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劉碩斌:頓悟的核心橋樑——思維修頓悟的核心橋樑——思維修

稍微對禪宗有些瞭解的人士都知道,頓悟概念系南派禪宗的核心理念,也是禪宗存在的真正意義所在。禪宗從佛法的整體性上說,有漸宗和頓宗之別,均是基於覺悟宇宙生命真實真理的過程來論的。

不論什麼大法,不論顯宗還是密宗,凡是基於一步步有次第的漸悟過程都可歸於禪之漸宗,亦可謂如來禪。在禪宗史上以第六祖時期的神秀為代表,亦為北宗。而直接於時時處處所謂“當下”直接向生命的真實真理回歸,不走彎路,沒有所謂的過程,也不論次第,沒有破缺,直接圓滿,即宗門所謂的“直指本性,明心見性”之頓悟,則為祖師禪。以第六祖時期的慧能祖師為代表,

亦為南宗。

自慧能祖師後,禪宗大放光芒,一花開五葉,傳下五宗七派:法眼、溈仰、臨濟、曹洞、雲門五宗,臨濟後又分為黃龍慧南與楊岐方會兩派,當前禪宗流傳下來的主要是臨濟的楊岐派。但不論哪種頓悟禪法,本質均是在趨入真實真理方式上的差別,針對的是不同生命不同業性入頓悟之門的方便法。並且是以宗教的方式接引後學,以致機鋒高峻,後學一般難以入門,

所以自古佛法法脈傳承上都認為禪宗非上根利器者不能入門。

這就出現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不是只有禪宗公案式的導引方式可以入禪門?是否存在以世道學問概念入禪門的方便?最有利於世道眾生入頓悟之門的方便法是什麼?

自古以來,對佛法修證越深者越具大智慧,方便法也越多,用佛學概念說“後得智”越大,于世道眾生就越具大機大用,無時無處不是方便。

探究其中緣由,洞察人性越深越廣者,禪宗所謂越“見性”者功力越深厚,智慧越大。為何人性非常關鍵?其實人之個性不過是外在表像,關鍵的是對人性起決定性作用的“業性”。

越具世道普遍性、共性的業性于世道覺悟就越具方便,換句話說,能以幾乎每個生命時刻不離的共同的習性為接引法門就是最大的慈悲方便。那什麼是世道時刻不離,最為依賴的習性呢?思維!

生命每時每刻每言每行均是受思想意識指導的,哪怕是最平常的吃喝睡撒拉,及隨時左右我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等情志。而且這些時刻隨著外在的資訊在變,時刻的應變均要時刻依賴思維得到的思想意識。可以說,思維是人類活動中最為根本的習性。

從人類學科的發展來說,思維學系所有其它學科的根本,也是其它學科的共性所在,與貫通一切的大道學問趨向一致。

中國的航空航太之父錢學森老先生曾將人類學科分為六大體系: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最為根本的就是思維科學。因為每門學科的研究發展均是以思維思考為基礎。

從佛教出世與入世智慧來論,思維乃是連接世道與出世道修行法門最為重要的橋樑。宇宙真理沒有兩個,不論什麼文明、什麼宗派,還是現代的所謂科學,只要探究宇宙真實或生命真理到一定深度必然要向思維本身的學問回歸,所謂殊途同歸。

禪宗為什麼能具頓悟的方便智慧呢?因為洞察了生命的真實後,直接抓住生命最本質的東西——思維,從思維過程直接切入到主宰思維過程的思維的主體。現代禪悟學(暨融通智慧學)稱之為思維力源頭修煉。這個思維主體就是是指什麼呢?哲學中稱為“我”,西方哲學的終極問題就是很多人經常念在口頭的“我是誰?”。世道文明的學問體系本質均不離對宇宙生命真實真理的探究,不過探究的切入點、方式、層面、角度與宗教不同而已。

