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人撿垃圾上癮 為什麼有很多老年人有往家撿垃圾的習慣?

為什麼有很多老年人有往家撿垃圾的習慣?近日,一位孤寡老人撿垃圾上癮引關注,據悉:這位老人自己也有退休工資,既然有錢又為何要撿垃圾?而且還上癮了,究竟是節儉、孤獨,

還是心理疾病?

沌口一位孤寡老人撿垃圾上癮,把石頭、木棍、塑膠袋等各種垃圾都往家裡裝,塞滿了一棟2層樓民房,沌口建華社區民警楊豔組織城管、社區工作人員拖了28車,將房屋內的垃圾全部清理乾淨。

“社區最近總有很重的惡臭味,不知道怎麼回事?”去年底,

楊豔在走訪社區群眾的過程中,聽周邊居民聊天時說。

楊豔四處查看,發現惡臭味來自一個二層樓的民房。屋裡堆滿了石塊、碎磚、樹枝、塑膠袋、易開罐等各種垃圾,將這個二層樓房屋塞得嚴嚴實實。原來,這個房屋內的是一位73歲的孤寡老人劉某,他與垃圾為伴,常年在外撿垃圾,連50多斤的廢舊水泥墩子也背回了家。

“這是嚴重的消防隱患,還容易滋生病菌。”春節前,

在多次沒有找到劉爹爹後,楊豔聯繫上了社區、街道群幹和城管工作人員,準備上門清理房屋內的垃圾。

正在附近撿垃圾的劉爹爹聽說後,急忙趕了過來,同現場工作人員發生衝突。劉爹爹解釋,他明白撿的這些東西沒用,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由於缺少關心和溫暖,去年開始就長期在外面撿垃圾,不管什麼,看見就往家裡撿,讓這些垃圾陪伴他。

“您這些垃圾已經影響周邊群眾生活,

必須要處理。”通過反復的工作,楊豔還請來劉爹爹的侄子一起勸,最後劉爹爹同意了。

終於,楊豔和社區、城管等8名工作人員用大卡車足足拖了28車,才將房屋內的垃圾全部清理乾淨。

後來,民警和社區、街道想了很多幫扶劉爹爹的辦法,但是劉爹爹仍然改不了往家裡撿垃圾的習慣,出於安全和衛生隱患的考慮,不能讓垃圾就這麼堆在家裡,民警楊豔便和環衛部門協商,

決定每個月到劉爹爹家中看看,然後定期上門幫劉老爹爹拖一次垃圾。

相關閱讀:

近年多了“喜愛”撿垃圾的老人 節儉、孤獨,還是心理疾病?

成都一位老太每天要搬很多垃圾回家,醫生說他可能患了儲物強迫症

南揚社區工作人員幫一位愛拾垃圾的老人清理住宅

新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七一”實施,媒體熱炒的首例“不回家看看”案件的宣判,就發生在無錫。涉案女兒與老人產生芥蒂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老人愛撿垃圾的“習慣”。環顧我們的周圍,似乎近年裡,“喜歡”撿拾垃圾的老人們多了起來。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現象

他們不是為錢——講乾淨的老人“愛”上撿垃圾

“下次不能撿垃圾了呵。”忙碌了整整3天后,南揚社居委的保潔員們終於將八旬老人周阿婆家中的垃圾清理乾淨了。3天的清理和消毒後,總算恢復兩間潔淨大房間的原貌。看著保潔員們一臉汗水,周阿婆也點頭連連。但誰無法保證,這位老太太今後還會不會再繼續她撿垃圾的“愛好”。

此前,周阿婆家的垃圾堆成了山,各種塑膠袋、破爛傢俱佔據了屋子的大半空間,老人要睡覺也得艱難地跨過大堆的垃圾才能到達床前。今年天氣一熱,老人居住的大樓裡出現了跳蚤,鄰居們一致認為正是老人撿拾回來的垃圾導致的。經社居委工作,老人總算是同意保潔員幫她清理。據瞭解,這位元老人原是一家單位的中層幹部,退休金每月有數千元,“經濟困難”不是她撿拾垃圾的“原因”。

同樣為此苦惱的還有湯先生,他本人是一名公務員,和母親關係不錯。但自從前段時間父親去世後,兩人的關係就不融洽了:母親開始不斷地往家裡撿東西。這讓他無法理解,原來母親特別愛乾淨,家中每一個角落都要打掃乾淨,連小小的毛巾都不容有任何淩亂。老人也有退休工資,撿垃圾肯定與金錢無關。

