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快速發展的印度互聯網,或將成為下一個段視頻爆發市場

6月初,凱鵬華盈(KPCB)合夥人、“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發佈2017年互聯網報告。在長達355頁報告中,超過1/7的篇幅聚焦於印度。在此之前,谷歌和畢馬威(KPMG)也聯合發佈報告,看好印度市場。

在這其中,包括Netflix、Amazon、UC等中美互聯網巨頭紛紛進軍印度的視頻內容拓展,

當地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進入加速軌道,在全球短視頻高速增長的今天,下一個爆發點很有可能在印度。

印度是網路內容的下一個爆點

2017年印度互聯網用戶已經超過4億,其中80%以上的用戶通過智慧手機流量上網。

從時間花費來看,印度線民將85%以上的時間都花在了app上,包括即時通信和視頻應用。目前,線上和線下流量使用加起來,印度線民平均每月消耗移動流量達10Gb。

在印度。電腦的普及率遠遠不如手機,這是因為印度互聯網發展起步晚,沒有經歷互聯網1.0時代,而是跨越了PC階段直接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但很多印度企業沒有PC時代的包袱,反而更適應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

隨著網路服務的提升,印度使用者的需求已從原來的快網速、省流量,過渡到更多內容消費。而印度的短視頻的製作和整體生態還處於初級階段,內容生產和分發都十分粗放,但用戶的需求卻很旺盛。未來兩到三年內,印度將會迎來PGC、UGC創作的集中爆發。而短視頻將會是印度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爆點。

Mary Meeker認為印度市場是“最具吸引力的互聯網市場”。她表示,中美互聯網公司之間的全球競爭已經爆發,

印度已經成為中美企業優先爭奪的市場。尤其對於內容生產方和分發方,印度的重要性正在逐漸凸顯,因為印度不僅是一個龐大的用戶市場,更是潛力巨大的PGC和UGC資源庫。

國內互聯網巨頭均十分看好印度市場,今年3月,

UC 在印度新德里召開其新財年發佈會,將國內燒流量拼補貼的火燒到了印度。官方資料顯示,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UC印度自媒體入駐呈10倍增長,UC News端內自媒體內容增長500%以上。根據印度內容市場缺口,UC培育和扶持的新興作者,目前已在娛樂、科技、體育等類別出現IP化趨勢。

今年4月,來自印度的馬斯塔納瑪就在youtube上爆火,她的曾孫將她製作傳統南印菜肴的過程,拍成視頻上傳,目前觀看人數已經突破千萬,

她的Youtube帳號“鄉村美食”的訂閱粉絲超過20萬,外媒將106歲的她稱為年紀最大的“網紅”。印度短視頻內容創作的影響力正在日益增加。

為什麼印度市場如此被看好?

人口紅利是印度被看好的第一大原因。Mary Meeker的互聯網報告顯示,2016年印度互聯網用戶數量增長至3億5千萬,增幅28%,僅次於中國。而相對於中國已經日漸飽和的互聯網市場,印度市場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同時,印度的流量費用在近幾年急速下降,2016年就降低了約50%。更低的流量費讓更多人有機會用上智慧手機,從而使得流量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在這方面印度已經連續幾年保持9%的高速增長,這又反過來進一步促成流量費用的下降,給印度互聯網發展提供了良性的市場生態迴圈。

印度還是僅次於中國的安卓手機大國,2016年印度人總共花了約1億5千萬個小時在安卓設備上,成為Google play App的最大用戶群。WhatsApp的印度用戶數量在全球居首。

印度25歲以下的人口占了總人口的一半,這些年輕人本就熱衷於嘗試新事物,熱衷於探索世界,流量費用的下降和智慧手機的普及,培養了他們在移動端觀看視頻節目的習慣,直接促進了移動端的視頻消費。市場諮詢公司EY預計,到2020年,印度會有6.5億互聯網使用者,視頻點播消費市場規模將高達30億美元。

寶萊塢電影產業也為印度短視頻的發展積蓄了後力,不管是基礎設施還是人才儲備,相比傳統圖文表達形式,短視頻的發展可謂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

近幾年,亞馬遜、Facebook、Uber等美國互聯網公司都已宣佈了在印度市場加速擴張的計畫。對此業內人士早有共識,印度是目前尚未挖掘的最大的互聯網經濟體之一,印度對互聯網的開放政策在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印度政府對於外來互聯網公司很少有牌照管制,比如2016年3月印度政府批准了海外電商投資條例,允許外國企業對印度的平臺型電商公司進行100%的直接投資。