只是世道對這個“我”始終沒有真正解碼,哲學上的觀點很多,每類哲學家均能涉及到一些真實,如同瞎子摸象,似乎都沒有錯,但也無法證明某一思想是對的。否則,必洞見宇宙生命的真實真理得大圓滿,能圓滿一切思想。用佛家的概念就是必然開悟。不洞見其真實是不可能真正開悟的,不論你用什麼方式方法,不論您是以出家的禪定、苦行等宗教路子還是在家的所謂科學研究路子。

世道所謂的科學研究學問的方法多基於二元思維,是難以真正開悟的。因為在研究的過程中被研究物件與正在思考的這個“我”就已被隔離開了,“我”被隔離在外。而探究哲學終極問題“我是誰?”時,被研究物件與正在研究的這個“我”本身就是一體,這是一個思維悖論。

當我們在研究任何問題時,本質上都是對局部事物的思考,那局部思考的結果在現實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現代文明稱之為“知識”,即在認識宇宙過程中,對知道部分的思想創立一個概念固化下來,即已經知道的“識”。

老子在《道德經》中將之稱為“名”。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這種反映各類專業局部真實的“名”越來越多,即造就了我們現代各類學科龐大的知識量,而且還在以所謂的專業細分方式迅速膨脹。西方也有哲人發現了這本身的認知問題,警示學界說“知識之島越大,無知的海岸線越長”。這本身就是認知領域的一個大悖論,探究真實真理或傳承學習均變成向外追逐知識了,騎驢覓驢,如何能洞見真實而開悟。

所以,佛法大智慧一直提醒學人在探求宇宙生命真相時不要“外求”,要內明、內證。道家老子也強調“自知”,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儒家聖賢則強調內省、自省。最代表中華智慧文明的儒釋道三大家均指向一處,絕不是偶然。

特別是佛法的禪宗,對此最為根本和透徹,始終以“直指本性,明心見性”為宗旨,修為上內蘊“用心之道”。什麼是“性”呢?時刻在主宰這個“我”的。什麼是“本性”呢?創生這個“性”的源頭本體,是什麼呢?古聖先賢用了一個非常智慧的概念來表達這個時刻“能知能覺的”很玄妙的東東,稱之為“心”。心是思維主體最根本的源頭主宰。

禪宗最為強調對心的直接覺悟而成就智慧,亦謂“明心見性”。明什麼心見什麼性呢?明“我”心見“我”性。覺悟後對心的認識又是怎樣的呢?空,心本空!所謂“心生萬法生,心滅萬法滅”、“空中生妙有”。道家也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均是一致。所以,後秦高僧大譯經家鳩摩羅什則直接將禪譯成“思維修”,並非隨意為之,實乃洞察了生命內在真實所致。

世道所說的打開心智成就智慧亦均是基於此,心之覺悟與智慧成就存在內在必然。打開“心”,心的狀態就是開放的,心量必大,能承載的福報必多,也易於與外界交流溝通,這又是命理學核心原理。也就是說,開心智與人生福報也是一致的。

古人造字也符合這個原理,“性”字從心從生,心之所生為性。“性”以什麼媒介顯現于世道呢?用現代概念就是資訊,資訊是西方文明最核心基礎概念之一。如探尋資訊的哲學源頭,現代科學一般認為資訊沒有能量也沒有品質,其實,我們世道時刻在用到的資訊都是有結構的。不同結構的資訊即是我們所謂的各類知識概念。各類知識概念堆積構建成我們世道的各類學問體系。這個原理我在《融通之道——從知識、能力到智慧》一書中做了較詳細的論證,有興趣的可以查看。

有結構的資訊具備“結構勢”,是有能量和品質的,其秩序化、協同化、規律化以致自組織化、智慧化趨勢與宇宙中萬事萬物的靈識、靈魂、神靈等創生的原理密切相關。這個道理較深,以後有機會在專門的文章裡闡釋。

另外,我們世道其實也是一致。凡是能把事情做對做好者,做事必然有思路且思路清晰有條理,所謂思路決定出路,這是很有頭腦的人。思路從哪裡來?從思維來。所以說,真懂得思考者必有頭腦有智慧。那有頭腦的人究竟是怎樣思維的,換句話說世道怎樣思維才能成就智慧?與禪宗“直指本性”境界究竟有什麼異同?

