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柔性治“毒”——記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

新華網鄭州6月20日電(郭東亮)“剛進來時我想不通,‘我拿自己的錢,吸自己的毒,毀自己的身體,你們憑什麼抓我。’現在,我很想念爺爺、奶奶、媽媽、妹妹,也很想念對我不離不棄的女朋友,

出去後不管掙多少錢,我都想好好照顧他們。”在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的高牆大院中,22歲的戒毒人員小豪(化名)這樣描述著自己難堪的過去,也表達著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從“想不通”到“暢想未來”、從“不想戒”到“自覺戒”、從自暴自棄到重塑信心,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針對戒毒人員,因人施策,攻心為上,以“細心、耐心、愛心”之“柔”,來克服戒毒人員心門之“緊”、戒毒之“艱”,讓他們再見陽光,

重啟新生。

這是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人員家屬接見會現場。

“是什麼讓我沾上了‘毒魔’”

小豪2010年初中畢業時,恰逢父親罹患重病。

“那時爸媽總是吵架,爸爸常常喝酒,媽媽埋怨爸爸不僅花錢,還不掙錢。媽媽為了我和妹妹,一個人外出打工。

”懂事的小豪放棄升學,選擇外出打工。

自2010年至2015年初父親病逝,家庭的重擔、父母的爭吵等一系列挫折壓得年幼的小豪喘不過氣來。一次,他在網吧遇到一個關係要好的同學,也找到了傾訴心聲的物件,這也為毒☆禁☆品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機。

“他給我一個瓶子說,‘吸吧,吸吸會讓你開心。’我知道這是‘溜冰’(吸毒人員把用‘冰壺’吸食毒☆禁☆品的方法叫‘溜冰’),但我實在太痛苦了,就想著‘吸一兩次也關係’。

”小豪就這樣踏上了走向“癮君子”的不歸路。

“剛開始一個月吸一兩次,後來一周吸一兩次。”小豪回憶道,“沒錢時,我就跟朋友借。後來朋友知道我吸毒,不借錢給我。我就跟家裡要,我還騙了70多歲爺爺的血汗錢。”

後來,小豪母親得知他吸毒後,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病。

“這讓我非常痛苦,我想戒毒。”於是,小豪就跟著親戚外出打工,這一干就是好幾個月。

“可是,‘溜冰’誘惑力太大了,

一般人很難控制住,不看到還好,看到後就坐立不安,腦子裡老是幻想‘再吸一次是什麼感覺’。”剛剛有點積蓄的小豪,在“毒友”的慫恿下,又開始複吸,直到他被送進戒毒所。

與小豪“想戒戒不掉”不同,家境不錯的小藍(化名)則是“壓根兒沒想過戒毒”。

29歲的小藍初中畢業後在縣城一家公司工作。在第一次接觸“溜冰”前,他有著不錯的收入,有著圓滿的家庭,還有一個可愛的孩子。

可這一切都在2012年與朋友一次聚會後發生了改變。

“那次朋友聚會,我們吃完飯去KTV唱歌,有朋友在包廂裡‘溜冰’,就像吸煙一樣。”小藍說,“我很好奇,就想試試,反正又不是海☆禁☆洛☆禁☆因,吸一兩次也沒事兒。”

從“10天、20天玩一次”到“不隔天”,不到一年的時間,小藍對“溜冰”就達到嚴重依賴的程度,後來發展到直接在家裡吸食。

2014年8月,小藍在家“溜冰”時,被母親發現。“她報了警,我被拘留了15天。”小藍說,“但是我壓根兒沒想戒,就想著怎樣趕快吸到嘴裡。”

後來,小藍父親也發現了他吸毒的情況,再次把他送到拘留所,並堅決地把他送到戒毒所進行強制戒毒。

在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年輕戒毒人員居多。“青少年對毒☆禁☆品危害認識不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在追求時尚心理促使下或者遭遇人生挫折時,一旦交友不慎,很容易沾上毒☆禁☆品。”該所教育科心理諮詢師王予芳分析說。

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針對戒毒人員,因人施策,攻心為上,以“細心、耐心、愛心”之“柔”,來克服戒毒人員心門之“緊”、戒毒之“艱”,讓他們再見陽光,重啟新生。

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人員正在過集體生日,該所黨委書記、所長劉宗浩為他們送去祝福。