另一位元魏阿姨告訴記者,年過百歲的公公身體不錯,最近兩年,行為就有些讓人想不通了。愛從社區裡撿東西帶回來,有時是孩子的玩具,有時是鄰居扔掉的塑膠小玩意兒,還有演唱會上一次性使用的塑膠“拍手”。他們家裡,請了兩位鐘點工阿姨,分別負責做飯和打掃衛生。公公有退休工資,有足夠多的零花錢。不錯的家境,卻有一位愛撿垃圾的老人,一家都覺得說不出口。

還有這樣一位老人,從事業單位退休,不知從何時起,也“愛”上了撿垃圾。子女們以為老人缺錢用,讓他不要拾了,一次性給了他2萬元。沒想到老人把錢存進銀行,第二天繼續在社區裡四處撿拾垃圾。更有甚者,有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離休幹部,也一度出現了撿垃圾的行為,周圍人不得不把他送入精衛中心治療。

原因

或許心理偏差——拾垃圾的背後可能是內心的孤獨

對於一些老人愛撿垃圾的“奇特”行為,源沐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王靜雯表示:如果老人撿垃圾不是為了經濟上的得益,有一種情況是為了獲取安全感。每個個體情況不同,但他們肯定存在著某種缺失,通過撿垃圾這種行為來進行心理補償。有些老人經歷過國家的經濟匱乏年代,內心深處有一種焦慮和不安全感,年老時自控能力下降,可能會通過撿拾垃圾的行為表現出來。

市精衛中心老年科副主任醫師吳越則表示,進入老年後,相當部分的人會出現人格改變症狀,有些老人突然愛撿垃圾也是一種表現。她表示,約有70%的老年癡呆會有各種伴發症狀,撿垃圾是其中出現幾率過半的一種症狀,在老年癡呆發生的前期和中期都會出現。另外,一些老人發生腦梗等症狀後,也會出現這種人格改變。一般來說,判定老人的撿垃圾行為是否為病理性,主要觀察其撿垃圾的目的,如果不會分類和整理,也不出售廢品,病態的可能性多一些。

在吳越看來,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這種撿拾垃圾的情況會越來越多。這種行為會引發安全、衛生等一系列問題,會影響周圍人的生活,需要多方干預。而這部分老人在自我照顧和管理上也存在問題,生活品質會變得很差,建議送入敬老院等機構。她認為,這個干預工程是系統工程,需要社區、家屬等各種機制配套和協調。

干預:可以試試這些辦法——

A,當他是老小孩

在魏阿姨家,儘管公公每天都要撿些沒用的東西回來,但家中卻整整潔潔。魏阿姨說,勸阻老人是有技巧的。有時老人撿了一根塑膠鏈條回來,說是金屬的,挺值錢的,子女們就用吸鐵石當場吸給老人看。昨天早上,老人又撿了一個塑膠相框回來,稱是銅製品,魏阿姨就用打火機燒,當即熔化了。這種情形下,就能說服老人扔掉這些破爛。

但遇上老人發狠勁,堅決不扔垃圾,甚至還用手杖敲地板。該怎麼辦呢?碰到這種情況,魏阿姨會依著老人,“讓他玩個一兩天”。過幾天,老人忘記了,他們再偷偷地扔掉。在魏阿姨看來,公公耳聾,和他們交流比較少,內心也很孤獨,撿的都是他自己覺得好玩的東西,應該適度允許。只要老人撿回的東西不影響衛生,允許短暫“收留”。

B,用親情感化老人

專業人士介紹,每個老人的個性改變都是有原因的。南揚社居委的工作人員介紹,周阿婆老伴去世後,曾與異地一位老人共同生活過,不過和對方的子女相處不愉快。可能對老人的精神產生了某種刺激,導致其心性有所改變。這次清理完垃圾後,他們也建議老人的親屬能夠更多地給老人一些照顧,讓她能感受到親情的溫暖,慢慢改變撿拾垃圾的習慣。

湯先生分析自己母親,認為父親突然去世,落單的母親無事可做,撿拾垃圾是她排遣孤獨的一種方式。他還研究了一下國外的資料,發現這一現象並不鮮見。很多資料顯示,撿垃圾是老人心中有一種不安全感,用東西填充滿屋子心理就會感覺踏實。最近幾天,他把獨自居住的母親接到了自己身邊,增加了和老人的交流,他發現母親撿拾垃圾的次數正在減少。

