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堡往事——李笑

李 堡 往 事

文/李笑

“看咱村的標準地名,民政局給的牌子。”

“民政局做的這不好看麼,怎麼李家堡的拼音挨那麼近,跟沒睜開眼的瞎瞎樣滴,村的拼音又離那麼遠,看著不美氣。”

“人家那是標準地名,

‘李家堡’是修飾限定名詞,是定語;‘村’是中心主語,當然要單寫了,你見過領導與員工擠在一起辦公啊,好好向你兒子學習去吧你!”

是的,那個沿X087甘禮公路從貫寺一路往南攀山而上、途經河南村、杏樹峴、陽賽,再往上約兩公里的半山腰,就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的,那裡有我們的親人,發小;有我們雖然停辦但聞名四鄉的李家堡小學;還有我們很多人沉睡的雙親,沒錯,

那就是我們魂牽夢繞的故鄉----李家堡!

(一)瞌睡爺傳奇

相傳明朝洪武年間,一支難民自山西洪洞大槐樹向西徙遷,一路跋涉,行至今甘穀北川一帶相繼落腳。其中我李氏先祖與何家坪汪姓、陽賽張姓先祖三人結伴而行。不一日,行止蒜黃咀梁上時天色已晚,

看前方四面環山,青山綠水,適合人畜居住,遂一致決定落腳此處。三人相約:先好好歇息一晚,待明早太陽一冒頭再行商量圈地。未料第二天我先祖一覺醒來,已是日上三竿,同行三人僅剩他一人,打眼一望:只見四面環山,地勢平緩的最佳川地已被張家先祖圈去(今何家坪西堡子腳下一帶);蹬高望遠、姣龍橫臥的西北梁及黑窯屲一帶也被汪姓族人盡數圈去;只剩蒜黃咀梁下面極陡坡地、以及溝對面西北方向半山腰處稍微開闊之地尚能安身立命。
先祖傷懷無用,只得在蒜黃咀梁對面相對開闊處栽槐思祖,搭建茅舍,開荒造田,繁衍子孫。

幾百年來,隨著門口的大槐樹日益粗壯,我族支系發展壯大,逐漸形成北、中、南三莊,

另有部分支系分別去了今天的蒜黃咀、不家屲、山莊川、溝門、南川、黃坪、李家溝、梨村底下等處圈地居住。

當然,由於先祖一時貪睡,未佔據有利地形,地遠坡陡不說,村中居住地勢也不甚平坦美觀,交通也遠不及汪張兩族便利,長久以來被兩氏族人嘲笑並送一大號:瞌睡爺!

多少年來,李氏一族生生不息,任時光荏苒,世事變遷,但瞌睡爺的大號口口相傳,百年不衰,成了張汪兩族善意調侃我族之人的必備利器。

調侃多了,我族人回擊何家坪汪姓族人時如是說:“瞌睡咋了,瞌睡也是爺?你先人倒是精醒,龍脈之上修堡子,越吃越窮啦。”

此典故出自汪姓一族何家坪集合村以北山梁地形。此梁地勢險要,延綿數公里,遠眺活脫脫一條頭朝何家坪尾擺毛牛泉的巨龍橫臥山崗,是以有龍脈一說。加上晚清時期,為防禦回人搶殺,在龍脈上依勢而建上下兩堡子,上堡子居何家坪村尾,下堡子一直延伸至毛牛泉村頭頂上。堡子廢棄後,人畜墊圈時會從上堡子取土,挖久了,上堡子被挖出一個缺口,極像巨龍張著的一張大嘴。加上毛牛泉一個不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家家都比較富餘,久之就有越吃越窮及越屙越富之傳言,各位看官也不必當真,權當古言傳說。

回擊張姓族人的說詞就刻薄多了:“咋,你先人精明?占了個川,一走山(泥石流)還不是全軍覆沒,我先人瞌睡,但瞎眼的雀兒天照應,占山有占山的好處......”

世事蒼桑,先祖百年後,埋葬于李家堡莊身底下相對平緩之處,外族人稱“瞌睡爺墳”,我族人尊稱“老墳地”一直延用之今。

有意思的是,我族老墳正好與陽賽檯子村張族老墳隔溝相望,是兄弟掐架方便呢還是述說過往,不得而知......

