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授院士的生活日常:相濡以沫六十餘載,平平淡淡才是真

朱慧楠教授陪崔崑 院士上網查資料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崔崑,

矢志不渝煉就中國特殊鋼,完美詮釋了一位學者對國家、民族和科學的忠誠與熱愛(詳見楚天都市報3月20日報導)。而他與夫人朱慧楠教授相扶相持六十餘載,也為熟悉他們的人所津津樂道。

朱慧楠教授接受採訪

昨日,記者再次採訪了兩位元老人。

聽朱慧楠教授緩緩道出他們夫婦的生活日常,雲淡風輕之中,回味雋永綿長。

結婚六十余載從來沒有紅過臉

崔崑院士與朱慧楠教授,一位92歲,一位89歲。走進他們的家,第一個感受是明亮整潔,第二個感受是陳設簡單。

“我們對生活沒有複雜的要求。”朱慧楠淡淡笑著說,“我們覺得東西夠用就行。”

朱慧楠1927年生於廣州一個知識份子家庭。上世紀50年代,她和崔崑相識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

“當時我們跟著前蘇聯專家學習,俄語是第一關,我們在一個班上,他是班長,我是學習委員。”她說。

按現在的說法,兩人算是“學霸”吧?朱慧楠聽到“學霸”一詞,笑了起來,連連擺手:“學霸談不上的。當時一個班二十來個人,大家來自不同省份,又都是剛認識,班幹部就是指定的罷了。”

由於都是班幹部,兩人在管理班級事務中接觸更多,一來二去漸漸產生了感情。

1953年,他們結婚了。“結婚儀式很簡單,我們拼了幾張桌子,請同學們來喝點茶水,吃點點心,就算是辦了事。住的地方也是臨時找的一個單間。”朱慧楠說,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很多細節都已模糊,因為真的沒有特別講究什麼。

最簡單的方式,卻獲得了最好的感情。“我們從結婚到今年,整整64年,沒紅過一次臉,沒吵過一次架。”朱慧楠教授說,“倒不是說誰讓著誰或者怎麼樣,

我覺得我們最大的一致,就是有共同的思想信念。”

共同的思想信念,聽起來有些寬泛,但在生活中,卻能通過方方面面的細節體現出來。

比如對生活要求簡單。崔崑一件襯衣穿了三十多年,至今還經常穿,朱慧楠說:“那是因為他喜歡那件衣服,覺得舒服。”

比如對學術要求嚴謹。崔崑長年從事特殊鋼研究,有時通宵做實驗。朱慧楠說:“工作需要,很正常。”

比如對工作全情投入。朱慧楠調到校教務處工作,

後來又任理化系主任,每天從早忙到晚,兩個人經常只能吃食堂,崔崑也毫無怨言。

“在我們眼裡,很多事情不會想太多。工作需要、國家需要……需要我們做什麼就去做,把它認真做好。”朱慧楠說,“可能我們這代人的特點,就是這樣的吧。”

拿出家裡全部的420萬元積蓄,在華中科技大學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這樣的大事,夫婦倆也不覺得是什麼驚人之舉,並沒有複雜的討論過程。“看到楊絳女士捐贈她和錢鐘書先生的稿費及版稅,在母校清華大學設立獎學金,我們就覺得,我們也可以捐啊!那就去做吧!就是這樣。”朱慧楠說,她和崔崑對物質都看得很淡,“我們雙方的家庭雖然都不算富裕之家,但我的父母、他的父母都是知書達禮、樂善好施的人,對我們影響很大。”

一路相濡以沫彼此尊重與支援

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次次重大變革。崔崑和朱慧楠的事業與生活,也經歷過低谷和高峰,但他們始終相互扶持,攜手前行。

回望從前,朱慧楠教授想了想,說:“其實,挺平淡的。”就算曾經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極度清苦,聽她講來也雲淡風輕,“剛到華科大的時候,我們住的是單間,細長,弄塊板子一隔,就算兩間。”後來,生活慢慢好了起來,終於有了一室一廳的房子,再到現在的院士樓,“一切都慢慢來。”

上世紀90年代,朱慧楠在學校負責老協工作,週六晚上會組織老同志跳舞,“快三、慢三都跳,還有探戈。”崔崑也積極學跳舞,成為她的好舞伴。說到這裡,她抿嘴笑了,“那會算是邊跳邊學吧。”最後又不忘補上一句:“他帶著我跳。”

