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百米高空“鐵道衛士”:走近太行峭壁上手持鋼釺的“捅山工”

這兩根緩緩放下的繩索就是生命線。

大河報·大河用戶端記者 田育臣 文 洪波 攝影

核心提示|當火車蜿蜒於崇山峻嶺之間,一塊落石,小則砸碎列車玻璃傷人,大則引發斷軌甚至火車翻軌。在焦作市太行山區的鐵路沿線,常出現一群腰系安全繩、懸吊在峭壁間、手拿鋼釺的工人。他們150人巡視100多個山頭,幾乎10天就要進行一次絕壁捅山。

6月8日,大河報記者來到鄭州鐵路局月山工務段,與被譽為“鐵道衛士”、太行峭壁上的“排彈專家”的捅山工們一起巡山、捅山。

釘下鋼釺,為生命線打下支點。

作業

眾人用繩拉住兩人絕壁捅山

6月8日早上7點,焦作市博愛縣一個偏僻的山坳裡,16名身著橘紅色制服、頭戴安全帽的工人集合點名完畢,扛起繩索、鐵錘、鋼釺等工具,排隊朝山坳叢林深處走去。

32歲的胡軍接到捅山的命令,當天淩晨4點半就起了床,吃了早飯收拾好工具,經過1個小時才到達山區作業點。因汛期捅山,不能妨礙火車安全通行,因此作業要選在天窗期,此間沒火車從作業區經過。

胡軍捅山作業的天窗期為上午7點至9點,也就是說,9點之前他們必須結束全部工作。

眼前這座高100多米的山丘,沒有通往作業點的路,山上佈滿了荊棘和灌木。胡軍走在隊伍最前方,

手持鐮刀和斧頭,砍斷荊棘,撥開灌木叢,開闢出一條通向山上的路。

隊伍行至山體六七十米的高度,山腳下的巡防員揮舞手臂,通過對講機通知大家已達作業點。工人們選出一片相對平緩的區域,用鐮刀、斧頭砍斷灌木清出一塊空地,把七八個1米多長的鋼釺,敲進山體土石層,約80釐米深。

險情排除盡開顏。

胡軍與另一名工人張磊分別把30釐米粗的安全繩系在腰間,背部又套上一根安全繩,剩餘工人把這四根安全繩纏繞在鋼釺上,每根繩子由三個工人緊握,大夥兒坐在地上,雙腳用力地紮在地面。

工長李金武走到二人跟前,拍肩囑咐:“捅山一定小心,安全第一!”

這樣的叮囑,幾乎每次捅山作業他都要說上幾遍。

二人拉著繩索,

腰別鋼釺,腳蹬崖壁,通過對講機向工友們大喊著:放繩!

工友們緩慢松繩,二人逐漸消失在崖壁下的視野中。

通過對講機,山下巡防員引導捅山工找到鬆動的山石,工人在峭壁間臨時找個臺階站立,一手緊抓繩索,一手取出鋼釺,將山石捅落下去。

驚險

一不留神就懸吊百米高空

一般情況下,捅山工由年輕的工人攀崖作業,上了年紀轉到巡視崗。李金武解釋,捅山作業在崖壁上一吊就是兩三個小時,且需要反應敏捷、體力充沛,上年紀的工人不適合絕壁捅山。

下崖捅山的張磊今年27歲,是一名退伍兵,今年3月第一次加入到“捅山”隊伍。

“第一次捅山,可丟人。雙手拉著繩子,近1個小時,幾乎沒敢把鋼釺抽出來。”張磊回憶,下崖之前,他心裡就一直打退堂鼓,站在崖邊,雙腿直打哆嗦。沿90度的山體往下攀,隊友繩子下放的一瞬,身體懸空,他雙手緊握繩索,連往山下看的勇氣都沒有。與他一同捅山的胡軍大喊:別怕,繩子很安全,大夥兒都在上面死死地拉著呢。即便如此,那次,張磊幾乎沒敢捅山,就被隊友們拉了上來。操練幾次之後,張磊的膽子才慢慢大起來。