(二)小學紀事

“四排李子亮,站起來回答問題。”

被汪醜記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的李子亮,年約十四五歲,留著二八分頭,彼時正爬在課桌上睡得正香,兩股鼻涕從鼻孔裡探出來,停留在鼻翼處,隨著呼吸有規律的上下抖動,像蕩漾著的兩眼清泉。汪老師久叫不醒,一個粉筆頭便扔了過來,不偏不倚,砸在李子亮的鼻樑上。此廝咂咂嘴,閑著的左手胡亂在鼻子上摸了一陣,二八分換成八二分,又睡去了.....

“真真個瞌睡爺的後代,我就不信弄不醒個你”。汪老師順手拿了立在牆角的老笤帚,照著李子亮的後屁股就是兩笤帚把子,李子亮呼的一下站起:“地震了,地震了,都趕緊跑。”同學們樂的前仰後合,汪老師沒忍住也笑了,讓子亮先清醒清醒,叫了何坪村的汪四勇背誦桃花源記,四勇免強背了第一段,還嗑巴的厲害:“晉、晉太元中,武、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忘路之遠近.....複前行,欲、欲窮其林”。

第一段剛完,汪老師就打斷他:“行了行了,再聽下去我都結巴了,李子亮,上黑板釋譯。”

子亮吸吸鼻子,邊往黑板走邊冷哼:“釋譯就釋譯,三年級的小兒科,李家堡娃的強項嘛!”

上得黑板,洋洋撒撒,不一刻功夫,便釋譯了半黑板。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汪老師朝還杵著的四勇一揮手:“坐吧坐吧,李家堡的瞌睡爺睡覺都比你清醒.....”

汪老師的話雖屬調侃,但也從側面折射出李家堡小學啟蒙教育的成功。

創辦于1963年李家堡小學,前身為李家堡民校。以小範圍適齡兒童的啟蒙教育與大範圍成人掃盲形式存在了六年。民校創辦之初,老師只有三人,李永安、李新民與李信來,所開課程以1-3年級基礎知識為主,為我村文化教育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69年夏,經甘穀縣教育局批准,正式成立以李機機為校長的五年制小學。辦學之初,僅李機機,李新民兩位老師,後又發展了本村李海龍、李楷二人充實師資力量。四人當時都屬半公半農的民辦教師,從建校之初一月幾塊錢酬勞到後來月十七塊的薪資,一教就是二十多年,四個老師五個班,還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個中艱辛非常人想像。

一九八五年左右,學校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屢次在小升初會考,鄉、縣抽考中獲得好成績,引起本地區教育界的關注。終於,李家堡小學迎來了第一位正式編制老師——德高望重的李銘機老先生。李老先生的加入,悠如一股清泉,使發展中的李家堡小學更加生機勃勃,規範有序。更在文科教育上凸顯出較大優勢。老師們從培養學生興趣與語言組織能力著手,從不照本宣科按標準答案施教,而是讓孩子們自己組織語言,自由發揮,給三年級以後開設作文課打好語言及結構組織基礎。

說到作文課,當屬李家堡小學濃墨重彩的一筆。週四下午兩節專屬作文課。第一節選出上周的優秀作文三篇,由同學們輪留當主持人朗讀及現場講解。講解形式多樣,或組織大家現排現演、編排個情景劇什麼的,或組織大家像講課一樣對作文分段、總結中心思想。講解、組織到位或優秀作者均可獲小紅旗一面,貼在教室後面學習園地相對應的名字下面。一學期終了,誰的語文成績好基本上不用看考試排名便可知曉。

第二節為寫作課,命題或統一或自由,不一而終,限45分鐘當堂完成,到點就收。更要命的是還須以小楷毛筆書寫,故每逢週四下午,對於三年級以上的同學來講,愛恨交織,哭笑不得.....

五位教師的全情付出,引領母校在小升初考試中,多次蟬聯片區第一,更換來聯合國文教組織的大力支持。

我不知道現在新生入學軍訓起源何時,我只記得八三年我上小學時,每逢六一節前,李楷老師都會請來村裡的退伍軍人李尚義給我們軍訓:站軍姿,踢正步,走方隊,樣樣不落。

六一這天,我們穿著白球鞋,邁著整齊的步伐,在鑼鼓喧天中走向何坪附中操場匯演,踢起的黃土像一團團迷霧,糊得人嗓子眼發嘔,何坪附中的學生開罵了:“還正步,不就是跺個腳嘛,踢個土誰不會!”

