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5個90後,15月融資40億 小黃車的澎湃故事

2016年1月30日,兩個年輕人趴在北京國貿三期外面的欄杆上,在手機上輸入“金沙江創投 Allen”,一張一張翻看搜出來的圖片。這個自稱叫Allen的人,剛剛沖進辦公室向他們提出了一連串犀利的問題。

“你覺得Allen就是這個叫朱嘯虎的人嗎?”“好像就是他。他是不是投過滴滴?”“哇,見到名人了!”兩個激動的年輕人沖回56樓,接受了金沙江創投1000萬元的A輪融資。

這兩個青澀的年輕人就是ofo小黃車的創始人兼CEO戴威和聯合創始人張巳丁。15個月之後,ofo小黃車的融資總額已超過40億元,共用單車也成為互聯網行業的新“風口”,在越來越多的城市裡,鋪天蓋地的小黃車正在改變人們“最後三公里”的出行習慣。

如今,ofo小黃車已經在中國、美國、英國、新加坡、哈薩克連接了超600萬輛共用單車,為全球用戶提供了超10億人次出行服務。

一個5名創始人都是“90後”的年輕創業團隊,究竟是怎樣讓公司飛速成長,並且適應了中國互聯網產業近乎殘酷的“遊戲規則”?他們的挫折與成就,

又給其他年輕的創業團隊留下什麼經驗?

戴威說:“創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很長的賽道,在這個賽道上捨命狂奔。”

1年7個月的“面子創業”

整整1年零7個月,戴威和他的同伴們“非常迷茫”,每一個創業方向都是信心滿滿地推出來,

但沒什麼響應。他們空想過“生態閉環”,“燒錢”拉過使用者,目標是融到A輪。“但資本一眼就看明白了,現實把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給澆滅了”

2014年2月15日,青海省大通縣東峽鎮。還是北大學生的戴威在這裡支教當數學老師。剛過完春節,薛鼎從家裡跑來看他。在戴威狹小的宿舍裡,兩個大學同學湊在一起寫寫畫畫。“那時候我們已經討論了半年,想做一些和騎行有關的事,但名字一直定不下來。

”戴威回憶說,OTTO、隨行……一個個名字被提出又被否定。“後來想,還是從象形的角度來設計,ofo就是一個騎著自行車的人。這樣全世界一看,就知道我們在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那天我們就把ofo這個名字註冊了。”

有了名字,這是ofo小黃車成長中第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但故事並不會從此一帆風順。

整整一年零7個月,戴威和他的同伴們“非常迷茫”,他們做過山地車網路出租,兩個月只有一筆訂單;做過高端自行車的金融分期,

一共賣出5輛車;做過二手自行車交易平臺;與騎行相關的智慧可穿戴設備……“每一個方向都是信心滿滿地推出來,但沒什麼響應。”

2014年年底,ofo將方向轉向騎行旅遊,將自行車租給遊客,帶著他們到處騎行,在這個項目上,ofo拿到了100萬元天使投資,之後趕上了2015年上半年資本市場的瘋狂。

被瘋狂的資本市場驅使,ofo決定:“燒錢!”給每一個註冊ofo騎游應用的用戶送一瓶脈動飲料。“燒了1個月就沒錢了。現在想想,100萬元人民幣‘燒錢’那不是開玩笑嗎?”但團隊當時頗為自得,“當時想,照這個燒錢速度,再給我們500萬元,就能做出100萬用戶來,那就是挺厲害的公司啦”。

但資本給年輕人上了嚴厲的一課。“我每天見好幾個投資人,居然連一個感興趣的回饋都沒有,非常打擊人。我們一開始想,A輪融2000萬,兩周之後覺得不行,就說融1500萬,然後再降到800萬、400萬,還是不行。你拿脈動換了幾千個註冊用戶,資本一眼就看明白了,現實把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給澆滅了。”