以“細心、耐心、愛心”之“柔”克戒毒之“艱”

秦英是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的“老管教”,從部隊轉業後就一直在該所擔任司法行政戒毒民警。他在總結多年的管教經驗時說,“在管理當中,對於違規違紀的學員,堅決按照紀律進行處分,絕不手軟,這是底線。不過,最多的還是細心、耐心和愛心,這非常重要。”

在強制戒毒之初,小豪抵觸情緒非常強烈,“我拿自己的錢,吸自己的毒,毀自己的身體,你們憑什麼抓我。”

“對於這樣的學員,採取強硬措施,難以入腦入心。”小豪的管教民警說,“像小豪這樣的,父親沒了,母親病了,往往感覺像是被世界拋棄了,就變得自暴自棄。”

攻心為上,必須重塑他對生活、對未來的信心。戒毒民警讓他和奶奶、女朋友多通電話,感受家庭溫暖;讓他進行康復鍛煉,恢復受損身體;讓他學習勞動技能,以便重新回歸社會……

在對小豪進行家訪之初,戒毒民警專門為他錄製視頻,讓他問候家人。

“我只有愧疚,不知道說什麼,就問了問,‘爺爺、奶奶、媽媽,你們還好嗎’‘妹妹學習怎麼樣’。”讓小豪欣喜的是,戒毒民警還為他帶回了在老家錄製的奶奶安慰他的視頻,“看到奶奶第一眼,我就哭了。”

一個細節讓小豪念念不忘,“村裡人不知道我吸毒的事兒,員警去家訪時,全都穿的便裝,還為家裡帶去了慰問品,他們真的很細心。”

如今,小豪變得很樂觀,“我修了500多分了,還有100多分就能修滿出去了。出去後不管掙多少錢,我都希望把家人照顧好。”

“小豪的戒毒願望非常強烈,複吸的可能性很小。”管教民警諄諄告誡小豪,“出去後要離開原來的地方,離‘毒友’遠一點。”

和小豪相似,小藍入所後,也很消極。“我應付了半年,後來在員警安排我和父親一次長聊後,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轉變,決心再也不能這樣了。”

在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1年零2個月後,小藍成功戒毒。如今,他在一家餐飲公司擔任經理。

小藍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我擔心自己的過往對朋友、對公司有影響,現在既然大家選擇相信我,我就得把這份工作做好。”

小藍總結自己的戒毒心得時說,“自己不下決心戒的話,強制戒毒沒用。”他對戒毒所的“再生之恩”感懷於心,常常以“家屬”身份來戒毒所接見戒毒人員,分享戒毒經驗,勸慰他們戒除毒癮,重獲新生。

“家屬對吸毒人員的關愛和幫助至關重要,和睦的家庭關係有利於減輕他們的不安情緒,克制他們對毒☆禁☆品的渴望。家庭,這也是我們用心工作的重要方向。”在接受採訪時,秦英講述了許多關於戒毒人員“家”的故事:

一名戒毒人員出所後,向父母借錢,計畫開辦電腦維修店,父母不支援,並說,“他老是從我們這拿錢,啥也弄不成,我們不相信他。”對此,我出面擔保,為學員作證。在我的勸說下,他父母終於支持,投資2萬元為他開店。“他有維修電腦的技能,又得到家人的支持,這樣就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重新找回自己的社會價值,複吸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事實也確實如此,他出所三四年了,一直沒複吸,我們至今還有聯繫。”

一名年齡較大的戒毒人員,在接了一個電話後哇哇大哭。我第一時間追過去瞭解情況,得知他要和即將參加高考的女兒通電話,遭到前妻拒絕。我首先安慰他,並積極和他前妻溝通,終於圓了他和女兒通電話的夢想。後來,他女兒如願以償考入大學,這也圓了他的夢。“從那以後,他再也沒鬧過情緒,對我的幫助也非常認可。”

像這樣的故事,秦英經歷的還有很多很多。“把學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他們不是低人一等,要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情感、尊重他的價值,就能打開他的心聲,幫他戒掉毒癮。”秦英說,“管教,以前都是注重‘管’,比較生硬死板;現在更加注重‘教’,更加人性化、更加柔和了。”

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政委塗世強接受採訪時,重點談及教育戒治社會化的推進工作。

內外兼修 編織戒毒防毒“天網”

