婦必須由南門樓進入本村,如果鄧屋村的男丁娶外地女子為妻的,新娘坐花轎入村時,需在南門樓前停下,步行穿過南門樓,而後在“眾人廳(鄧氏宗祠)”前點燃三響禮炮,新娘才會被接進夫家。

南門樓上的匾額

走進古村中,你會發現,鄧屋村那僅存的200座傳統民居也是典型的廣府民居:坐北向南,青磚砌築牆身,板瓦覆頂,木構梁架,封簷板雕花精美,頭門簷下壁畫內容豐富、形象生動。

鄧屋村古建築

鄧屋村原建住宅,從圍面前向上有九排房屋,每橫排房屋有一條巷共八條巷,建有四條直巷,這十八條巷全是麻石路,為村民出入道路,至今仍保存完好。村內現存4口古井,用麻石和青磚砌成,井口為八卦形狀,井口寬直徑兩米,深五米;井水雖可飲用,但為村民安全著想,現已全部架設護欄。

麻石路,“泥土的歌者”鄧植儀所鋪蓋的。

因為長期閒置,不少古民居出現了損壞,其中包括文帝廟。

在東莞古村中,文廟是非常罕見的。或許正因為如此,鄧屋村一直以來都是東莞東部一帶有名的文化村,近百年來,湧現了100多位科學家、工程師,除了中國土壤學和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的開拓者鄧植儀,中科院院士、中國鐳射科學之父鄧錫銘這兩位赫赫有名的科學家之外,還有我國著名郵票設計師鄧錫清、著名的治蝗專家鄧錫鎏、中山大學土木工程教授鄧盛儀等。

村內的碉樓

其實,鄧屋村在歷史上是有名的窮村,鄧家祖輩務農為生,直到鄧慶雲出現才扭轉了乾坤。鄧慶雲兒時曾經做過某富家少爺的陪讀,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等有了經濟基礎之後,就大力鼓勵後代讀書,其兒子鄧植儀、鄧鴻儀、鄧盛儀都曾經出國留學,才讓鄧屋村這個偏僻的小農村逐漸演變成一個科技人才大村,堪稱教育史上的奇跡。

鄧植儀

文廟就是那個時候建立的,當時孔子圖像在村裡很多,村裡孩子大多在六七歲便會拜孔子,在私塾、文廟和家裡都拜。南方日報2009年的報導中記載著該村老人鄧根喜的回憶:他10歲時(1941年)的一天,公雞剛打鳴,其爺爺就叫醒他,讓他端著飯踩在梯子上去吃,寓意步步高升,然後背著他到私塾去拜“孔聖先師”圖像。

有如此濃郁的文風,鄧屋村自然有了鐘靈毓秀的人文基礎了,奇跡的產生也是必然的。

老屋上貼著新對聯

對於古村落而言,宗祠是最重要的建築,也是古村從前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鄧氏祠堂,始建于明代,重修於2010年。內供奉鄧屋先祖帝德公與盧氏祖婆,富公與羅氏祖婆和鄧屋村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祖公與祖婆。村民自發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和其他節慶在祠堂內上香。

據《橋頭鎮志》記載,鄧屋村鄧氏家族血脈來自韶關南雄珠璣巷,鄧屋村原本叫做盧屋。相傳鄧屋村始祖鄧帝德把二兒子鄧富寄養在土橋蘆桔坊(今鄧屋村)邱氏外婆家,後攜妻兒從石排水貝白麵前圍遷到邱氏處定居。

隨著鄧姓人口的不斷增多,盧屋及附近的十多戶盧姓、黃姓人口因單薄而搬離。80多歲的鄧富,於明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取代盧氏以鄧姓立村,舊稱土橋。

鄧氏祠堂全景。

在鄧屋村村史展覽館中,還有一項獨特的省級非遺:涼帽。

相傳蘇東坡被貶惠州時,攜愛妾王朝雲蒔花園圃。蘇東坡為不讓王朝雲受日曬之苦,便請人編了此涼帽。因涼帽既遮陽扇風又美觀,極受歡迎,客家婦女相習而用,沿襲至今。

涼帽

傳說總是如此浪漫,但涼帽製作卻殊為不易。它講究精細,除了需要選竹、蔑、布、針線等材料外,還要經過十幾道的工序才能做出。

這些涼帽因花紋的不同而有了好聽的名字:滿天星、禾圍花等。有師傅還能織出“福祿滿堂”“風調雨順”等多種花樣。

不同的婦女戴涼帽也有講究,未婚女孩的涼帽花穗都是白色,已婚少婦的花帶花穗是紅色的,中老年婦女都用青色、黑色或紅綠黑雜色。這些習俗讓小小涼帽增添了不少趣味和文化內涵。

“賣懶 ”

“賣懶”是廣東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除夕之夜,小孩子便手持雞蛋、線香,到村旁“賣懶”,邊走邊唱“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唔懶!”接著小孩圍著巷子轉,把那支香插好,剝下蛋殼放在香下,把雞蛋吃掉,蛋殼留下來寓意把懶惰之性從此“賣斷”,以求在新的一年長得更加聰明伶俐。