對於美國公司,Meeker特別提到Amazon。她認為像Amazon這樣在亞洲發展並不順利的美國公司,要“確保儘早投入資本”。目前,亞馬遜已經對印度業務投入50億美元,Uber在印度市場的投入也已經超過10億美元。按照用戶數量計算,印度是Facebook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視頻巨頭的印度市場爭奪戰

2016年1月,視頻網站Netflix進入印度,隨後,Amazon的視頻服務prime video也開始進軍印度市場。

視頻內容巨頭將印度選為下一個逐力場的原因顯而易見,不管是智慧手機還是網路電商,歐美市場的成長速度都在放緩,進入平穩發展期。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內容流量的激烈爭奪,而印度尚未被開發的10億級市場,自然成為巨頭爭相瞄準的香餑餑。

但兩家公司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市場策略。Netflix走的是全球化路線,即制定通用準則,將同樣的內容在所有服務地區推廣,這是擴張事業版圖最便捷的方式,因為只需要生產一份內容便可輻射到所有地區,中間需要的不過是翻譯等一些成本極低的轉換。這套策略在Netflix進軍歐洲時發揮了很大作用,極大地拉動了Netflix海外用戶的增長。

對於印度,Netflix高層抱有更樂觀的期望,因為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這意味著當地觀眾並不存在語言上的隔閡,Netflix甚至不需要將美國節目印度化,就可以直接在印度上線。

但從隨後一年印度使用者的增長資料來看,Netflix的全球化策略並沒能拿下印度市場。這首先是因為,歐洲和美國共用著同一個文化背景,哪怕語言不通,歐洲觀眾對美國節目有著天然的價值觀認同基礎。印度的情況恰好相反,印度文化和歐美文化相差極大,在美國人看來極正常的行為,在印度人眼裡可能就變成傷風敗俗。此外,印度有超過20種方言,雖然官方語言是英語和印地語,但其實只有少數出身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熟練掌握和運用英語。

相比之下,亞馬遜視頻的本土化策略更貼合印度市場的需求。亞馬遜的印度市場主管Roy Price曾多次訪問印度,和包括國寶級演員阿米特巴·巴強和沙魯克·汗在內的印度影星接觸,就是為了借力打力。因為寶萊塢影星對印度電影產業有很大影響力,不僅能分得票房收入,還享有部分作品版權。

2016年曾在中國國內上映的印度電影《巴霍巴厘王》,以50億盧比的票房,在當年成為全球票房排名第三,印度票房第一的電影。而亞馬遜瞄準這個故事的商機,聯動印度資源製作了本土化的動畫版電影《巴霍巴厘王:消失的傳說》。利用印度人做針對印度市場的視頻,是亞馬遜的本土化策略的核心。

由於印度文化和種族的複雜性,所以不管是中美互聯網巨頭,進入印度的重要一步就是本土化,這是國外企業進入印度拓展事業版圖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西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 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中文拼音:qiang dú),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文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هندو(Hindu)、希臘語變為Ίνδό(Indu),龜茲語Indaka。

印度人自稱婆羅多( Bhārata)。印度曾有過很多國名,對同一名稱的來歷,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耆那教傳說,教祖裡施波德沃的長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國王,因此他的國家便以波勒德的變音“婆羅多”命名。又據《往世書》記載,包勒沃王朝著名國王杜施因德的兒子叫“波勒德”,擅長武功,在繼任國王期間,打敗了許多雅利安人小王國。《梵書》中曾記載其武功。由於波勒德的原因,其後裔一直被認為是“婆羅多”,國祚甚長。因此這個國家便以婆羅多命名。在《往世書》中尚有另外的記載,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馬拉雅山以南,有個國家,名叫‘婆羅多·沃勒施’,其名稱的由來是由於波勒德的後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個古稱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羅多人)。又有些學者認為,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前的當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遺跡在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早有發現。不過這種說法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帕勒德人是指婆羅多國王的子孫後代。

印度的流量費用在近幾年急速下降,2016年就降低了約50%。更低的流量費讓更多人有機會用上智慧手機,從而使得流量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在這方面印度已經連續幾年保持9%的高速增長,這又反過來進一步促成流量費用的下降,給印度互聯網發展提供了良性的市場生態迴圈。

印度還是僅次於中國的安卓手機大國,2016年印度人總共花了約1億5千萬個小時在安卓設備上,成為Google play App的最大用戶群。WhatsApp的印度用戶數量在全球居首。

印度25歲以下的人口占了總人口的一半,這些年輕人本就熱衷於嘗試新事物,熱衷於探索世界,流量費用的下降和智慧手機的普及,培養了他們在移動端觀看視頻節目的習慣,直接促進了移動端的視頻消費。市場諮詢公司EY預計,到2020年,印度會有6.5億互聯網使用者,視頻點播消費市場規模將高達30億美元。

