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人能跨區去宜家,為何不願參加社區活動?上海這個街道建起了家門口的“宜家”

廣延路1188弄社區內的“耆樂苑”老年活動室,從早到晚都熱熱鬧鬧:上午,一群老夥伴在這裡跳舞、唱歌;下午,志趣相同的牌友、球友相約打牌、打乒乓;晚上,關門時間被延長到21時,因為周邊老居民還想在這裡嘎嘎山胡……

老年活動室,幾乎上海的每個居委會都有,但像廣延路1188弄社區“耆樂苑”這樣,使用率高、人氣旺的不多。去年,靜安區大寧路街道對廣延路1188弄社區等三個居委會的老年活動室進行標準化建設的試點,從內到外重新設計裝修,因地制宜地設立了兵乓房、活動室、就餐點等功能區,引入了養生講座、圖書角等服務,考慮到不少老人要帶著“第三代”出來活動,

嬰幼兒早教等活動也將被引入。

服務老齡化人口,大寧路街道的思路是:一手擴大增量,新建或改建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長者照護之家、生活服務中心等大型為老服務設施;一手盤活存量,通過對居委會老年活動室的改造,打造居民家門口的活動小天地。

有人為了養老服務而賣房搬家

健身設備是由上海體育學院等為老人量身定制的

去年10月,街道在有著近4000戶居民的大型社區——粵秀名邸內設立了一處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在這裡,從配藥、老年保健、短期照護,到每日就餐、老年活動都能滿足。“在社區裡面稍稍走走就到了,非常方便。”不少老人這樣說。

記者在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採訪時,剛好碰上一群阿姨爺叔“下課”,

幾個阿姨在“搶”著擦黑板,其樂融融。原來,有個老年居民精通英文,自願每週在這裡教授老夥伴英文,不少老人報名參加。記者看到,有個阿姨非常認真,筆記記得很工整。這位阿姨說,下午還要來參加這裡的編織學習。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運營方介紹,為老服務中心自開放以來,前來參加活動的老年居民絡繹不絕。

記者採訪時,剛好碰到一群“下課”的阿姨爺叔。

記者發現,這裡的一些項目不少是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比如,這裡有間健身房,裡面的健身設備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

“老年人不適合做強度大的運動,過量運動反而有害健康。”運營方告訴記者,像一個練習上臂力量的器械,會智慧感知使用者的發力,調整器械的用力強度,

這是由上海體院等專業團隊為老年人設計研發的。這些器械特別適合幫助身體不好的老人進行“被動”運動,有助於肢體健康的恢復。

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還設有長者照護之家,為老人提供出院後的短期照護、“日托”等服務:兩人一間的房間乾淨整潔,床墊可以監測老人身體狀況,室內與室外都有小花園……處處都體現貼心照護。

不久前,家住大寧路街道最南面的兩戶人家,通過房屋置換,搬到了為老服務中心附近。居住面積稍稍變大,是兩戶人家置換的原因,但還有個重要原因:兩戶人家的老人就是沖著這裡的為老服務資源而來。

打造老年居民家門口的“宜家”

廣延路1188弄社區內的“耆樂苑”一角

老年居民為了養老資源而賣房搬家,引發了街道思考:養老服務與社區老人之間“最後一公里”如何彌補?

“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長者照護之家等新建的為老服務設施固然好,但服務半徑有限。大寧路街道南北狹長,南面居民距離這處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坐車要20多分鐘,老年人每天過來肯定不現實。”大寧路街道社區服務辦主任王亞靜說,街道將目光瞄準了居委會的老年活動室。“老年活動室建設成本低、覆蓋率高,與社區老人幾乎是‘零距離’。儘管居委會的老年活動室設施普遍比較陳舊、服務幾乎沒有,但完全可以改造後好好利用。”

“為啥老人能跨區去宜家待一天,卻不願去家門口的社區老年活動室活動?”帶著這個問題,街道委託街道的老年協會在轄區內老年人中開展民意調查。有老年居民提出:活動室硬體要足夠好,要有家的感覺;軟體服務要跟上,能有老年人感興趣的活動。

廣延路1188弄社區內的“耆樂苑”