曾經的李家堡小學,以他嚴謹的教學風範,先進的教學理念享譽鄉野,培養了一批批優秀學子,為我村的基礎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遺憾的是,2012年,一因響應國家合併教育資源號召,二因生源流失及各種原因,李家堡小學停辦。所有教職工及學生盡數並至何坪小學,不得不令人唏噓感歎!

經調查,目前我村在何坪小學上學的孩子就有幾十人之多,村中也無一正規幼稚園。且幼小的孩子在何坪小學上學,路途遙遠不說,安全、接送也成問題。在此,我們呼籲李家堡所有的有識之士,希望能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讓我村具有50年光輝歷程的小學重現光明,為我李氏一族文化傳承打好堅實的基礎。

(三)祖槐記憶

關於我李氏一族最早來源沒有明確史料記載,也未有家譜記錄。能與山西大槐樹有些許關聯的,除了西遷傳說,就數李家堡大槐樹了。據村裡幾位八九十歲老人回憶:大槐樹位於李堡北莊村中央,現今李曉林、李曉義家門口位置。圓徑四個成年人手把手合圍方能圈住。樹冠之大,周圍四個莊院終年不見天日。一九五零年,受當時地方政府伐樹燒炭之影響,經槐樹一門集體商議,與其充公燒炭,不如提早砍伐給族中老人製作壽材,以示不忘祖恩。遂擇好吉日,請來溝門村李師為伐樹統管,列好伐樹工具清單,選派青壯年專至盤安鎮採購後,至吉日吉時正式伐樹。

伐樹採取先冠後主及人工割鋸方式,二三十個青壯年整整進行了月餘,所伐木材除槐樹門一十三家每戶一付壽材外,外加每戶五尺整板一張,直徑可做殺豬桶蓋而有餘。其餘旁支數冠不計其數,光樹冠上挑落的喜鵲窩,就有二三十個,燒炕都燒了好幾個月。

還記得我家廚房有一單扇門,每年殺豬或有流水席時卸下當案板。據母親講就是大槐樹被伐後分予我家的,單扇門系整張木料刨制而成,毫無粘接之痕跡,現今完好無損。只因窯洞退出歷史舞臺,家兄又早遷外地,單扇門流至大伯六哥家,據說當了廁所蓋板,歎之!

李家堡大槐樹的被毀,掐斷了我氏一族幾百年來與山西先祖之間的直接關聯,後人只能從飲食習慣、語言特點、口口相傳上推斷我族與山西先祖之間的蛛絲馬跡,對研究我氏一族西遷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四)家神傳說

“上山來花馬娘娘,兒子不懂事,拿了咱家東西,已經還回來了,請你老人家千萬別記較,讓孫子出出妥妥的長大(健健康康的意思)……”跪在家神廟禱告還願的,是多年前嫁到椿樹坪的本村姑娘李蘭花。五十出頭的蘭花一月前剛得了個大胖孫子,一家人高興得嘴都合不攏,可這孫子自出生三天從醫院回家開始,就不停嘴的啼哭,白天哭完晚上嚎,直哭的兒媳婦一月子沒出,腰椎間盤都突出了。方圓各處醫院及鄉村名醫都看遍了,鈣也補了,甚至請了九十歲的防風婆婆,將孫子手指腳指頭全用大號鋼針放了血,疼得孫子一口氣背過去半天緩不過來,蘭花的心碎了。

該想的文明辦法都想了,甚至連天皇皇,地皇皇的夜哭郎符都貼到村中柳樹上了,啥招都使了,孫子照哭不誤。蘭花老漢急了:“你想想,別是拿了你娘家啥東西,你們村家神小氣那可是出了名的!”

“你們家神不小氣啊,我自從嫁到你家來,一直窮屁打來炕響哩,你說,我啥東西沒從娘家掏騰過?洋芋籽沒擔過嗎?面來油來沒拿過啊?那一次我們家神往回要了?我們家神只是對鐵器物件比較小氣罷了!”

老漢一時唔噻,嘟囔了一句便出門找能掐會算的四先生問卦去了.....

