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九子奪嫡的延續——圖謀不軌被改名為“四十六”的胤礽之子愛新覺羅·弘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帝駕崩於暢春園,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在經過十多年“九子奪嫡”的鬥爭後,雍正帝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雍正帝即位後,一方面大加封賞協助自己繼位的皇十三子胤祥等人,

一方面開始徹底剷除政敵“八爺党”(即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皇十四子胤禵),這樣曾經錦衣玉食的天潢貴胄全部被奪爵圈禁,淪為階下之囚。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雍正帝對待廢太子胤礽一家的態度,他不但沒有加罪於胤礽,反而改善胤礽的飲食起居,更是在即位不久就冊封胤礽之子愛新覺羅·弘晳為多羅理郡王,
可謂加恩深重。但弘晳卻並不滿足于一個郡王的爵位,在他的心底有著更大的欲望。

雍正二年(1724年)冬,廢太子胤礽病逝於禁所咸安宮中。雍正帝下詔胤礽喪儀照和碩親王例,並親往五龍亭哭奠,追封為和碩理親王,安葬于黃花山。胤礽的家人子女也都得到雍正帝的妥善安置,

極盡兄弟之情。雍正六年五月,晉理郡王弘晳為和碩理親王,成為同輩中爵位最高者。雍正帝十分關心弘晳,弘晳亦於奏摺中稱呼本是叔父的雍正皇帝為“皇父”,但他並未被委派一些重要任務,其間多參與一些禮儀性的活動。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駕崩于宮中,皇四子愛新覺羅·弘曆繼位,是為乾隆帝。雍正帝的駕崩觸動了弘晳心中的那份最大的欲望,
他曾是被皇爺爺康熙帝寵愛有加的嫡長孫,如果父親沒有被廢,現在坐在皇帝寶座上的就是自己,憑什麼只有弘曆能坐?他也要爭一爭。

不甘心的弘晳在乾隆帝即位不久就開始了自己的秘密行動,他聯合不得志的宗室弘升、弘昌、弘晈等人往來不斷,

並向從事邪術活動的巫師安泰問詢:“準噶爾能否到京,天下太平與否,皇上壽算如何,將來我還升騰與否等語”。並依照國制在府內擅自設立內務府下屬機構會議、掌儀等司,並在府中私用明黃轎子,種種犯上謀逆的作法已經是昭然若揭。乾隆四年(1739年)九月,宗人府議奏,康熙帝十六子莊親王允祿與其子侄輩弘晳、弘升、弘昌、弘晈等人“結黨營弘,往來詭秘”,
乾隆帝隨即命令徹查。

不久後,乾隆帝先將奉差在外的弘升革職鎖拿押解回京,交宗人府議處。又指出弘晳“自以為舊日東宮之嫡子,居心甚不可問。弘晳等人見朕于王(即莊親王)加恩優渥,群相趨奉,恐將來日甚一日,漸有尾大不掉之勢!”。這場被稱為”弘晳逆案”的政治奪權行動最終以弘晳一黨的徹底失敗而告終。乾隆帝決定,允祿免革親王,但革去親王雙俸及議政大臣等職;弘晳革去親王,弘升永遠圈禁;貝勒弘昌、貝子弘普、公寧和革爵,弘晳因罪惡尤大,遷往景山東果園內圈禁並除去宗籍,改名為四十六。三年後,時年四十九歲的弘晳在禁所死去,他的皇帝夢也隨著他的死去永遠埋進了黃土裡。

乾隆帝決定,允祿免革親王,但革去親王雙俸及議政大臣等職;弘晳革去親王,弘升永遠圈禁;貝勒弘昌、貝子弘普、公寧和革爵,弘晳因罪惡尤大,遷往景山東果園內圈禁並除去宗籍,改名為四十六。三年後,時年四十九歲的弘晳在禁所死去,他的皇帝夢也隨著他的死去永遠埋進了黃土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