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銳參考|蒂勒森對華“示好”,但這些人卻被嚇壞了

“他給了中國一場外交勝利。”

3月19日,當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剛剛結束了他的訪華之行,美國《華盛頓郵報》就這樣評價他的這次訪問。

中國,也是蒂勒森就任國務卿後的首次東亞三國行的最後一站,

其中,他與中國領導人的會晤,被視為“壓軸”看點。

3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新華社發)

中方提出的14字原則,他說得滾瓜爛熟

據新華社報導,蒂勒森在京接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時,以“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來界定中美關係。

此前,他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時,也做出了類似表態。

根據美國國務院網站公開的蒂勒森在華談話內容,他至少兩次主動地提及上述14字原則。事實上,這正是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所在。

美國國務院網站截圖

蒂勒森在華言論中的這些“新意”,讓美國媒體第一時間做出了反應。

彭博社亞洲時政編輯羅莎琳達·馬蒂松在推特上發文指出:“蒂勒森兩次回應了中方的用語,稱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華盛頓郵報》援引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的話說:“蒂勒森的表態顯然會受到中國的歡迎”,

因為對於中方此前提出的建設新型大國關係,美國一直不願正面回應。

《華盛頓郵報》表示,“新型大國關係”的14字原則中,“相互尊重”極為重要,這意味著雙方都應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換句話說,美國不應插手被中國視為核心利益的臺灣、香港問題,以及近幾年屢屢成為熱點的南海等問題。

《華盛頓郵報》報導截圖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心伯教授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評價說:“(蒂勒森)雖然沒有明確講出‘新型大國關係’這個詞,但是講出了這個原則的內涵,這是一種積極與中方合作的姿態。”

還有國內自媒體將兩屆美國政府對待中方提出“新型大國關係”的不同態度進行做了對比:“奧巴馬總是避免正面回應,特朗普卻一口應承了下來,尤其是蒂勒森,

說得滾瓜爛熟,上次和王毅見面說過,這次和習大大見面又說了一遍,搞得這個概念好像是美國人提出似的。”

鑒於蒂勒森訪華的前一天,特朗普還在推特上批評中國“沒有努力約束朝鮮”,不少媒體因此擔心蒂勒森的中國行是否會充滿火藥味。

“當蒂勒森真的來到中國後,他對華的語調就友好得多了。”美國新聞應用Quartz稱。

Quartz文章截圖

對於蒂勒森與中國領導人會談時傳達出的積極信號,一些美國網友的態度是“總算讓人放心”。有人說:“幸好特朗普政府還有幾個明智的人。”

還有網友給此次中美高層會談“點贊”稱:“中國會明智地應對國際問題。”

“中國能處理朝鮮問題。在美國的支持下,中國有獨特的能力和資格做到這點。”

美國外交觀察人士都“懵”了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為蒂勒森此行感到高興。

“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蒂勒森還沒回國,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資深顧問、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就在推特上向他發難。

她轉發了美國國務院網站發佈的蒂勒森在華講話內容,稱美方應當“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界定中美關係,而非使用中國的話語。

尤其是其中“相互尊重”意味著,美國接受被中國視為核心利益的議題。葛來儀稱:“美國如果同意了這一點,等於同意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沒有妥協的空間”。

當蒂勒森的表態在中國受歡迎時,一些美國外交觀察人士卻“懵”了。

除了葛來儀,還有一些美國媒體和學者對蒂勒森的中國行表示擔憂。

在不少美國媒體和學者看來,蒂勒森對中國的“示好”幾乎等同於外交上的重大讓步。美國政治評論網站Daily Kos質問稱,“在與中方高層的首次會晤中,是什麼導致蒂勒森就美中關係做出了關鍵性讓步?”