以“柔”克“艱”,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不僅多措並舉“苦練內功”,還借助外力不斷推進教育矯治社會化,努力構建“社會+家庭+戒毒人員+戒毒所”“四位一體”的戒毒防毒“天網”。

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堅持“以人為本、關懷救助、綜合矯治、科學戒毒”的原則,重新細化規範“三期”矯治流程,完善毒☆禁☆品考驗室、音樂治療室、情緒宣洩室、心理治療室等配套設施,強化康復訓練、心理矯治、抗複吸訓練等科學手段的運用,教育矯治工作的科學化水準不斷提高。

——在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統率先建立了“入所材料審核、個人資訊採集、入所體檢及健康檔案建立、統一配發生活用品、理髮洗澡更換服裝、個人物品登記封存”集6個環節於一體的“一站式”收治工作模式,實現了戒毒人員“淨身入所、淨身出所、統一著裝、統一管理”。

——規範戒毒執法,強化民警執法意識,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紅線不能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法治理念,準確定位戒毒人員“違法者、病人和受害者”三重身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規範戒毒流程,統一將強戒期限劃分為“生理脫癮期、身心康復期、回歸適應期”,對應設置“生理脫毒區、身心康復區、回歸適應區”,通過不同色調對各區加以區分,探索建立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待遇的新形態,形成具有該所特色的戒毒工作新模式。

——切實加強戒毒人員學習、生活、醫療康復、生產勞動“四大現場”管理,嚴格落實人員、器材、設施設備等管理制度,明確各項工作的標準、程式和責任,確保各項教育矯治活動順利開展、秩序井然。

——充分發揮習藝勞動的矯治功能,穩妥開展體能康復訓練,實現心理矯治工作常態化,嚴格落實“四知道”“八必談”等規章制度,認真執行“一人一策”教育矯治管控措施,全員建立個案化教育方案,個別教育檔案建檔率達到100%。

“苦練內功”的舉措不勝枚舉。與此同時,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深刻認識到,促使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後真正融入主流社會,僅靠大牆內的教育矯治還遠遠不夠。對此,該所黨委書記、所長劉宗浩多次強調,“強制隔離戒毒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複雜的社會工程,不能光靠戒毒場所、政法機關單打獨鬥,這離不開社會的廣泛參與。”

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政委塗世強介紹,近些年來,該所採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教育矯治社會化的工作正在持續開展。

——按照“讓戒毒所走向社會,讓社會瞭解戒毒所”的要求,搭建戒毒人員社會幫教和親情幫教平臺,爭取80%以上的戒毒人員與家庭或者會團體簽訂幫教協議書,定期開展幫教活動。在“警營開放日”,邀請戒毒人員家屬參觀、座談,以親情感化戒毒人員;與鄭州大學、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結對子”,邀請高校專家學者到所講課,談毒☆禁☆品之害,聊健康之美;鄭州市歌舞劇院、管城區文化館等為戒毒人員送來優秀的文藝節目和文化產品。

——建立回歸人員資訊庫,完善跟蹤回訪機制,推進幫扶系統建設。家庭等社會支援系統不健全是導致戒毒康復回歸人員複吸甚至失控脫管的重要原因。對戒毒康復回歸人員定期開展回訪,修復家庭關係,呼籲社會關注,讓戒毒人員“家庭有溫暖、回歸不歧視”。

——深入開展禁毒教育“六進”活動,大力推進“6.27”青少年毒☆禁☆品預防教育工程。以展板講解、類比體驗、視頻演示、戒毒人員現身說法等多種形式,重點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日常養成教育、法治教育、毒☆禁☆品知識教育。

“有效戒除毒癮、保持良好的操守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僅靠一兩年的強制隔離戒毒,不可能全部成功。只有靠家庭和全社會的細心、耐心、愛心,以社會之‘大柔’,克戒毒之‘大艱’,才能使戒毒人員真正戒除心癮,脫離苦海。”塗世強說。(完)

就想著怎樣趕快吸到嘴裡。”

後來,小藍父親也發現了他吸毒的情況,再次把他送到拘留所,並堅決地把他送到戒毒所進行強制戒毒。

在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年輕戒毒人員居多。“青少年對毒☆禁☆品危害認識不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在追求時尚心理促使下或者遭遇人生挫折時,一旦交友不慎,很容易沾上毒☆禁☆品。”該所教育科心理諮詢師王予芳分析說。

