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鎮海樓拾遺

自屏山南麓逶迤而上,一路呼吸早晨新鮮的空氣,

踩石階爬緩坡,兩三個拐彎到了山頂。這是一塊近圓形 的空地,周圍樹木蔥郁,參差不齊,卻不遮擋陽光。機關後勤人員在此略加修葺,便成了一個別致的小花圃。

伸伸懶腰,向東邊望去,一輪紅日己嵌于樹木之中,飄浮的烏雲忽而攔腰而過,旭日益發耀眼。依屏山而 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路上來至此己精神抖擻。只是,遠處那聳立的幾棟高樓,灰濛濛的水泥色,猛然 讓我覺醒,

這是城市包圍中的山色野景。園丁出於好心,用生銹的鐵絲網把這小花園與周邊的樹木隔開,讓我 頓生銅雀春深鎖二喬之感。

俗話說得好,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起先,知道這個地方的人不多,後來名聲逐漸傳開,早上來散步 和晨練的年長者便多了起來,或踽踽獨行或結伴而來,但都一臉祥和。每次我爬在半坡上,都有人陸續下山了。 漸漸地,這個地方越發讓人覺得有幾分說不出來的神秘感。

最近,在媒體舉辦的尋找福州文脈的活動中,我査閱有關資料,發現這竟是鎮海樓遺址所在。明洪武四年 (1371)駙馬都尉王恭主持重築福州府城時,在屏山巔修建一座作為各城門樓樣板的譙樓,名樣樓。從樓中可 望內海,故又名鎮海樓。此樓曾是當時福州地勢最高的樓,與杭州吳山、廣州越秀山的鎮海樓齊名,長期被視 為省城的標誌性建築,海外閩籍僑胞心目中的風水樓。

曾為中山紀念堂,在“十年動亂”中被拆毀。

宋代詩人陳軒稱讚福州“城裡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蓬壼;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詩人 可能時常登上屏山鎮海樓高瞻遠矚,飽覽榕城美景之餘,乘興作詩並為後人代代傳吟。

通向山巔遺址有一小段石徑,乍看路上石板錯落有致,沒有太多區別,但若你是細心的行人,偶爾會發現 有一兩塊雕花石刻鋪在腳下,

長年累月經過客踐踏,與其他石料幾無兩樣。除此以外,很難找到任何與鎮海樓 有關的殘垣斷壁。

仁者樂山。我尋常跋山從無敢有征服臆想,更多的是帶著對大自然朝聖的虔誠。以往,我覺得屏山以古跡 文化為著,隱隱約約中還有許多懵懂。從這次意外發現之後,每次我登屏山便多了幾分敬畏,更是把對越王山 之包容萬千的崇拜落到實處,如同投入母親懷抱,再回童年家園,

人與自然相互間血脈相連。

白駒過隙幾十年,榕城發展日新月異,高樓林立錦繡福城。當初的鎮海樓不復存在,後人再也領略不到 “登樓可遠瞰閩江南北兩港及層層案山”的先前壯觀。但我每次至此,步履都變得小心翼翼,不忍踩到那樓臺 遺留的石刻,就怕驚擾這段酣睡幾百年的山樓夢幻。

第三卷鎮海樓拾遺

鎮海樓拾遺

自屏山南麓逶迤而上,一路呼吸早晨新鮮的空氣,踩石階爬緩坡,兩三個拐彎到了山頂。這是一塊近圓形 的空地,周圍樹木蔥郁,參差不齊,卻不遮擋陽光。機關後勤人員在此略加修葺,便成了一個別致的小花圃。

伸伸懶腰,向東邊望去,一輪紅日己嵌于樹木之中,飄浮的烏雲忽而攔腰而過,旭日益發耀眼。依屏山而 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路上來至此己精神抖擻。只是,遠處那聳立的幾棟高樓,灰濛濛的水泥色,猛然 讓我覺醒,這是城市包圍中的山色野景。園丁出於好心,用生銹的鐵絲網把這小花園與周邊的樹木隔開,讓我 頓生銅雀春深鎖二喬之感。

俗話說得好,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起先,知道這個地方的人不多,後來名聲逐漸傳開,早上來散步 和晨練的年長者便多了起來,或踽踽獨行或結伴而來,但都一臉祥和。每次我爬在半坡上,都有人陸續下山了。 漸漸地,這個地方越發讓人覺得有幾分說不出來的神秘感。

