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獻忠沉銀考古成果:超萬件文物 證實“木鞘藏銀”傳說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在四川彭山江口古鎮的岷江江底,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到底“藏”了多少寶藏?四川考古史上首次江底考古自今年1月5日啟動以來,

截止目前現場考古已進行兩個多月。

據四川線上報導,截止3月15日已發掘面積10000餘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0000餘件,包括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金冊、銀冊和銀錠,同時還有戒指、耳環和發簪等各類金銀首飾,鐵刀、鐵劍、鐵矛和鐵箭鏃等兵器。

出水金冊

華西都市報報導稱,大量出水文物被悉數整齊地堆放在在江口漢崖墓博物館的庫房裡。

央視網20日消息稱,

在18日考古人員出水的一批文物中,因為是機械出水,而且是成堆地出水,一批總共出水了大概25件,這些文物全部為金器,其中包括沉甸甸的金錠與紋飾精美的金手鐲。

據報導,這些金手鐲多是雙頭龍金手鐲,因紋飾為龍的樣式,有考古專家推測,這極有可能是明朝皇族藩王的器物。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銀水下考古隊領隊劉志岩表示,“因為一般的尋常百姓是用不了這麼高等級的,這麼貴重的這種首飾。”

3月20日下午,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

通氣會現場還公佈了大量珍貴文物的照片,在本次出水的超萬件文物中,其中有大量龍紋金器,據現場專家介紹,龍紋金器或為皇家所有。而另外出水的金冊,則是明王朝冊封藩王及妃嬪,郡王及妃嬪所用。

通氣會現場

出水金簪

出水金戒指

出水金簪

張獻忠江口沉銀一直是歷史之謎,其沉銀地點歷來眾說繪紜,史學界對此長期存在爭議,也一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史料記載,張獻忠(1606--1647年),陝西延安人,崇禎三年(1630年)在米脂起義,是與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1644年率部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國政權。1646年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遭明朝參將楊展伏擊,戰敗船沉,大量財物沉于江底。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此次文物發掘,出水的除了大量財物外還有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

據封面新聞報導,早在2015年就有專家認為,彭山江口江底可能藏有兵器。

2015年12月25日,巴蜀文化專家、《張獻忠傳論》作者袁庭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彭山江口是川西地區最大的渡口,也是歷代水戰主要戰場,最後一次大規模水戰,就是張獻忠大戰楊展。

在20日下午的“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上,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岩表示,“這些兵器的出水,基本確認了張獻忠江口之戰的地點,出水文物是確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刻有年號、重量、人名及府州縣地名的明代官銀

3月20日在得知水下確有兵器出水後,袁庭棟表示,在意料之中,但是不是張獻忠本人所用、是不是張獻忠大戰楊展時掉入彭山江口的,還需要專家進一步論證。“彭山江口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水戰,也有可能是其他時候掉進去的。”

在本次水下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一根較完整木鞘,裡面裝著多個銀錠,證實了張獻忠曾“木鞘藏銀”的傳說。記者瞭解到,本次出土的木鞘較為完整,周邊散佈著銀錠,木鞘內部也塞滿了銀錠。考古項目領隊劉志岩介紹,這根木鞘是本次考古過程中,首次發現的木鞘。在清代文獻中,就有張獻忠用木鞘藏銀,轉移財寶的說法,這進一步印證了文獻。

此次發掘工作證實了張獻忠“木鞘藏銀”的傳說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20日介紹,本次考古發掘,系四川首次開展水下考古發掘專案,考古工作創新了工作理念,運用了大量的新技術。針對遺址處於岷江河道內的實際情況,通過圍堰解決發掘平臺,為今後灘塗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工作範式和借鑒經驗。

據專家介紹,目前僅是階段性的考古工作,距離發掘結束還有近一個月的時間,專家預判未來的發掘更值得期待。

(觀察者網綜合四川線上、央視網、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等)

出水金戒指

出水金簪

張獻忠江口沉銀一直是歷史之謎,其沉銀地點歷來眾說繪紜,史學界對此長期存在爭議,也一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史料記載,張獻忠(1606--1647年),陝西延安人,崇禎三年(1630年)在米脂起義,是與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1644年率部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國政權。1646年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遭明朝參將楊展伏擊,戰敗船沉,大量財物沉于江底。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此次文物發掘,出水的除了大量財物外還有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

據封面新聞報導,早在2015年就有專家認為,彭山江口江底可能藏有兵器。

2015年12月25日,巴蜀文化專家、《張獻忠傳論》作者袁庭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彭山江口是川西地區最大的渡口,也是歷代水戰主要戰場,最後一次大規模水戰,就是張獻忠大戰楊展。

在20日下午的“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上,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岩表示,“這些兵器的出水,基本確認了張獻忠江口之戰的地點,出水文物是確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刻有年號、重量、人名及府州縣地名的明代官銀

3月20日在得知水下確有兵器出水後,袁庭棟表示,在意料之中,但是不是張獻忠本人所用、是不是張獻忠大戰楊展時掉入彭山江口的,還需要專家進一步論證。“彭山江口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水戰,也有可能是其他時候掉進去的。”

在本次水下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一根較完整木鞘,裡面裝著多個銀錠,證實了張獻忠曾“木鞘藏銀”的傳說。記者瞭解到,本次出土的木鞘較為完整,周邊散佈著銀錠,木鞘內部也塞滿了銀錠。考古項目領隊劉志岩介紹,這根木鞘是本次考古過程中,首次發現的木鞘。在清代文獻中,就有張獻忠用木鞘藏銀,轉移財寶的說法,這進一步印證了文獻。

此次發掘工作證實了張獻忠“木鞘藏銀”的傳說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20日介紹,本次考古發掘,系四川首次開展水下考古發掘專案,考古工作創新了工作理念,運用了大量的新技術。針對遺址處於岷江河道內的實際情況,通過圍堰解決發掘平臺,為今後灘塗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工作範式和借鑒經驗。

據專家介紹,目前僅是階段性的考古工作,距離發掘結束還有近一個月的時間,專家預判未來的發掘更值得期待。

(觀察者網綜合四川線上、央視網、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