首先,思維的過程即是用心的過程,“用心”乃禪宗于世道的大機大用。如何用心?在何時、何處用心?用心的狀態應如何?用心的境界怎樣才合道?對這些問題的關注是所有具智慧人士思維時不自覺的共性。

而且,用心的程度基本會對應一個人覺悟的程度,成就學問的程度。這點古人洞察得很透徹,所以相關的成語有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等。一心一意其實與全心全意是一致的,這也反映了中華智慧文明的圓文化,起點即是終點。對應的用心狀態就是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用心思維到極處自然而然入“忘我”之境。即不自覺地放下了“為我”之心,也就沒有時刻在分別的我、思維的我,自然是身心合一、人我兩忘。這其實與禪宗的禪定境界無有差別。

所以說,世道思維與出世道的禪定本質上並無差別,只是世道思維多處於三心二意、半心半意的二元境界。而禪宗則多在一元的天人合一境界,正如法融禪師“答用心時偈”所論:“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並且,思維均是圍繞問題展開。思考問題首先就須能發現問題,要發現問題就必須起疑問、疑猜,而這也正是是否能入禪門的最關鍵所在。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維本身即是入頓悟之門的大方便,認識清楚其原理就能即時把握。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選自劉碩斌老師新作《頓悟》一書

思維乃是連接世道與出世道修行法門最為重要的橋樑。宇宙真理沒有兩個,不論什麼文明、什麼宗派,還是現代的所謂科學,只要探究宇宙真實或生命真理到一定深度必然要向思維本身的學問回歸,所謂殊途同歸。

禪宗為什麼能具頓悟的方便智慧呢?因為洞察了生命的真實後,直接抓住生命最本質的東西——思維,從思維過程直接切入到主宰思維過程的思維的主體。現代禪悟學(暨融通智慧學)稱之為思維力源頭修煉。這個思維主體就是是指什麼呢?哲學中稱為“我”,西方哲學的終極問題就是很多人經常念在口頭的“我是誰?”。世道文明的學問體系本質均不離對宇宙生命真實真理的探究,不過探究的切入點、方式、層面、角度與宗教不同而已。

只是世道對這個“我”始終沒有真正解碼,哲學上的觀點很多,每類哲學家均能涉及到一些真實,如同瞎子摸象,似乎都沒有錯,但也無法證明某一思想是對的。否則,必洞見宇宙生命的真實真理得大圓滿,能圓滿一切思想。用佛家的概念就是必然開悟。不洞見其真實是不可能真正開悟的,不論你用什麼方式方法,不論您是以出家的禪定、苦行等宗教路子還是在家的所謂科學研究路子。

世道所謂的科學研究學問的方法多基於二元思維,是難以真正開悟的。因為在研究的過程中被研究物件與正在思考的這個“我”就已被隔離開了,“我”被隔離在外。而探究哲學終極問題“我是誰?”時,被研究物件與正在研究的這個“我”本身就是一體,這是一個思維悖論。

當我們在研究任何問題時,本質上都是對局部事物的思考,那局部思考的結果在現實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現代文明稱之為“知識”,即在認識宇宙過程中,對知道部分的思想創立一個概念固化下來,即已經知道的“識”。

老子在《道德經》中將之稱為“名”。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這種反映各類專業局部真實的“名”越來越多,即造就了我們現代各類學科龐大的知識量,而且還在以所謂的專業細分方式迅速膨脹。西方也有哲人發現了這本身的認知問題,警示學界說“知識之島越大,無知的海岸線越長”。這本身就是認知領域的一個大悖論,探究真實真理或傳承學習均變成向外追逐知識了,騎驢覓驢,如何能洞見真實而開悟。

