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狂犬病可防不可治,狂犬病典型的臨床表現

狂犬病傳染源主要為病犬、其次為病貓及病狼等。人被患病動物咬傷後,動物唾液中的病毒通過傷口進入人體而引發疾病,少數患者也可因眼結膜被病獸唾液污染而患病。

人對狂犬病普遍易感,狩獵者、獸醫、飼養動物者更易感。狂犬病病毒進入人體後首先感染肌細胞,於傷口附近肌細胞內小量增殖,再侵入近處的末梢神經。而後病毒沿周圍神經的軸索向中樞神經作向心性擴散,並不延血液擴散,主要侵犯腦幹和小腦等處的神經元。病毒在灰質內大量複製,沿神經下行到達唾液腺、角膜、鼻黏膜、肺、皮膚等部位。狂犬病病毒對宿主主要的損害來自內基小體,

即為其廢棄的蛋白質外殼在細胞內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顆粒,內基小體廣泛分佈在患者的中樞神經細胞中,也是本疾病實驗室診斷的一個指標。

人受感染後並非全部發病,被病犬咬傷而未作預防注射者約15%~20%發病,被病狼咬傷者約50%~60%發病,

其發病因素與咬傷部位、創傷程度、傷口處理情況、衣著薄厚及注射疫苗與否有關。

狂犬病潛伏期長短不一,多數在3個月以內,潛伏期的長短與年齡(兒童較短)、傷口部位(頭面部咬傷的發病較早)、傷口深淺(傷口深者潛伏期短)、入侵病毒的數量及毒力等因素有關。其他如清創不徹底、外傷、受寒、過度勞累等,均可能使疾病提前發生。

典型臨床表現過程可分為以下3期:

1.前驅期或侵襲期

在興奮狀態出現之前,大多數患者有低熱、食欲不振、噁心、頭痛、倦怠、周身不適等,酷似“感冒”。繼而出現恐懼不安,對聲、光、風、痛等較敏感,並有喉嚨緊縮感。較有診斷意義的早期症狀是傷口及其附近感覺異常,有麻、癢、痛及蟻走感等,此乃病毒繁殖時刺激神經元所致,

持續2~4日。

2.興奮期

患者逐漸進入高度興奮狀態,突出表現為極度恐怖、恐水、怕風、發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排尿排便困難及多汗流涎等。本期持續1~3日。

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狀,典型者見水、飲水、聽流水聲甚至僅提及飲水時,均可引起嚴重咽喉肌痙攣。

怕風也是常見症狀之一,微風或其他刺激如光、聲、觸動等,均可引起咽肌痙攣,嚴重時尚可引起全身疼痛性抽搐。

3.麻痹期

痙攣停止,患者逐漸安靜,但出現遲緩性癱瘓,尤以肢體軟癱為多見。眼肌、顏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現為斜視、眼球運動失調、下頜下墜、口不能閉、面部缺少表情的等,本期持續6~18小時。

狂犬病的整個病程一般不超過6日,偶見超過10日者。此外,尚有已癱瘓為主要表現的“麻痹型”或“靜型”,也稱啞狂犬病,該型患者無興奮期及恐水現象,而以高熱、頭痛、嘔吐、咬傷處疼痛開始,繼而出現肢體軟弱、腹脹、共濟失調、肌肉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病程長達10日,最終因呼吸肌麻痹與延髓性麻痹而死亡。吸血蝙蝠齧咬所致的狂犬病常屬此型。

此外,尚有已癱瘓為主要表現的“麻痹型”或“靜型”,也稱啞狂犬病,該型患者無興奮期及恐水現象,而以高熱、頭痛、嘔吐、咬傷處疼痛開始,繼而出現肢體軟弱、腹脹、共濟失調、肌肉癱瘓、大小便失禁等。病程長達10日,最終因呼吸肌麻痹與延髓性麻痹而死亡。吸血蝙蝠齧咬所致的狂犬病常屬此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