關於家神的傳說,老輩人講,流傳最廣的是元末時期,蒙古人對漢人強制推行“十戶長”制度,即十戶漢人供養一個韃靼。該韃靼控制著十戶居民的經濟和人身自由,怕漢人造反,不准所轄漢人擁有鐵器,漢人只有在逢年過節才能從韃靼那裡借來菜刀一用。這還不算,最可氣的是,誰家有新娶的媳婦,韃靼都要先占初☆禁☆夜權。韃靼的作為,激起漢人的憤怒,大家利用八月十五互送月餅的機會,在月餅裡夾帶紙條私傳消息,約定大年三十晚上揭竿而起,用借來的菜刀殺了為非作歹的韃靼。成事後,許多起義之人懾于韃靼在世時的淫威,開始患病、做噩夢,生活不得安寧。不得已,專門修建了廟宇,將韃靼畫像供奉了起來,並尊其為家神。

就其供奉原因,其一與韃靼長期統治下漢人的奴化思維有關,其二為善良之人殺人後的贖罪心理使然。

至今,村裡還有把大伯及爸爸叫“大大(韃靼)”的習俗,也還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三十晚上殺韃靼,活要老子的命呢”這裡的老子,指父親,可見此事對漢人影響之深。

經過一代代人的供奉,家神逐漸成為保佑一村的神靈,但相比別村家神,我村家神顯得尤為盡職。現我村供奉的“上君李門殿前家神”香火昌盛,誰家丟個馬,誰家失個物,只要去家神廟前禱告一番,不幾日,便會莫名其妙尋回。至於鐵器物件丟失或被親戚拿走,不用去禱告,過段時間保准怎麼去的怎麼回,久了落下個小氣名聲。

說蘭花孫子久哭不止,蘭花老漢問了懂陽陰的四先生,掐算了好一陣,只說拿了李家的鐵器物件,上山來花馬娘娘要呢,這花馬娘娘又是何傳說,且聽我道來:

說我村中莊某戶人家祖上有一花馬,有一晚,花馬透圈(脫韁之意),跑到南莊某戶祖上地裡,一夜功夫禍害了不少莊稼。第二日,倆家商量處理結果:賠錢不行,賠糧食不行。南莊祖上只一條:“要吃花馬的心”!百般協商無果,中莊先祖便負氣殺了花馬,挖心以平事非。

花馬死後,化作戾魂,一到深夜便至南莊先祖門外,四蹄刨門,聲嘶力竭,攪得四鄰難安。南莊先祖只得設案供奉,視為其一家之神,久了也成保佑一村之神靈。

這日蘭花老漢掐算回家,想破腦袋也想不出究竟拿了什麼鐵器物件未還?那一年蘭花自娘家返回,遇山洪爆發,路遠難行,拿回的一把鐵鍁用成了半截子,十幾年後家宅不寧也還了呀。正百思不得其解,忽見孫女腳踩自製滑板在院子裡飛馳,老漢急忙打問做木匠的兒子,果然,孫女自製滑板下麵的滑輪,是他兩月前在舅舅家放雜物的儲物間拿來的,這下老漢不顧孫女的啼哭,三下五除二拆了滑輪,打發老伴來娘家還願,還別說,這鐵器物件一歸,願心一還,孫子就吃的香,睡的歡,再不日夜啼哭了。

怪道我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原來兩位家神守著呢。

(五)堡子傳奇

清同治元年(1862年),陝甘地區發生了大規模回民叛亂,史稱“花門事變”。民國初年,河南“回回”白朗又發動了大規模回民叛亂,兩事件涉及之廣,戰事之慘烈,可從村村寨寨所建堡(bu)子中窺視一斑。

據我族老輩人回憶,回民叛亂後,附近所有村寨男性回民,有的自發為之,有的被動為之,都參與到這場曠日持久的燒殺中。為抵禦回人燒殺掠搶,各村均在地勢險要處修築土堡以防不測。我村堡子坐落于南莊廟屲咀上,相比何家坪、陽賽村的幾個堡子,我村堡子因規模較小,修築不堅固,地勢也不險要等因素,相傳被回匪數次攻破。其中一次全堡人等盡數被俘,被回匪一根繩子串至陽賽西莊處全部殺盡,故有李家堡的堡子“盛血盆”之一說。

在那場曠日持久的殺戮中,還流傳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傳說。據說白家曲的白回回,鹹家溝的鹹回回,不管自發與被動,只要接了上級的燒殺令,都得先殺了老婆孩子以絕後患。其中鹹家溝的咸回回頭領每遇燒殺令下,便手柱馬刀,老淚縱橫,路遇相熟漢人也不殺,一路哭將帶人往白家曲方向匯合去了.....當然也流傳著許多英勇抗回的往事,其中就有我南莊德林先祖,以一抵十,用自製雙刃鐮刀殺回自救一事。

春節的夜晚,殘缺不全的堡子上亮起幾盞心燈,似繁星點點,我們的堡子:沒有何坪西堡子的雄偉壯觀;也沒有陽賽東堡子的固若金湯。殘破也罷,盛血盆也罷,總歸在匪亂橫行的年月,我們的堡子,以他獨有的風骨及全部的力量,守望著我李氏一族避禍求生.....

