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國曹魏官制制度介紹 曹魏官員等級劃分 曹魏封爵制度 AD220-AD265

曹魏的國家體制脫胎於曹操所建魏國( 指漢末魏王封國,不是後之曹魏)體制。曹丕稱帝后,將魏王國官署與東漢的既有官署合併,之間產生了曹魏的國家體制,如魏王國屬官大理鐘繇,

在曹魏建立後直接轉為新朝廷的廷尉。由於曹魏的建立系漢獻帝禪讓的結果,所以東漢官制的舊制基本得以保留。曹魏官制的特點是將曹操秉政時期的“外重內輕”結構改變為“外輕內重”結構。由此,尚書台的權力由最高峰開始下滑,逐漸成為最高執行機關。侍中得以成為政治權力的中心。同時,中書省也建立起來,歷經兩晉、南北朝,在隋唐時期正式發展成為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曹魏中央官制

曹操取得東漢執政權力之後,任丞相職以表明自身地位的崇高,但是他沒有簡單的恢復西漢時期的丞相制度,而是直接將原屬少府轄下的尚書台劃轉到丞相府官屬序列。由於東漢制度裡,尚書令是實際的政治權力中心,

所以這樣的措施保證了曹操對朝政的控制,同時也無需對既有制度做很大的修訂。這樣,尚書台官員由原來的內朝官轉為了外朝官。這種變革,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一次重要的變化。也可以說,是尚書省的正式建立。

據《魏書》記載,曹操的尚書初分為東曹、西曹、法曹,後來逐漸增置各曹,成為後世各部的發端。建安十六年(211年),魏王國初建,始置尚書、侍中以及六卿。尚書從東漢的中央官署變為藩國官署,

仍然掌握中樞權力,體現曹操逐步建國以廢漢的策略。

曹丕代漢之前,控制中央軍隊的是中領軍和中護軍,都是丞相的屬官,資深者可稱“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負責統領武衛、中壘、驍騎、中堅、遊擊等新禁軍。軍隊出征的時候,任命征東將軍、征西將軍、征南將軍、征北將軍統軍,號四征,品秩相當與六卿(中二千石)。此時大將軍官職保留,但是沒有實際權力。

曹魏建立後,以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軍隊最高統帥,後又于大將軍之上設大司馬,大司馬、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為上公。

①尚書省

曹丕稱帝后,尚書不再是丞相屬官,成為獨立的政務機關。尚書省設尚書令一人,第三品,尚書左、右僕射各一人,第三品。由於中書省的設立,尚書省不再決定政策,改為負責具體國務的處置。下設五曹:吏曹(掌官員遷調)、左民(掌人民戶籍、稅賦)、客曹(掌屬國事務以及與東吳蜀漢的外交事務、五兵(掌軍官選任與軍隊訓練)、度支(掌國庫)治事,

每曹設尚書1人,第三品。尚書之下設侍郎、郎中等官,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庫部、農部、水部、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別兵、騎兵、考工、定科共二十五郎,協助尚書分領諸務。

②中書省

中書監、中書令,俱為第三品,但是中書監地位較中書令為高。曹操封魏王,于魏國置秘書令、秘書丞,管理機要檔案並起草文書。曹丕稱帝后,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另置中書監,置官署稱中書省。中書省掌機密與草擬詔令,遇有機密事宜或緊急事務,中書省直接發出詔令交有關官員執行,權力日漸加重,魏明帝時號稱“專任”。屬官有通事郎,第五品,後改為中書侍郎(或作中書郎),掌起草詔命。

③侍中寺

侍中寺,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置,以侍中與給事黃門侍郎為長官,掌門下諸大夫、郎。曹魏以侍中為主官,第三品,置4人,以其中資歷深的一人為祭酒。侍中同時也是加官的一種,作為加官授予的侍中沒有人數的限制。侍中的主要職務就是陪侍皇帝左右,隨時規諫得失,同時作為門下主官節制其他各類皇帝侍從。

曹魏門下諸官有:

