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電梯如何改變城市面貌?


你最常乘搭的公共運輸工具是甚麼?不是火車公交,

而是電梯才對。粗略估計,電梯每年的載客量,數以十億人次計。但對其歷史由來,“常客”如你又知多少?“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Tim Harford 近日就在英國廣播公司撰文,闡述電梯的概念、演變及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摩天大廈是現代社會的象徵,但高樓中不可或缺的升降機,倒是歷史悠久。相傳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曾建過一台。到了 1743 年,法國凡爾賽宮亦設有升降機,供路易十五與情人進出幽會,

使用時靠人拉動。中國、匈牙利及埃及則有過以動物推行的升降機。待英國的 Matthew Boulton 及 James Watt 發明蒸汽機後,運煤的升降機亦多了人力以外的選擇。

但機器總有故障的風險,升降機也不例外。若升降機跌向槽底,又拉不住操控的繩索,乘客恐會就此喪命。因著這種恐懼,絕大部分人都不敢冒險,情願爬 5 層樓梯,令升降機徒有載貨之用。故此,當時升降機製造商所追求的,是一目了然的安全,

讓人能毫無疑慮地踏進升降機。為人類帶來這種創新、並勇於親身示範的人,正是創辦奧的斯電梯的 Elisha Otis。

在 1853 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上,Otis 攀上一個遠高於觀眾、看起來像斷頭臺的平臺,然後讓人用斧頭劈向縛住高臺的繩索。觀眾嚇得尖叫驚呼,但高臺只是震了一下,沒有跌落地面。Otis 向人群高呼:“都很安全,男士們,全都安全。”他所發明並示範的升降機制動裝置,讓世人能輕鬆而安心攀高下地,

從此改變建築文化甚至城市規劃。

125th Anniversary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