除了跳舞,夫婦倆也是音樂愛好者。崔崑喜歡古典音樂,而朱慧楠參加了學校的老年合唱團。每次合唱團活動結束,崔崑都會接她回家。

朱慧楠還愛好集郵。“上世紀50年代,我們倆在兩地學習,經常寫信。他去蘇聯學習時,經常給我郵漂亮的當地郵票,都被我珍藏著。這是我最初的集郵。”之後,她漸漸側重收集風光郵票,尤其喜愛瑞士風光。

夫婦倆曾經到訪瑞士。當時女兒、女婿都在當地生活,女婿專門開車送他們到幾處上過郵票的地點觀光,“感受真的不同。”

幾年前,女兒不幸離世,成為夫婦倆心中的痛點。不過女婿仍親如兒子,每年都會回國探望他們。

說到此處,朱慧楠停了幾秒,把話題轉回到郵票上:“小小一張郵票,裡面的內涵很多。”她起身離開,不一會兒拿回一大盒歐洲風光郵票。她將這些郵票按地點製成了一張張精美的收藏專頁,每張郵票旁都附有說明。比如盧浮宮,有她專門購來的1937年館長簽名寄出的名信片; 維納斯的郵票旁邊,標注著“西元前二世紀的作品,1820年在米洛島上被發現”。

“這些資訊都是我一點點收集來的,還專門買了很多歐洲歷史、文化的書籍。”朱慧楠說,這些漂亮的收藏,也有崔崑的幫忙,“我把資料整理好,在紙上畫出佈局,他就按我畫好的版式幫我在電腦上打字,再列印出來。”

一旁的崔崑院士連連點頭:“我打字,她在邊上看。她說這個位置行,那就行!”

評價院士老伴只有“老實”二字

說起家庭生活,朱慧楠強調的是“簡單而平淡”。說起先生崔崑,她沉吟了幾秒,評價道:“老實。”

“特別老實,不管是做學問,還是過日子。”她說,“他天性耿直,沒有那些彎彎曲曲的心事兒。”

朱慧楠是廣州人,喜歡吃米飯,山東人崔崑則喜歡吃麵食。“結婚之後,他說:‘我就跟著你吃米吧。’”朱慧楠說,步入高齡之後,他們就在家自己做飯吃,“我們一起做,主要是他負責炒菜,正餐通常是一葷一素一湯。我們吃得比較清淡,冷油炒菜,少油少鹽。”

走進夫婦倆的廚房,櫥櫃和灶台一塵不染。聊到炒菜,崔崑邊說邊比劃,心得一條又一條:用電磁爐更方便;要有一口好鍋;冷油炒菜更健康……

再走進崔崑的書房,一如其他房間一樣佈局精簡。書櫃裡滿滿當當,其中不乏他珍藏數十年的俄文原版名著,也有世界歷史書籍、各類地圖冊、多種詞典……

“他喜歡歷史,也愛看小說。”朱慧楠說,自己更愛讀報、看諜戰劇,也喜歡看《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這樣的綜藝節目。

“他不怎麼看電視。他晚上要編書,很少看。”朱慧楠說,不過看到喜歡的節目,她就會喊“快來看,這個不錯呢!”崔崑就會過來一起看,“我們以前特別喜歡一起看青歌賽。”

聊起這些生活中的事兒來,朱慧楠的語速明顯變快,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讓人忘記這是一對九旬老人的日常生活。“連我們家的鐘點工都說:‘像你們這樣的老人家,不多見呢!’”她得意地說。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淩燕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朱熙勇 劉中燦

“看到楊絳女士捐贈她和錢鐘書先生的稿費及版稅,在母校清華大學設立獎學金,我們就覺得,我們也可以捐啊!那就去做吧!就是這樣。”朱慧楠說,她和崔崑對物質都看得很淡,“我們雙方的家庭雖然都不算富裕之家,但我的父母、他的父母都是知書達禮、樂善好施的人,對我們影響很大。”

一路相濡以沫彼此尊重與支援

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次次重大變革。崔崑和朱慧楠的事業與生活,也經歷過低谷和高峰,但他們始終相互扶持,攜手前行。