散騎常侍,第三品。此官的前身是西漢的散騎、常侍和東漢的中常侍三種官職,曹魏合併為散騎常侍,置四員,年資深的為祭酒。散騎常侍也用為加官。

給事中,第五品。西漢為加官,掌顧問應對,位在常侍下;東漢廢此官,曹魏複置,或為正員,或為加官,無定員。

奉車都尉,掌乘輿車駕。駙馬都尉,掌副馬。騎都尉,掌羽林從騎,皆第六品。這三都尉在漢時均屬光祿勳,曹魏卻是加官。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皆第七品。曹魏時均脫離光祿勳,改隸侍中,掌顧問應對。

④秘書監

秘書監,第三品。管理藝文圖籍,下設秘書丞,第六品;秘書郎,校書郎,第八品。

⑤九卿

曹操建魏國之初,因為不能與天子匹敵,所以只設立六卿。曹丕稱帝后,沿東漢制度置九卿。曹魏九卿與漢朝相比,除了職權大大縮小之外,最主要的變化是將光祿勳所屬的文職侍從官全部改隸侍中,光祿勳僅僅管理武職侍從官。此外,曹魏非常重視屯田,在光祿勳諸中郎將之外特設屯田中郎將,下隸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分駐各地負責屯田事務。

曹操立曹丕為儲的時候,任命他為五官中郎將,名義上是光祿勳屬官,但副丞相以統領百官。曹丕稱帝后廢。

曹魏地方官制

三國時代,由於戰爭的需要,地方官員往往兼領軍隊,指揮作戰,所以他們的權力較前代膨脹了很多。相對于地方官員的強勢,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約束力並不總是可以保持,尤其是在三國邊境和反復爭奪的地區。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均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歷史網(www.50093.net)

①州制度

曹操以司隸校尉所轄地區置司州,這是十三州中最後正式命名的州。司州轄三輔、三河、以及弘農等七郡。司隸校尉的屬官有參軍、都官從事、功曹從事、諸曹從事、部郡從事、武猛從事、督軍從事、主簿、錄事、門下書佐、省事、記室書佐、諸曹書佐等。司州的設置在曹丕稱帝之後延續了下來。

司州之外,沿漢制將所控制的幽涼兗冀並徐青豫雍九州,再加上只佔據部分郡縣的荊、揚二州,合司州為十二州。設刺史(間改州牧),作為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內地諸州刺史不加將軍號、無節,第三品,俗稱單車刺史(帶假節、持節、使持節銜的刺史出巡另備一車以載皇帝賜予的節)。邊地諸州刺史根據本地區軍事重要性和刺史本人的身份,分別授予假節、持節、使持節、督某州諸軍事、都督某州諸軍事的頭銜(自晉始),節與督、都督可以分別組合。節銜的不同表示權力的輕重、督、都督的不同表示官階的高下。假節者,戰時可以不經上請直接處人死刑;持節者,不論戰時平時都可以不經上請直接將沒有官位的人處死;使持節者,不論戰時平時都可以不經上請直接將二千石以下官民處死。加督者,官位進一品;加都督者,進二品。至於加將軍號者,權勢尤重,往往為方面統帥,統領邊地諸州。

曹魏對於蜀漢控制的益州、梁州(自益州析置)與東吳控制的揚州、荊州、交州也分別任命刺史,史稱遙領。遙領的制度蜀漢、東吳也存在。

刺史的屬官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郡國從事、文學從事、武猛從事、督郵、主簿、帳下督、門亭長、書佐、計吏等。另置大中正一人,掌品評人物,以定其高下。

②郡制度

曹魏定都洛陽,特置河南尹,第三品,具體職掌與太守同。

州以下為郡。郡置太守一人為行政長官,第五品。邊郡太守往往加將軍號以領軍。郡以郡丞為副長官(邊郡稱長史),第八品,兼本郡中正。郡都尉為本郡軍事主官,第五品,內郡置一人,邊郡、大郡置二人並增置司馬一人第八品。

太守屬官有功曹掾,五官掾、上計掾、門下掾、文學掾、文學祭酒、督郵、主簿、主記、門下書佐、綱紀、循行等。都尉屬官與太守同。

③縣、鄉制度

郡以下為縣。縣按所轄人口多寡分三等。古代以縣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一下設縣長。[2] 高者置縣令一人,第六品,丞一人,第八品,尉二人,第九品;次者置縣令一人,第七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低者置縣長一人,第八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縣的屬吏有各類掾史祭酒。

