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個來了不想走的地方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簡稱博州,"博爾塔拉"系蒙古語,意為"銀色的草原"。

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邊緣,東部與塔城地區相連,南部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相毗鄰,北部與哈薩克共和國接壤,邊界長達380千米,有"中國西部第一門戶"之稱。全州總面積24896平方千米,轄博樂市、精河縣、溫泉縣和阿拉山口市以及賽裡木湖風景名勝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及其所屬11個團場分佈於境內。總人口48萬(含兵團農五師)。聚居著35個民族,

人口超過萬人的有蒙古、漢、維吾爾、哈薩克、回等五個民族,博樂市為自治州首府和農五師師部所在地。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春秋戰國時期,博爾塔拉為塞種人的遊牧地

西漢初,博爾塔拉相繼為月氏、匈奴、烏孫等的遊牧地。西漢本始二年(西元前72年),漢朝派校尉常惠使持節護烏孫兵,

博爾塔拉歸其節制。

西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歸降漢朝,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博爾塔拉為其管轄。魏晉南北朝時,博爾塔拉為柔然、悅般的活動區域。西魏至隋,為西突厥佔據。隋開皇四年(584年),西突厥歸屬隋朝政府,博爾塔拉一帶自此又與中央政府恢復了隸屬關係。

唐代,博爾塔拉才以"雙河"的名字出現於史冊。

西元1124年,契丹人耶律大石在中亞建立了西遼王朝,葛邏祿遂隸西遼,並在今天的博樂市西南建立孛羅城(部分史藉中稱作"不刺")。漢族隨契丹人西遷進入博爾塔拉。

元明時期博爾塔拉為蒙古族遊牧地。元代實行中書省制度,博爾塔拉隸屬阿裡麻裡行中書省。成吉思汗曾把博爾塔拉在內的額敏河流域封為其三子窩闊台的領地。《元史·列傳》亦第一次把這裡稱為"博落脫兒"。也是今天"博爾塔拉"地名形成的開始。

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瓦剌人進入博爾塔拉遊牧。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準噶爾首領巴圖爾渾台吉征服阿拉套山的兩個哈薩克部落,博爾塔拉為蒙古準噶爾部所轄。

1644年清朝中央政權建立。此時,瓦刺部逐漸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特和土爾扈特四大部,史稱厄魯特四部或衛拉特四部。

1671年之後,準噶爾貴族內部因權力之爭發生內訌,內戰持續不斷。至1758年,清政府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餘年,才最後平定了準噶爾上層貴族的地方割據勢力,繼而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叛亂,重新統一了西域。 清政府統一西域後,在軍事和經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措施,於1884年把西域改稱新疆。

1762年在惠遠設"伊犁將軍府"統轄除阿勒泰地區以外的整個新疆軍事和行政事務。同年在精河東岸築安阜城,在大河沿、大營盤、小營盤等地派兵駐防,在固爾圖、托多克(托托)、精河、托裡、五台、四台、三台等地設軍台、營塘,並在博爾塔拉一些要害地界和國境線上還陸續設置了21所卡倫,保衛邊境。

1913年--1942年(民國2年--31年),博爾塔拉境內的精河縣、博樂縣、溫泉縣相繼設立,隸屬伊犁行政長公署管轄。

1944年9月,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爆發。同年冬,博爾塔拉各族人民積極回應,開展遊擊戰爭,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0年1月,人民解放軍進駐精河、博樂兩縣,揭開了博爾塔拉歷史的新紀元。

1954年7月13日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並相繼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機構。

1985年撤銷博樂縣,成立博樂市。

折疊編輯本段行政區劃,博爾塔拉下轄2縣級市,2縣。

博樂市青得裡街道、顧力木圖街道、克爾根卓街道、三台街道、小營盤鎮、達勒特鎮、烏圖布拉格鎮、青得裡鄉、貝林哈日莫墩鄉阿拉山口市艾比湖街道、阿拉套街道精河縣精河鎮、大河沿子鎮、茫丁鄉、托裡鄉、托托鄉溫泉縣柏格達爾鎮、哈日布呼鎮、安格裡格鄉、查幹屯格鄉、紮勒木特鄉、塔秀鄉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地處亞歐大陸腹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地理位置東經79°53′~83°53′,北緯44°02′~45°23′。在準噶爾盆地西緣,東連塔城地區,南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西北部與哈薩克接壤,東西長315公里,南北寬125公里。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邊境線長380公里。