回望從前,朱慧楠教授想了想,說:“其實,挺平淡的。”就算曾經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極度清苦,聽她講來也雲淡風輕,“剛到華科大的時候,我們住的是單間,細長,弄塊板子一隔,就算兩間。”後來,生活慢慢好了起來,終於有了一室一廳的房子,再到現在的院士樓,“一切都慢慢來。”

上世紀90年代,朱慧楠在學校負責老協工作,週六晚上會組織老同志跳舞,“快三、慢三都跳,還有探戈。”崔崑也積極學跳舞,成為她的好舞伴。說到這裡,她抿嘴笑了,“那會算是邊跳邊學吧。”最後又不忘補上一句:“他帶著我跳。”

除了跳舞,夫婦倆也是音樂愛好者。崔崑喜歡古典音樂,而朱慧楠參加了學校的老年合唱團。每次合唱團活動結束,崔崑都會接她回家。

朱慧楠還愛好集郵。“上世紀50年代,我們倆在兩地學習,經常寫信。他去蘇聯學習時,經常給我郵漂亮的當地郵票,都被我珍藏著。這是我最初的集郵。”之後,她漸漸側重收集風光郵票,尤其喜愛瑞士風光。

夫婦倆曾經到訪瑞士。當時女兒、女婿都在當地生活,女婿專門開車送他們到幾處上過郵票的地點觀光,“感受真的不同。”

幾年前,女兒不幸離世,成為夫婦倆心中的痛點。不過女婿仍親如兒子,每年都會回國探望他們。

說到此處,朱慧楠停了幾秒,把話題轉回到郵票上:“小小一張郵票,裡面的內涵很多。”她起身離開,不一會兒拿回一大盒歐洲風光郵票。她將這些郵票按地點製成了一張張精美的收藏專頁,每張郵票旁都附有說明。比如盧浮宮,有她專門購來的1937年館長簽名寄出的名信片; 維納斯的郵票旁邊,標注著“西元前二世紀的作品,1820年在米洛島上被發現”。

“這些資訊都是我一點點收集來的,還專門買了很多歐洲歷史、文化的書籍。”朱慧楠說,這些漂亮的收藏,也有崔崑的幫忙,“我把資料整理好,在紙上畫出佈局,他就按我畫好的版式幫我在電腦上打字,再列印出來。”

一旁的崔崑院士連連點頭:“我打字,她在邊上看。她說這個位置行,那就行!”

評價院士老伴只有“老實”二字

說起家庭生活,朱慧楠強調的是“簡單而平淡”。說起先生崔崑,她沉吟了幾秒,評價道:“老實。”

“特別老實,不管是做學問,還是過日子。”她說,“他天性耿直,沒有那些彎彎曲曲的心事兒。”

朱慧楠是廣州人,喜歡吃米飯,山東人崔崑則喜歡吃麵食。“結婚之後,他說:‘我就跟著你吃米吧。’”朱慧楠說,步入高齡之後,他們就在家自己做飯吃,“我們一起做,主要是他負責炒菜,正餐通常是一葷一素一湯。我們吃得比較清淡,冷油炒菜,少油少鹽。”

走進夫婦倆的廚房,櫥櫃和灶台一塵不染。聊到炒菜,崔崑邊說邊比劃,心得一條又一條:用電磁爐更方便;要有一口好鍋;冷油炒菜更健康……

再走進崔崑的書房,一如其他房間一樣佈局精簡。書櫃裡滿滿當當,其中不乏他珍藏數十年的俄文原版名著,也有世界歷史書籍、各類地圖冊、多種詞典……

“他喜歡歷史,也愛看小說。”朱慧楠說,自己更愛讀報、看諜戰劇,也喜歡看《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這樣的綜藝節目。

“他不怎麼看電視。他晚上要編書,很少看。”朱慧楠說,不過看到喜歡的節目,她就會喊“快來看,這個不錯呢!”崔崑就會過來一起看,“我們以前特別喜歡一起看青歌賽。”

聊起這些生活中的事兒來,朱慧楠的語速明顯變快,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讓人忘記這是一對九旬老人的日常生活。“連我們家的鐘點工都說:‘像你們這樣的老人家,不多見呢!’”她得意地說。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淩燕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朱熙勇 劉中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