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朝的女政治家-文明馮太后

太武帝拓跋燾統一了北方,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要得到鞏固,

北魏內部的安定至關重要,但是北魏再次上演了血腥的宮廷政變。太武帝殘暴好殺,反復無常。他最得力謀士崔浩,奉命編寫魏國的史書,拓跋燾交代要“務從實錄”,也就是說編寫國史沒有禁區,一定要實事求是的把魏國發生過的大事記錄下來。崔浩沒有領會領導的意圖,把太武帝的話當了真,果然都照實寫了。照實寫出來的史書,好多地方暴露了北魏血腥醜陋的一面。
被揭了爛瘡疤,太武帝大怒,以暴露國家陰暗面,抹黑國家領導人的罪名將崔浩下了死囚牢,隨即處死,並誅滅崔浩三族。又聽信了中常侍宗愛的讒言,殺了太子的宮中的官吏。太子心中害怕,不久便一病不起。後來太武帝弄明白了事實的真相,知道太子並無過失。宗愛欺騙太武帝,知道要大禍臨頭,為了保住腦袋,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為強,竟將太武帝殺了。

宗愛弑殺太武帝,掌握了大權,立南安王拓跋餘為帝。同年宗愛又殺死拓跋餘。於是,在大臣擁立拓跋濬為帝。拓跋濬登基,是北魏歷史上的文成帝。文成帝一上臺便誅殺了宗愛及其黨羽,並滅其三族。文成帝繼位後立馮貴人為皇后,她就是本文的主角,北魏著名的女政治家,也就是後來的文明馮太后。馮皇后是北燕王族的後裔,後來逃到內地,投降北魏。她父親受一樁大案株連被太武帝下令誅殺,

因為她是罪人之女,被送到宮裡成為婢女。但是她還是不幸中萬幸,得到姑母馮昭儀的多方照應,成為了貴人,最後又被立為皇后。在馮貴人被立為皇后不久,文成帝立三歲的兒子拓跋弘為皇太子。皇太子的生母李貴人,依照當時宮廷的規矩即被“賜死”。這是漢武帝的發明,以為這樣就能有效的防止母后干政以及外戚專政,太子的生母被賜死後,小太子就由馮皇后來撫養。
等到文成帝英年早逝,獻文帝繼位不過是一個十二歲的小皇帝,正所謂主少國疑,北魏的政局面臨再次的變亂。

皇帝駕崩,幼主在位,大臣乙渾趁機掌握了大權。他利用手中掌握的軍權剷除異己,獨攬大權。隨著乙渾地位的不斷鞏固,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了。他官至丞相,爵封太原王,朝中一切由他作主,任意殺戮大臣,凡是不跟他不合作都遭到了毒手。

乙渾飛揚跋扈,讓馮太后不得不站出來主持大局。於是她聯合宗室和朝臣,決定解決乙渾,乙渾靠恐怖政策攝取權力,當然不得人心,所以立即就被逮捕,沒有囂張多久就被誅殺了。

剷除乙渾之後,因為皇帝年幼,馮太后開始臨朝聽政,成為北魏帝國的最高決策者。她主政之後,大量啟用賢良正直的大臣。高允為人正直,崔浩文字獄時,他敢於站出來,向太武帝陳辭,救了幾千人的性命,被太后格外重用。高閭很有才華,以直諫敢言聞名,曾是崔浩識拔的人員,也被太后提拔重用。賈秀,武威姑減人,是文成帝的東宮舊臣。在乙渾專權的時候,乙渾要求吏曹賈秀給他妻子公主的稱號,賈秀堅決拒絕。乙渾當時權勢熏天,不可一世,不知道多少不肯跟他合作的大臣死在了他手上,因此很多人都為賈秀捏了一把冷汗,但是他卻無所畏俱。乙渾想陷害他,沒有來得及動手便失敗了。這幾個人都是公認有風骨的人士,都得到了太后的重用。馮太后引漢族士人進入中樞,所以北魏的朝廷已經有點漢化的傾向了。同時,馮太后也尊重鮮卑貴族,爭取做到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對那些立有功勞的勳舊老臣和宗族她能做到賞罰分明,因此也得到了宗族的普遍支持。馮太后這次臨朝聽政,前後僅有十八個月的時間,就以非凡的膽識,穩定了北魏動盪的政局。