而今,城鄉結合使一部分族人外流謀生,蝸居城市。加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落戶他鄉,結婚生子,又帶走一部分老人看孩子。現居李家堡村的只有140戶計580餘人,且這一數據仍在逐年遞減中。

村落雖小,但值得引以為傲的是李氏一族受伏羲文化薰陶,歷來崇尚耕讀,尊師重教,以孩子讀書上大學為家庭重中之重。大學生成了家家標配,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生與留洋博士,2009年更以11名學子金榜題名,被四鄉八鄰譽為當年高考狀元村。

我們不知道,李家堡這個小小的村落,還能存在多久,但他在我們李氏一族人的心中,永不沒落!永放光芒!

此文編寫中,採訪如下人物,特別鳴謝:曉義家三爸,引引家大哥,第一任校長智軍家大哥,新全家二爸、奮平家大嫂、李二堂、李複全等人。如有不盡之處,請務必聯繫修改,李笑初稿於二零一七年夏。

作者簡介:

李笑,甘谷縣安遠鎮李家堡人,文學愛好者。現供職于烏市某企業人力資源部。

上堡子居何家坪村尾,下堡子一直延伸至毛牛泉村頭頂上。堡子廢棄後,人畜墊圈時會從上堡子取土,挖久了,上堡子被挖出一個缺口,極像巨龍張著的一張大嘴。加上毛牛泉一個不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家家都比較富餘,久之就有越吃越窮及越屙越富之傳言,各位看官也不必當真,權當古言傳說。

回擊張姓族人的說詞就刻薄多了:“咋,你先人精明?占了個川,一走山(泥石流)還不是全軍覆沒,我先人瞌睡,但瞎眼的雀兒天照應,占山有占山的好處......”

世事蒼桑,先祖百年後,埋葬于李家堡莊身底下相對平緩之處,外族人稱“瞌睡爺墳”,我族人尊稱“老墳地”一直延用之今。

有意思的是,我族老墳正好與陽賽檯子村張族老墳隔溝相望,是兄弟掐架方便呢還是述說過往,不得而知......

(二)小學紀事

“四排李子亮,站起來回答問題。”

被汪醜記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的李子亮,年約十四五歲,留著二八分頭,彼時正爬在課桌上睡得正香,兩股鼻涕從鼻孔裡探出來,停留在鼻翼處,隨著呼吸有規律的上下抖動,像蕩漾著的兩眼清泉。汪老師久叫不醒,一個粉筆頭便扔了過來,不偏不倚,砸在李子亮的鼻樑上。此廝咂咂嘴,閑著的左手胡亂在鼻子上摸了一陣,二八分換成八二分,又睡去了.....

“真真個瞌睡爺的後代,我就不信弄不醒個你”。汪老師順手拿了立在牆角的老笤帚,照著李子亮的後屁股就是兩笤帚把子,李子亮呼的一下站起:“地震了,地震了,都趕緊跑。”同學們樂的前仰後合,汪老師沒忍住也笑了,讓子亮先清醒清醒,叫了何坪村的汪四勇背誦桃花源記,四勇免強背了第一段,還嗑巴的厲害:“晉、晉太元中,武、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忘路之遠近.....複前行,欲、欲窮其林”。

第一段剛完,汪老師就打斷他:“行了行了,再聽下去我都結巴了,李子亮,上黑板釋譯。”

子亮吸吸鼻子,邊往黑板走邊冷哼:“釋譯就釋譯,三年級的小兒科,李家堡娃的強項嘛!”

上得黑板,洋洋撒撒,不一刻功夫,便釋譯了半黑板。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汪老師朝還杵著的四勇一揮手:“坐吧坐吧,李家堡的瞌睡爺睡覺都比你清醒.....”