自治州西、北、南三面環山,中間是喇叭狀的谷地平原,全州地表像一片海棠葉。阿拉套山西端的厄爾格圖爾格山海拔高度4569米,是全州最高點。東北部的艾比湖海拔僅189米,是全州最低處。地貌特徵大致由南北兩側山地、中部博爾塔拉谷地和東部艾比湖盆地三大單元組成。

博爾塔拉河谷北側為阿拉套山,其東端最高處海拔2000多米,向西漸次增至4000米。南側東部為崗吉格山,自西向東,海拔自400多米升到2000多米;南側西部為別珍套山,海拔由東端3000多米逐漸升高到西部的4000多米。艾比湖盆地東北部為麻依拉山,海拔在2000米左右;南側為婆羅科努山及其支脈,海拔自精河黑山頭的300米漸升至3500米以上。

博爾塔拉谷地由西向東擴展,海拔自西部的2300多米逐漸降到東部的400-600米左右,由山前洪積平原、坡積-洪積平原及沖積平原組成。

博樂屬大陸性乾旱半荒漠和荒漠氣候,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春季氣溫冷暖多變,夏季高溫,氣候炎熱,伴有幹熱風,秋季氣爽,冬季長而寒冷,年均氣溫5.6℃,年均降水181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562.4毫米。極端最高氣溫 44℃,極端最低氣溫-36℃。年平均日照時數2815.8小時,≥10℃的積溫3137.9℃,無霜期169天。

博州水能資源豐富,全州水資源總量為26.33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5786立方米,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僅為理論儲藏量的1/33。博爾塔拉河是自治州最大的河流,年徑流量5.77億立方米;精河次之,年徑流量超過4.74億立方米。年徑流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還有大河沿子河、鄂托克賽爾河、阿恰勒河和哈日圖熱格河。此外,還有75條山溝水、17處平原泉和52處山泉,全州年徑流量為20.26億立方米。博州有大小湖泊5個,其中艾比湖水域面積為860平方公里,賽裡木湖水域面積為458平方公里。

博州野生動物有上百種,初步查明屬於珍稀野生動物有3綱、10目、17科、3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9種,主要有紫貂、雪豹、北山羊、金雕、白肩雕、玉帶雕、胡兀鷲、河狸、大鴇等;二級保護動物有27種,主要有棕熊、石貂、雪兔、高山雪雞、馬鹿、大天鵝、小天鵝等。屬於自治區一級保護動物有3種,二級保護動物有1種。有植物類藥用資源79科、413種,以乾草、麻黃、沙棘、枸杞、大芸、羅布麻、貝母等為主。

博州現已探明39種礦產。其中,建材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石、石膏、珍珠岩、大理岩和花崗岩等16種,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主要有鹽、芒硝、磷、硫酸鎂等3種,金屬礦主要有鐵、銅、鉑等16種,占新疆擁有礦種數138種的28.3%;發現礦床、礦點140餘處。艾比湖湖鹽和芒硝礦產具有儲量大、品質優、易開採等特點,食鹽儲量約1.25億噸,芒硝約9700萬噸,硫酸鎂約1億噸。

2010年全州常住人口為44368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24040人相比,10年共增加19640人,增長4.63%。年平均增長率為0.45%。男性人口為229399人,占51.70%;女性人口為214281人,占48.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7.56下降為107.06。0-14歲人口為79559人,占17.93%;15-64歲人口為332185人,占74.87%;65歲及以上人口為31936人,占7.2%。

全州人口中,漢族人口288220人,占總人口的64.96%,各少數民族人口155460人,占總人口的35.04%。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3305人,增長了1.16%;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6335人,增長了11.74%。

才最後平定了準噶爾上層貴族的地方割據勢力,繼而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叛亂,重新統一了西域。 清政府統一西域後,在軍事和經濟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措施,於1884年把西域改稱新疆。

1762年在惠遠設"伊犁將軍府"統轄除阿勒泰地區以外的整個新疆軍事和行政事務。同年在精河東岸築安阜城,在大河沿、大營盤、小營盤等地派兵駐防,在固爾圖、托多克(托托)、精河、托裡、五台、四台、三台等地設軍台、營塘,並在博爾塔拉一些要害地界和國境線上還陸續設置了21所卡倫,保衛邊境。

1913年--1942年(民國2年--31年),博爾塔拉境內的精河縣、博樂縣、溫泉縣相繼設立,隸屬伊犁行政長公署管轄。

1944年9月,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爆發。同年冬,博爾塔拉各族人民積極回應,開展遊擊戰爭,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0年1月,人民解放軍進駐精河、博樂兩縣,揭開了博爾塔拉歷史的新紀元。

1954年7月13日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並相繼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機構。