Daily Kos文章截圖

該網站發問稱:“讓外交政策學者困惑的是,蒂勒森究竟是主動在向中國讓步,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同樣“被嚇得不輕”的還有不少奧巴馬時期美國國務院的官員。這是因為蒂勒森高調談到的14字原則,正是奧巴馬政府一直以來“刻意回避”的。

如曾任美國前副總統拜登的副國家安全顧問的埃利·拉特納,也在推特上直接批評現任國務卿:“當蒂勒森使用中國的表述方式時,就意味著美國接受這一危險的說法,這會鼓勵中國更加強硬,同時導致美國在亞太領導地位受到質疑。”

在拉特納看來,蒂勒森此行不僅犯了“大錯”,還“錯失機遇”。

一個字也不提,韓媒“好遺憾”

同樣失望的還有韓國媒體。

《韓國先驅報》20日發表社論稱,和蒂勒森會談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重申了中國反對部署“薩德”的立場,但蒂勒森卻對“薩德”隻字不提。這令人感到“遺憾”。

對於朝核問題,蒂勒森的調子也有“顯著的緩和”,此前他在首爾撂下狠話:“美國戰略忍耐到此為止”。但到了北京時卻表示將與中國“共同努力”。韓國《每日經濟》認為,“蒂勒森強調中國在朝核方面的作用,令原本對於‘薩德’反制方面存在期待的韓國陷入尷尬”。

韓聯社稱,蒂勒森在訪華期間避免公開談及“薩德”,其背景引發廣泛關注。隨著中國“薩德”反制措施越來越成為現實,“備受其害”的韓國多少有些失望。

韓國《每日經濟》注意到,蒂勒森訪問韓國時,韓國方面都樂觀估計他下一站訪華時會替韓國轉達對中國反制“薩德”的不滿。但在美中外長會後的記者會上,只有王毅重申了反對“薩德”的立場,蒂勒森對此閉口不談,既沒有對中國反制措施表示憂慮,也沒有強調部署“薩德”的“必要性”。對此,在北京的韓國外交人士難掩失望:“如果蒂勒森在記者會上提一下‘薩德’就好了,真是令人遺憾。”

其實,韓媒的遺憾並不讓人意外。有中國網友“提醒”說:“韓國陷入尷尬啊?!尷尬就對了!蒂勒森在韓國時,和韓外長會談僅15分鐘,還拒絕晚餐會,相當不給面子!韓國早該看出美國或美韓同盟的本質啊!”

台當局被諷尷尬刷“存在感”

被蒂勒森的北京之行“嚇到”的,還有中國臺灣的一些人。

蒂勒森此次訪華的一言一行,令臺灣當局高度關注。

蒂勒森18日與中國外長王毅在北京會談後表示,中美達成共識“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對此,臺灣方面陸委會表示,“美中互動過程中,中國大陸單方闡述對台立場並不能代表臺灣的主張與關切,臺灣的權益及核心利益應該受到尊重”。

陸委會稱,期盼美方繼續依據《與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的對台承諾。

事實上,不只是美國國務卿此次訪華,之前特朗普政府多次確認“一中”原則,都意味著去年12月2日發生的“特蔡通話”風波將成過去,中美逐步回歸“現實主義”路線。

香港中評社評論認為,中美重新修好,帶出的一個問題是,臺灣如何自處?還繼續“聯美抗大陸”?臺灣前路何處走?此刻的民進黨當局或許會茫然慌亂、不知所措。

而在一些綠營媒體看來,儘管蒂勒森的東亞行幾乎都沒有提及臺灣,但臺灣也不是全無“存在感”。

臺灣《自由時報》報導稱,台當局“外交部次長”李澄然表示:蒂勒森此次訪華,“美方已同意事後向我方簡報”。

綠營媒體自我安慰式的刷“存在感”,讓臺灣網友也看不下去了。有網友在臉書上諷刺說,事後簡報只能算“馬後炮”。

“應該事後‘告知’臺灣美中合作有多愉快,臺灣快快準備銀兩買軍備。”

“這次美國總算開門見山,不再拖泥帶水”

“蒂勒森對‘新型大國關係’的表述是在釋放一個積極信號:美國要和中國尋求最大的利益匯合點。”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告訴參考消息網-銳參考,過去幾年中國一直都在講“新型大國關係”,但美方則是半遮半掩,而這次美國新政府開門見山,不再拖泥帶水直接講出來。

