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大義”的陰謀和最複雜的真相,都在這部懸疑片中

今天我挑選一部品質優異且引人深思的作品以文字的形式與你們分享——《真相至上》。

電影的片名,尤其是翻譯過來的譯名,可謂相當“正”,乍一聽很容易讓人以為它講的是一個記者突破重重阻力,

堅持不懈地探尋真相的故事。但實際上影片所涵蓋的內容要複雜得多,裡面不僅涉及新聞倫理,還牽扯到國家

安全、自然道德、社會人的基本困境,甚至女權。

所以《真相至上》不只是一部關於新聞人的電影,它適合所有人。而至於影片是如何把諸多主題糅合到同一文本

中又不顯混亂的,我們還是先從它的故事說起。

故事的主角瑞秋是《芝加哥太陽報》負責國內政治板塊的女記者,同時她也是一個三口之家中的妻子與母親

女主角瑞秋由凱特·貝金賽爾飾演

而影片最先展現的正是主人公的母親形象——瑞秋作為“愛心媽媽”帶領兒子的同班同學外出參觀,返程的大巴上有

位小姑娘向她和另一位母親告狀,說有男孩一直揪她的辮子。

針對這件事瑞秋與兒子產生了一些分歧:兒子認為,該女孩在打小報告,打小報告是一種可恥的行為;而瑞秋告訴

她,儘管打小報告不好,但你們也不能忍受別人的欺負

儘管瑞秋說話時是以母親教育孩子的口吻,

但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這句臺詞與她的記者身份之間存在著巧妙的關聯。

因為某種程度上說記者也是“打小報告”的人,報導的內容同樣常常基於“小報告”。

所以主人公的話可以被理解為:有時“小報告”是必要的,它是對抗“欺負”的一種手段,孩子中欺負人的或許多是同伴;

而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欺負則可能來自權力機關,甚至政府本身。

於是藉由一句臺詞,人物的兩種身份完成了統一,

也為後面的情節埋下了伏筆。

接著鏡頭一轉,場景從大巴車變成報社,人物的主體身份也從母親變成記者。

主編告訴瑞秋,報社準備刊登她的一篇很可能會產生轟動效應的重磅報導——報導的內容將矛頭直接指向白宮與美

國總統。

事情還要追溯到數天前——總統遭到槍擊,之後白宮聲稱委內瑞拉政府策劃了該刺殺,並隨之對其展開報復性軍事打擊。

而瑞秋從某處得知,一名叫艾瑞卡的CIA特工參與了對委內瑞拉的調查,並曾向總統提交過一份調查報告。在報告中她

認為委內瑞拉與刺殺行動無關;,然而白宮無視了她的發現,依舊發動了襲擊

艾瑞卡由維拉·法米加飾演

也就是說,瑞秋要揭露的是“總統對全國人民以及國會的欺騙”。毫無疑問,這是一條非常有價值的新聞,但也有一個問題:

如果報導該事件,特工艾瑞卡的身份就會被洩露——這不僅涉嫌違法,也會將特工個人及其家庭置於高度危險之中。

所以當瑞秋到學校找到艾瑞卡——兩人孩子在同一個班,後者堅決否認自己的特工身份並表現出強烈的敵意。但在野心

(該報導可能會得普利策獎)與社會責任感的雙重作用下,瑞秋選擇了忽視當事人的感受,寫好了稿件並在次日被刊登

出來。

正如大家所料,報導發出後立刻引起了巨大反響。各大媒體紛紛質疑“總統欺騙了全國人民以及整個國會”;

CIA、FBI內部為了揪出洩露消息的內鬼迅速介入調查;

艾瑞卡的個人生活受到嚴重衝擊——記者們蜂擁而至,她在一夜之間成了“公眾人物”;

而瑞秋也馬上成為眾矢之的——國家權力機關並不關心她報導的內容,他們更在意的是哪個賣國賊洩露了國家機密,違

背了國家“大義”。

報導發佈當天上午,瑞秋便被特別檢察官請去談話,對方告訴她由於涉及國家安全,針對“情報人員身份洩露”的案件很

快就會開庭審理;到時她必須交代洩露資訊的人的身份,否則就會被關進監獄

不過即便事先獲悉這一點,幾天之後當瑞秋站在法庭之上,她依舊選擇了保守秘密。於是法院以“藐視法庭罪”將她關押收

監。主審法官說——只要說出情報人的名字,你就會被釋放;