如今,張磊的捅山技術已大有長進。他站在一個崖壁臺階上,臉貼著崖壁,通過對講機讓隊友把腰和背上的繩索拉緊,小心翼翼地探著身子,用鋼釺朝崖縫中夾著的石塊捅去,石塊整塊碎裂,散落崖下。之後,在山下巡防員的指引下,繼續前往下一個地點。捅山作業結束,鐵路沿線的巡守員及時把鐵軌上體積較大的碎石清理乾淨,避免干擾車輛行駛。

“第一次誰都會怕。平時,也常會一不留神腳下踩空,整個身體懸吊在百米高空。”已捅山8年的胡軍說,幾年前的一次捅山作業,因鬆動山石與肩部齊平,他將山石捅落時,連帶右側肩部附近石塊一起落下,他緊急躲閃時,腳下一空,整個人懸在半空。雖有隊友們緊拉的繩索,他卻嚇得不輕,1個多月沒敢再捅山。

絕壁捅危石,為山下火車排險。

“工作雖辛苦危險,但責任和意義重大!”胡軍說,太焦鐵路中的侯(侯馬)月(月山)線是一條億噸級煤運大通道,而該工務段管轄的單線距離有60公里,除了每天有140多趟貨車通過之外,還承擔了12條客運線路的任務。這150多趟列車每天穿梭在太行山區100多個山頭之間,一旦有碎石墜下,小的石頭可能會砸壞列車車窗玻璃,傷及乘客;大的石頭墜落,可能引發斷軌甚至火車翻軌。

巡山

手持望遠鏡每天盯山3小時

胡軍在崖壁上捅山時,山腳下的巡視員王小勇手持望遠鏡,一直通過對講機指揮著二人哪裡有危石。

王小勇說,他們這些巡視員每人配有一個望遠鏡,若發現山體哪兒有裂縫,哪兒有危石,他們會及時記在紙上,標明危石的位置、高度,以及裂縫寬度等資訊,並進行上報。待確定天窗期之後,統一捅山作業。由於長時間拿望遠鏡盯山體看,“每天都要至少盯3個小時,眼睛瞅得疼”,因此,他口袋裡常帶一瓶眼藥水。

夏季汛期是巡視員們最繁忙的時候。51歲的焦積紅是太焦鐵路354公里處的巡視員,該處鐵路兩側的山體,多是石灰岩結構,除了日常的捅山作業,山上石頭風化嚴重,在夏季汛期也經常掉到鐵路上,危及火車安全,因此成為鄭州鐵路局唯一的一級防洪點。在這個大山深處,焦積紅每隔1小時都要出來巡視一遍,若是雨天,則要不間斷盯著山體巡查。此外,他還要與每一趟通過該處的火車司機進行聯繫,通過報話機向司機通告看守點的安全情況。

焦積紅說,夏季一旦下雨,他要時刻關注降水量。按照要求,每小時降水10毫米,他就要冒雨不間斷地對鐵路兩側山體全面巡視;每小時降水達到20毫米,則要及時通報車站,要求對火車進行限速;每小時降水35毫米以上,則要及時通報車站,對鐵路封鎖禁止火車通行。

50多歲的王軍社也是一個“老革命”。2001年,他從捅山工轉崗後第一次巡視預警,被整個橋隧車間傳為美談。2001年7月,一場大雨過後,他巡視至太焦線東坡到孔莊站間上行354公里+730米處時,突然發現前方鐵路被一堆整體坍塌下來的碎石埋沒,於是,他趕緊通過對講機向駐站聯絡員聯繫,孔莊車站及時攔停火車,避免了更大的安全隱患。