在阮宗澤看來,這表明美國在積極回應並尋找和中國的利益匯合點,也有助於開啟一個新的合作時代。因為“新型大國關係”的核心是合作,兩國關係中的合作會更多地體現出來。接下來,中美之間還有不少高層互動,蒂勒森的表態也將為中美下階段的高層交流創造好的環境和氛圍。這也有助於降低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大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合作的層面。

對於部分美國媒體和學者對蒂勒森此行的“差評”,阮宗澤認為很正常,美國國內本來就有多種聲音,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官員也會有不同看法,但重要的現在的政府是特朗普。

截至3月20日,特朗普就任總統正好過去2個月。而他不按常理出牌、善變的風格,全世界都知道。對此阮宗澤表示,特朗普“善變”,但變不一定都是壞事,“只要他的言論有助於中美關係未來的發展,有助於增強中國的合作,我們都要歡迎。他講錯的地方,我們要批評,講對的地方,要支持和鼓勵。”他認為,中美關係未來的發展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不完全取決於美國方面,中方對於美方作出正確的言論予以鼓勵,有助於其在正確道路上進一步的堅持。

其實,對於這位商人出身,“推特治國”的美國總統,中國線民們也很“清醒”。

在他們看來,中美關係下一步如何走,仍要有“聽其言觀其行”的耐心和定力。

他對華的語調就友好得多了。”美國新聞應用Quartz稱。

Quartz文章截圖

對於蒂勒森與中國領導人會談時傳達出的積極信號,一些美國網友的態度是“總算讓人放心”。有人說:“幸好特朗普政府還有幾個明智的人。”

還有網友給此次中美高層會談“點贊”稱:“中國會明智地應對國際問題。”

“中國能處理朝鮮問題。在美國的支持下,中國有獨特的能力和資格做到這點。”

美國外交觀察人士都“懵”了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為蒂勒森此行感到高興。

“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蒂勒森還沒回國,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資深顧問、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就在推特上向他發難。

她轉發了美國國務院網站發佈的蒂勒森在華講話內容,稱美方應當“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界定中美關係,而非使用中國的話語。

尤其是其中“相互尊重”意味著,美國接受被中國視為核心利益的議題。葛來儀稱:“美國如果同意了這一點,等於同意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沒有妥協的空間”。

當蒂勒森的表態在中國受歡迎時,一些美國外交觀察人士卻“懵”了。

除了葛來儀,還有一些美國媒體和學者對蒂勒森的中國行表示擔憂。

在不少美國媒體和學者看來,蒂勒森對中國的“示好”幾乎等同於外交上的重大讓步。美國政治評論網站Daily Kos質問稱,“在與中方高層的首次會晤中,是什麼導致蒂勒森就美中關係做出了關鍵性讓步?”

Daily Kos文章截圖

該網站發問稱:“讓外交政策學者困惑的是,蒂勒森究竟是主動在向中國讓步,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同樣“被嚇得不輕”的還有不少奧巴馬時期美國國務院的官員。這是因為蒂勒森高調談到的14字原則,正是奧巴馬政府一直以來“刻意回避”的。

如曾任美國前副總統拜登的副國家安全顧問的埃利·拉特納,也在推特上直接批評現任國務卿:“當蒂勒森使用中國的表述方式時,就意味著美國接受這一危險的說法,這會鼓勵中國更加強硬,同時導致美國在亞太領導地位受到質疑。”

在拉特納看來,蒂勒森此行不僅犯了“大錯”,還“錯失機遇”。

一個字也不提,韓媒“好遺憾”

同樣失望的還有韓國媒體。

《韓國先驅報》20日發表社論稱,和蒂勒森會談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重申了中國反對部署“薩德”的立場,但蒂勒森卻對“薩德”隻字不提。這令人感到“遺憾”。

對於朝核問題,蒂勒森的調子也有“顯著的緩和”,此前他在首爾撂下狠話:“美國戰略忍耐到此為止”。但到了北京時卻表示將與中國“共同努力”。韓國《每日經濟》認為,“蒂勒森強調中國在朝核方面的作用,令原本對於‘薩德’反制方面存在期待的韓國陷入尷尬”。