馮太后並不戀棧,她第一次臨朝聽政不久就向獻文帝主動交權,專心撫養教導孫兒拓跋宏。獻文帝親政以後,想要自己有番作為,不想總是在太后的陰影下當兒皇帝。為了消除太后的影響,他貶斥了不少馮太后寵信和重用的人,同時把太后不滿意的人引為心腹。馮太后對獻文帝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但是也沒有馬上發作,而最終導致母子失和的是獻文帝殺了李奕。

其實獻文帝跟太后的矛盾,也不完全是皇帝要在政治上擺脫太后,因為太后基本不干預朝政了,完全放手讓皇帝幹,而是皇帝一直對太后的生活問題耿耿於懷。馮太后守寡之後還很年輕,但是太后年輕也不能再嫁,加上北魏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在婚姻關係上尚保留著許多原始婚姻形態與遺風,沒有漢族那樣多的男女之防和貞節觀念,因此馮太后與官宦子弟李弈發生了感情。李弈並不是吃軟飯一類的人物,他不同於武則天的男寵那樣,僅僅是長得好看的“面首”,扮演皇家玩物的角色。李奕不僅長得儀錶堂堂,風流倜儻,而且多才多藝,善解人意,並且還很有才幹和名望,因而深得馮太后寵愛,經常出入太后宮中。獻文帝為他死去的父親抱不平,將此事引以為奇恥大辱。於是獻文帝隨便找了個藉口,將李奕及他的幾個哥哥,還有他的親戚全部處死。

獻文帝殺了太后的情人,太后很傷心,也對皇帝很是不滿,母子倆人的裂痕越來越深。獻文帝的性格很怪僻:他做了幾年皇帝,聲稱性喜佛道,要禪位給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貴族重臣一致反對,他才改變宗旨,決定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巨集,太子拓跋巨集即位,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才十八歲獻文帝就做了太上皇,這麼年輕的太上皇,恐怕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儘管獻文帝禪位給兒子,他自己當太上皇,但大權還在他的手裡,親自領兵與柔然打仗,又下令徵兵征糧,準備進攻劉宋,並沒有看破紅塵的樣子。不久獻文帝忽然死掉了,當時傳言是被馮太后毒死的,也有人說是自殺。獻文帝死後,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再臨朝聽政,大權再次歸太后掌握。

馮太后再次執政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北魏的官員開始實行俸祿制,以前北魏政權各級官吏政府是不給發工資的,生活來源主要依賴貪污、掠奪和皇帝的賞賜。這還帶有遊牧民族的特點,實行俸祿制,是遊牧民族向到農耕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與此同時,馮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議下,頒佈了“均田令”,從而開始在社會經濟方面進行重大變革。“均田令”是指國家對無主荒田以政府的名義定時、按人口分授給農民。均田制度實現了農民“耕者有其田”的願望,農民不用再在地主家做長工,而是成為政府的編戶齊民,從而增加了國家控制的勞動人口和徵稅物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一制度,象徵著北魏從半奴隸制完全走向封建制。

馮太后又主持對地方基層組織——宗主督護制進行改革,實施了“三長制”。三長制是由秘書令李沖提出來的。李沖學識淵博,才幹出眾,馮太后對他特別信任。他提出的“三長制”主要是針對當時戶籍混亂,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一個宗主督護,民間往往三十家、五十家才算一戶。在這種情形下,帶來其他的諸多問題不用說,首先朝廷推行均田制就無法順利實施。因此李沖建議:五家為鄰,設鄰長;五鄰為裡,設裡長;五裡為黨,設黨長。三長擔任檢查戶口、徵收租調、徵發兵役和徭役的工作。這是把豪強的蔭戶變成編入國家戶籍的民戶的制度,與均田制相輔相成,有效的解決了實施均田制碰到困難。

馮太后是北魏傑出的女政治家,她主政期間鞏固了北方的統一,穩定了社會經濟,有效的推動了北魏的漢化改革,為孝文帝后來全面改革掃清了很多障礙,因為她文治顯赫,所以她死後的諡號是文明太皇太后。

被太后格外重用。高閭很有才華,以直諫敢言聞名,曾是崔浩識拔的人員,也被太后提拔重用。賈秀,武威姑減人,是文成帝的東宮舊臣。在乙渾專權的時候,乙渾要求吏曹賈秀給他妻子公主的稱號,賈秀堅決拒絕。乙渾當時權勢熏天,不可一世,不知道多少不肯跟他合作的大臣死在了他手上,因此很多人都為賈秀捏了一把冷汗,但是他卻無所畏俱。乙渾想陷害他,沒有來得及動手便失敗了。這幾個人都是公認有風骨的人士,都得到了太后的重用。馮太后引漢族士人進入中樞,所以北魏的朝廷已經有點漢化的傾向了。同時,馮太后也尊重鮮卑貴族,爭取做到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對那些立有功勞的勳舊老臣和宗族她能做到賞罰分明,因此也得到了宗族的普遍支持。馮太后這次臨朝聽政,前後僅有十八個月的時間,就以非凡的膽識,穩定了北魏動盪的政局。