小孩子賣懶是有個典故的。傳說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園裡面,有一條大懶蟲,它經常捲縮在蟠桃園裡面,春天吸蟠桃蜜,秋天吃果實。有一個秋天,蟠桃大豐收,它又想去偷吃,王母娘娘知道以後,大發雷霆,把大懶蟲打下了凡間。話說這條懶蟲下到凡間,就鑽進了小孩子的鼻子裡面,變成鼻涕蟲。在小孩子晚上睡著的時候,它就爬到被子上,變成一條大懶蟲。所以小孩子早上經常賴床。所以在年三十的時候,小孩子就要出去賣懶,以求在新的一年裡面勤勤奮奮,不斷進取。

鄧屋村古建築。

主要人物介紹:

1,鄧植儀

鄧植儀對家鄉有深厚的感情,曾親往橋頭地區考察潼湖的水利情況,對開發、改進利用潼湖水利提出具體建設性意見。1946年夏,鄧植儀與橋頭地區各鄉土紳聯名寫信給東莞縣政府,倡議在橋頭墟設立一間中學。1946年9月,橋頭農業職業學校

鄧屋村古建築。

2、鄧錫銘

1960年首先提出在我國開拓鐳射科學技術新領域,並與王之江一起組織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紅寶石雷射器。

1963年又主持我國第一台氫氖氣體雷射器;與國外同時獨立提出高功率鐳射調Q開關原理。

1963年寫信向中國科學院領導倡議,建立鐳射專業研究所。

1964年負責組建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任首屆副所長。

近30年來主要致力發展用於慣性約束聚變的固體高功率雷射技術,主持製成“神光”高功率鐳射裝置,近年來該裝置已為我國核爆模擬、慣性結束聚變研究、X射線鐳射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1988年獲陳嘉庚技術科學獎,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特等獎,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負責研究技術報告105篇,專著1本。

鄧屋村古建築。

3、鄧鴻儀,

4、鄧盛儀,

5、鄧錫清

6、鄧錫鎏,

7、解放後的工程技術人員:

鄧耀榮——北京航空天航空學院副教授,

鄧國寰——佛山獸醫大學副教授,

鄧淦深——南京電子廠矽酸鹽工業工程師,

鄧德輝——廣州人民機械廠廠長、工程師,

鄧根喜——植物保護專業農藝師,

鄧光榮——註冊會計師。

8、鄧佰穩,

鄧屋村還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風俗:凡娶媳婦必須由南門樓進入本村,如果鄧屋村的男丁娶外地女子為妻的,新娘坐花轎入村時,需在南門樓前停下,步行穿過南門樓,而後在“眾人廳(鄧氏宗祠)”前點燃三響禮炮,新娘才會被接進夫家。

南門樓上的匾額

走進古村中,你會發現,鄧屋村那僅存的200座傳統民居也是典型的廣府民居:坐北向南,青磚砌築牆身,板瓦覆頂,木構梁架,封簷板雕花精美,頭門簷下壁畫內容豐富、形象生動。

鄧屋村古建築

鄧屋村原建住宅,從圍面前向上有九排房屋,每橫排房屋有一條巷共八條巷,建有四條直巷,這十八條巷全是麻石路,為村民出入道路,至今仍保存完好。村內現存4口古井,用麻石和青磚砌成,井口為八卦形狀,井口寬直徑兩米,深五米;井水雖可飲用,但為村民安全著想,現已全部架設護欄。

麻石路,“泥土的歌者”鄧植儀所鋪蓋的。

因為長期閒置,不少古民居出現了損壞,其中包括文帝廟。

在東莞古村中,文廟是非常罕見的。或許正因為如此,鄧屋村一直以來都是東莞東部一帶有名的文化村,近百年來,湧現了100多位科學家、工程師,除了中國土壤學和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的開拓者鄧植儀,中科院院士、中國鐳射科學之父鄧錫銘這兩位赫赫有名的科學家之外,還有我國著名郵票設計師鄧錫清、著名的治蝗專家鄧錫鎏、中山大學土木工程教授鄧盛儀等。

村內的碉樓

其實,鄧屋村在歷史上是有名的窮村,鄧家祖輩務農為生,直到鄧慶雲出現才扭轉了乾坤。鄧慶雲兒時曾經做過某富家少爺的陪讀,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等有了經濟基礎之後,就大力鼓勵後代讀書,其兒子鄧植儀、鄧鴻儀、鄧盛儀都曾經出國留學,才讓鄧屋村這個偏僻的小農村逐漸演變成一個科技人才大村,堪稱教育史上的奇跡。

鄧植儀

文廟就是那個時候建立的,當時孔子圖像在村裡很多,村裡孩子大多在六七歲便會拜孔子,在私塾、文廟和家裡都拜。南方日報2009年的報導中記載著該村老人鄧根喜的回憶:他10歲時(1941年)的一天,公雞剛打鳴,其爺爺就叫醒他,讓他端著飯踩在梯子上去吃,寓意步步高升,然後背著他到私塾去拜“孔聖先師”圖像。

