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項羽、拿破崙論,中國古代高考—科舉的奇聞軼事

2017年高考剛結束,浙江卷語文的一篇閱讀就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殊不知,我們古代的“高考”--科舉,細細捋來,各種奇葩軼事還真多!

我們就從明清科舉八股文來舉例吧!

眾所周知,明清時科舉考試逐漸演變為八股文形式,而八股文是一種格式要求極高的文體。很多人為了寫好八股文,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成了“書呆子”。顧炎武更有評價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所以八股文留給人們一種十分應試的印象。

但如果八股文只是死背四書五經的話就簡單了,怎麼會有人一生都考不中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時八股文的題目,比如就曾有考官以四書五經每章回上的這個“o”為題。這是個圈?還是什麼東西?這就要看考生的想像力了。如果遇到這樣的題目,大概也可以揣測考生的心理陰影面積了吧?因為古代科舉的潛規則就是必須應用“四書五經”答題。

至於後來考生們如何破題,在此不做公佈,感興趣的也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更逗的當然不是毫不專業的題目,還有全無常識的答案。

清末時,有考官為了迎合朝廷,學習世界史後略知項羽和拿破崙都十分厲害,

於是就出了這樣一題:“項羽拿破崙論”。

有一名考生的答卷流傳了下來,開篇是這樣的:“夫項羽,拔山蓋世之英雄,豈有破輪不能拿哉?使破輪自修其故,又焉能為項羽所拿者?拿全輪而不勝,而況於拿破輪也哉?”

大意就是:項羽是大英雄,難道拿不起一個破輪子嗎?破的輪子自己會修好,怎麼會讓項羽拿呢?項羽拿整個輪子都沒問題,何況是個破輪呢?

很明顯考生根本不知道有拿破崙這樣一個人。一方面這些故事體現出考官們那種往教材上死套的出題邏輯,另一方面是考生長期面對八股文而產生的一種冷漠!

點擊標題右下方關注人文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