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特朗普被查是奧巴馬挖的坑?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修木

六月八日,被特朗普解職的前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終於來到國會山,在參議院作證,講述他與白宮的過節。主流媒體已經翹首盼望了好一陣,聽證會前兩天就開始發出鋪墊的文章,

介紹背景[1]。各大電視網路也做好現場直播的準備。在三大無線電視網來說,實況傳播要擠掉日常的節目安排,廣告費的損失數百萬美元。如此規模的陣仗擺在聽證會上是難得一見,上一次發生已是十九年前,國會調查克林頓的緋聞,為彈劾做準備。

坐在證人席上,準備接受參議員詢問的前FBI局長科米。

白宮住久了總是引來調查

調查失職或醜聞,抓行政當局的尾巴,在美國是政治較量的常用手段,住在白宮的總統都難以躲過。從尼克森水門事件下臺開始,各類“某某門”事件不斷湧現。他之後的總統分成兩類,一類未能連任,已經是政治失敗者,不會有人追查。站在此列的有福特,卡特與老布希。

另一類連任成功,到第二任時幾乎沒有例外,總有某件事會查到總統或是主要官員頭上。

雷根時期有伊朗門,白宮屬下的國安會私自將武器賣給伊朗交換人質,得來的錢又交給中美洲的反叛組織,兩件事情上都公然違反國會定下的法規。好在國安會的助理願意承擔責任,這把火沒有燒到總統身上,由幾位助理受審定罪了事。

克林頓時期被調查的事件有好幾起,

最後栽在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裙子下。總統不但在辦公室裡偷腥還不講老實話,成為全世界的笑柄。

小布希時期惹上麻煩的是副總統切尼的辦公廳主任利比。為打擊政見不同者,他故意向媒體洩露中情局女特工的身份。雖說利比在白宮內部算不上位高權重,調查期間還是弄得滿城風雨,華盛頓幾乎停擺。

奧巴馬第二任剛開始的時候,卻是卸任的國務卿希拉蕊被國會調查,

追究她對美國在利比亞領館遭受恐怖襲擊是否負有疏忽的責任。大家都知道她四年之後會跳出來選總統,對共和黨來說是最有價值的調查目標。雖然查來查去沒查出什麼東西,卻發現她使用私人電郵,為她2016年選總統投下最大的絆腳石。

舊朝對新朝本該讓著一把

特朗普的特別之處在於第一屆剛上任就碰到麻煩,參眾兩院各有一個委員會在調查,上個月又產生一位特別檢察官專職調查白宮。

通常來說,要在國會落入反對黨控制的時候,讓行政當局頭痛的調查才能得以展開。可是現在明明是共和黨控制著參眾兩院,參議院就舉行如此轟動的聽證會。

這其中的麻煩源自上屆奧巴馬政府,在離任前高調宣佈俄羅斯干擾美國大選,對莫斯科定下幾項制裁。以現狀來說,俄羅斯與烏克蘭鬧翻後西方的制裁已經有一段時日,多加幾項根本就無關痛癢。真正受苦的是準備上臺的特朗普,被奧巴馬這麼一鬧,難免讓人懷疑是在外國干涉之下才贏得總統寶座。

美國新舊總統之間的交接短則四年,長則八年。競選期間肯定會有爭議,選票接近的時候尤為激烈,但是不管結果如何,前朝通常不會這樣出難題給後朝,使人懷疑其合法性。畢竟一國之首剛上臺,合法性就受到質疑,對國家很是不利。

比如說1960年的大選,由參議員甘迺迪對副總統尼克森,選票開出來之後有幾個州的票數非常接近,甚至有甘迺迪億萬富翁的老爹花錢買票的傳言。但是尼克森還是主動出面接受失敗,避免出現新總統難產的尷尬。

又比如說1968年大選,尼克森再次出馬代表共和黨迎戰代表民主黨的副總統漢弗來,而被越南戰爭搞得焦頭爛額的詹森卻放棄競選連任。競選期間越戰成為民主黨的執政包袱,詹森努力到最後一刻,在離任前幾乎與北越達成和平協定。尼克森卻擔心協定簽署會讓漢弗來勝選,因而私下知會南越總統阮文紹,讓他拒絕和平,等共和黨上臺後爭取更好的條件。詹森當局通過竊聽知道尼克森的把戲,這種私下破壞政府外交努力的行為嚴重來說可以算是叛國。但是詹森卻將事情壓下來不對外公佈,為的也是避開爭議,給新朝一個機會[2]。

奧巴馬到底在給誰挖坑?

以這兩例為參照,所謂俄羅斯干涉選舉可以算是小兒科。明裡暗裡影響別國選舉的事情美國政府又不是沒有幹過,連政變與暗殺都搞過。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的選舉同樣受過美國的插手。在資訊發達的今天,選民不關注就業、醫療、教育,卻盯著希拉蕊的電郵,民主黨內部的爭議?這也太低估選民的智慧。以美國之強大,俄羅斯“黑”下電郵就可以左右美國的政局?美國的民主制度如此脆弱,真是匪夷所思。就算奧巴馬真的認為這是很大一樁事,若是厚道一些,也應該留給候任總統處置。

以民主制度的運作來說,辦一場選舉,點清楚票數並不難。難的是點票結束後,大家平心靜氣地接受結果。新興民主國家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投票過後有人不願意認輸,明裡暗裡抗拒新政府,造成爭議不斷,施政難行。美國在這一點上原本表現成熟。這一回,或許奧巴馬對特朗普真是看不上眼;或許今天的美國是超強,傲視天下無敵手,不在乎新總統的合法性受到質疑;或許經過民主、共和兩黨幾十年來僵持不下,政治對立嚴重到讓奧巴馬難以釋懷。只是這種前朝給後朝挖坑的舉止出現在華盛頓,給人的感覺是美國的政治水準滑向“小學”水準。