汪老師的話雖屬調侃,但也從側面折射出李家堡小學啟蒙教育的成功。

創辦于1963年李家堡小學,前身為李家堡民校。以小範圍適齡兒童的啟蒙教育與大範圍成人掃盲形式存在了六年。民校創辦之初,老師只有三人,李永安、李新民與李信來,所開課程以1-3年級基礎知識為主,為我村文化教育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69年夏,經甘穀縣教育局批准,正式成立以李機機為校長的五年制小學。辦學之初,僅李機機,李新民兩位老師,後又發展了本村李海龍、李楷二人充實師資力量。四人當時都屬半公半農的民辦教師,從建校之初一月幾塊錢酬勞到後來月十七塊的薪資,一教就是二十多年,四個老師五個班,還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個中艱辛非常人想像。

一九八五年左右,學校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屢次在小升初會考,鄉、縣抽考中獲得好成績,引起本地區教育界的關注。終於,李家堡小學迎來了第一位正式編制老師——德高望重的李銘機老先生。李老先生的加入,悠如一股清泉,使發展中的李家堡小學更加生機勃勃,規範有序。更在文科教育上凸顯出較大優勢。老師們從培養學生興趣與語言組織能力著手,從不照本宣科按標準答案施教,而是讓孩子們自己組織語言,自由發揮,給三年級以後開設作文課打好語言及結構組織基礎。

說到作文課,當屬李家堡小學濃墨重彩的一筆。週四下午兩節專屬作文課。第一節選出上周的優秀作文三篇,由同學們輪留當主持人朗讀及現場講解。講解形式多樣,或組織大家現排現演、編排個情景劇什麼的,或組織大家像講課一樣對作文分段、總結中心思想。講解、組織到位或優秀作者均可獲小紅旗一面,貼在教室後面學習園地相對應的名字下面。一學期終了,誰的語文成績好基本上不用看考試排名便可知曉。

第二節為寫作課,命題或統一或自由,不一而終,限45分鐘當堂完成,到點就收。更要命的是還須以小楷毛筆書寫,故每逢週四下午,對於三年級以上的同學來講,愛恨交織,哭笑不得.....

五位教師的全情付出,引領母校在小升初考試中,多次蟬聯片區第一,更換來聯合國文教組織的大力支持。

我不知道現在新生入學軍訓起源何時,我只記得八三年我上小學時,每逢六一節前,李楷老師都會請來村裡的退伍軍人李尚義給我們軍訓:站軍姿,踢正步,走方隊,樣樣不落。

六一這天,我們穿著白球鞋,邁著整齊的步伐,在鑼鼓喧天中走向何坪附中操場匯演,踢起的黃土像一團團迷霧,糊得人嗓子眼發嘔,何坪附中的學生開罵了:“還正步,不就是跺個腳嘛,踢個土誰不會!”

曾經的李家堡小學,以他嚴謹的教學風範,先進的教學理念享譽鄉野,培養了一批批優秀學子,為我村的基礎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遺憾的是,2012年,一因響應國家合併教育資源號召,二因生源流失及各種原因,李家堡小學停辦。所有教職工及學生盡數並至何坪小學,不得不令人唏噓感歎!

經調查,目前我村在何坪小學上學的孩子就有幾十人之多,村中也無一正規幼稚園。且幼小的孩子在何坪小學上學,路途遙遠不說,安全、接送也成問題。在此,我們呼籲李家堡所有的有識之士,希望能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讓我村具有50年光輝歷程的小學重現光明,為我李氏一族文化傳承打好堅實的基礎。

(三)祖槐記憶

關於我李氏一族最早來源沒有明確史料記載,也未有家譜記錄。能與山西大槐樹有些許關聯的,除了西遷傳說,就數李家堡大槐樹了。據村裡幾位八九十歲老人回憶:大槐樹位於李堡北莊村中央,現今李曉林、李曉義家門口位置。圓徑四個成年人手把手合圍方能圈住。樹冠之大,周圍四個莊院終年不見天日。一九五零年,受當時地方政府伐樹燒炭之影響,經槐樹一門集體商議,與其充公燒炭,不如提早砍伐給族中老人製作壽材,以示不忘祖恩。遂擇好吉日,請來溝門村李師為伐樹統管,列好伐樹工具清單,選派青壯年專至盤安鎮採購後,至吉日吉時正式伐樹。

伐樹採取先冠後主及人工割鋸方式,二三十個青壯年整整進行了月餘,所伐木材除槐樹門一十三家每戶一付壽材外,外加每戶五尺整板一張,直徑可做殺豬桶蓋而有餘。其餘旁支數冠不計其數,光樹冠上挑落的喜鵲窩,就有二三十個,燒炕都燒了好幾個月。

還記得我家廚房有一單扇門,每年殺豬或有流水席時卸下當案板。據母親講就是大槐樹被伐後分予我家的,單扇門系整張木料刨制而成,毫無粘接之痕跡,現今完好無損。只因窯洞退出歷史舞臺,家兄又早遷外地,單扇門流至大伯六哥家,據說當了廁所蓋板,歎之!