隨後到看守所的老公也勸她——孩子和我都很想你,也許你該告訴我那個情報人是誰。

但不論如何瑞秋就是死扛不鬆口,而她一天不鬆口便一天走不出看守所。就這樣,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開始了。瑞秋

在看守所一待就是幾個月,兒子漸漸開始和她疏遠,丈夫甚至偷偷找了外遇。而讓她更崩潰的是——被洩露身份的女特

工在自家門前被極端右翼分子殺害。

至此,整部電影的三個核心懸念顯現出來——到底是誰給瑞秋提供了消息?她能不能堅持把秘密保留到最後?她到底在堅持什麼?

其中第一個懸念顯然正是片中政府一方最關心的問題。而除了寄希望於瑞秋,各種調查也在同時進行。

影片進行到70分鐘,白宮副總統手下的一名參謀長迫于壓力投案自首,他承認為瑞秋提供消息。不過據他回憶,瑞秋一

上來就向他詢問“艾瑞卡是否為特工?”

也就是說,這名官員只是資訊的確認者,而非原始情報人。而得到這一結果的官方仍舊不滿意,只好繼續追問瑞秋,瑞秋

則繼續保持沉默。後來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但在國家安全至上的大背景下瑞秋仍然敗訴,並最終被判兩年。

所以《真相至上》的結局就是——

瑞秋把秘密保留到了最後,而這個秘密則在影片末尾處以主人公回憶的形式交代給觀眾:原始情報根本不是某個線人有意透

露給瑞秋的,而是特工艾瑞卡的女兒——片頭打小報告的女孩,跟瑞秋聊天時無意間提到的。

必須承認,本片導演羅德·拉裡的敘事和拍攝技巧算不上十分高明,整部影片節奏上少有變化,中間一部分段落明顯拖遝,

你似乎能感覺到——它在說理與煽情之間有些搖擺不定。

但好在《真相至上》有一個複雜強大的文本,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它表達方式上的不足。

而這種複雜性首先體現在:電影中沒有一個絕對的壞人,唯一無辜且值得同情的或許也只有艾瑞卡。

特工到底是為了國家還是某一特定利益群體效力,這一點一直存在爭議,但儘管如此,從個體的角度看,艾瑞卡的行為

還是無可指責。

保密是她的職責所在,工作之外她也是一個非常稱職的母親——會親臨女兒的球賽,並在一旁投入的加油呐喊;

還特別喜歡來到學校裡為小朋友們讀故事。

但那篇報導打破了她的平靜生活——先是出於安全考慮不得不把女兒送走;

之後因為身邊總是跟著媒體,學校裡講故事的活動也不再讓她參加;

甚至校領導還做出了“你女兒不能再回來上學”的暗示。

而她的同事、上級也沒有站在她這邊,反而懷疑是她洩露了身份出賣了組織。

重壓之下,艾瑞卡只好選擇辭職,這才導致丟掉國家保護的她最終被殺死在自家門前。可以說她純粹是一個被迫捲入是非

中的人,也是片中最孤獨、無助的人物——瑞秋身後站著報社、媒體、同事,負責調查瑞秋的檢察官身後則是整個國家機器。

那麼對抗的雙方,到底誰該為她的死負責?