縣之下置鄉,鄉置有秩、三老各一人,第八品。較小的鄉置嗇夫一人,第九品。

曹魏封爵制度

曹魏唯宗室、前代賓(指遜位後的漢獻帝及其後代)所封親王、公爵、侯爵有封地。王國置相一人,第五品,相當於郡太守。王國其餘屬官有都尉(掌王國捕盜、駐軍)、傅(職比朝廷太傅、保(職比朝廷太保)、友(掌規諫),以上均為第六品;長史(掌王府事務)、郎中令(掌王宮內務)、中尉(掌親王衛隊)、大農(掌財物),以上均為第七品;常侍(親王隨從)、侍郎(職比朝廷門下諸郎)、家令(掌奴婢)、諸雜署令,以上均為第八品;謁者(職比朝廷謁者)、大夫(職比朝廷門下諸大夫)、諸雜署丞,以上均為第九品。公國體制比王國,但是諸官的品級均有貶損。侯國相相當於縣令。

曹魏黃初三年(222年)制定爵位等次,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與都鄉侯、亭侯與都亭侯、關內侯共十等爵。除了宗室封爵外,其餘諸爵均無封地、也沒有租稅收入,史稱虛封。虛封制度徹底結束了從周朝延續下來的分封制(封建制),除了西晉一度反其道行之外,此後歷代均實行了虛封制度。

曹操封魏王,于魏國置秘書令、秘書丞,管理機要檔案並起草文書。曹丕稱帝后,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另置中書監,置官署稱中書省。中書省掌機密與草擬詔令,遇有機密事宜或緊急事務,中書省直接發出詔令交有關官員執行,權力日漸加重,魏明帝時號稱“專任”。屬官有通事郎,第五品,後改為中書侍郎(或作中書郎),掌起草詔命。

③侍中寺

侍中寺,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置,以侍中與給事黃門侍郎為長官,掌門下諸大夫、郎。曹魏以侍中為主官,第三品,置4人,以其中資歷深的一人為祭酒。侍中同時也是加官的一種,作為加官授予的侍中沒有人數的限制。侍中的主要職務就是陪侍皇帝左右,隨時規諫得失,同時作為門下主官節制其他各類皇帝侍從。

曹魏門下諸官有:

散騎常侍,第三品。此官的前身是西漢的散騎、常侍和東漢的中常侍三種官職,曹魏合併為散騎常侍,置四員,年資深的為祭酒。散騎常侍也用為加官。

給事中,第五品。西漢為加官,掌顧問應對,位在常侍下;東漢廢此官,曹魏複置,或為正員,或為加官,無定員。

奉車都尉,掌乘輿車駕。駙馬都尉,掌副馬。騎都尉,掌羽林從騎,皆第六品。這三都尉在漢時均屬光祿勳,曹魏卻是加官。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皆第七品。曹魏時均脫離光祿勳,改隸侍中,掌顧問應對。

④秘書監

秘書監,第三品。管理藝文圖籍,下設秘書丞,第六品;秘書郎,校書郎,第八品。

⑤九卿

曹操建魏國之初,因為不能與天子匹敵,所以只設立六卿。曹丕稱帝后,沿東漢制度置九卿。曹魏九卿與漢朝相比,除了職權大大縮小之外,最主要的變化是將光祿勳所屬的文職侍從官全部改隸侍中,光祿勳僅僅管理武職侍從官。此外,曹魏非常重視屯田,在光祿勳諸中郎將之外特設屯田中郎將,下隸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分駐各地負責屯田事務。

曹操立曹丕為儲的時候,任命他為五官中郎將,名義上是光祿勳屬官,但副丞相以統領百官。曹丕稱帝后廢。

曹魏地方官制

三國時代,由於戰爭的需要,地方官員往往兼領軍隊,指揮作戰,所以他們的權力較前代膨脹了很多。相對于地方官員的強勢,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約束力並不總是可以保持,尤其是在三國邊境和反復爭奪的地區。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均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歷史網(www.50093.net)