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針對戒毒人員,因人施策,攻心為上,以“細心、耐心、愛心”之“柔”,來克服戒毒人員心門之“緊”、戒毒之“艱”,讓他們再見陽光,重啟新生。

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人員正在過集體生日,該所黨委書記、所長劉宗浩為他們送去祝福。

以“細心、耐心、愛心”之“柔”克戒毒之“艱”

秦英是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的“老管教”,從部隊轉業後就一直在該所擔任司法行政戒毒民警。他在總結多年的管教經驗時說,“在管理當中,對於違規違紀的學員,堅決按照紀律進行處分,絕不手軟,這是底線。不過,最多的還是細心、耐心和愛心,這非常重要。”

在強制戒毒之初,小豪抵觸情緒非常強烈,“我拿自己的錢,吸自己的毒,毀自己的身體,你們憑什麼抓我。”

“對於這樣的學員,採取強硬措施,難以入腦入心。”小豪的管教民警說,“像小豪這樣的,父親沒了,母親病了,往往感覺像是被世界拋棄了,就變得自暴自棄。”

攻心為上,必須重塑他對生活、對未來的信心。戒毒民警讓他和奶奶、女朋友多通電話,感受家庭溫暖;讓他進行康復鍛煉,恢復受損身體;讓他學習勞動技能,以便重新回歸社會……

在對小豪進行家訪之初,戒毒民警專門為他錄製視頻,讓他問候家人。

“我只有愧疚,不知道說什麼,就問了問,‘爺爺、奶奶、媽媽,你們還好嗎’‘妹妹學習怎麼樣’。”讓小豪欣喜的是,戒毒民警還為他帶回了在老家錄製的奶奶安慰他的視頻,“看到奶奶第一眼,我就哭了。”

一個細節讓小豪念念不忘,“村裡人不知道我吸毒的事兒,員警去家訪時,全都穿的便裝,還為家裡帶去了慰問品,他們真的很細心。”

如今,小豪變得很樂觀,“我修了500多分了,還有100多分就能修滿出去了。出去後不管掙多少錢,我都希望把家人照顧好。”

“小豪的戒毒願望非常強烈,複吸的可能性很小。”管教民警諄諄告誡小豪,“出去後要離開原來的地方,離‘毒友’遠一點。”

和小豪相似,小藍入所後,也很消極。“我應付了半年,後來在員警安排我和父親一次長聊後,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轉變,決心再也不能這樣了。”

在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1年零2個月後,小藍成功戒毒。如今,他在一家餐飲公司擔任經理。

小藍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我擔心自己的過往對朋友、對公司有影響,現在既然大家選擇相信我,我就得把這份工作做好。”

小藍總結自己的戒毒心得時說,“自己不下決心戒的話,強制戒毒沒用。”他對戒毒所的“再生之恩”感懷於心,常常以“家屬”身份來戒毒所接見戒毒人員,分享戒毒經驗,勸慰他們戒除毒癮,重獲新生。

“家屬對吸毒人員的關愛和幫助至關重要,和睦的家庭關係有利於減輕他們的不安情緒,克制他們對毒☆禁☆品的渴望。家庭,這也是我們用心工作的重要方向。”在接受採訪時,秦英講述了許多關於戒毒人員“家”的故事:

一名戒毒人員出所後,向父母借錢,計畫開辦電腦維修店,父母不支援,並說,“他老是從我們這拿錢,啥也弄不成,我們不相信他。”對此,我出面擔保,為學員作證。在我的勸說下,他父母終於支持,投資2萬元為他開店。“他有維修電腦的技能,又得到家人的支持,這樣就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重新找回自己的社會價值,複吸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事實也確實如此,他出所三四年了,一直沒複吸,我們至今還有聯繫。”

一名年齡較大的戒毒人員,在接了一個電話後哇哇大哭。我第一時間追過去瞭解情況,得知他要和即將參加高考的女兒通電話,遭到前妻拒絕。我首先安慰他,並積極和他前妻溝通,終於圓了他和女兒通電話的夢想。後來,他女兒如願以償考入大學,這也圓了他的夢。“從那以後,他再也沒鬧過情緒,對我的幫助也非常認可。”

