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副沙畫向您講述:昌吉市柳樹巷的民族團結故事

早在150多年前,有一條自西向東的小溪穿巷而過,一片片柳樹沿著溪流茁壯長成,從外地遷徙而來的各族居民就在小溪邊柳樹下建立了自己的家園。鬱鬱蔥蔥的柳樹因人而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從此也便有了——柳樹巷。精美沙畫《柳樹巷》,向您講述昌吉市柳樹巷的民族團結故事......

時光追溯到五十年代,在昌吉老城中間,有一條清澈見底的水渠蜿蜒流過,兩排鬱鬱蔥蔥的柳樹屹在渠邊恣意生長, 這綠意盎然的生機使一些南來北往的維吾爾族居民停下遷徙的腳步,在這裡建造自己的家園。他們蓋起土坯房,搭起小橋,餵養牲畜,開啟了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這裡因柳樹而得名:“柳樹巷”。

早在六十年前漢、回與維吾爾族等居民在這裡毗鄰而居。他們共同在這裡耕地、放養牲畜、繁衍生息、和諧生活,每當傍晚時分,婦女們圍在渠邊聊天、洗衣服;男人們用堅實的肩頭挑著柴火,擔著水桶為家人帶去希望;孩子們一起無憂無慮的盡情玩耍;小院子裡的雞鴨等待主人勞作歸來。六十年代末期,柳樹巷在老昌吉縣城,最先興起手工藝製作和貿易,

成為老昌吉縣城最為繁華的地段,心靈手巧的各族人民將自製的手工品、小吃、花果蔬菜等拉到街上擺攤售賣,男人們盡情揮灑著汗水,在熔爐旁鑄造馬掌和鐵器。絡繹不絕的小商戶趕著馬車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

(北京路舊貌)

七十年代初期,這裡的楊樹、柳樹、榆樹各個長成參天大樹,環境日漸優美,各族居民因為收入水準逐漸提高,便採伐茂盛的林木,用來修繕房屋,

改善生活條件。舊房換上了新顏。各族居民沐浴著幸福溫暖的陽光。在嶄新敞亮的教室裡,各族學生一起跟著維吾爾族老師,學習維吾爾語和漢語,共同享受著義務教育的陽光滋潤。各民族一家親的種子,從小便根治在孩子們心中。柳樹巷逐漸成為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哈薩克族等各族人民棲息的家園。在這個大家庭裡,每當節日來臨,人們在熱瓦普、坦布林、都塔爾歡快的音樂裡品嘗美食、翩翩起舞。
在柳樹巷各民族團結互助的感人故事隨處可見。自己已有三個孩子,生活並不富裕的維吾爾族夫婦毅然收養了一個被遺棄的漢族孩子。把他當做心頭寶一樣,呵護備至。日常生活中,各族姐妹常在一起交往、交流、交融。

(柳樹巷8號社區舊貌)

1983年昌吉縣迎來撤縣建市的發展新機遇,也為柳樹巷按下了快速發展的起步鍵,各族居民收入逐漸提高,

家家都住進了條件更好的磚房,還有人將落後的生產工具換成了洋氣的拖拉機,各族居民共同向著小康生活,努力奔跑。改造一新的州人民醫院,為居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救治,五星紅旗迎風飄展。在潔淨的柏油馬路上,各族學生手把手走進寬敞明亮的教室,九十年代的柳樹巷,依然是昌吉市的黃金地段,民族飯店的建成,成為昌吉市的一座地標建築,各族居民錢袋子鼓了,紛紛追趕起生活的潮流,人們開著時髦的小汽車,載著親朋好友,去民族飯店吃飯,還有小青年騎著拉風的摩托,穿城而過。處在高速發展中的昌吉市,逐漸發展壯大,各族居民收入水準,越來越高,為了滿足更多居民的消費需求,民族飯店,由小二層樓擴建成為高大氣派的六層樓,更名為東方大酒店,給越來越多來昌吉辦事、旅遊的外地人提供食宿。

(北京路新顏)

(柳樹巷8號社區新顏)

進入二十一世紀,自2011年至今,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的柳樹巷正在拔地而起。老舊社區改造後,成為高樓林立,綠樹成蔭的清華書苑社區,社區內停車場、健身器材等設施完備。馬路四通八達,醫院、學校、商場均在社區周邊,未來隨著美麗社區的步伐逐漸加快,柳樹巷將成為令人羡慕的花兒一樣美麗的社區,成為各族居民共居、共事、共樂的幸福家園。

紛紛追趕起生活的潮流,人們開著時髦的小汽車,載著親朋好友,去民族飯店吃飯,還有小青年騎著拉風的摩托,穿城而過。處在高速發展中的昌吉市,逐漸發展壯大,各族居民收入水準,越來越高,為了滿足更多居民的消費需求,民族飯店,由小二層樓擴建成為高大氣派的六層樓,更名為東方大酒店,給越來越多來昌吉辦事、旅遊的外地人提供食宿。

(北京路新顏)

(柳樹巷8號社區新顏)

進入二十一世紀,自2011年至今,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的柳樹巷正在拔地而起。老舊社區改造後,成為高樓林立,綠樹成蔭的清華書苑社區,社區內停車場、健身器材等設施完備。馬路四通八達,醫院、學校、商場均在社區周邊,未來隨著美麗社區的步伐逐漸加快,柳樹巷將成為令人羡慕的花兒一樣美麗的社區,成為各族居民共居、共事、共樂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