C,幫老人尋找情感寄託

“現在阿婆忙著幫女兒帶孩子,不再固執地要拾垃圾了。”龍塘家園一社區工作人員張紫鈺告訴記者,這位元姓楊的阿婆,今年70來歲,跟隨著女兒租住在龍塘家園,是來錫年數不長的外地人。但她很快以“撿垃圾”出了名。2012年一年裡,社居委接到了好幾位居民的投訴,都是反映楊阿婆在樓道裡堆滿了拾回來的垃圾,嚴重影響了公共衛生。而在她家裡、女婿的麵包車裡也塞滿了她撿來的廢品。“阿婆其實是想證明自己不用靠別人養。”張紫鈺介紹,社區通過走訪做工作,請城管調來一輛卡車,把阿婆收集的廢品送到收購站賣掉,得來的錢全部交給楊阿婆。再幫她消毒樓道。但過了幾個月,楊阿婆又故伎重演。社居委再次幫她賣掉廢品後,又做了子女的工作,希望子女能幫助她轉移注意力。經過反復溝通,老太太終於在幫助女兒帶孩子上找到了新寄託。

D,掏空心理垃圾要漸進

劉潭一社區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自己處理這類問題的經驗:社區裡有位陳老太,她快70歲了,家中除了一條僅供人側身而過的通道和一張床外,全部堆著她拾回來的各種廢紙、舊衣等廢品。因為廢品中有很多易燃品,社居委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勸說,要幫她送到廢品收購站賣掉。而陳老太只是當場點頭敷衍,回頭繼續“囤貨”。“囤的多,賣掉的少。”社居委工作人員開始以為老太有一個兒子,一直處於待業狀態,老太是想借此補貼家用,後來卻發現,老太太很少賣自己收回來的垃圾。“也許這是她的一份心理寄託,一時都清理了就相當於把她的心給掏空了。”他們採取循序漸進的長期工作,通過多次溝通工作和心理輔導,讓老太太一點一點地把家裡和心理的“垃圾”慢慢處理掉。

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現象

他們不是為錢——講乾淨的老人“愛”上撿垃圾

“下次不能撿垃圾了呵。”忙碌了整整3天后,南揚社居委的保潔員們終於將八旬老人周阿婆家中的垃圾清理乾淨了。3天的清理和消毒後,總算恢復兩間潔淨大房間的原貌。看著保潔員們一臉汗水,周阿婆也點頭連連。但誰無法保證,這位老太太今後還會不會再繼續她撿垃圾的“愛好”。

此前,周阿婆家的垃圾堆成了山,各種塑膠袋、破爛傢俱佔據了屋子的大半空間,老人要睡覺也得艱難地跨過大堆的垃圾才能到達床前。今年天氣一熱,老人居住的大樓裡出現了跳蚤,鄰居們一致認為正是老人撿拾回來的垃圾導致的。經社居委工作,老人總算是同意保潔員幫她清理。據瞭解,這位元老人原是一家單位的中層幹部,退休金每月有數千元,“經濟困難”不是她撿拾垃圾的“原因”。

同樣為此苦惱的還有湯先生,他本人是一名公務員,和母親關係不錯。但自從前段時間父親去世後,兩人的關係就不融洽了:母親開始不斷地往家裡撿東西。這讓他無法理解,原來母親特別愛乾淨,家中每一個角落都要打掃乾淨,連小小的毛巾都不容有任何淩亂。老人也有退休工資,撿垃圾肯定與金錢無關。

另一位元魏阿姨告訴記者,年過百歲的公公身體不錯,最近兩年,行為就有些讓人想不通了。愛從社區裡撿東西帶回來,有時是孩子的玩具,有時是鄰居扔掉的塑膠小玩意兒,還有演唱會上一次性使用的塑膠“拍手”。他們家裡,請了兩位鐘點工阿姨,分別負責做飯和打掃衛生。公公有退休工資,有足夠多的零花錢。不錯的家境,卻有一位愛撿垃圾的老人,一家都覺得說不出口。

還有這樣一位老人,從事業單位退休,不知從何時起,也“愛”上了撿垃圾。子女們以為老人缺錢用,讓他不要拾了,一次性給了他2萬元。沒想到老人把錢存進銀行,第二天繼續在社區裡四處撿拾垃圾。更有甚者,有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離休幹部,也一度出現了撿垃圾的行為,周圍人不得不把他送入精衛中心治療。

原因

或許心理偏差——拾垃圾的背後可能是內心的孤獨

對於一些老人愛撿垃圾的“奇特”行為,源沐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王靜雯表示:如果老人撿垃圾不是為了經濟上的得益,有一種情況是為了獲取安全感。每個個體情況不同,但他們肯定存在著某種缺失,通過撿垃圾這種行為來進行心理補償。有些老人經歷過國家的經濟匱乏年代,內心深處有一種焦慮和不安全感,年老時自控能力下降,可能會通過撿拾垃圾的行為表現出來。

