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國古代記譜法究竟有多奇特?

關於記譜法,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周代,我國就有了文字譜(包括律呂字譜和宮商字譜),距今有幾千年的歷史。隋唐時期,又有了管色譜、琵琶譜和古琴的減字譜等多種記譜方法。

到了宋代,就有了更加先進的工尺譜。在我國還曾出現過“聲曲折”的記譜方法,即用一根長長的曲線,表示音的高低走向。有人在西藏曾見過這種方式記下的樂譜,一般人看來如同天書,藝人卻可以根據它唱出規定的曲調。

除了上述種種記譜方法之外,

還有一種新奇的記譜方法,關於這個記譜方法還有一段故事。

唐玄宗時,左金吾(皇家衛隊)將軍韋青雖是一介武夫,卻妙解音律,在當時也是位出名的歌手。到代宗臨朝時,他家中蓄有一名家伎,名叫紅紅,不但容貌美麗,而且歌喉響亮,聰穎絕倫。

教坊有名歌手王善才,根據古曲《長命西河女》變化音調、加減節奏編了一首新歌。他反復詠唱,覺得很有些新意,於是興沖沖地跑到韋青家中,

想唱給韋青聽聽。 徵求一下意見,做些修改,再呈送給代宗皇帝。

韋青知曉他的來意後,決定跟他開個小小的玩笑。他對王善才說:“你既然想徵求意見,就唱來給我聽聽吧!”王善才搖頭晃腦得意洋洋地唱過一遍後,急切地問:“怎麼樣?可以吧?”韋青故意板著面孔,

搖著頭說:“這不是什麼新歌,我早已聽過了"王善才大為吃驚,極力辯解說這首歌確是新編的,沒有唱給任何人聽過。韋青說:“我說是舊曲就是舊曲,不信我讓家伎唱給你聽聽”。

韋青讓屏風後的紅紅出來,把方才那首歌唱給王善才聽。紅紅不僅準確無誤地唱完了這首歌,還糾正了曲子結尾時的錯誤,這正是王善才苦思冥想而未能處理好的地方。王善才不由得大感驚訝,

連連說道:“不可能,不可能,明明是新編的歌,怎麼成了別人會唱的舊曲?”韋青和紅紅看到王善才尷尬的表情不由地笑了。韋青將王善才拉到屏風後面,看到桌子上擺滿了一顆顆紅豆,紅紅笑著說:“你唱時,我就用紅豆記譜,然後根據記譜,重複唱出了你編的歌。”王善才這時才恍然大悟,連連誇獎紅紅聰明。

紅紅記譜的事很快就傳揚開了,代宗皇帝把紅紅召入“宜春院”中。因為她善於記曲,所以宮中都管她叫“記曲娘子”。在千餘年前記譜方法還不完善的時代,民間藝人能用紅豆準確地記下譜子,是很難能可貴的,需要具有極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可惜在那樣的時代,創造性是不被重視的,因而紅紅記譜的方法也沒有能流傳下來,隨著她自己的幽閉宮中而湮沒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 。

當然,這些記譜方法與如今的五線譜記譜方法相比是不夠科學,也比較麻煩。原因是它們都不能準確無誤地將樂曲記下,只能記―個大概或者仿佛,而後人更無法將所記的曲子全部、準確地重現出來。這當然也是科學、文化發展的規律,假設古人的記譜方法比現在還好,那豈不是十分荒謬的事嗎?

隨著她自己的幽閉宮中而湮沒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 。

當然,這些記譜方法與如今的五線譜記譜方法相比是不夠科學,也比較麻煩。原因是它們都不能準確無誤地將樂曲記下,只能記―個大概或者仿佛,而後人更無法將所記的曲子全部、準確地重現出來。這當然也是科學、文化發展的規律,假設古人的記譜方法比現在還好,那豈不是十分荒謬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