最近,在媒體舉辦的尋找福州文脈的活動中,我査閱有關資料,發現這竟是鎮海樓遺址所在。明洪武四年 (1371)駙馬都尉王恭主持重築福州府城時,在屏山巔修建一座作為各城門樓樣板的譙樓,名樣樓。從樓中可 望內海,故又名鎮海樓。此樓曾是當時福州地勢最高的樓,與杭州吳山、廣州越秀山的鎮海樓齊名,長期被視 為省城的標誌性建築,海外閩籍僑胞心目中的風水樓。曾為中山紀念堂,在“十年動亂”中被拆毀。

宋代詩人陳軒稱讚福州“城裡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蓬壼;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詩人 可能時常登上屏山鎮海樓高瞻遠矚,飽覽榕城美景之餘,乘興作詩並為後人代代傳吟。

通向山巔遺址有一小段石徑,乍看路上石板錯落有致,沒有太多區別,但若你是細心的行人,偶爾會發現 有一兩塊雕花石刻鋪在腳下,長年累月經過客踐踏,與其他石料幾無兩樣。除此以外,很難找到任何與鎮海樓 有關的殘垣斷壁。

仁者樂山。我尋常跋山從無敢有征服臆想,更多的是帶著對大自然朝聖的虔誠。以往,我覺得屏山以古跡 文化為著,隱隱約約中還有許多懵懂。從這次意外發現之後,每次我登屏山便多了幾分敬畏,更是把對越王山 之包容萬千的崇拜落到實處,如同投入母親懷抱,再回童年家園,人與自然相互間血脈相連。

白駒過隙幾十年,榕城發展日新月異,高樓林立錦繡福城。當初的鎮海樓不復存在,後人再也領略不到 “登樓可遠瞰閩江南北兩港及層層案山”的先前壯觀。但我每次至此,步履都變得小心翼翼,不忍踩到那樓臺 遺留的石刻,就怕驚擾這段酣睡幾百年的山樓夢幻。

踩石階爬緩坡,兩三個拐彎到了山頂。這是一塊近圓形 的空地,周圍樹木蔥郁,參差不齊,卻不遮擋陽光。機關後勤人員在此略加修葺,便成了一個別致的小花圃。

伸伸懶腰,向東邊望去,一輪紅日己嵌于樹木之中,飄浮的烏雲忽而攔腰而過,旭日益發耀眼。依屏山而 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路上來至此己精神抖擻。只是,遠處那聳立的幾棟高樓,灰濛濛的水泥色,猛然 讓我覺醒,這是城市包圍中的山色野景。園丁出於好心,用生銹的鐵絲網把這小花園與周邊的樹木隔開,讓我 頓生銅雀春深鎖二喬之感。

俗話說得好,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起先,知道這個地方的人不多,後來名聲逐漸傳開,早上來散步 和晨練的年長者便多了起來,或踽踽獨行或結伴而來,但都一臉祥和。每次我爬在半坡上,都有人陸續下山了。 漸漸地,這個地方越發讓人覺得有幾分說不出來的神秘感。

最近,在媒體舉辦的尋找福州文脈的活動中,我査閱有關資料,發現這竟是鎮海樓遺址所在。明洪武四年 (1371)駙馬都尉王恭主持重築福州府城時,在屏山巔修建一座作為各城門樓樣板的譙樓,名樣樓。從樓中可 望內海,故又名鎮海樓。此樓曾是當時福州地勢最高的樓,與杭州吳山、廣州越秀山的鎮海樓齊名,長期被視 為省城的標誌性建築,海外閩籍僑胞心目中的風水樓。曾為中山紀念堂,在“十年動亂”中被拆毀。

宋代詩人陳軒稱讚福州“城裡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蓬壼;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詩人 可能時常登上屏山鎮海樓高瞻遠矚,飽覽榕城美景之餘,乘興作詩並為後人代代傳吟。

通向山巔遺址有一小段石徑,乍看路上石板錯落有致,沒有太多區別,但若你是細心的行人,偶爾會發現 有一兩塊雕花石刻鋪在腳下,長年累月經過客踐踏,與其他石料幾無兩樣。除此以外,很難找到任何與鎮海樓 有關的殘垣斷壁。

仁者樂山。我尋常跋山從無敢有征服臆想,更多的是帶著對大自然朝聖的虔誠。以往,我覺得屏山以古跡 文化為著,隱隱約約中還有許多懵懂。從這次意外發現之後,每次我登屏山便多了幾分敬畏,更是把對越王山 之包容萬千的崇拜落到實處,如同投入母親懷抱,再回童年家園,人與自然相互間血脈相連。

白駒過隙幾十年,榕城發展日新月異,高樓林立錦繡福城。當初的鎮海樓不復存在,後人再也領略不到 “登樓可遠瞰閩江南北兩港及層層案山”的先前壯觀。但我每次至此,步履都變得小心翼翼,不忍踩到那樓臺 遺留的石刻,就怕驚擾這段酣睡幾百年的山樓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