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功利教育、應試教育盛行,老師批家長不奇怪

現在的教育更多是一種工業生產的模式,社會、家長、學校逼著老師要成績,學校日常管理也異常苛刻,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期望老師可以從容地教書育人?

文/曹旭剛

據廣州日報報導,

東莞的王先生開學不到一月,就被兒子的班主任兩次叫到學校去批評了。上次開家長會,班主任和數學老師當眾批評他的情景,一直讓他難以忘懷。與王先生有同樣經歷的是何先生,因為女兒忘帶作業,班主任在教室門口把孩子和何先生一起批評了一頓,沒過多久,何先生就給女兒辦理了轉學手續。

估摸著,這則消息會喚起很多人的共鳴。因為現在的教育中,

老師批評家長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兒,很多家長都有如此遭遇,區別僅僅在於,老師批評的時候,是講究方式方法單獨對待,還是什麼都不管,劈頭蓋臉就是一通訓。

而且,不管老師批評的狀況如何,能像何先生一樣敢於給女兒辦理轉學的,可謂少之又少——一則,

怕孩子換個新環境適應不了;二則,誰也不能保證,新學校的老師,就不會對家長劈頭蓋臉來一通訓,所以,縱然心中再不樂意,都必須默默承受。

坦率來講,老師不是不能批評家長,遇到那些對孩子一點不上心的家長,老師在溝通交流的時候,順便數落上幾句,恰恰映襯的是老師的職業與敬業。但是,但凡孩子有過錯,就逮著家長一塊訓斥,卻很不應該,也真切反映了當下教育急功近利的弊病。

網路圖片,圖文無關

理想的老師,應該是理想與修養並存,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然而,現在的教育,更多是一種工業生產的模式,社會、家長、學校逼著老師要成績,學校日常管理也異常苛刻,作業、紀律、言談舉止等日常考核不但多如牛毛,

甚至有的學校,還以學生的成績為依據,對老師進行末位淘汰。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期望老師可以從容地教書育人?如何能夠指望老師不將壓力轉嫁到學生與家長身上?

也就是說,老師的“斯文不再”,老師之所以不再優雅,正是功利教育、應試教育種種壓力的直接呈現。此種背景之下,老師與家長的關係,也不再是相互協作的關係,家長一方面想盡辦法巴結老師、討好老師,

一方面則必須默默承受著老師各種批評與指責,一如那句玩笑話,要麼忍,要麼“滾”。

某種意義上,現今的教育,其實是一種“強”教育。越是名校、越是名師,越在家長與學生中間強勢、強權——優質教育的稀缺性,使得學校與老師,擁有了強權與強勢的資本,批評家長又算得了什麼呢?

老師痛批家長,固然有損形象,但如果功利教育、應試教育始終不破除,優雅地揮舞教鞭,就是一種奢望。

□曹旭剛(媒體人)

往期推薦:

被救助人員頻頻死亡、官員安插親戚掌握財政大權,這家托養中心藏著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

酒水、包裝、鑒定造假一條龍,茅臺鎮高仿假酒產業超出我們的想像

帶著孩子在猛獸區下車,這樣的父母就該被追究責任

把電影裡的情節當成發生在愛迪生身上的真事,修改被證偽的課文還需要討論嗎

“食品造假直接入刑”是不是治假食品的“大殺器”?

特別提示:留言如入選新京報A03版“微言大義",請在後臺回復您的“真實姓名+銀行卡號”。

識別上方二維碼關注“新京報社論”公號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新京報評論

□曹旭剛(媒體人)

往期推薦:

被救助人員頻頻死亡、官員安插親戚掌握財政大權,這家托養中心藏著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

酒水、包裝、鑒定造假一條龍,茅臺鎮高仿假酒產業超出我們的想像

帶著孩子在猛獸區下車,這樣的父母就該被追究責任

把電影裡的情節當成發生在愛迪生身上的真事,修改被證偽的課文還需要討論嗎

“食品造假直接入刑”是不是治假食品的“大殺器”?

特別提示:留言如入選新京報A03版“微言大義",請在後臺回復您的“真實姓名+銀行卡號”。

識別上方二維碼關注“新京報社論”公號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新京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