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何春秋戰國的反間計頻頻得逞?難道大王們都是傻瓜?細思極恐!

當我們遍讀史書或者觀影看劇時會發現,每當雙方陷入僵局,

攻方經常會使用反間計,而且越是關鍵時刻越奏效,尤以春秋戰國時期為多,於是我們狐疑,難道那些大王都是傻瓜嗎?這麼拙劣的奸計也能得逞?

是時候為這些大王洗脫這不白之冤了,雖然一國之君的尊貴往往源自血統的繼承,大王們並不一定是大智大勇之人,但優秀基因的遺傳、嚴苛的甄選、精心的培育下,其中大多數都非比常人。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反間計容易得逞的現象?

其一,因為我們看到的成功案例之所以會大行於世恰恰是因為它們成功了,還有更多失敗的反間計根本沒有機會顯露於我們眼前,甚至連當時的人都沒有意識到。

在中華歷史浩繁版圖中,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若是以為能輕易一斑窺豹,

也太小看前人了。

其二,我們看著書本,聽著故事,因循一個固定的導向進行思維當然容易,但身臨其境的感受又是大不相同,莫說其中會有很多細節的思量今日難以全覽,即便複刻史書的狹隘全域,我們也會在一片叢林中迷失了方向,

難於決斷,甚至不敢決斷,因為一個選擇就會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這個時候能肩挑重任者絕非庸人,關掉上帝視角,他們的決策在當時的情景絕對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有天時地利和運氣的配合,甚至會產生他們預料的奇效。

其三,最高統治者都有自己的深謀遠慮。

以趙王中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例,很多人認為這是長平之戰中趙國慘敗的最大原因,但趙王難道不知道陣前易帥的危險嗎?他當然知道,只是他有理由鋌而走險,因為他對自己的軍隊很有信心,他不滿足于廉頗固守不攻的窩囊戰術,希望趙括能夠給趙國帶來一場大勝。而在古代,英雄出少年只是等閒之事,前有樂毅,後有霍去病,皆成大器。
這個時候與其說廉頗招惹了懷疑,更可能是趙王圖謀已久,就坡下驢,趁機換帥!

當然,最後的勝負決定了大王的選擇是否正確,但這實在有事後諸葛之嫌,即使再英明的君主,再善戰的將軍,誰又能在戰前完全預料戰爭的走勢?長平之戰與其說是敗在趙王換帥,毋寧歸咎于趙王的戰爭理念。

一看就懂的炒股書 新手入門、大智慧詳解、買賣之道(雙色版) ¥31.1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