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秦始皇為什麼叫“皇帝”?

秦始皇為什麼叫“皇帝”?

早在西元前256年(即周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如狼似虎的秦兵就開始進攻諸侯國形式上的共主西周。周赧王無奈,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昭公大勝之後,

把象徵天子之位的“九鼎”遷於咸陽(途中有一鼎落于泗水,秦國只得8鼎,但後世習慣上仍稱“九鼎”)。

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起,八隻體量巨大的象徵天下共主權力的“九鼎”,在咸陽安置。“九鼎”遷秦,意味著秦國日後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諸侯各國。

時光荏苒,僅僅過了三十多年,秦國到了秦昭王雄才大略的孫子嬴政主政,僅僅用了近十年時間,秦國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

陸續滅掉諸侯六國——始皇十七年(前 230年)滅韓國,始皇十九年(前228年)滅趙國,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國,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國,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國,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最終建立起我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嬴政,一個人,奮六世之餘烈,能做出如此事業,偉哉!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如下記載:

秦初並天下,令丞相、禦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

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秦)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

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

傳之無窮。”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

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照抄司馬遷《史記》中這一大段內容,大有原由——統一天下之後,立國建制,秦帝國面臨諸多關涉政治措施的大問題要宣揚於天下,包括嬴政本人的帝號,稱謂,秦帝國的五德顏色,

以及以“六”為紀的尊崇法度。

首先,前無古人的大一統,嬴政沉迷于成功的狂喜情緒中。如何在廣袤帝國疆域內宣示自己的威權和榮耀,如何顯示至高無上,給自己腦袋上戴何種“光環”,確實是個迫切的問題。

議下群臣,自然大傢伙拍馬屁不迭,送嬴政一個“泰皇”稱呼,以為拿一個上古有過的最尊貴的“泰皇”名頭給嬴政,肯定會大快“朕”心了。

嬴政不過癮。思忖再四,他把“泰皇”前面的“泰”字去掉,後面加上一個“帝”字,稱為“皇帝”!也就是說,他剛剛擊滅六國建立的不世之勳,功高“三皇”,勳邁“五帝”,統而兼之,故而稱為“皇帝”。

貴為天子,君權神授,為了最大限度神化自己,嬴政可謂不遺餘力。

自己誇自己到這個地步,歷史上,要屬嬴政最橫蠻。可以說,這位爺自戀到了近乎臭不要臉的地步。但究根窮底,嬴政確實有如此自戀和自尊的本錢。

大王既然如此說,群臣當然忙不迭表示十萬分同意。畢竟新出爐的“皇帝”只是對群臣所上的名號進行了“修正”,其餘三條建議都同意了啊——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制令,詔令,意味著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他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

嬴政之前,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稱“朕”;而嬴政之後,“朕”成為皇帝專門的稱呼,常人如果不想遭受滅族,再沒人敢自己稱“朕”玩了。

名號訂立之後,“始皇帝”嬴政頒發的第一道“制書”,也和皇帝家人的稱呼有關,那就是對諡號的修改。嬴政尊奉自己老爹,也就是原來的秦國秦襄王為“太上皇”,並且宣佈廢除流行多年的諡法,嚴禁以子議父,以臣議君,實際上,他還是想從最大限度上維護君主專制的權威。

而且,既然自己是始皇帝了,日後二世、三世、四世、五世,一直到萬世,天下都是姓嬴的!可見,世界上最早的“數位化管理”,嬴政是真正的源頭。

上述數項舉措,除了諡法在秦朝滅亡後得以恢復以外,其餘諸項,被後世王朝不折不扣繼續執行下去,成為封建王朝的專制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後面加上一個“帝”字,稱為“皇帝”!也就是說,他剛剛擊滅六國建立的不世之勳,功高“三皇”,勳邁“五帝”,統而兼之,故而稱為“皇帝”。

貴為天子,君權神授,為了最大限度神化自己,嬴政可謂不遺餘力。

自己誇自己到這個地步,歷史上,要屬嬴政最橫蠻。可以說,這位爺自戀到了近乎臭不要臉的地步。但究根窮底,嬴政確實有如此自戀和自尊的本錢。

大王既然如此說,群臣當然忙不迭表示十萬分同意。畢竟新出爐的“皇帝”只是對群臣所上的名號進行了“修正”,其餘三條建議都同意了啊——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制令,詔令,意味著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他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

嬴政之前,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稱“朕”;而嬴政之後,“朕”成為皇帝專門的稱呼,常人如果不想遭受滅族,再沒人敢自己稱“朕”玩了。

名號訂立之後,“始皇帝”嬴政頒發的第一道“制書”,也和皇帝家人的稱呼有關,那就是對諡號的修改。嬴政尊奉自己老爹,也就是原來的秦國秦襄王為“太上皇”,並且宣佈廢除流行多年的諡法,嚴禁以子議父,以臣議君,實際上,他還是想從最大限度上維護君主專制的權威。

而且,既然自己是始皇帝了,日後二世、三世、四世、五世,一直到萬世,天下都是姓嬴的!可見,世界上最早的“數位化管理”,嬴政是真正的源頭。

上述數項舉措,除了諡法在秦朝滅亡後得以恢復以外,其餘諸項,被後世王朝不折不扣繼續執行下去,成為封建王朝的專制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