作為記者,瑞秋試圖揭露政府內幕本來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兒,儘管她也有得獎的野心;她是參考了艾瑞卡女兒的資訊,但也

絕談不上惡意的利用,她的主要資訊來源還是政府的人。

隨便聊天聊到關鍵資訊

至於逼迫艾瑞卡辭職的CIA機構,當他們在找不到洩密人時,懷疑到當事人身上也很正常。

所以雙方對艾瑞卡的死都有責任,但似乎也都“情有可原”。

另一方面,在因特工洩密事件而引發的持久戰中,瑞秋和政府人員同樣各有各的道理。

本次洩密其實並沒有給國家利益造成太大損失,也不會對整個情報系統產生致命影響。那政府方面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非要

讓瑞秋說出原始情報人的名字呢?原因就在於,該事件的示範效應可能會產生巨大影響。

說白了,就是如果瑞秋不交代且沒有受到嚴厲的懲罰,那麼傳遞給外界的資訊就是:媒體可以隨意通過政府內部人探尋情報界

內幕,情報部門內部人員也可以將機密資訊洩露出去,因為到最後媒體會保護你。

那麼之後情報人員出於各種目的可能會更隨便的洩露機密,而這無論對於政府利益還是國家安全來說顯然都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兒。

從這個角度看,國家機器對於瑞秋的懲戒是有著一定的道理的。它不僅關乎“艾瑞卡洩密案”本身,更是一種警示——告訴外界,

幹這種事代價會很大。

而換一個角度,你會發現瑞秋的堅持其實也沒錯。這裡首先需要厘清的問題是——瑞秋到底在堅持什麼?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變化著的。最開始,我相信她主要想保護的是政府內部的線人,而且肯定也考慮到

了本事件的示範效應:

如果她說出了資訊來源,那麼未來誰還敢給她提供消息,給她所在的報社提供消息?而再進一步,如果未來還有記者被捕,在高壓之

下被迫交代,到最後誰敢為媒體提供資訊?那時政府行為又該如何監督?

所以與其說瑞秋最初堅持的是真相,不如說她堅持的是追尋真相的權利,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賦予媒體的言論自由的權利。

畢竟,電影也通過CIA官員的話向觀眾暗示——她的報導所引發的公眾猜測,未必是真相。

而當她聽說艾瑞卡的死亡之後,這份堅持裡則又雜糅了人情倫理與母性的因素——如果艾瑞卡女兒知道是自己“告密”間接害死了母親,

那麼勢必會對她的成長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成為終生難以擺脫的心理陰影

更不必說,瑞秋在和小女孩聊天時就答應過她——不會告訴別人。

所以瑞秋的堅持背後其實有著複雜的動機,這種動機既包括自然道德——我答應你不會說,所以打死我也不說。

也包括母性本能——不能把孩子置於糟糕的成長環境中。

還包括職業道德——堅守媒體人追求真相的權利。

而本片好就好在它並沒有誇大、美化主人公的精神力量,你同樣可以看到她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巨大代價——有人死亡,兩個家庭支離破碎。

這樣說來,“真相至上”四個字其實無比沉重。因為無論是記者也好,其他行業也罷,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著多種多樣的角色。並且這

些角色之間永遠會有衝突和調和,就像瑞秋說的——早知道這篇文章會讓我和兒子分開,也許我就不會這樣做了。

但生活沒有“也許”,每一個選擇都可能伴隨著巨大的代價,每一次嘗試都可能事與願違。有光的地方總會有影子,衝突與糾結更是人生的

常態。我承認瑞秋在發佈文章時的確欠考慮,同時我也敬佩她後續的堅持。

因為這種堅定死磕的精神,不畏強權的勇氣,不論在哪個國家都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因為在我看來,有時候擁有接近真相的權利與真相本

身同等重要。

事情還要追溯到數天前——總統遭到槍擊,之後白宮聲稱委內瑞拉政府策劃了該刺殺,並隨之對其展開報復性軍事打擊。

而瑞秋從某處得知,一名叫艾瑞卡的CIA特工參與了對委內瑞拉的調查,並曾向總統提交過一份調查報告。在報告中她

認為委內瑞拉與刺殺行動無關;,然而白宮無視了她的發現,依舊發動了襲擊

艾瑞卡由維拉·法米加飾演

也就是說,瑞秋要揭露的是“總統對全國人民以及國會的欺騙”。毫無疑問,這是一條非常有價值的新聞,但也有一個問題:

