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霧靈山雨後雙彩虹,據說五十年一見

霧靈山歷史上曾稱伏淩山、孟廣硎山、五龍山,明代始稱霧靈山。自夏殷代以來就有人煙居住。霧靈山地處我國古代山戎、東胡、拓跋、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與幽燕漢族交往之地。

霧靈山因其特點和所謂的靈性,歷史上就有許多文人騷客吟頌霧靈,來此遊覽,並被她的險峻所折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朝進士祖詠都曾到過霧靈山,讚美過她的雄渾和壯美。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伏淩山(霧靈山)甚高峻,嚴障寒深。陰崖積雪,凝冰夏結,

故世人因以名山也”。古人另稱霧靈山“其山陡峻,峰巒拱列”。顧炎武在《昌平山水記》中也稱霧靈山“其山高峻,有雲霧蒙其上,四時不絕”,這也可能就是稱為霧靈山的原因吧。還稱霧靈山“上多奇花,又名萬花台,山之左右峰巒拱列,深松茂柏”。

霧靈山也曾是一座佛山,

據記載,霧靈山在宋代就建有寺院,修建了諸多廟宇,“有僧道萬餘人”,元代曾有僧道來此做佛事,《昌平山水記》記載“文宗(元)命西僧於霧靈山作佛事一月,而其絕頂可瞰塞內”。現存的寺廟遺址有:紅梅寺、鐘古院、雲峰寺等,在當時被稱為下院、中院和上院。相傳過去在紅梅寺“有名和尚三千六,無名和尚賽牛毛”,這就說明在當時霧靈山一帶僧道甚多,香火旺盛。據《長安客話》記載,
“霧靈山有雲峰寺,相傳寶志公錫於此”。

到明代,霧靈山為邊關重地。明洪武年間,中丞劉基(字伯溫)巡視邊陲重鎮曹家路時,曾登臨霧靈山,行至半山勞累煩熱,歇于一巨石下,忽覺一陣涼風襲來,疲勞頓覺消失,隨賜“霧靈山清涼界”。二百年後的明崇禎八年,

後人在此石上刻字銘古,成為京東特有石質巨碑,人稱“大字石”,上刻有“霧靈山清涼界”六個大字,每字約四平方米,豪放灑脫,蒼勁有力,另外還有許多不同型號的小字,內容大都是守關將士的名字和詩句。

霧靈山山體高大,崖懸壁險,具有一定的軍事防禦價值,又處於邊關,所以霧靈山上就建有許多長城,大都是明長城,現存近百公里。有黑谷關、龍門關等關口。除長城外,在高山險峰上建有許多烽火臺,現在可以看到破壁殘垣。

清順治二年,霧靈山被劃為清東陵的“後龍風水禁地”,封禁長達270年。清東陵陵區占地2500平方公里,分後龍和前圈兩部分。

其中陵寢後龍,是風水來龍之地,它從陵後的長城開始,向北經過清東陵的少祖山霧靈山。整個後龍地帶山巒起伏,群峰疊翠,奇峰秀嶺,縱橫交錯,風景異常美麗。

清王朝為了保護清東陵,這包括後龍區的保護,後龍的邊界標誌主要是木樁和界石,其中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紅樁為內界,白樁為外界,青樁在白樁10華里之外,每青樁上寫“後龍風水重地”,規定“凡木樁以內,軍民人等不准越入設窯燒炭,各宜凜遵。如敢故違,嚴拿從重治罪”。

定霧靈山為官山,清王朝為了加強霧靈山的保護,專設牆子路和曹家路二兵營重兵守護後龍一帶安全。通過清王朝的嚴密防護措施,在清東陵的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沒有發生過重大火災,這無疑對霧靈山森林資源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霧靈山隨著長時間的封禁,宋元時期所修的廟宇,也開始荒廢敗落。這段時期人文歷史遺跡較少。清聖祖康熙帝在《曉發古北口望霧靈山》一詩中寫道“流吹淩晨發,長旗出塞分,遠峰猶見月,古木半籠出,地迥疏人跡,山回簇馬群,觀風當夏景,澗草自含薰”。從詩中可以看到,當時看到的只是山景樹木,人跡稀少。

霧靈山在清王朝長時間的封禁下,霧靈山的居民被迫遷出,這就給森林的生長創造了條件,森林、野獸在無憂無慮的生長著。霧靈山形成了“森林滿山,樹木遮天,野獸無數、遍地湧泉”的壯麗景觀。

隨著清王朝的衰敗,作為皇家風水禁地的霧靈山也隨之開禁開墾。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因朝廷財政困乏,遂將東陵範圍內的“風水地”允許清兵開墾。由於開荒種地,時常引起山火,一著就是幾個月,不下大雨火不滅,原始森林遭到了破壞。到後來,直系和奉系軍閥混戰,霧靈山又遭到了戰火的洗劫,破壞十分嚴重。