街道選了新梅共和城、廣延路1188弄以及上工新村等三個居委會的老年活動室作為試點,聘請專業機構,進行了統一、標準化的裝修:內部裝飾以白綠色為主色調,有點日式風格的小清新感,因地制宜地設立了兵乓房、活動室、就餐點等功能區,還設計了統一地“Logo”與名稱,有小細節處貼心地做了防滑與防撞處理。不少老年人第一次看到這裡,都覺得眼前一亮:哪裡還是那個桌椅破破爛爛、亂堆雜物的活動室,簡直就是就是家門口的“宜家”。

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更多服務資源被下沉到老年活動室:如,街道有個叫“康健苑”的項目,定期會有退休醫生輪流到活動室為老年人測血壓、血糖,提供醫療保健養生諮詢。“街道還打算將黨建、婦聯、統戰、團委等各個條線上的服務資源都下沉到這裡,讓社區居民不用出社區,就能滿足助樂、助學、助餐、助醫、助型、助急等多方面需求。”大寧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朱慧說。據悉,今年街道還將再改建4家居委會老年活動室,新建2家活動室,逐步實現老年活動室標準化建設的全覆蓋。

在記者看來,這麼多專案中最有心的是,街道考慮到不少老人都是帶著上幼稚園前的“第三代”出來活動,所以未來將把0到3歲的公益早教活動也送到活動室,讓這裡成為其樂融融的小天地。

街道領導“逛馬路”逛出來的資源

廣延路1188弄社區內的“耆樂苑”一角

共和新路廣中路路口,一幢7層小樓正在裝修,這是街道新改造的生活服務中心,今年8月將投入使用。

“1到3層規劃為滿足老年人需求的衛生服務站、活動室、日托所、健身房、圖書館、就餐點等,4層為適合親子的活動場所,樓上還有社區就業創業指導中心等。”朱慧說。聽到家門口會有一處適合老年人的活動場所,不少住在周邊的老年居民非常開心。

為老服務中心內的一處室內花園

市中心土地資源有限,為了提供更多為老服務資源,街道想盡辦法、挖掘資源。這處房產本是街道的辦公用房,街道自然能用盡用,而其他資源的挖掘,靠的則是街道的“有心”。

最近,街道向一家企業租下了平型關路上一幢900平方米的房屋,打算改造後作為一處為老服務場地。有意思的是,這處物業是街道領導在“逛馬路”時候逛出來的。當時這處房產被一家企業群租給不同的租借者,剛好被街道領導發現,在與這家企業溝通後,企業願意將房產轉租給街道。除了這處,“街道還在區屬國企的幫助下,梳理出10多處可以利用的資源,都在考察中,未來街道將通過租賃盤活這些資源。”朱慧說。

“老字型大小進社區”活動將靜安區老字型大小產品以低於市場價格直接送到社區中。大寧路街道供圖

街道還通過多方調動力量,提供更多為老服務資源。考慮到廣中路以北不少社區缺少商業配套,居民有買菜難的問題。今年,街道在靜安區商業聯合會的説明下,組織了多場便民活動,將崇明蔬菜從田間地頭以及靜安區老字型大小產品,以低於市場的價格直接配送到居委會。配送活動特別受到老年人的歡迎,本來街道安排每兩周或者一個月配送一次,但不少老年居民要求最好周周配送;連商業配套較豐富的廣中路以南社區,不少老年居民也要求增加配送頻次。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唐燁攝 圖片編輯:雍凱

文/唐燁

通過房屋置換,搬到了為老服務中心附近。居住面積稍稍變大,是兩戶人家置換的原因,但還有個重要原因:兩戶人家的老人就是沖著這裡的為老服務資源而來。

打造老年居民家門口的“宜家”

廣延路1188弄社區內的“耆樂苑”一角

老年居民為了養老資源而賣房搬家,引發了街道思考:養老服務與社區老人之間“最後一公里”如何彌補?