如果報導該事件,特工艾瑞卡的身份就會被洩露——這不僅涉嫌違法,也會將特工個人及其家庭置於高度危險之中。

所以當瑞秋到學校找到艾瑞卡——兩人孩子在同一個班,後者堅決否認自己的特工身份並表現出強烈的敵意。但在野心

(該報導可能會得普利策獎)與社會責任感的雙重作用下,瑞秋選擇了忽視當事人的感受,寫好了稿件並在次日被刊登

出來。

正如大家所料,報導發出後立刻引起了巨大反響。各大媒體紛紛質疑“總統欺騙了全國人民以及整個國會”;

CIA、FBI內部為了揪出洩露消息的內鬼迅速介入調查;

艾瑞卡的個人生活受到嚴重衝擊——記者們蜂擁而至,她在一夜之間成了“公眾人物”;

而瑞秋也馬上成為眾矢之的——國家權力機關並不關心她報導的內容,他們更在意的是哪個賣國賊洩露了國家機密,違

背了國家“大義”。

報導發佈當天上午,瑞秋便被特別檢察官請去談話,對方告訴她由於涉及國家安全,針對“情報人員身份洩露”的案件很

快就會開庭審理;到時她必須交代洩露資訊的人的身份,否則就會被關進監獄

不過即便事先獲悉這一點,幾天之後當瑞秋站在法庭之上,她依舊選擇了保守秘密。於是法院以“藐視法庭罪”將她關押收

監。主審法官說——只要說出情報人的名字,你就會被釋放;

隨後到看守所的老公也勸她——孩子和我都很想你,也許你該告訴我那個情報人是誰。

但不論如何瑞秋就是死扛不鬆口,而她一天不鬆口便一天走不出看守所。就這樣,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開始了。瑞秋

在看守所一待就是幾個月,兒子漸漸開始和她疏遠,丈夫甚至偷偷找了外遇。而讓她更崩潰的是——被洩露身份的女特

工在自家門前被極端右翼分子殺害。

至此,整部電影的三個核心懸念顯現出來——到底是誰給瑞秋提供了消息?她能不能堅持把秘密保留到最後?她到底在堅持什麼?

其中第一個懸念顯然正是片中政府一方最關心的問題。而除了寄希望於瑞秋,各種調查也在同時進行。

影片進行到70分鐘,白宮副總統手下的一名參謀長迫于壓力投案自首,他承認為瑞秋提供消息。不過據他回憶,瑞秋一

上來就向他詢問“艾瑞卡是否為特工?”

也就是說,這名官員只是資訊的確認者,而非原始情報人。而得到這一結果的官方仍舊不滿意,只好繼續追問瑞秋,瑞秋

則繼續保持沉默。後來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但在國家安全至上的大背景下瑞秋仍然敗訴,並最終被判兩年。

所以《真相至上》的結局就是——

瑞秋把秘密保留到了最後,而這個秘密則在影片末尾處以主人公回憶的形式交代給觀眾:原始情報根本不是某個線人有意透

露給瑞秋的,而是特工艾瑞卡的女兒——片頭打小報告的女孩,跟瑞秋聊天時無意間提到的。

必須承認,本片導演羅德·拉裡的敘事和拍攝技巧算不上十分高明,整部影片節奏上少有變化,中間一部分段落明顯拖遝,

你似乎能感覺到——它在說理與煽情之間有些搖擺不定。

但好在《真相至上》有一個複雜強大的文本,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它表達方式上的不足。

而這種複雜性首先體現在:電影中沒有一個絕對的壞人,唯一無辜且值得同情的或許也只有艾瑞卡。

特工到底是為了國家還是某一特定利益群體效力,這一點一直存在爭議,但儘管如此,從個體的角度看,艾瑞卡的行為

還是無可指責。

保密是她的職責所在,工作之外她也是一個非常稱職的母親——會親臨女兒的球賽,並在一旁投入的加油呐喊;

還特別喜歡來到學校裡為小朋友們讀故事。

但那篇報導打破了她的平靜生活——先是出於安全考慮不得不把女兒送走;

之後因為身邊總是跟著媒體,學校裡講故事的活動也不再讓她參加;

甚至校領導還做出了“你女兒不能再回來上學”的暗示。

而她的同事、上級也沒有站在她這邊,反而懷疑是她洩露了身份出賣了組織。

重壓之下,艾瑞卡只好選擇辭職,這才導致丟掉國家保護的她最終被殺死在自家門前。可以說她純粹是一個被迫捲入是非

中的人,也是片中最孤獨、無助的人物——瑞秋身後站著報社、媒體、同事,負責調查瑞秋的檢察官身後則是整個國家機器。

那麼對抗的雙方,到底誰該為她的死負責?