1985年撤銷博樂縣,成立博樂市。

折疊編輯本段行政區劃,博爾塔拉下轄2縣級市,2縣。

博樂市青得裡街道、顧力木圖街道、克爾根卓街道、三台街道、小營盤鎮、達勒特鎮、烏圖布拉格鎮、青得裡鄉、貝林哈日莫墩鄉阿拉山口市艾比湖街道、阿拉套街道精河縣精河鎮、大河沿子鎮、茫丁鄉、托裡鄉、托托鄉溫泉縣柏格達爾鎮、哈日布呼鎮、安格裡格鄉、查幹屯格鄉、紮勒木特鄉、塔秀鄉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地處亞歐大陸腹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地理位置東經79°53′~83°53′,北緯44°02′~45°23′。在準噶爾盆地西緣,東連塔城地區,南接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西北部與哈薩克接壤,東西長315公里,南北寬125公里。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邊境線長380公里。

自治州西、北、南三面環山,中間是喇叭狀的谷地平原,全州地表像一片海棠葉。阿拉套山西端的厄爾格圖爾格山海拔高度4569米,是全州最高點。東北部的艾比湖海拔僅189米,是全州最低處。地貌特徵大致由南北兩側山地、中部博爾塔拉谷地和東部艾比湖盆地三大單元組成。

博爾塔拉河谷北側為阿拉套山,其東端最高處海拔2000多米,向西漸次增至4000米。南側東部為崗吉格山,自西向東,海拔自400多米升到2000多米;南側西部為別珍套山,海拔由東端3000多米逐漸升高到西部的4000多米。艾比湖盆地東北部為麻依拉山,海拔在2000米左右;南側為婆羅科努山及其支脈,海拔自精河黑山頭的300米漸升至3500米以上。

博爾塔拉谷地由西向東擴展,海拔自西部的2300多米逐漸降到東部的400-600米左右,由山前洪積平原、坡積-洪積平原及沖積平原組成。

博樂屬大陸性乾旱半荒漠和荒漠氣候,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春季氣溫冷暖多變,夏季高溫,氣候炎熱,伴有幹熱風,秋季氣爽,冬季長而寒冷,年均氣溫5.6℃,年均降水181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562.4毫米。極端最高氣溫 44℃,極端最低氣溫-36℃。年平均日照時數2815.8小時,≥10℃的積溫3137.9℃,無霜期169天。

博州水能資源豐富,全州水資源總量為26.33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5786立方米,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僅為理論儲藏量的1/33。博爾塔拉河是自治州最大的河流,年徑流量5.77億立方米;精河次之,年徑流量超過4.74億立方米。年徑流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還有大河沿子河、鄂托克賽爾河、阿恰勒河和哈日圖熱格河。此外,還有75條山溝水、17處平原泉和52處山泉,全州年徑流量為20.26億立方米。博州有大小湖泊5個,其中艾比湖水域面積為860平方公里,賽裡木湖水域面積為458平方公里。

博州野生動物有上百種,初步查明屬於珍稀野生動物有3綱、10目、17科、3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9種,主要有紫貂、雪豹、北山羊、金雕、白肩雕、玉帶雕、胡兀鷲、河狸、大鴇等;二級保護動物有27種,主要有棕熊、石貂、雪兔、高山雪雞、馬鹿、大天鵝、小天鵝等。屬於自治區一級保護動物有3種,二級保護動物有1種。有植物類藥用資源79科、413種,以乾草、麻黃、沙棘、枸杞、大芸、羅布麻、貝母等為主。

博州現已探明39種礦產。其中,建材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石、石膏、珍珠岩、大理岩和花崗岩等16種,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主要有鹽、芒硝、磷、硫酸鎂等3種,金屬礦主要有鐵、銅、鉑等16種,占新疆擁有礦種數138種的28.3%;發現礦床、礦點140餘處。艾比湖湖鹽和芒硝礦產具有儲量大、品質優、易開採等特點,食鹽儲量約1.25億噸,芒硝約9700萬噸,硫酸鎂約1億噸。

2010年全州常住人口為44368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24040人相比,10年共增加19640人,增長4.63%。年平均增長率為0.45%。男性人口為229399人,占51.70%;女性人口為214281人,占48.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7.56下降為107.06。0-14歲人口為79559人,占17.93%;15-64歲人口為332185人,占74.87%;65歲及以上人口為31936人,占7.2%。

全州人口中,漢族人口288220人,占總人口的64.96%,各少數民族人口155460人,占總人口的35.04%。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3305人,增長了1.16%;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6335人,增長了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