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發展大宗商品市場,促進財富管理發展

《財經》記者 秦嘉敏/文 王東/編輯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已經具備為財富管理配置資產的基本條件。6月17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2017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表示,

更多地引導民間財富管理資金進入大宗商品市場,不僅能夠更好滿足財富管理需求,還可以起到“藏戰略儲備於民”的作用。

方星海表示,國內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的風險回報特點使其具備大類資產配置的價值。在現金、債券、股票、大宗商品和房地產這五類資產中,對於中國投資者而言,只有大宗商品具有更廣泛的全球定價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其與國內其它大類資產具有天然的低相關性。

從2010年本輪金融危機之後的7年資料來看,我國主要大宗商品中與股票指數月度收益率相關性最高的是滬鋅,但相關係數僅為0.35;其餘大部分品種與股指的相關性大多在0.10-0.25之間;部分農產品,例如豆粕和棉花,和股指的相關性接近於0。而相對於債券,大部分商品更是呈現較弱的負相關性。

同時,我國大宗商品期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初步具備大類資產配置所需的市場容量。

但是以大宗商品為基礎資產的金融產品占整體資管產品的比重還很低。2016 年,上海、大連和鄭州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共成交商品期貨約41.19 億張,同比增長27.26%,約占全球商品期貨與期權成交總量的近六成份額。我國大宗商品期貨成交量已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

從國內機構發佈的金融產品來看,以大宗商品為基礎資產的可投資資產管理產品很少,限制了居民資產配置商品的管道。

目前,國內銀行和保險產品的配置方向主要集中在債券和貨幣類資產。

在公募基金發行的產品中,主要以股票和債券為主,極少有國內商品指數基金。商品ETF產品中目前只有黃金標的,黃金ETF占整體ETF規模比例約5%。另外,還有少部分正在申報的產品以連接期貨市場為主,包括農產品ETF、白銀ETF、有色金屬ETF等產品。在私募基金資管產品中,基於商品的資管產品規模還很小。

期貨公司資管產品的規模為2792億元,主要也以投資證券市場為主。投資大宗商品期貨規模只有73億元,占比僅2.6%。

方星海表示,大宗商品是產業經濟不可或缺的原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製造業和國際貿易大國,投資一定比例的大宗商品資產有助於把握對戰略資源的控制權,即使在國際形勢發生不利變化的情況下,也能確保戰略資源的安全供給。

財富管理和大宗商品協同

方星海表示,證監會將進一步推動國內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的改革創新,促進財富管理行業和大宗商品市場的協同發展。具體分為,支援財富管理機構配置大宗商品資產,提升財富管理水準。繼續完善期貨品種體系建設,滿足財富管理的多元化需求。加快推進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實現財富管理的全球化佈局。

目前,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參與期貨市場還有一些政策限制。他表示,要繼續積極與有關部門研究推動取消有關政策限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研究推進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有序利用期貨市場進行資產配置。

同時,要做好原油期貨上市工作,持續開展天然氣等期貨品種的研究。在豆粕、白糖期權平穩運行的前提下,逐步擴大商品期權品種。繼續培育有市場認可度和權威性的國內商品指數,大力發展以國內商品指數為標的的商品指數基金、商品指數ETF等投資產品,拓寬財富管理的資產配置管道。

未來證監會將從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原油、鐵礦石等品種開始,逐步引入境外投資者利用國內商品期貨市場進行資產配置,提高交割效率,支持期貨交易所在境外設立交割倉庫和辦事處,推動完善“保稅交割”的相關政策,逐步推動國內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成為亞太甚至全球的基準價格,形成公開透明的“中國價格”。

大宗商品的資產配置價值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報告,2016年我國個人財富規模達126萬億人民幣,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財富國家。目前,這些財富大約40%為銀行儲蓄和理財,40%在房地產市場,10%在股票市場和公募基金,另外10%購買信託和其他產品。

做好財富管理離不開現代資產配置模型的理論指導。20世紀5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科維茨提出均值方差模型後,投資者得以分析如何合理配置資產,在風險一定時取得最大收益。

本世紀初,大宗商品進入所謂的“超級週期”,在資產配置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2004年,美林(Merrill Lynch)分析師進一步提出“美林投資時鐘”理論,將大類資產分為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現金四類,在經濟週期的不同階段重點配置不同資產。

為確保投資組合能適應各種經濟環境,並在風險最小的情況下獲取市場平均回報,橋水基金開發了風險平配(Risk Parity)的全天候策略,大致可簡化為“30%的股票+40%的長期債券+15%的中期債券+7.5%的黃金+7.5%的大宗商品”。這一策略逐漸成為機構投資者的第三代資產配置模式。

2004年至2012年期間,大宗商品在機構投資者資產配置中的比重快速上升。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統計,商品型ETF資產管理規模從2004年的13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1200億美元。商品型ETF占全部ETF資管規模的比例也從2004年的不到1%上升到2012年的10%左右。

他表示,要繼續積極與有關部門研究推動取消有關政策限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研究推進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有序利用期貨市場進行資產配置。

同時,要做好原油期貨上市工作,持續開展天然氣等期貨品種的研究。在豆粕、白糖期權平穩運行的前提下,逐步擴大商品期權品種。繼續培育有市場認可度和權威性的國內商品指數,大力發展以國內商品指數為標的的商品指數基金、商品指數ETF等投資產品,拓寬財富管理的資產配置管道。

未來證監會將從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原油、鐵礦石等品種開始,逐步引入境外投資者利用國內商品期貨市場進行資產配置,提高交割效率,支持期貨交易所在境外設立交割倉庫和辦事處,推動完善“保稅交割”的相關政策,逐步推動國內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成為亞太甚至全球的基準價格,形成公開透明的“中國價格”。

大宗商品的資產配置價值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報告,2016年我國個人財富規模達126萬億人民幣,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財富國家。目前,這些財富大約40%為銀行儲蓄和理財,40%在房地產市場,10%在股票市場和公募基金,另外10%購買信託和其他產品。

做好財富管理離不開現代資產配置模型的理論指導。20世紀5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科維茨提出均值方差模型後,投資者得以分析如何合理配置資產,在風險一定時取得最大收益。

本世紀初,大宗商品進入所謂的“超級週期”,在資產配置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2004年,美林(Merrill Lynch)分析師進一步提出“美林投資時鐘”理論,將大類資產分為股票、債券、大宗商品、現金四類,在經濟週期的不同階段重點配置不同資產。

為確保投資組合能適應各種經濟環境,並在風險最小的情況下獲取市場平均回報,橋水基金開發了風險平配(Risk Parity)的全天候策略,大致可簡化為“30%的股票+40%的長期債券+15%的中期債券+7.5%的黃金+7.5%的大宗商品”。這一策略逐漸成為機構投資者的第三代資產配置模式。

2004年至2012年期間,大宗商品在機構投資者資產配置中的比重快速上升。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統計,商品型ETF資產管理規模從2004年的13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1200億美元。商品型ETF占全部ETF資管規模的比例也從2004年的不到1%上升到2012年的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