市精衛中心老年科副主任醫師吳越則表示,進入老年後,相當部分的人會出現人格改變症狀,有些老人突然愛撿垃圾也是一種表現。她表示,約有70%的老年癡呆會有各種伴發症狀,撿垃圾是其中出現幾率過半的一種症狀,在老年癡呆發生的前期和中期都會出現。另外,一些老人發生腦梗等症狀後,也會出現這種人格改變。一般來說,判定老人的撿垃圾行為是否為病理性,主要觀察其撿垃圾的目的,如果不會分類和整理,也不出售廢品,病態的可能性多一些。

在吳越看來,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這種撿拾垃圾的情況會越來越多。這種行為會引發安全、衛生等一系列問題,會影響周圍人的生活,需要多方干預。而這部分老人在自我照顧和管理上也存在問題,生活品質會變得很差,建議送入敬老院等機構。她認為,這個干預工程是系統工程,需要社區、家屬等各種機制配套和協調。

干預:可以試試這些辦法——

A,當他是老小孩

在魏阿姨家,儘管公公每天都要撿些沒用的東西回來,但家中卻整整潔潔。魏阿姨說,勸阻老人是有技巧的。有時老人撿了一根塑膠鏈條回來,說是金屬的,挺值錢的,子女們就用吸鐵石當場吸給老人看。昨天早上,老人又撿了一個塑膠相框回來,稱是銅製品,魏阿姨就用打火機燒,當即熔化了。這種情形下,就能說服老人扔掉這些破爛。

但遇上老人發狠勁,堅決不扔垃圾,甚至還用手杖敲地板。該怎麼辦呢?碰到這種情況,魏阿姨會依著老人,“讓他玩個一兩天”。過幾天,老人忘記了,他們再偷偷地扔掉。在魏阿姨看來,公公耳聾,和他們交流比較少,內心也很孤獨,撿的都是他自己覺得好玩的東西,應該適度允許。只要老人撿回的東西不影響衛生,允許短暫“收留”。

B,用親情感化老人

專業人士介紹,每個老人的個性改變都是有原因的。南揚社居委的工作人員介紹,周阿婆老伴去世後,曾與異地一位老人共同生活過,不過和對方的子女相處不愉快。可能對老人的精神產生了某種刺激,導致其心性有所改變。這次清理完垃圾後,他們也建議老人的親屬能夠更多地給老人一些照顧,讓她能感受到親情的溫暖,慢慢改變撿拾垃圾的習慣。

湯先生分析自己母親,認為父親突然去世,落單的母親無事可做,撿拾垃圾是她排遣孤獨的一種方式。他還研究了一下國外的資料,發現這一現象並不鮮見。很多資料顯示,撿垃圾是老人心中有一種不安全感,用東西填充滿屋子心理就會感覺踏實。最近幾天,他把獨自居住的母親接到了自己身邊,增加了和老人的交流,他發現母親撿拾垃圾的次數正在減少。

C,幫老人尋找情感寄託

“現在阿婆忙著幫女兒帶孩子,不再固執地要拾垃圾了。”龍塘家園一社區工作人員張紫鈺告訴記者,這位元姓楊的阿婆,今年70來歲,跟隨著女兒租住在龍塘家園,是來錫年數不長的外地人。但她很快以“撿垃圾”出了名。2012年一年裡,社居委接到了好幾位居民的投訴,都是反映楊阿婆在樓道裡堆滿了拾回來的垃圾,嚴重影響了公共衛生。而在她家裡、女婿的麵包車裡也塞滿了她撿來的廢品。“阿婆其實是想證明自己不用靠別人養。”張紫鈺介紹,社區通過走訪做工作,請城管調來一輛卡車,把阿婆收集的廢品送到收購站賣掉,得來的錢全部交給楊阿婆。再幫她消毒樓道。但過了幾個月,楊阿婆又故伎重演。社居委再次幫她賣掉廢品後,又做了子女的工作,希望子女能幫助她轉移注意力。經過反復溝通,老太太終於在幫助女兒帶孩子上找到了新寄託。

D,掏空心理垃圾要漸進

劉潭一社區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自己處理這類問題的經驗:社區裡有位陳老太,她快70歲了,家中除了一條僅供人側身而過的通道和一張床外,全部堆著她拾回來的各種廢紙、舊衣等廢品。因為廢品中有很多易燃品,社居委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勸說,要幫她送到廢品收購站賣掉。而陳老太只是當場點頭敷衍,回頭繼續“囤貨”。“囤的多,賣掉的少。”社居委工作人員開始以為老太有一個兒子,一直處於待業狀態,老太是想借此補貼家用,後來卻發現,老太太很少賣自己收回來的垃圾。“也許這是她的一份心理寄託,一時都清理了就相當於把她的心給掏空了。”他們採取循序漸進的長期工作,通過多次溝通工作和心理輔導,讓老太太一點一點地把家裡和心理的“垃圾”慢慢處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