抗日戰爭時期,霧靈山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1938年2月9日,毛澤東同志指示八路軍前方總部:“以霧靈山為中心開闢遊擊區,創建敵後根據地”,八路軍第四縱隊便從平西齋堂出發東進,開進霧靈山,以霧靈山為中心開展遊擊戰爭,創建了興(隆)灤(平)豐(潤)、承(德)興(隆)平(泉)等八個抗日聯合政府。

日軍採取“囚籠政策”,製造無人區,把山上的老百姓趕下山,進入“人圈”,不斷放火燒山,試圖割斷我軍民聯繫。日寇以“鐵壁合圍”、“梳篦清剿”的慘無人道的手段欲達到“民匪隔離”的目的,但是霧靈山區的人民的抗日烈火始終沒有被撲滅,堅持抗戰。

1948年,霧靈山經歷了37年血與火的洗禮,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解放後,為了建設霧靈山,發展霧靈山,保護好這快綠色寶地,1950年始建森林經營機構,成立霧靈山森林經營所,全面開展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為了更好的建設和經營霧靈山這寶貴的森林,1962年為林業部直屬實驗林場,並將主峰周圍8000畝劃為自然保護區。

1984為省級保護區,1988年為國家級保護區,霧靈山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1995年霧靈山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網路組織。

又處於邊關,所以霧靈山上就建有許多長城,大都是明長城,現存近百公里。有黑谷關、龍門關等關口。除長城外,在高山險峰上建有許多烽火臺,現在可以看到破壁殘垣。

清順治二年,霧靈山被劃為清東陵的“後龍風水禁地”,封禁長達270年。清東陵陵區占地2500平方公里,分後龍和前圈兩部分。

其中陵寢後龍,是風水來龍之地,它從陵後的長城開始,向北經過清東陵的少祖山霧靈山。整個後龍地帶山巒起伏,群峰疊翠,奇峰秀嶺,縱橫交錯,風景異常美麗。

清王朝為了保護清東陵,這包括後龍區的保護,後龍的邊界標誌主要是木樁和界石,其中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紅樁為內界,白樁為外界,青樁在白樁10華里之外,每青樁上寫“後龍風水重地”,規定“凡木樁以內,軍民人等不准越入設窯燒炭,各宜凜遵。如敢故違,嚴拿從重治罪”。

定霧靈山為官山,清王朝為了加強霧靈山的保護,專設牆子路和曹家路二兵營重兵守護後龍一帶安全。通過清王朝的嚴密防護措施,在清東陵的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沒有發生過重大火災,這無疑對霧靈山森林資源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霧靈山隨著長時間的封禁,宋元時期所修的廟宇,也開始荒廢敗落。這段時期人文歷史遺跡較少。清聖祖康熙帝在《曉發古北口望霧靈山》一詩中寫道“流吹淩晨發,長旗出塞分,遠峰猶見月,古木半籠出,地迥疏人跡,山回簇馬群,觀風當夏景,澗草自含薰”。從詩中可以看到,當時看到的只是山景樹木,人跡稀少。

霧靈山在清王朝長時間的封禁下,霧靈山的居民被迫遷出,這就給森林的生長創造了條件,森林、野獸在無憂無慮的生長著。霧靈山形成了“森林滿山,樹木遮天,野獸無數、遍地湧泉”的壯麗景觀。

隨著清王朝的衰敗,作為皇家風水禁地的霧靈山也隨之開禁開墾。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因朝廷財政困乏,遂將東陵範圍內的“風水地”允許清兵開墾。由於開荒種地,時常引起山火,一著就是幾個月,不下大雨火不滅,原始森林遭到了破壞。到後來,直系和奉系軍閥混戰,霧靈山又遭到了戰火的洗劫,破壞十分嚴重。

抗日戰爭時期,霧靈山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1938年2月9日,毛澤東同志指示八路軍前方總部:“以霧靈山為中心開闢遊擊區,創建敵後根據地”,八路軍第四縱隊便從平西齋堂出發東進,開進霧靈山,以霧靈山為中心開展遊擊戰爭,創建了興(隆)灤(平)豐(潤)、承(德)興(隆)平(泉)等八個抗日聯合政府。

日軍採取“囚籠政策”,製造無人區,把山上的老百姓趕下山,進入“人圈”,不斷放火燒山,試圖割斷我軍民聯繫。日寇以“鐵壁合圍”、“梳篦清剿”的慘無人道的手段欲達到“民匪隔離”的目的,但是霧靈山區的人民的抗日烈火始終沒有被撲滅,堅持抗戰。

1948年,霧靈山經歷了37年血與火的洗禮,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解放後,為了建設霧靈山,發展霧靈山,保護好這快綠色寶地,1950年始建森林經營機構,成立霧靈山森林經營所,全面開展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為了更好的建設和經營霧靈山這寶貴的森林,1962年為林業部直屬實驗林場,並將主峰周圍8000畝劃為自然保護區。

1984為省級保護區,1988年為國家級保護區,霧靈山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1995年霧靈山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網路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