“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長者照護之家等新建的為老服務設施固然好,但服務半徑有限。大寧路街道南北狹長,南面居民距離這處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坐車要20多分鐘,老年人每天過來肯定不現實。”大寧路街道社區服務辦主任王亞靜說,街道將目光瞄準了居委會的老年活動室。“老年活動室建設成本低、覆蓋率高,與社區老人幾乎是‘零距離’。儘管居委會的老年活動室設施普遍比較陳舊、服務幾乎沒有,但完全可以改造後好好利用。”

“為啥老人能跨區去宜家待一天,卻不願去家門口的社區老年活動室活動?”帶著這個問題,街道委託街道的老年協會在轄區內老年人中開展民意調查。有老年居民提出:活動室硬體要足夠好,要有家的感覺;軟體服務要跟上,能有老年人感興趣的活動。

廣延路1188弄社區內的“耆樂苑”

街道選了新梅共和城、廣延路1188弄以及上工新村等三個居委會的老年活動室作為試點,聘請專業機構,進行了統一、標準化的裝修:內部裝飾以白綠色為主色調,有點日式風格的小清新感,因地制宜地設立了兵乓房、活動室、就餐點等功能區,還設計了統一地“Logo”與名稱,有小細節處貼心地做了防滑與防撞處理。不少老年人第一次看到這裡,都覺得眼前一亮:哪裡還是那個桌椅破破爛爛、亂堆雜物的活動室,簡直就是就是家門口的“宜家”。

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更多服務資源被下沉到老年活動室:如,街道有個叫“康健苑”的項目,定期會有退休醫生輪流到活動室為老年人測血壓、血糖,提供醫療保健養生諮詢。“街道還打算將黨建、婦聯、統戰、團委等各個條線上的服務資源都下沉到這裡,讓社區居民不用出社區,就能滿足助樂、助學、助餐、助醫、助型、助急等多方面需求。”大寧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朱慧說。據悉,今年街道還將再改建4家居委會老年活動室,新建2家活動室,逐步實現老年活動室標準化建設的全覆蓋。

在記者看來,這麼多專案中最有心的是,街道考慮到不少老人都是帶著上幼稚園前的“第三代”出來活動,所以未來將把0到3歲的公益早教活動也送到活動室,讓這裡成為其樂融融的小天地。

街道領導“逛馬路”逛出來的資源

廣延路1188弄社區內的“耆樂苑”一角

共和新路廣中路路口,一幢7層小樓正在裝修,這是街道新改造的生活服務中心,今年8月將投入使用。

“1到3層規劃為滿足老年人需求的衛生服務站、活動室、日托所、健身房、圖書館、就餐點等,4層為適合親子的活動場所,樓上還有社區就業創業指導中心等。”朱慧說。聽到家門口會有一處適合老年人的活動場所,不少住在周邊的老年居民非常開心。

為老服務中心內的一處室內花園

市中心土地資源有限,為了提供更多為老服務資源,街道想盡辦法、挖掘資源。這處房產本是街道的辦公用房,街道自然能用盡用,而其他資源的挖掘,靠的則是街道的“有心”。

最近,街道向一家企業租下了平型關路上一幢900平方米的房屋,打算改造後作為一處為老服務場地。有意思的是,這處物業是街道領導在“逛馬路”時候逛出來的。當時這處房產被一家企業群租給不同的租借者,剛好被街道領導發現,在與這家企業溝通後,企業願意將房產轉租給街道。除了這處,“街道還在區屬國企的幫助下,梳理出10多處可以利用的資源,都在考察中,未來街道將通過租賃盤活這些資源。”朱慧說。

“老字型大小進社區”活動將靜安區老字型大小產品以低於市場價格直接送到社區中。大寧路街道供圖

街道還通過多方調動力量,提供更多為老服務資源。考慮到廣中路以北不少社區缺少商業配套,居民有買菜難的問題。今年,街道在靜安區商業聯合會的説明下,組織了多場便民活動,將崇明蔬菜從田間地頭以及靜安區老字型大小產品,以低於市場的價格直接配送到居委會。配送活動特別受到老年人的歡迎,本來街道安排每兩周或者一個月配送一次,但不少老年居民要求最好周周配送;連商業配套較豐富的廣中路以南社區,不少老年居民也要求增加配送頻次。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唐燁攝 圖片編輯:雍凱

文/唐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