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航拍漳州東溪窯 領略陶瓷文化風采

圖為東溪窯航拍視角。東溪窯隱藏在一片樹林之間。

新華網廈門3月20日電(劉默涵)陽春三月,桃李芳菲。近日,位於福建省漳州市的東溪窯吸引了來自荷蘭、德國、瑞士、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研究專家。這些外國專家和大陸數十家考古所、博物館、高校等文博科研機構的近百名專家學者,一起探討東溪窯的歷史和學術價值。

漳州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外銷瓷生產區域,在中國古陶瓷生產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清時期,

依託漳州月港與廈門港,漳州窯瓷器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大批運銷日本、東南亞、非洲、美洲、乃至歐洲。

東溪窯遺址,是漳州重要的一處古代外銷瓷產地。經過科學考古調查與重點發掘,發現一批窯爐、作坊、居住等遺跡,出土大量瓷器、窯具、工具等遺物。2016年7月,國家文物局把東溪窯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遺名單。

東溪窯窯爐皆磚砌,有階級窯和龍窯兩種。產品以青花瓷為主,

還有青瓷、白瓷、米黃釉、醬黑釉、藍釉以及五彩瓷等;器形以日用生活器為主;紋飾有洞石花卉、纏枝菊花、山水、寒江獨釣等。該窯是明清時期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陶瓷對外貿易的重要實物遺存,其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在同時期沉船中也多有發現,例如在印尼泰興號沉船中就發現有東溪窯瓷器。其所採用的橫室階級窯技術對日本窯業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與會專家認為,東溪窯遺址作為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一個重要的窯址群,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上商品貿易的繁盛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技術和審美觀念的傳播與交流,其歷史價值應被進一步發掘。

東溪窯航拍圖。

圖為東西窯燒窯遺址。

圖為保存較為完好的東溪窯瓷器。

一名外國專家認真地觀察瓷器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