①州制度

曹操以司隸校尉所轄地區置司州,這是十三州中最後正式命名的州。司州轄三輔、三河、以及弘農等七郡。司隸校尉的屬官有參軍、都官從事、功曹從事、諸曹從事、部郡從事、武猛從事、督軍從事、主簿、錄事、門下書佐、省事、記室書佐、諸曹書佐等。司州的設置在曹丕稱帝之後延續了下來。

司州之外,沿漢制將所控制的幽涼兗冀並徐青豫雍九州,再加上只佔據部分郡縣的荊、揚二州,合司州為十二州。設刺史(間改州牧),作為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內地諸州刺史不加將軍號、無節,第三品,俗稱單車刺史(帶假節、持節、使持節銜的刺史出巡另備一車以載皇帝賜予的節)。邊地諸州刺史根據本地區軍事重要性和刺史本人的身份,分別授予假節、持節、使持節、督某州諸軍事、都督某州諸軍事的頭銜(自晉始),節與督、都督可以分別組合。節銜的不同表示權力的輕重、督、都督的不同表示官階的高下。假節者,戰時可以不經上請直接處人死刑;持節者,不論戰時平時都可以不經上請直接將沒有官位的人處死;使持節者,不論戰時平時都可以不經上請直接將二千石以下官民處死。加督者,官位進一品;加都督者,進二品。至於加將軍號者,權勢尤重,往往為方面統帥,統領邊地諸州。

曹魏對於蜀漢控制的益州、梁州(自益州析置)與東吳控制的揚州、荊州、交州也分別任命刺史,史稱遙領。遙領的制度蜀漢、東吳也存在。

刺史的屬官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郡國從事、文學從事、武猛從事、督郵、主簿、帳下督、門亭長、書佐、計吏等。另置大中正一人,掌品評人物,以定其高下。

②郡制度

曹魏定都洛陽,特置河南尹,第三品,具體職掌與太守同。

州以下為郡。郡置太守一人為行政長官,第五品。邊郡太守往往加將軍號以領軍。郡以郡丞為副長官(邊郡稱長史),第八品,兼本郡中正。郡都尉為本郡軍事主官,第五品,內郡置一人,邊郡、大郡置二人並增置司馬一人第八品。

太守屬官有功曹掾,五官掾、上計掾、門下掾、文學掾、文學祭酒、督郵、主簿、主記、門下書佐、綱紀、循行等。都尉屬官與太守同。

③縣、鄉制度

郡以下為縣。縣按所轄人口多寡分三等。古代以縣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一下設縣長。[2] 高者置縣令一人,第六品,丞一人,第八品,尉二人,第九品;次者置縣令一人,第七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低者置縣長一人,第八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縣的屬吏有各類掾史祭酒。

縣之下置鄉,鄉置有秩、三老各一人,第八品。較小的鄉置嗇夫一人,第九品。

曹魏封爵制度

曹魏唯宗室、前代賓(指遜位後的漢獻帝及其後代)所封親王、公爵、侯爵有封地。王國置相一人,第五品,相當於郡太守。王國其餘屬官有都尉(掌王國捕盜、駐軍)、傅(職比朝廷太傅、保(職比朝廷太保)、友(掌規諫),以上均為第六品;長史(掌王府事務)、郎中令(掌王宮內務)、中尉(掌親王衛隊)、大農(掌財物),以上均為第七品;常侍(親王隨從)、侍郎(職比朝廷門下諸郎)、家令(掌奴婢)、諸雜署令,以上均為第八品;謁者(職比朝廷謁者)、大夫(職比朝廷門下諸大夫)、諸雜署丞,以上均為第九品。公國體制比王國,但是諸官的品級均有貶損。侯國相相當於縣令。

曹魏黃初三年(222年)制定爵位等次,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與都鄉侯、亭侯與都亭侯、關內侯共十等爵。除了宗室封爵外,其餘諸爵均無封地、也沒有租稅收入,史稱虛封。虛封制度徹底結束了從周朝延續下來的分封制(封建制),除了西晉一度反其道行之外,此後歷代均實行了虛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