克難

自搭平臺大錘敲碎防護網卡石

6月8日的捅山作業區,山下放著一些鐵網和鋼支架,這些是準備往山體上安裝的防護網。其中,捅山作業區南側的山體,已裝上了防護網。李金武說,這些防護網分兩級,第一級是主動防護網,即防護網直接把整個山體包了起來;第二級是用鋼支架在半山腰架起的一道防護網,主要防止山上石頭滾落下來。每級防護網都是兩層,外面一層網孔較大,裡面一層網孔較小,可以攔截拳頭大的石塊滾落下山。

李金武說,之前,他們每年至少要捅山70多次,如今每年僅需30多次。今年年底之前,太焦鐵路354公里處的一級防洪點的防護網也將安裝到位,屆時,該處的單獨防洪看守點也可能撤銷,捅山的工作量也相應減小。但是,雖安了防護網,但捅山工作仍必不可少。防護網可攔截大的石頭墜落,但小石頭仍可通過網孔掉落下來。另外,一些鬆動的大石卡在防護網中間,仍要不定期清理,避免風化碎裂再次墜落。

其實,防護網對山體墜石有了防範,卻對捅山工的作業帶來一定的不便。由於鬆動石頭卡在防護網之間,為了避免風化碎裂再次墜落,工作人員只能用大錘將石頭敲碎,提前排除險情。但是,因有些防護網網孔較小,不利於立足作業,工人們就用木板製成一個作業平臺,拿4根繩索將木板懸吊空中,捅山工站在木板上作業。山體下方存在接觸網回流線和通訊電纜的,大錘砸裂的石頭中,體積大的用繩索捆住,碎石用線網兜住,然後沿山體往下放,避免落石觸碰線網。(線索提供 王占軍)

且需要反應敏捷、體力充沛,上年紀的工人不適合絕壁捅山。

下崖捅山的張磊今年27歲,是一名退伍兵,今年3月第一次加入到“捅山”隊伍。

“第一次捅山,可丟人。雙手拉著繩子,近1個小時,幾乎沒敢把鋼釺抽出來。”張磊回憶,下崖之前,他心裡就一直打退堂鼓,站在崖邊,雙腿直打哆嗦。沿90度的山體往下攀,隊友繩子下放的一瞬,身體懸空,他雙手緊握繩索,連往山下看的勇氣都沒有。與他一同捅山的胡軍大喊:別怕,繩子很安全,大夥兒都在上面死死地拉著呢。即便如此,那次,張磊幾乎沒敢捅山,就被隊友們拉了上來。操練幾次之後,張磊的膽子才慢慢大起來。

如今,張磊的捅山技術已大有長進。他站在一個崖壁臺階上,臉貼著崖壁,通過對講機讓隊友把腰和背上的繩索拉緊,小心翼翼地探著身子,用鋼釺朝崖縫中夾著的石塊捅去,石塊整塊碎裂,散落崖下。之後,在山下巡防員的指引下,繼續前往下一個地點。捅山作業結束,鐵路沿線的巡守員及時把鐵軌上體積較大的碎石清理乾淨,避免干擾車輛行駛。

“第一次誰都會怕。平時,也常會一不留神腳下踩空,整個身體懸吊在百米高空。”已捅山8年的胡軍說,幾年前的一次捅山作業,因鬆動山石與肩部齊平,他將山石捅落時,連帶右側肩部附近石塊一起落下,他緊急躲閃時,腳下一空,整個人懸在半空。雖有隊友們緊拉的繩索,他卻嚇得不輕,1個多月沒敢再捅山。

絕壁捅危石,為山下火車排險。

“工作雖辛苦危險,但責任和意義重大!”胡軍說,太焦鐵路中的侯(侯馬)月(月山)線是一條億噸級煤運大通道,而該工務段管轄的單線距離有60公里,除了每天有140多趟貨車通過之外,還承擔了12條客運線路的任務。這150多趟列車每天穿梭在太行山區100多個山頭之間,一旦有碎石墜下,小的石頭可能會砸壞列車車窗玻璃,傷及乘客;大的石頭墜落,可能引發斷軌甚至火車翻軌。