李家堡大槐樹的被毀,掐斷了我氏一族幾百年來與山西先祖之間的直接關聯,後人只能從飲食習慣、語言特點、口口相傳上推斷我族與山西先祖之間的蛛絲馬跡,對研究我氏一族西遷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四)家神傳說

“上山來花馬娘娘,兒子不懂事,拿了咱家東西,已經還回來了,請你老人家千萬別記較,讓孫子出出妥妥的長大(健健康康的意思)……”跪在家神廟禱告還願的,是多年前嫁到椿樹坪的本村姑娘李蘭花。五十出頭的蘭花一月前剛得了個大胖孫子,一家人高興得嘴都合不攏,可這孫子自出生三天從醫院回家開始,就不停嘴的啼哭,白天哭完晚上嚎,直哭的兒媳婦一月子沒出,腰椎間盤都突出了。方圓各處醫院及鄉村名醫都看遍了,鈣也補了,甚至請了九十歲的防風婆婆,將孫子手指腳指頭全用大號鋼針放了血,疼得孫子一口氣背過去半天緩不過來,蘭花的心碎了。

該想的文明辦法都想了,甚至連天皇皇,地皇皇的夜哭郎符都貼到村中柳樹上了,啥招都使了,孫子照哭不誤。蘭花老漢急了:“你想想,別是拿了你娘家啥東西,你們村家神小氣那可是出了名的!”

“你們家神不小氣啊,我自從嫁到你家來,一直窮屁打來炕響哩,你說,我啥東西沒從娘家掏騰過?洋芋籽沒擔過嗎?面來油來沒拿過啊?那一次我們家神往回要了?我們家神只是對鐵器物件比較小氣罷了!”

老漢一時唔噻,嘟囔了一句便出門找能掐會算的四先生問卦去了.....

關於家神的傳說,老輩人講,流傳最廣的是元末時期,蒙古人對漢人強制推行“十戶長”制度,即十戶漢人供養一個韃靼。該韃靼控制著十戶居民的經濟和人身自由,怕漢人造反,不准所轄漢人擁有鐵器,漢人只有在逢年過節才能從韃靼那裡借來菜刀一用。這還不算,最可氣的是,誰家有新娶的媳婦,韃靼都要先占初☆禁☆夜權。韃靼的作為,激起漢人的憤怒,大家利用八月十五互送月餅的機會,在月餅裡夾帶紙條私傳消息,約定大年三十晚上揭竿而起,用借來的菜刀殺了為非作歹的韃靼。成事後,許多起義之人懾于韃靼在世時的淫威,開始患病、做噩夢,生活不得安寧。不得已,專門修建了廟宇,將韃靼畫像供奉了起來,並尊其為家神。

就其供奉原因,其一與韃靼長期統治下漢人的奴化思維有關,其二為善良之人殺人後的贖罪心理使然。

至今,村裡還有把大伯及爸爸叫“大大(韃靼)”的習俗,也還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三十晚上殺韃靼,活要老子的命呢”這裡的老子,指父親,可見此事對漢人影響之深。

經過一代代人的供奉,家神逐漸成為保佑一村的神靈,但相比別村家神,我村家神顯得尤為盡職。現我村供奉的“上君李門殿前家神”香火昌盛,誰家丟個馬,誰家失個物,只要去家神廟前禱告一番,不幾日,便會莫名其妙尋回。至於鐵器物件丟失或被親戚拿走,不用去禱告,過段時間保准怎麼去的怎麼回,久了落下個小氣名聲。

說蘭花孫子久哭不止,蘭花老漢問了懂陽陰的四先生,掐算了好一陣,只說拿了李家的鐵器物件,上山來花馬娘娘要呢,這花馬娘娘又是何傳說,且聽我道來:

