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心野生食物!父女倆吃野生石斑魚後上吐下瀉

現如今,很多人都喜歡趁節假日回歸自然,感受山野帶來的最樸素和純真的生活。

有不少人甚至放棄山珍海味,只為回山間品嘗一口野菜。但並非所有山間美味都適合每一個食用,有時飲食不當還會也給身體帶來諸多傷害。

昨天,記者在義烏復元醫院住院部就見到了多名因節假日到野外采野味而生病住院的“休閒一族”。 溪邊釣魚現殺,放倒一家人 “醫生,我老公和女兒上吐下瀉停不下來,快幫他們看看。”6月17日晚上10時左右,

一女子一手扶著丈夫,一手攙著女兒,著急地走進了義烏復元醫院急診內科,見到醫生就迫不及待地述說丈夫和女兒的病情。

急診醫生通過症狀及一系列檢查發現,男子與女孩得的都是急性胃腸炎。隨後,立即對他們進行緊急輸液治療。

詢問病情時,醫生發現了事件的端倪。原來,男子姓俞,今年43歲,來自上溪某村,事發當天由於天氣雨後放晴,再加上又是週末休息,俞先生就跟朋友一起約著出門釣魚,

隨後兩人選擇了田間的一條小溪,並在溪邊釣了五六條石斑魚。

晚上回家,俞先生特意將新鮮釣的魚進行宰殺,而剛剖出魚肚子的時候,就看到石斑魚竟然有魚子,想到普通魚子吃了對身體也挺好的,於是俞先生就將石斑魚的魚子也留下,想著正好給女兒補補。晚上,父女二人就著石斑魚吃了滿滿一大碗米飯後,心滿意足地到客廳看電視。

俞先生的妻子駱女士由於加班回家晚,本來想不吃晚飯減肥,可看到桌子上的石斑魚,也忍不住吃了幾口。不料,晚上9時多,俞先生開始上吐下瀉,不一會,女兒也出現同樣的症狀,駱女士趕緊將二人送進醫院。

“其實,並非所有的野生魚都適用食用,我們要懂得選擇,如一些無鱗的魚、石斑魚、馬魚、生仔魚等,與河豚魚、珊瑚礁魚有所不同,這些魚的肉沒有毒,只是他們的卵或卵巢有毒。

”急診科主任蔣永剛說:“這些魚的的卵巢中含有一種脂蛋白,具有毒性。加熱至100攝氏度經30分鐘後依然不能完全破壞,加熱至120攝氏度保持30分鐘才能將其毒性破壞,成熟的卵毒性更強。”

“可是我也吃了,沒什麼反應啊,難道是我吃的量比他們少的原因麼?”看著身體虛弱的丈夫和女兒,駱女士疑惑地說。哪想,話音剛落,駱女士也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的症狀,原來她也中毒了…… 吃了野蘑菇,

他急性腎損傷 無獨有偶,6月17日上午,一年輕男子也因為在出遊途中發現山野裡的一朵白色蘑菇,很像自己家鄉的食用蘑菇,於是順手採摘,並當即吃了一大口。

當晚,該男子開始出現噁心嘔吐並伴有腹瀉、頭暈乏力等症狀。次日上午,男子還出現了站立不穩等症狀,在工友們的幫助下,小夥被送進復元醫院急診室。

醫生檢查發現,該男子並沒有俞先生一家三口幸運,因為食用有毒的野蘑菇,導致食物中毒,並出現了急性腎損傷,需住院進一步接受治療。

“其實,每年都有因為誤食野菜、野菇引起中毒而被送入急診室的患者,更有甚者因為誤食而丟失性命的。”急診科主任蔣永剛提醒市民:大家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一定要對野生食物有所鑒別,因為並非所有野生食物都是可以食用的。

(原標題《父女倆吃野生石斑魚後上吐下瀉》,原作者王志堅、於豔豔。編輯朱婧)

因為食用有毒的野蘑菇,導致食物中毒,並出現了急性腎損傷,需住院進一步接受治療。

“其實,每年都有因為誤食野菜、野菇引起中毒而被送入急診室的患者,更有甚者因為誤食而丟失性命的。”急診科主任蔣永剛提醒市民:大家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一定要對野生食物有所鑒別,因為並非所有野生食物都是可以食用的。

(原標題《父女倆吃野生石斑魚後上吐下瀉》,原作者王志堅、於豔豔。編輯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