巡山

手持望遠鏡每天盯山3小時

胡軍在崖壁上捅山時,山腳下的巡視員王小勇手持望遠鏡,一直通過對講機指揮著二人哪裡有危石。

王小勇說,他們這些巡視員每人配有一個望遠鏡,若發現山體哪兒有裂縫,哪兒有危石,他們會及時記在紙上,標明危石的位置、高度,以及裂縫寬度等資訊,並進行上報。待確定天窗期之後,統一捅山作業。由於長時間拿望遠鏡盯山體看,“每天都要至少盯3個小時,眼睛瞅得疼”,因此,他口袋裡常帶一瓶眼藥水。

夏季汛期是巡視員們最繁忙的時候。51歲的焦積紅是太焦鐵路354公里處的巡視員,該處鐵路兩側的山體,多是石灰岩結構,除了日常的捅山作業,山上石頭風化嚴重,在夏季汛期也經常掉到鐵路上,危及火車安全,因此成為鄭州鐵路局唯一的一級防洪點。在這個大山深處,焦積紅每隔1小時都要出來巡視一遍,若是雨天,則要不間斷盯著山體巡查。此外,他還要與每一趟通過該處的火車司機進行聯繫,通過報話機向司機通告看守點的安全情況。

焦積紅說,夏季一旦下雨,他要時刻關注降水量。按照要求,每小時降水10毫米,他就要冒雨不間斷地對鐵路兩側山體全面巡視;每小時降水達到20毫米,則要及時通報車站,要求對火車進行限速;每小時降水35毫米以上,則要及時通報車站,對鐵路封鎖禁止火車通行。

50多歲的王軍社也是一個“老革命”。2001年,他從捅山工轉崗後第一次巡視預警,被整個橋隧車間傳為美談。2001年7月,一場大雨過後,他巡視至太焦線東坡到孔莊站間上行354公里+730米處時,突然發現前方鐵路被一堆整體坍塌下來的碎石埋沒,於是,他趕緊通過對講機向駐站聯絡員聯繫,孔莊車站及時攔停火車,避免了更大的安全隱患。

克難

自搭平臺大錘敲碎防護網卡石

6月8日的捅山作業區,山下放著一些鐵網和鋼支架,這些是準備往山體上安裝的防護網。其中,捅山作業區南側的山體,已裝上了防護網。李金武說,這些防護網分兩級,第一級是主動防護網,即防護網直接把整個山體包了起來;第二級是用鋼支架在半山腰架起的一道防護網,主要防止山上石頭滾落下來。每級防護網都是兩層,外面一層網孔較大,裡面一層網孔較小,可以攔截拳頭大的石塊滾落下山。

李金武說,之前,他們每年至少要捅山70多次,如今每年僅需30多次。今年年底之前,太焦鐵路354公里處的一級防洪點的防護網也將安裝到位,屆時,該處的單獨防洪看守點也可能撤銷,捅山的工作量也相應減小。但是,雖安了防護網,但捅山工作仍必不可少。防護網可攔截大的石頭墜落,但小石頭仍可通過網孔掉落下來。另外,一些鬆動的大石卡在防護網中間,仍要不定期清理,避免風化碎裂再次墜落。

其實,防護網對山體墜石有了防範,卻對捅山工的作業帶來一定的不便。由於鬆動石頭卡在防護網之間,為了避免風化碎裂再次墜落,工作人員只能用大錘將石頭敲碎,提前排除險情。但是,因有些防護網網孔較小,不利於立足作業,工人們就用木板製成一個作業平臺,拿4根繩索將木板懸吊空中,捅山工站在木板上作業。山體下方存在接觸網回流線和通訊電纜的,大錘砸裂的石頭中,體積大的用繩索捆住,碎石用線網兜住,然後沿山體往下放,避免落石觸碰線網。(線索提供 王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