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香華山二聖洞裡居住的二聖極有可能是老子和莊子

原題:香華山二聖洞考

作者:頻陽吟笛

富平香華山在曹村鎮北,近年來因山之陽盛產龍培茶而名聲鵲起,又因山上有“二聖洞”引人注目。前多年有人在山上石窟中,發現了一方清代殘碑,

字跡大多斑駁難辯,唯有“重修香華山二聖洞碑記”清晰可見。但筆者查遍明清四部《富平縣誌》,均無“香華山”或“二聖洞”的記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明萬曆十二年(1584)刻本《富平縣誌》上說:“蟠桃山……又折而東北三裡為老君山,南有鐵牛洞,山麓百泉出焉;又折而北三裡為左眼山,

山之右有老君洞,為老君修煉處;東二裡為石窩山,山北深處為盆傾峪,內有車輞窯,廣十丈許;又折而西一裡有牛窯,可容百夫,其東山有仙人洞,據險難近,蓋皆宋元避兵所也;又東二裡為底店山,一名立地山。”清乾隆三十四年(1778)《富平縣誌》(吳志)載:“老君山一名鐵牛山,南麓有鐵牛洞,泉水出焉;附起者為牡丹山;山北三裡為左眼山,山之右有老君洞;又東二裡為石窩山。
” 筆者根據實地考察香華山地形地貌及縣誌記載,將《穀歌地圖》與明清《富平縣誌·地域圖》反復比對鑒別,基本可以確認:【左眼山】即“香華山”,【老君洞】就是傳說中的“二聖洞”。

自秦漢時起,富平北隅群山中仙人洞頗多,名氣較大的有明月山巔的明月寺、金翁山巔的太白廟、月窟山的王仙洞、石疊山半腰的碧雲洞等等,

而古《縣誌》僅記載“左眼山山之右有老君洞,為老君修煉處”。左眼山為何又叫“香華山”,史書並無此記載。據清代《重修香華山二聖洞碑》分析,“香華山”應為當地民間稱呼,或因古代二聖洞香火旺盛而得名,所以除了當地人和香客,其他人知其名者甚少。“山之右”即觀山者的右側,山峰之東。“二聖洞”在香華山之東,洞口面東,
這與“左眼山山之右有老君洞”記載相吻合。“老君”即道教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陽,華夏族,春秋時期人,籍貫楚國苦縣 厲鄉曲仁裡。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存世有《道德經》,其精華為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被尊為道教始祖,又稱太上老君、 太上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開皇末劫天尊等。

古縣誌記載左眼山(香華山)有老君洞,民間為何又稱之為“二聖洞”?洞裡到底供奉的是那兩位神仙?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從二聖洞殘碑也看不出所以然。查閱史料得悉,中國歷史上被尊稱為“二聖”者頗多,但聲名顯赫的有“文武二聖”,即孔子和關公;“道教二聖”為老子和莊子。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繼承了老子《道德經》的精髓,著有《南華真經》等作品,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尊為“道教二聖”。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由此推測可知,左眼山(香華山)老君洞供奉的是“道教二聖”,即老子和莊子,故民間稱老君洞為“二聖洞”。老子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或此日為古代香客上香祭拜之盛會。

“老君洞”其實是左眼山上的一個石灰岩溶洞,經古人修繕演變成了的“二聖洞”。至於“道教二聖”是否修練在此修練過?筆者以為這不過是民間的傳說而已。蹊蹺的是:左眼山之西山稱作“老君山”,且富平古屬雍州,或許與老子有些許關聯。“香華山”(姑且用民間稱謂)在曹村鎮白廟管區的中溝村稍偏西北,出曹村鎮東街沿“曹底公路”北行,經上垣、幹河左拐,順“幹白公路”西行約四裡許為中溝村,又西北約五華里許即香華山,山前便是“富平香華山龍培茶生產基地”。由此沿山間小道蜿蜒而上,可覓得石窟一孔,洞口高約八尺,底部闊約丈餘,人稱“二聖洞”。《富平人網》編發有探訪者見聞記述,筆者照錄如下,以饗讀者:“二聖洞洞口雜草灌木叢生,初入較窄能容三四人,行五六米則伸手不見五指,需強光電筒得以行進,拍攝。燈光照射下的洞壁奇峰羅列、怪石嶙峋、形態萬千、綺麗清秀、玲瓏剔透。順著粘濕溜滑黑黝黝略顯陰森的山洞崎嶇前行,洞景在光環陪襯下色彩絢麗,目之所及無不巧奪天工。看似鮮美芳草落英繽紛、石鐘乳締造的編鐘惟妙惟肖,亂石林立之處忽現似觀音、如來佛祖塑像,且見水靈靈一草,洞內沒有陽光,竟然存活疑為“仙草”!側目顧,如長卷傾瀉而下,簡直就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再往裡,有神似蟾蜍狀石阻路不能前行,遙測卻延伸不止千米。隨返出,仍為一步一景觀、一洞一層天、敲壁回音絕倫,獨賞不忍離去……”

(2017.06.03寫于北京蓮花池畔)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繼承了老子《道德經》的精髓,著有《南華真經》等作品,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尊為“道教二聖”。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由此推測可知,左眼山(香華山)老君洞供奉的是“道教二聖”,即老子和莊子,故民間稱老君洞為“二聖洞”。老子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或此日為古代香客上香祭拜之盛會。

“老君洞”其實是左眼山上的一個石灰岩溶洞,經古人修繕演變成了的“二聖洞”。至於“道教二聖”是否修練在此修練過?筆者以為這不過是民間的傳說而已。蹊蹺的是:左眼山之西山稱作“老君山”,且富平古屬雍州,或許與老子有些許關聯。“香華山”(姑且用民間稱謂)在曹村鎮白廟管區的中溝村稍偏西北,出曹村鎮東街沿“曹底公路”北行,經上垣、幹河左拐,順“幹白公路”西行約四裡許為中溝村,又西北約五華里許即香華山,山前便是“富平香華山龍培茶生產基地”。由此沿山間小道蜿蜒而上,可覓得石窟一孔,洞口高約八尺,底部闊約丈餘,人稱“二聖洞”。《富平人網》編發有探訪者見聞記述,筆者照錄如下,以饗讀者:“二聖洞洞口雜草灌木叢生,初入較窄能容三四人,行五六米則伸手不見五指,需強光電筒得以行進,拍攝。燈光照射下的洞壁奇峰羅列、怪石嶙峋、形態萬千、綺麗清秀、玲瓏剔透。順著粘濕溜滑黑黝黝略顯陰森的山洞崎嶇前行,洞景在光環陪襯下色彩絢麗,目之所及無不巧奪天工。看似鮮美芳草落英繽紛、石鐘乳締造的編鐘惟妙惟肖,亂石林立之處忽現似觀音、如來佛祖塑像,且見水靈靈一草,洞內沒有陽光,竟然存活疑為“仙草”!側目顧,如長卷傾瀉而下,簡直就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再往裡,有神似蟾蜍狀石阻路不能前行,遙測卻延伸不止千米。隨返出,仍為一步一景觀、一洞一層天、敲壁回音絕倫,獨賞不忍離去……”

(2017.06.03寫于北京蓮花池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