馮太后並不戀棧,她第一次臨朝聽政不久就向獻文帝主動交權,專心撫養教導孫兒拓跋宏。獻文帝親政以後,想要自己有番作為,不想總是在太后的陰影下當兒皇帝。為了消除太后的影響,他貶斥了不少馮太后寵信和重用的人,同時把太后不滿意的人引為心腹。馮太后對獻文帝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但是也沒有馬上發作,而最終導致母子失和的是獻文帝殺了李奕。

其實獻文帝跟太后的矛盾,也不完全是皇帝要在政治上擺脫太后,因為太后基本不干預朝政了,完全放手讓皇帝幹,而是皇帝一直對太后的生活問題耿耿於懷。馮太后守寡之後還很年輕,但是太后年輕也不能再嫁,加上北魏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在婚姻關係上尚保留著許多原始婚姻形態與遺風,沒有漢族那樣多的男女之防和貞節觀念,因此馮太后與官宦子弟李弈發生了感情。李弈並不是吃軟飯一類的人物,他不同於武則天的男寵那樣,僅僅是長得好看的“面首”,扮演皇家玩物的角色。李奕不僅長得儀錶堂堂,風流倜儻,而且多才多藝,善解人意,並且還很有才幹和名望,因而深得馮太后寵愛,經常出入太后宮中。獻文帝為他死去的父親抱不平,將此事引以為奇恥大辱。於是獻文帝隨便找了個藉口,將李奕及他的幾個哥哥,還有他的親戚全部處死。

獻文帝殺了太后的情人,太后很傷心,也對皇帝很是不滿,母子倆人的裂痕越來越深。獻文帝的性格很怪僻:他做了幾年皇帝,聲稱性喜佛道,要禪位給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貴族重臣一致反對,他才改變宗旨,決定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巨集,太子拓跋巨集即位,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才十八歲獻文帝就做了太上皇,這麼年輕的太上皇,恐怕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儘管獻文帝禪位給兒子,他自己當太上皇,但大權還在他的手裡,親自領兵與柔然打仗,又下令徵兵征糧,準備進攻劉宋,並沒有看破紅塵的樣子。不久獻文帝忽然死掉了,當時傳言是被馮太后毒死的,也有人說是自殺。獻文帝死後,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再臨朝聽政,大權再次歸太后掌握。

馮太后再次執政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北魏的官員開始實行俸祿制,以前北魏政權各級官吏政府是不給發工資的,生活來源主要依賴貪污、掠奪和皇帝的賞賜。這還帶有遊牧民族的特點,實行俸祿制,是遊牧民族向到農耕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與此同時,馮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議下,頒佈了“均田令”,從而開始在社會經濟方面進行重大變革。“均田令”是指國家對無主荒田以政府的名義定時、按人口分授給農民。均田制度實現了農民“耕者有其田”的願望,農民不用再在地主家做長工,而是成為政府的編戶齊民,從而增加了國家控制的勞動人口和徵稅物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一制度,象徵著北魏從半奴隸制完全走向封建制。

馮太后又主持對地方基層組織——宗主督護制進行改革,實施了“三長制”。三長制是由秘書令李沖提出來的。李沖學識淵博,才幹出眾,馮太后對他特別信任。他提出的“三長制”主要是針對當時戶籍混亂,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一個宗主督護,民間往往三十家、五十家才算一戶。在這種情形下,帶來其他的諸多問題不用說,首先朝廷推行均田制就無法順利實施。因此李沖建議:五家為鄰,設鄰長;五鄰為裡,設裡長;五裡為黨,設黨長。三長擔任檢查戶口、徵收租調、徵發兵役和徭役的工作。這是把豪強的蔭戶變成編入國家戶籍的民戶的制度,與均田制相輔相成,有效的解決了實施均田制碰到困難。

馮太后是北魏傑出的女政治家,她主政期間鞏固了北方的統一,穩定了社會經濟,有效的推動了北魏的漢化改革,為孝文帝后來全面改革掃清了很多障礙,因為她文治顯赫,所以她死後的諡號是文明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