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告捷 歷時4月解“南海形成”之謎

隨著美國“決心”號鑽探船昨天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並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圓滿完成了2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鑽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內地港口。

今天上午,國際大洋發現計畫(IODP)中國辦公室、同濟大學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中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告捷,初步解開南海形成的科學之謎。

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包括IODP367和368兩個航次,自2月8日在中國香港起航,共有來自中、美、英、德、法、意等14個國家的64名科學家參加,其中26人為中國科學家。368航次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教授翦知湣介紹,此輪大洋鑽探發現了距今三千多萬年的始新世深海底棲有孔蟲,

有望打破四十年來關於南海成因的觀點:法國人提出印度板塊的碰撞使印支半島向南突出,推出了南海,原因在北邊;英國人認為古南海向婆羅洲的俯衝,拉開了南海,原因在南邊。南海大洋鑽探的結果揭示了南海深海盆由東向西推進的記錄,說明原因很可能在東邊,這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圖說:美國“決心”號鑽探船。張龍/攝

翦知湣教授還介紹,此輪南海大洋鑽探聚焦南海擴張之前的大陸破裂,旨在探討“陸地如何變成海洋”這一基礎科學問題,同時也為南海北部油氣勘探戰略中的關鍵問題尋求科學答案。此次在南海北部海域一共鑽探七個站位17個鑽孔,

總鑽探深度達7669.3米,在其中六個站位成功獲取2542.1米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沉積物、沉積岩、玄武岩和變質岩寶貴岩芯,為航次後續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鑽探結果顯示,南海大陸邊緣在始新世時已發生陸殼減薄和沉降,在漸新世的同張裂期已處於深水環境,並發生複雜的沉積和深海火山活動,稍後期的岩漿活動已具有典型洋中脊玄武岩特徵。翦知湣表示,南海這種獨特的“非火山型”張裂過程,

明顯不同于北大西洋伊比利亞-紐芬蘭“非火山型”這一世界典型,由此揭示了南海不同于大洋模式的邊緣海張裂機制。南海的發現豐富了我們的認識,有待重新評價大陸破裂的機制。

圖說:2月25日,參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IODP367航次的中國科學家在“決心”號留影。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攝

中國IODP專家諮詢委員會顧問委員、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指出,半個世紀以來,國際大洋鑽探一直是地球科學的最前沿。未來,中國要積極推進由自己執行的大洋鑽探,建造國際第四個大洋鑽探岩芯庫和實驗室,並爭取2019年主辦討論科學計畫的國際大會,與國際學術界共同制定新十年大洋鑽探的科學目標。在此基礎上,中國還要建造自己的國際大洋鑽探船,從國際的最高層深海合作中脫穎而出,力爭在2028年前後成為國際大洋鑽探的重要領導力量,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做出關鍵性的貢獻。

此次“決心號”鑽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3天時間內,中國IODP辦公室和同濟大學還將聯合舉辦“南海大洋鑽探國際論壇”、中國大洋鑽探成就展、公眾參觀“決心號”鑽探船等學術和科普活動。

相關連結:

大洋鑽探:發現“史前遺跡” 讀懂“地球天書”

建造中國自己的大洋鑽探船已提上日程

在此基礎上,中國還要建造自己的國際大洋鑽探船,從國際的最高層深海合作中脫穎而出,力爭在2028年前後成為國際大洋鑽探的重要領導力量,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做出關鍵性的貢獻。

此次“決心號”鑽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3天時間內,中國IODP辦公室和同濟大學還將聯合舉辦“南海大洋鑽探國際論壇”、中國大洋鑽探成就展、公眾參觀“決心號”鑽探船等學術和科普活動。

相關連結:

大洋鑽探:發現“史前遺跡” 讀懂“地球天書”

建造中國自己的大洋鑽探船已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