韓聯社稱,蒂勒森在訪華期間避免公開談及“薩德”,其背景引發廣泛關注。隨著中國“薩德”反制措施越來越成為現實,“備受其害”的韓國多少有些失望。

韓國《每日經濟》注意到,蒂勒森訪問韓國時,韓國方面都樂觀估計他下一站訪華時會替韓國轉達對中國反制“薩德”的不滿。但在美中外長會後的記者會上,只有王毅重申了反對“薩德”的立場,蒂勒森對此閉口不談,既沒有對中國反制措施表示憂慮,也沒有強調部署“薩德”的“必要性”。對此,在北京的韓國外交人士難掩失望:“如果蒂勒森在記者會上提一下‘薩德’就好了,真是令人遺憾。”

其實,韓媒的遺憾並不讓人意外。有中國網友“提醒”說:“韓國陷入尷尬啊?!尷尬就對了!蒂勒森在韓國時,和韓外長會談僅15分鐘,還拒絕晚餐會,相當不給面子!韓國早該看出美國或美韓同盟的本質啊!”

台當局被諷尷尬刷“存在感”

被蒂勒森的北京之行“嚇到”的,還有中國臺灣的一些人。

蒂勒森此次訪華的一言一行,令臺灣當局高度關注。

蒂勒森18日與中國外長王毅在北京會談後表示,中美達成共識“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對此,臺灣方面陸委會表示,“美中互動過程中,中國大陸單方闡述對台立場並不能代表臺灣的主張與關切,臺灣的權益及核心利益應該受到尊重”。

陸委會稱,期盼美方繼續依據《與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的對台承諾。

事實上,不只是美國國務卿此次訪華,之前特朗普政府多次確認“一中”原則,都意味著去年12月2日發生的“特蔡通話”風波將成過去,中美逐步回歸“現實主義”路線。

香港中評社評論認為,中美重新修好,帶出的一個問題是,臺灣如何自處?還繼續“聯美抗大陸”?臺灣前路何處走?此刻的民進黨當局或許會茫然慌亂、不知所措。

而在一些綠營媒體看來,儘管蒂勒森的東亞行幾乎都沒有提及臺灣,但臺灣也不是全無“存在感”。

臺灣《自由時報》報導稱,台當局“外交部次長”李澄然表示:蒂勒森此次訪華,“美方已同意事後向我方簡報”。

綠營媒體自我安慰式的刷“存在感”,讓臺灣網友也看不下去了。有網友在臉書上諷刺說,事後簡報只能算“馬後炮”。

“應該事後‘告知’臺灣美中合作有多愉快,臺灣快快準備銀兩買軍備。”

“這次美國總算開門見山,不再拖泥帶水”

“蒂勒森對‘新型大國關係’的表述是在釋放一個積極信號:美國要和中國尋求最大的利益匯合點。”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告訴參考消息網-銳參考,過去幾年中國一直都在講“新型大國關係”,但美方則是半遮半掩,而這次美國新政府開門見山,不再拖泥帶水直接講出來。

在阮宗澤看來,這表明美國在積極回應並尋找和中國的利益匯合點,也有助於開啟一個新的合作時代。因為“新型大國關係”的核心是合作,兩國關係中的合作會更多地體現出來。接下來,中美之間還有不少高層互動,蒂勒森的表態也將為中美下階段的高層交流創造好的環境和氛圍。這也有助於降低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大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合作的層面。

對於部分美國媒體和學者對蒂勒森此行的“差評”,阮宗澤認為很正常,美國國內本來就有多種聲音,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官員也會有不同看法,但重要的現在的政府是特朗普。

截至3月20日,特朗普就任總統正好過去2個月。而他不按常理出牌、善變的風格,全世界都知道。對此阮宗澤表示,特朗普“善變”,但變不一定都是壞事,“只要他的言論有助於中美關係未來的發展,有助於增強中國的合作,我們都要歡迎。他講錯的地方,我們要批評,講對的地方,要支持和鼓勵。”他認為,中美關係未來的發展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不完全取決於美國方面,中方對於美方作出正確的言論予以鼓勵,有助於其在正確道路上進一步的堅持。

其實,對於這位商人出身,“推特治國”的美國總統,中國線民們也很“清醒”。

在他們看來,中美關係下一步如何走,仍要有“聽其言觀其行”的耐心和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