作為記者,瑞秋試圖揭露政府內幕本來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兒,儘管她也有得獎的野心;她是參考了艾瑞卡女兒的資訊,但也

絕談不上惡意的利用,她的主要資訊來源還是政府的人。

隨便聊天聊到關鍵資訊

至於逼迫艾瑞卡辭職的CIA機構,當他們在找不到洩密人時,懷疑到當事人身上也很正常。

所以雙方對艾瑞卡的死都有責任,但似乎也都“情有可原”。

另一方面,在因特工洩密事件而引發的持久戰中,瑞秋和政府人員同樣各有各的道理。

本次洩密其實並沒有給國家利益造成太大損失,也不會對整個情報系統產生致命影響。那政府方面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也非要

讓瑞秋說出原始情報人的名字呢?原因就在於,該事件的示範效應可能會產生巨大影響。

說白了,就是如果瑞秋不交代且沒有受到嚴厲的懲罰,那麼傳遞給外界的資訊就是:媒體可以隨意通過政府內部人探尋情報界

內幕,情報部門內部人員也可以將機密資訊洩露出去,因為到最後媒體會保護你。

那麼之後情報人員出於各種目的可能會更隨便的洩露機密,而這無論對於政府利益還是國家安全來說顯然都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兒。

從這個角度看,國家機器對於瑞秋的懲戒是有著一定的道理的。它不僅關乎“艾瑞卡洩密案”本身,更是一種警示——告訴外界,

幹這種事代價會很大。

而換一個角度,你會發現瑞秋的堅持其實也沒錯。這裡首先需要厘清的問題是——瑞秋到底在堅持什麼?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變化著的。最開始,我相信她主要想保護的是政府內部的線人,而且肯定也考慮到

了本事件的示範效應:

如果她說出了資訊來源,那麼未來誰還敢給她提供消息,給她所在的報社提供消息?而再進一步,如果未來還有記者被捕,在高壓之

下被迫交代,到最後誰敢為媒體提供資訊?那時政府行為又該如何監督?

所以與其說瑞秋最初堅持的是真相,不如說她堅持的是追尋真相的權利,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賦予媒體的言論自由的權利。

畢竟,電影也通過CIA官員的話向觀眾暗示——她的報導所引發的公眾猜測,未必是真相。

而當她聽說艾瑞卡的死亡之後,這份堅持裡則又雜糅了人情倫理與母性的因素——如果艾瑞卡女兒知道是自己“告密”間接害死了母親,

那麼勢必會對她的成長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成為終生難以擺脫的心理陰影

更不必說,瑞秋在和小女孩聊天時就答應過她——不會告訴別人。

所以瑞秋的堅持背後其實有著複雜的動機,這種動機既包括自然道德——我答應你不會說,所以打死我也不說。

也包括母性本能——不能把孩子置於糟糕的成長環境中。

還包括職業道德——堅守媒體人追求真相的權利。

而本片好就好在它並沒有誇大、美化主人公的精神力量,你同樣可以看到她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巨大代價——有人死亡,兩個家庭支離破碎。

這樣說來,“真相至上”四個字其實無比沉重。因為無論是記者也好,其他行業也罷,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著多種多樣的角色。並且這

些角色之間永遠會有衝突和調和,就像瑞秋說的——早知道這篇文章會讓我和兒子分開,也許我就不會這樣做了。

但生活沒有“也許”,每一個選擇都可能伴隨著巨大的代價,每一次嘗試都可能事與願違。有光的地方總會有影子,衝突與糾結更是人生的

常態。我承認瑞秋在發佈文章時的確欠考慮,同時我也敬佩她後續的堅持。

因為這種堅定死磕的精神,不畏強權的勇氣,不論在哪個國家都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因為在我看來,有時候擁有接近真相的權利與真相本

身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