當然,如果換成希拉蕊當選,華盛頓估計也是一樣熱鬧。共和黨掌控的國會肯定不會放過希拉蕊,話題也是現成的:她的私家電郵有沒有洩密,克林頓基金會的運作等等。只是點票過後,希拉蕊沒有選上,關於她的話題失去政治價值,也就不值得追究。她到底有什麼過錯,其實在選舉之外並沒有多少人真正在意。

擠在酒吧中觀看科米聽證會電視直播的觀眾

而特朗普主持下的白宮,果然比電視上的真人秀還要精彩。俄羅斯涉選事件的調查,迄今為止查不到特朗普本人的馬腳,卻已經衍生出另一番調查:總統曾否利用職權,阻礙調查的進行。裡通俄羅斯只是煙霧,很難查到什麼證據,最可能的結果是不了了之。妨礙司法調查才是真正的陷阱,科米的證詞不但嚴重損傷特朗普的形象,還提供不少進一步追查的具體線索,好戲還在後頭呢。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參考資料:

[1] Devlin Barrett and Ellen Nakashima, “All eyes will be on James Comey this Thursday — again”,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6, 2017.

[2] Robert Dallek, Nixon and Kissinger: Partners in Power (HarperCollins: New York, 2007) pp.74-76

多加幾項根本就無關痛癢。真正受苦的是準備上臺的特朗普,被奧巴馬這麼一鬧,難免讓人懷疑是在外國干涉之下才贏得總統寶座。

美國新舊總統之間的交接短則四年,長則八年。競選期間肯定會有爭議,選票接近的時候尤為激烈,但是不管結果如何,前朝通常不會這樣出難題給後朝,使人懷疑其合法性。畢竟一國之首剛上臺,合法性就受到質疑,對國家很是不利。

比如說1960年的大選,由參議員甘迺迪對副總統尼克森,選票開出來之後有幾個州的票數非常接近,甚至有甘迺迪億萬富翁的老爹花錢買票的傳言。但是尼克森還是主動出面接受失敗,避免出現新總統難產的尷尬。

又比如說1968年大選,尼克森再次出馬代表共和黨迎戰代表民主黨的副總統漢弗來,而被越南戰爭搞得焦頭爛額的詹森卻放棄競選連任。競選期間越戰成為民主黨的執政包袱,詹森努力到最後一刻,在離任前幾乎與北越達成和平協定。尼克森卻擔心協定簽署會讓漢弗來勝選,因而私下知會南越總統阮文紹,讓他拒絕和平,等共和黨上臺後爭取更好的條件。詹森當局通過竊聽知道尼克森的把戲,這種私下破壞政府外交努力的行為嚴重來說可以算是叛國。但是詹森卻將事情壓下來不對外公佈,為的也是避開爭議,給新朝一個機會[2]。

奧巴馬到底在給誰挖坑?

以這兩例為參照,所謂俄羅斯干涉選舉可以算是小兒科。明裡暗裡影響別國選舉的事情美國政府又不是沒有幹過,連政變與暗殺都搞過。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的選舉同樣受過美國的插手。在資訊發達的今天,選民不關注就業、醫療、教育,卻盯著希拉蕊的電郵,民主黨內部的爭議?這也太低估選民的智慧。以美國之強大,俄羅斯“黑”下電郵就可以左右美國的政局?美國的民主制度如此脆弱,真是匪夷所思。就算奧巴馬真的認為這是很大一樁事,若是厚道一些,也應該留給候任總統處置。

以民主制度的運作來說,辦一場選舉,點清楚票數並不難。難的是點票結束後,大家平心靜氣地接受結果。新興民主國家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投票過後有人不願意認輸,明裡暗裡抗拒新政府,造成爭議不斷,施政難行。美國在這一點上原本表現成熟。這一回,或許奧巴馬對特朗普真是看不上眼;或許今天的美國是超強,傲視天下無敵手,不在乎新總統的合法性受到質疑;或許經過民主、共和兩黨幾十年來僵持不下,政治對立嚴重到讓奧巴馬難以釋懷。只是這種前朝給後朝挖坑的舉止出現在華盛頓,給人的感覺是美國的政治水準滑向“小學”水準。

當然,如果換成希拉蕊當選,華盛頓估計也是一樣熱鬧。共和黨掌控的國會肯定不會放過希拉蕊,話題也是現成的:她的私家電郵有沒有洩密,克林頓基金會的運作等等。只是點票過後,希拉蕊沒有選上,關於她的話題失去政治價值,也就不值得追究。她到底有什麼過錯,其實在選舉之外並沒有多少人真正在意。

擠在酒吧中觀看科米聽證會電視直播的觀眾

而特朗普主持下的白宮,果然比電視上的真人秀還要精彩。俄羅斯涉選事件的調查,迄今為止查不到特朗普本人的馬腳,卻已經衍生出另一番調查:總統曾否利用職權,阻礙調查的進行。裡通俄羅斯只是煙霧,很難查到什麼證據,最可能的結果是不了了之。妨礙司法調查才是真正的陷阱,科米的證詞不但嚴重損傷特朗普的形象,還提供不少進一步追查的具體線索,好戲還在後頭呢。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參考資料:

[1] Devlin Barrett and Ellen Nakashima, “All eyes will be on James Comey this Thursday — again”,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6, 2017.

[2] Robert Dallek, Nixon and Kissinger: Partners in Power (HarperCollins: New York, 2007) pp.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