2015年4月底,ofo帳面上只剩400元錢,但2個程式師、5個運營還等著發工資。馬上就要從北大考古專業畢業的張巳丁頗為憂傷:“覺得這個公司要死了,自己畢業後還是要去修文物了。”

那個“五一”假期,戴威在夜裡無法入睡,就騎著自行車在大街小巷閒逛。“那是一個比較深刻的反思。很多年輕的創業者跟我那時候心態差不多,為了什麼創業呢?就是為了面子創業,周圍都能融到錢,為什麼就我們不行?心態非常浮躁。”

在那些深夜裡,戴威想明白了一件事:“為什麼走不下去?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方向都不是剛需,有固然好,沒有也無所謂。當時我們選擇的產品太弱了,只是一個want。”

也像在ofo辦公室寫字樓的電梯裡,一張年輕的面孔興高采烈地開著“腦洞”:“從12樓到9樓就應該修個大滑梯,我每天‘嗖’一下就滑下去,多爽!”他的肩膀上,扛著尚未組裝完成的鮮黃色的自行車架。

5月17日,嘉賓共同啟動“一公里計畫”。當日,ofo小黃車在北京舉行品牌日活動。活動現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與ofo小黃車正式宣佈在全球範圍內啟動“一公里計畫”,未來雙方將在全球合作推廣低碳環保的單車出行方式。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攝

戴威也在開著“腦洞”:“以5年為限,我們還是要先在廣度上鋪開,等到2022年,希望在全世界最主要的城市裡,都能找到我們的自行車。就像是2014年的那個冬天,在小宿舍裡我們想,有一天全世界都會認識這個名字,這個騎著自行車的小人,我們一定會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公司。”

“燒了1個月就沒錢了。現在想想,100萬元人民幣‘燒錢’那不是開玩笑嗎?”但團隊當時頗為自得,“當時想,照這個燒錢速度,再給我們500萬元,就能做出100萬用戶來,那就是挺厲害的公司啦”。

但資本給年輕人上了嚴厲的一課。“我每天見好幾個投資人,居然連一個感興趣的回饋都沒有,非常打擊人。我們一開始想,A輪融2000萬,兩周之後覺得不行,就說融1500萬,然後再降到800萬、400萬,還是不行。你拿脈動換了幾千個註冊用戶,資本一眼就看明白了,現實把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給澆滅了。”

2015年4月底,ofo帳面上只剩400元錢,但2個程式師、5個運營還等著發工資。馬上就要從北大考古專業畢業的張巳丁頗為憂傷:“覺得這個公司要死了,自己畢業後還是要去修文物了。”

那個“五一”假期,戴威在夜裡無法入睡,就騎著自行車在大街小巷閒逛。“那是一個比較深刻的反思。很多年輕的創業者跟我那時候心態差不多,為了什麼創業呢?就是為了面子創業,周圍都能融到錢,為什麼就我們不行?心態非常浮躁。”

在那些深夜裡,戴威想明白了一件事:“為什麼走不下去?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方向都不是剛需,有固然好,沒有也無所謂。當時我們選擇的產品太弱了,只是一個want。”

也像在ofo辦公室寫字樓的電梯裡,一張年輕的面孔興高采烈地開著“腦洞”:“從12樓到9樓就應該修個大滑梯,我每天‘嗖’一下就滑下去,多爽!”他的肩膀上,扛著尚未組裝完成的鮮黃色的自行車架。

5月17日,嘉賓共同啟動“一公里計畫”。當日,ofo小黃車在北京舉行品牌日活動。活動現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與ofo小黃車正式宣佈在全球範圍內啟動“一公里計畫”,未來雙方將在全球合作推廣低碳環保的單車出行方式。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攝

戴威也在開著“腦洞”:“以5年為限,我們還是要先在廣度上鋪開,等到2022年,希望在全世界最主要的城市裡,都能找到我們的自行車。就像是2014年的那個冬天,在小宿舍裡我們想,有一天全世界都會認識這個名字,這個騎著自行車的小人,我們一定會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