寶萊塢電影產業也為印度短視頻的發展積蓄了後力,不管是基礎設施還是人才儲備,相比傳統圖文表達形式,短視頻的發展可謂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

近幾年,亞馬遜、Facebook、Uber等美國互聯網公司都已宣佈了在印度市場加速擴張的計畫。對此業內人士早有共識,印度是目前尚未挖掘的最大的互聯網經濟體之一,印度對互聯網的開放政策在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印度政府對於外來互聯網公司很少有牌照管制,比如2016年3月印度政府批准了海外電商投資條例,允許外國企業對印度的平臺型電商公司進行100%的直接投資。

對於美國公司,Meeker特別提到Amazon。她認為像Amazon這樣在亞洲發展並不順利的美國公司,要“確保儘早投入資本”。目前,亞馬遜已經對印度業務投入50億美元,Uber在印度市場的投入也已經超過10億美元。按照用戶數量計算,印度是Facebook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視頻巨頭的印度市場爭奪戰

2016年1月,視頻網站Netflix進入印度,隨後,Amazon的視頻服務prime video也開始進軍印度市場。

視頻內容巨頭將印度選為下一個逐力場的原因顯而易見,不管是智慧手機還是網路電商,歐美市場的成長速度都在放緩,進入平穩發展期。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內容流量的激烈爭奪,而印度尚未被開發的10億級市場,自然成為巨頭爭相瞄準的香餑餑。

但兩家公司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市場策略。Netflix走的是全球化路線,即制定通用準則,將同樣的內容在所有服務地區推廣,這是擴張事業版圖最便捷的方式,因為只需要生產一份內容便可輻射到所有地區,中間需要的不過是翻譯等一些成本極低的轉換。這套策略在Netflix進軍歐洲時發揮了很大作用,極大地拉動了Netflix海外用戶的增長。

對於印度,Netflix高層抱有更樂觀的期望,因為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這意味著當地觀眾並不存在語言上的隔閡,Netflix甚至不需要將美國節目印度化,就可以直接在印度上線。

但從隨後一年印度使用者的增長資料來看,Netflix的全球化策略並沒能拿下印度市場。這首先是因為,歐洲和美國共用著同一個文化背景,哪怕語言不通,歐洲觀眾對美國節目有著天然的價值觀認同基礎。印度的情況恰好相反,印度文化和歐美文化相差極大,在美國人看來極正常的行為,在印度人眼裡可能就變成傷風敗俗。此外,印度有超過20種方言,雖然官方語言是英語和印地語,但其實只有少數出身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熟練掌握和運用英語。

相比之下,亞馬遜視頻的本土化策略更貼合印度市場的需求。亞馬遜的印度市場主管Roy Price曾多次訪問印度,和包括國寶級演員阿米特巴·巴強和沙魯克·汗在內的印度影星接觸,就是為了借力打力。因為寶萊塢影星對印度電影產業有很大影響力,不僅能分得票房收入,還享有部分作品版權。

2016年曾在中國國內上映的印度電影《巴霍巴厘王》,以50億盧比的票房,在當年成為全球票房排名第三,印度票房第一的電影。而亞馬遜瞄準這個故事的商機,聯動印度資源製作了本土化的動畫版電影《巴霍巴厘王:消失的傳說》。利用印度人做針對印度市場的視頻,是亞馬遜的本土化策略的核心。

由於印度文化和種族的複雜性,所以不管是中美互聯網巨頭,進入印度的重要一步就是本土化,這是國外企業進入印度拓展事業版圖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西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 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中文拼音:qiang dú),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文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هندو(Hindu)、希臘語變為Ίνδό(Indu),龜茲語Indaka。

印度人自稱婆羅多( Bhārata)。印度曾有過很多國名,對同一名稱的來歷,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耆那教傳說,教祖裡施波德沃的長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國王,因此他的國家便以波勒德的變音“婆羅多”命名。又據《往世書》記載,包勒沃王朝著名國王杜施因德的兒子叫“波勒德”,擅長武功,在繼任國王期間,打敗了許多雅利安人小王國。《梵書》中曾記載其武功。由於波勒德的原因,其後裔一直被認為是“婆羅多”,國祚甚長。因此這個國家便以婆羅多命名。在《往世書》中尚有另外的記載,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馬拉雅山以南,有個國家,名叫‘婆羅多·沃勒施’,其名稱的由來是由於波勒德的後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個古稱也叫“帕勒迪”(意即婆羅多人)。又有些學者認為,帕勒迪是指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前的當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遺跡在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早有發現。不過這種說法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帕勒德人是指婆羅多國王的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