所以,佛法大智慧一直提醒學人在探求宇宙生命真相時不要“外求”,要內明、內證。道家老子也強調“自知”,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儒家聖賢則強調內省、自省。最代表中華智慧文明的儒釋道三大家均指向一處,絕不是偶然。

特別是佛法的禪宗,對此最為根本和透徹,始終以“直指本性,明心見性”為宗旨,修為上內蘊“用心之道”。什麼是“性”呢?時刻在主宰這個“我”的。什麼是“本性”呢?創生這個“性”的源頭本體,是什麼呢?古聖先賢用了一個非常智慧的概念來表達這個時刻“能知能覺的”很玄妙的東東,稱之為“心”。心是思維主體最根本的源頭主宰。

禪宗最為強調對心的直接覺悟而成就智慧,亦謂“明心見性”。明什麼心見什麼性呢?明“我”心見“我”性。覺悟後對心的認識又是怎樣的呢?空,心本空!所謂“心生萬法生,心滅萬法滅”、“空中生妙有”。道家也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均是一致。所以,後秦高僧大譯經家鳩摩羅什則直接將禪譯成“思維修”,並非隨意為之,實乃洞察了生命內在真實所致。

世道所說的打開心智成就智慧亦均是基於此,心之覺悟與智慧成就存在內在必然。打開“心”,心的狀態就是開放的,心量必大,能承載的福報必多,也易於與外界交流溝通,這又是命理學核心原理。也就是說,開心智與人生福報也是一致的。

古人造字也符合這個原理,“性”字從心從生,心之所生為性。“性”以什麼媒介顯現于世道呢?用現代概念就是資訊,資訊是西方文明最核心基礎概念之一。如探尋資訊的哲學源頭,現代科學一般認為資訊沒有能量也沒有品質,其實,我們世道時刻在用到的資訊都是有結構的。不同結構的資訊即是我們所謂的各類知識概念。各類知識概念堆積構建成我們世道的各類學問體系。這個原理我在《融通之道——從知識、能力到智慧》一書中做了較詳細的論證,有興趣的可以查看。

有結構的資訊具備“結構勢”,是有能量和品質的,其秩序化、協同化、規律化以致自組織化、智慧化趨勢與宇宙中萬事萬物的靈識、靈魂、神靈等創生的原理密切相關。這個道理較深,以後有機會在專門的文章裡闡釋。

另外,我們世道其實也是一致。凡是能把事情做對做好者,做事必然有思路且思路清晰有條理,所謂思路決定出路,這是很有頭腦的人。思路從哪裡來?從思維來。所以說,真懂得思考者必有頭腦有智慧。那有頭腦的人究竟是怎樣思維的,換句話說世道怎樣思維才能成就智慧?與禪宗“直指本性”境界究竟有什麼異同?

首先,思維的過程即是用心的過程,“用心”乃禪宗于世道的大機大用。如何用心?在何時、何處用心?用心的狀態應如何?用心的境界怎樣才合道?對這些問題的關注是所有具智慧人士思維時不自覺的共性。

而且,用心的程度基本會對應一個人覺悟的程度,成就學問的程度。這點古人洞察得很透徹,所以相關的成語有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等。一心一意其實與全心全意是一致的,這也反映了中華智慧文明的圓文化,起點即是終點。對應的用心狀態就是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用心思維到極處自然而然入“忘我”之境。即不自覺地放下了“為我”之心,也就沒有時刻在分別的我、思維的我,自然是身心合一、人我兩忘。這其實與禪宗的禪定境界無有差別。

所以說,世道思維與出世道的禪定本質上並無差別,只是世道思維多處於三心二意、半心半意的二元境界。而禪宗則多在一元的天人合一境界,正如法融禪師“答用心時偈”所論:“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並且,思維均是圍繞問題展開。思考問題首先就須能發現問題,要發現問題就必須起疑問、疑猜,而這也正是是否能入禪門的最關鍵所在。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維本身即是入頓悟之門的大方便,認識清楚其原理就能即時把握。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選自劉碩斌老師新作《頓悟》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