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徽商銀行多方受挫 宋清輝:經營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在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一個月內連吃5張罰單,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徽商銀行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北京商報記者 崔啟斌 程維妙 王晗

A股IPO剛按下暫停鍵不久的徽商銀行,近來又遭到了五連環罰單的警戒。據銀監會網站行政處罰一欄顯示,徽商銀行近一個月內五收銀監局罰單,涉及安徽宿州、滁州、淮北、池州、銅陵五地,被質疑管理存在漏洞。此外,徽商銀行持續低於25%紅線的公眾持股比例,也一直遲滯著該行回歸A股的步伐。

五記罰單

今年5月初至6月初的一個月時間裡,銀監會安徽監管局先後發佈過三批罰單,其中徽商銀行次次“中彩”。北京商報記者在銀監會官網看到,在徽商銀行17家分行中,滁州分行、淮北分行、池州分行、銅陵分行4家接連被點名,此外還有一家宿州埇橋支行。

5家分、支行分別因信貸資金回流借款人帳戶、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貸款資金被改變用途、貸款資金轉存定期存單用於票據業務質押、貼現資金回流至出票人等違法行為遭處罰,

累計罰款100萬元。這些處罰也並非“舊賬”,開具罰單的日期集中在今年4月。

在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一個月內連吃5張罰單,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徽商銀行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同樣表示,銀行應該是把控制風險放在第一位的,但有時確實會受到一些利益驅動,

為了達到一定的業績,可能會擴大放貸規模以及對貸款審核放鬆等。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徽商銀行並未對此做出回應。

回歸A股進程暫停

相比罰單,徽商銀行面臨的更大問題,可能在於回歸A股的艱難。今年3月末,徽商銀行發佈公告稱,鑒於該行須就相關法律法規及證監會要求所涉及的部分事項與部分董事、股東進一步協商,且考慮到該行審計服務機構面臨更換,

該行董事會通過決議,決定向證監會申請中止審查A股發行。

這已經是徽商銀行第二次中止A股發行。早在2010年,該行就啟動了上市工作,但是在A股市場的排隊名單中等待了兩年多都杳無音信,於是在2013年11月轉道H股上市。2015年6月,徽商銀行再次提交A股上市方案,一晃又是兩年。

徽商銀行董事長李宏鳴此前表示,回歸A股不僅為了拓寬資本補充管道,並且能搭建更完善的境內外融資平臺,

同時也為了實現股權全流通。

但掣肘徽商銀行“圓夢”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該行的公眾持股比例。據港交所披露的資訊顯示,今年3月,徽商銀行公眾持股量從23.56%進一步下滑至19.94%,截至最近一次(5月31日)發佈有關資訊的公告,該行公眾持股量仍為19.94%。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雖然不排除交易所會對部分企業實行有條件的“放行”,但公眾股東持股量不低於25%的紅線是企業上市的基本前提。徽商銀行也在公告中坦承,該行的公眾持股量低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規定最低25%的水準。

存“控制權之爭”猜疑

追問背後原因,市場中流傳著一則“控股權之爭”的說法。資料顯示,中靜集團作為徽商銀行的老股東,自去年以來通過在H股一系列增持,晉升為徽商銀行單一第一大股東。而隨著持股比例的增加,中靜集團與徽商銀行管理層在經營決策方面也產生了一定的矛盾分歧。在去年的股東大會上,徽商銀行優先股發行方案獲得通過,對應中靜集團的相反提案則遭到否決,外界甚至將此稱為雙方的“火線對決”。

徽商銀行同樣未對此做出回應。但該行多次在有關公眾股東持股量的公告中表示,正積極尋求在實際可行範圍內儘快恢復公眾股東持股量的解決方案,其中就包括“儘快就建議本行主要股東減持其所持的本行股份與主要股東取得聯繫”,此外還有“繼續推進A股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的項目”、“擇機進行H股配售”等。

不過,中靜集團董事長高央對外表示,股權之爭一說“根本站不住腳”,中靜集團之所以增持徽商銀行,是想推動徽商銀行引入更加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機制,且安徽國資系統合計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比例仍遠高於中靜方面。北京商報記者在徽商銀行2016年年報中看到,在該行前五大股東中,安徽國資系占了四席。

從上市的其他硬性指標來看,徽商銀行發揮得較為穩定,其中就包括業績表現。近三年,該行資產規模、淨利潤、營業收入等都保持增長,2016年這三項資料的增幅還維持在兩位數。

李宏鳴在年報致辭中提到,2017年是徽商銀行啟動“新金融”建設的開局之年,該行將深入做好業務調整和風險防控,堅持創新促轉型、管理提質效,持續增強核心競爭力。

徽商銀行也仍未放棄回歸A股的計畫,在3月按下上市暫停鍵時,徽商銀行也表示,為確保A股發行工作能繼續開展,董事會將于2016年股東周年大會上向本行股東提呈與A股發行的相關議案,包括延長A股發行方案及延長授權董事會辦理A股發行具體事宜的有效期等。

徽商銀行也在公告中坦承,該行的公眾持股量低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規定最低25%的水準。

存“控制權之爭”猜疑

追問背後原因,市場中流傳著一則“控股權之爭”的說法。資料顯示,中靜集團作為徽商銀行的老股東,自去年以來通過在H股一系列增持,晉升為徽商銀行單一第一大股東。而隨著持股比例的增加,中靜集團與徽商銀行管理層在經營決策方面也產生了一定的矛盾分歧。在去年的股東大會上,徽商銀行優先股發行方案獲得通過,對應中靜集團的相反提案則遭到否決,外界甚至將此稱為雙方的“火線對決”。

徽商銀行同樣未對此做出回應。但該行多次在有關公眾股東持股量的公告中表示,正積極尋求在實際可行範圍內儘快恢復公眾股東持股量的解決方案,其中就包括“儘快就建議本行主要股東減持其所持的本行股份與主要股東取得聯繫”,此外還有“繼續推進A股首次公開發行並上市的項目”、“擇機進行H股配售”等。

不過,中靜集團董事長高央對外表示,股權之爭一說“根本站不住腳”,中靜集團之所以增持徽商銀行,是想推動徽商銀行引入更加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機制,且安徽國資系統合計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比例仍遠高於中靜方面。北京商報記者在徽商銀行2016年年報中看到,在該行前五大股東中,安徽國資系占了四席。

從上市的其他硬性指標來看,徽商銀行發揮得較為穩定,其中就包括業績表現。近三年,該行資產規模、淨利潤、營業收入等都保持增長,2016年這三項資料的增幅還維持在兩位數。

李宏鳴在年報致辭中提到,2017年是徽商銀行啟動“新金融”建設的開局之年,該行將深入做好業務調整和風險防控,堅持創新促轉型、管理提質效,持續增強核心競爭力。

徽商銀行也仍未放棄回歸A股的計畫,在3月按下上市暫停鍵時,徽商銀行也表示,為確保A股發行工作能繼續開展,董事會將于2016年股東周年大會上向本行股東提呈與A股發行的相關議案,包括延長A股發行方案及延長授權董事會辦理A股發行具體事宜的有效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