說我村中莊某戶人家祖上有一花馬,有一晚,花馬透圈(脫韁之意),跑到南莊某戶祖上地裡,一夜功夫禍害了不少莊稼。第二日,倆家商量處理結果:賠錢不行,賠糧食不行。南莊祖上只一條:“要吃花馬的心”!百般協商無果,中莊先祖便負氣殺了花馬,挖心以平事非。

花馬死後,化作戾魂,一到深夜便至南莊先祖門外,四蹄刨門,聲嘶力竭,攪得四鄰難安。南莊先祖只得設案供奉,視為其一家之神,久了也成保佑一村之神靈。

這日蘭花老漢掐算回家,想破腦袋也想不出究竟拿了什麼鐵器物件未還?那一年蘭花自娘家返回,遇山洪爆發,路遠難行,拿回的一把鐵鍁用成了半截子,十幾年後家宅不寧也還了呀。正百思不得其解,忽見孫女腳踩自製滑板在院子裡飛馳,老漢急忙打問做木匠的兒子,果然,孫女自製滑板下麵的滑輪,是他兩月前在舅舅家放雜物的儲物間拿來的,這下老漢不顧孫女的啼哭,三下五除二拆了滑輪,打發老伴來娘家還願,還別說,這鐵器物件一歸,願心一還,孫子就吃的香,睡的歡,再不日夜啼哭了。

怪道我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原來兩位家神守著呢。

(五)堡子傳奇

清同治元年(1862年),陝甘地區發生了大規模回民叛亂,史稱“花門事變”。民國初年,河南“回回”白朗又發動了大規模回民叛亂,兩事件涉及之廣,戰事之慘烈,可從村村寨寨所建堡(bu)子中窺視一斑。

據我族老輩人回憶,回民叛亂後,附近所有村寨男性回民,有的自發為之,有的被動為之,都參與到這場曠日持久的燒殺中。為抵禦回人燒殺掠搶,各村均在地勢險要處修築土堡以防不測。我村堡子坐落于南莊廟屲咀上,相比何家坪、陽賽村的幾個堡子,我村堡子因規模較小,修築不堅固,地勢也不險要等因素,相傳被回匪數次攻破。其中一次全堡人等盡數被俘,被回匪一根繩子串至陽賽西莊處全部殺盡,故有李家堡的堡子“盛血盆”之一說。

在那場曠日持久的殺戮中,還流傳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傳說。據說白家曲的白回回,鹹家溝的鹹回回,不管自發與被動,只要接了上級的燒殺令,都得先殺了老婆孩子以絕後患。其中鹹家溝的咸回回頭領每遇燒殺令下,便手柱馬刀,老淚縱橫,路遇相熟漢人也不殺,一路哭將帶人往白家曲方向匯合去了.....當然也流傳著許多英勇抗回的往事,其中就有我南莊德林先祖,以一抵十,用自製雙刃鐮刀殺回自救一事。

春節的夜晚,殘缺不全的堡子上亮起幾盞心燈,似繁星點點,我們的堡子:沒有何坪西堡子的雄偉壯觀;也沒有陽賽東堡子的固若金湯。殘破也罷,盛血盆也罷,總歸在匪亂橫行的年月,我們的堡子,以他獨有的風骨及全部的力量,守望著我李氏一族避禍求生.....

而今,城鄉結合使一部分族人外流謀生,蝸居城市。加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落戶他鄉,結婚生子,又帶走一部分老人看孩子。現居李家堡村的只有140戶計580餘人,且這一數據仍在逐年遞減中。

村落雖小,但值得引以為傲的是李氏一族受伏羲文化薰陶,歷來崇尚耕讀,尊師重教,以孩子讀書上大學為家庭重中之重。大學生成了家家標配,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生與留洋博士,2009年更以11名學子金榜題名,被四鄉八鄰譽為當年高考狀元村。

我們不知道,李家堡這個小小的村落,還能存在多久,但他在我們李氏一族人的心中,永不沒落!永放光芒!

此文編寫中,採訪如下人物,特別鳴謝:曉義家三爸,引引家大哥,第一任校長智軍家大哥,新全家二爸、奮平家大嫂、李二堂、李複全等人。如有不盡之處,請務必聯繫修改,李笑初稿於二零一七年夏。

作者簡介:

李笑,甘谷縣安遠鎮李家堡人,文學愛好者。現供職于烏市某企業人力資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