有如此濃郁的文風,鄧屋村自然有了鐘靈毓秀的人文基礎了,奇跡的產生也是必然的。

老屋上貼著新對聯

對於古村落而言,宗祠是最重要的建築,也是古村從前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鄧氏祠堂,始建于明代,重修於2010年。內供奉鄧屋先祖帝德公與盧氏祖婆,富公與羅氏祖婆和鄧屋村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祖公與祖婆。村民自發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和其他節慶在祠堂內上香。

據《橋頭鎮志》記載,鄧屋村鄧氏家族血脈來自韶關南雄珠璣巷,鄧屋村原本叫做盧屋。相傳鄧屋村始祖鄧帝德把二兒子鄧富寄養在土橋蘆桔坊(今鄧屋村)邱氏外婆家,後攜妻兒從石排水貝白麵前圍遷到邱氏處定居。

隨著鄧姓人口的不斷增多,盧屋及附近的十多戶盧姓、黃姓人口因單薄而搬離。80多歲的鄧富,於明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取代盧氏以鄧姓立村,舊稱土橋。

鄧氏祠堂全景。

在鄧屋村村史展覽館中,還有一項獨特的省級非遺:涼帽。

相傳蘇東坡被貶惠州時,攜愛妾王朝雲蒔花園圃。蘇東坡為不讓王朝雲受日曬之苦,便請人編了此涼帽。因涼帽既遮陽扇風又美觀,極受歡迎,客家婦女相習而用,沿襲至今。

涼帽

傳說總是如此浪漫,但涼帽製作卻殊為不易。它講究精細,除了需要選竹、蔑、布、針線等材料外,還要經過十幾道的工序才能做出。

這些涼帽因花紋的不同而有了好聽的名字:滿天星、禾圍花等。有師傅還能織出“福祿滿堂”“風調雨順”等多種花樣。

不同的婦女戴涼帽也有講究,未婚女孩的涼帽花穗都是白色,已婚少婦的花帶花穗是紅色的,中老年婦女都用青色、黑色或紅綠黑雜色。這些習俗讓小小涼帽增添了不少趣味和文化內涵。

“賣懶 ”

“賣懶”是廣東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除夕之夜,小孩子便手持雞蛋、線香,到村旁“賣懶”,邊走邊唱“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唔懶!”接著小孩圍著巷子轉,把那支香插好,剝下蛋殼放在香下,把雞蛋吃掉,蛋殼留下來寓意把懶惰之性從此“賣斷”,以求在新的一年長得更加聰明伶俐。

小孩子賣懶是有個典故的。傳說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園裡面,有一條大懶蟲,它經常捲縮在蟠桃園裡面,春天吸蟠桃蜜,秋天吃果實。有一個秋天,蟠桃大豐收,它又想去偷吃,王母娘娘知道以後,大發雷霆,把大懶蟲打下了凡間。話說這條懶蟲下到凡間,就鑽進了小孩子的鼻子裡面,變成鼻涕蟲。在小孩子晚上睡著的時候,它就爬到被子上,變成一條大懶蟲。所以小孩子早上經常賴床。所以在年三十的時候,小孩子就要出去賣懶,以求在新的一年裡面勤勤奮奮,不斷進取。

鄧屋村古建築。

主要人物介紹:

1,鄧植儀

鄧植儀對家鄉有深厚的感情,曾親往橋頭地區考察潼湖的水利情況,對開發、改進利用潼湖水利提出具體建設性意見。1946年夏,鄧植儀與橋頭地區各鄉土紳聯名寫信給東莞縣政府,倡議在橋頭墟設立一間中學。1946年9月,橋頭農業職業學校

鄧屋村古建築。

2、鄧錫銘

1960年首先提出在我國開拓鐳射科學技術新領域,並與王之江一起組織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紅寶石雷射器。

1963年又主持我國第一台氫氖氣體雷射器;與國外同時獨立提出高功率鐳射調Q開關原理。

1963年寫信向中國科學院領導倡議,建立鐳射專業研究所。

1964年負責組建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任首屆副所長。

近30年來主要致力發展用於慣性約束聚變的固體高功率雷射技術,主持製成“神光”高功率鐳射裝置,近年來該裝置已為我國核爆模擬、慣性結束聚變研究、X射線鐳射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1988年獲陳嘉庚技術科學獎,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特等獎,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負責研究技術報告105篇,專著1本。

鄧屋村古建築。

3、鄧鴻儀,

4、鄧盛儀,

5、鄧錫清

6、鄧錫鎏,

7、解放後的工程技術人員:

鄧耀榮——北京航空天航空學院副教授,

鄧國寰——佛山獸醫大學副教授,

鄧淦深——南京電子廠矽酸鹽工業工程師,

鄧德輝——廣州人民機械廠廠長、工程師,

鄧根喜——植物保護專業農藝師,

鄧光榮——註冊會計師。

8、鄧佰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