像這樣的故事,秦英經歷的還有很多很多。“把學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他們不是低人一等,要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情感、尊重他的價值,就能打開他的心聲,幫他戒掉毒癮。”秦英說,“管教,以前都是注重‘管’,比較生硬死板;現在更加注重‘教’,更加人性化、更加柔和了。”

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政委塗世強接受採訪時,重點談及教育戒治社會化的推進工作。

內外兼修 編織戒毒防毒“天網”

以“柔”克“艱”,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不僅多措並舉“苦練內功”,還借助外力不斷推進教育矯治社會化,努力構建“社會+家庭+戒毒人員+戒毒所”“四位一體”的戒毒防毒“天網”。

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堅持“以人為本、關懷救助、綜合矯治、科學戒毒”的原則,重新細化規範“三期”矯治流程,完善毒☆禁☆品考驗室、音樂治療室、情緒宣洩室、心理治療室等配套設施,強化康復訓練、心理矯治、抗複吸訓練等科學手段的運用,教育矯治工作的科學化水準不斷提高。

——在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統率先建立了“入所材料審核、個人資訊採集、入所體檢及健康檔案建立、統一配發生活用品、理髮洗澡更換服裝、個人物品登記封存”集6個環節於一體的“一站式”收治工作模式,實現了戒毒人員“淨身入所、淨身出所、統一著裝、統一管理”。

——規範戒毒執法,強化民警執法意識,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紅線不能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法治理念,準確定位戒毒人員“違法者、病人和受害者”三重身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規範戒毒流程,統一將強戒期限劃分為“生理脫癮期、身心康復期、回歸適應期”,對應設置“生理脫毒區、身心康復區、回歸適應區”,通過不同色調對各區加以區分,探索建立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待遇的新形態,形成具有該所特色的戒毒工作新模式。

——切實加強戒毒人員學習、生活、醫療康復、生產勞動“四大現場”管理,嚴格落實人員、器材、設施設備等管理制度,明確各項工作的標準、程式和責任,確保各項教育矯治活動順利開展、秩序井然。

——充分發揮習藝勞動的矯治功能,穩妥開展體能康復訓練,實現心理矯治工作常態化,嚴格落實“四知道”“八必談”等規章制度,認真執行“一人一策”教育矯治管控措施,全員建立個案化教育方案,個別教育檔案建檔率達到100%。

“苦練內功”的舉措不勝枚舉。與此同時,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深刻認識到,促使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後真正融入主流社會,僅靠大牆內的教育矯治還遠遠不夠。對此,該所黨委書記、所長劉宗浩多次強調,“強制隔離戒毒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複雜的社會工程,不能光靠戒毒場所、政法機關單打獨鬥,這離不開社會的廣泛參與。”

河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政委塗世強介紹,近些年來,該所採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教育矯治社會化的工作正在持續開展。

——按照“讓戒毒所走向社會,讓社會瞭解戒毒所”的要求,搭建戒毒人員社會幫教和親情幫教平臺,爭取80%以上的戒毒人員與家庭或者會團體簽訂幫教協議書,定期開展幫教活動。在“警營開放日”,邀請戒毒人員家屬參觀、座談,以親情感化戒毒人員;與鄭州大學、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結對子”,邀請高校專家學者到所講課,談毒☆禁☆品之害,聊健康之美;鄭州市歌舞劇院、管城區文化館等為戒毒人員送來優秀的文藝節目和文化產品。

——建立回歸人員資訊庫,完善跟蹤回訪機制,推進幫扶系統建設。家庭等社會支援系統不健全是導致戒毒康復回歸人員複吸甚至失控脫管的重要原因。對戒毒康復回歸人員定期開展回訪,修復家庭關係,呼籲社會關注,讓戒毒人員“家庭有溫暖、回歸不歧視”。

——深入開展禁毒教育“六進”活動,大力推進“6.27”青少年毒☆禁☆品預防教育工程。以展板講解、類比體驗、視頻演示、戒毒人員現身說法等多種形式,重點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日常養成教育、法治教育、毒☆禁☆品知識教育。

“有效戒除毒癮、保持良好的操守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僅靠一兩年的強制隔離戒毒,不可能全部成功。只有靠家庭和全社會的細心、耐心、愛心,以社會之‘大柔’,克戒毒之‘大艱’,才能使戒毒人員真正戒除心癮,脫離苦海。”塗世強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