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興:格局上輸了,再多努力都不可能贏

王興永遠不缺故事。

有媒體曾這樣評價王興:“他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我們很難給這個‘特殊’一個準確的定義,王興有他的 A 面和 B 面,在回答關於公司的問題時,他極其在意邏輯和準確,而在談到個人問題時,他允許自己稍微放鬆一點。”

以下內容根據王興在多個場合的分享整理。市面上有很多王興談論公司的內容,但你或許很難看到一篇他聊自己的文章。

01 創業公司一定不可以停下來

2003 年前我從美國回來開始創業,過去這十多年我一直是個創業者的狀態。

我有三段創業經歷,前兩段都非常的不成功,美團從 2010 年到現在發展的還 OK ,這一路走來我有很多的經驗心得想與你分享。

但請記住,沒有哪一條經驗是完全能夠適用的,不管是我自己的經驗教訓,還是別人的總結,每一條看似正確的建議,在實際的創業過程中你總能找到很多的反例。

對創業公司來講,發展速度、成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矽谷有一句格言,

有點粗俗但非常直接:Keep growing,fuck everything else。只有增長是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只要你能保持高速增長,所有的問題都至少在短期內能夠被容忍,被掩蓋,或者不會爆發。可能很多問題當時是個問題,你長大十倍、百倍之後它就不是問題了,甚至不需要解決他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因為在我們的創業過程中也經歷過很多類似的事情,美團到今天也有很多問題,

但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持續的成長,那麼很多問題至少還有解決的機會。

創業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給你一個建議就是,一定不要因為某個問題很重要,就停下來解決問題。創業公司一定一定不能停,沒有什麼問題是值得你停下來,甚至是慢下來去解決的,這樣只會導致問題更加嚴重。

但所有的事情都有反例。很多的問題是因為企業發展得太快而失去控制,

出了問題。以我自己的經歷而言,美團是最早的一批團購網站,但是在 2010 年下半年到 2011 年上半年時,市場極其瘋狂,無數的錢砸進來,無數的團隊一輪又一輪融資,大家互相挖人,然後到處砸錢燒錢。

有一段時間把手和窩窩是跑得比美團更快的,他們在非常高速地成長。然而他們卻在 2011 年的下半年到接近年底的時候,迅速地垮掉了。

他們的失敗,並不是因為美團做對了什麼事情,

而是他們跑得太快了。有一個誇張的例子,窩窩團挖人的時候直接說我們確定好了 2011 年幾月幾號上市,他們所有的決策都是按照這個計畫來的。當資本市場或外界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公司不能及時適應,便會迅速出現問題。

現在有很多人說專注重要。雷總(雷軍)說互聯網創業的七字訣是,專注、極致,口碑,快。專注是排第一位的,因為創業比拼的是個人、團隊,所有資源,就像刀鋒一樣,越專注越有力量,這個是容易理解的。

尤其是對創業公司來講,無論有多少幫助和支持,你的資源都是相對有限的,所以專注是非常必要的,但這個也有反例。

首先專注是事情聚焦,不要一下做很多事情。但如果你把自己的業務範圍設得太小,有時候會固步自封,最後你會發現你在格局上完全輸了,不管多麼努力都是不可能贏的。

比如電商早幾年,淘寶做得非常厲害,資本也雄厚,馬雲做對了很多事情,其實也做錯了很多,但最重要的事情是他選擇了做一個大平臺。回頭看, 2003 年左右開始起來的那些公司,如果專注做一個垂直電商基本上是沒有勝出希望的,這在策略上一開始就輸了。

02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後來我反復想,(投黑馬www.touheima.com專注于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其實最有價值的建議,應該是我們老祖宗的一個想法。四書五經的《大學》中有一句話告訴我們,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近一年裡反復咀嚼這句話,覺得越來越有意思。我給你解讀一下為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創業者的自我修養是一個極其好的建議。

從某個角度來講,孔夫子就是 2500 年前的創業者,他從魯國起家,有自己一套想法,然後有一套 business plan(商業計畫書),他希望怎麼治國,但他需要獲得支援,在本地沒有得到支援他就到處遊走,去募資,去獲取資源,希望能夠把他的 idea 變成現實去改變世界,這是孔子一生的故事。

反過來講一下。先看“平天下”,你要徹底佔領這個市場,而“天下”就是你的目標市場,怎麼定義你要幹、能幹的事非常重要。你要選擇正確的目標市場,而且要有足夠的規模,有足夠的價值。

因為創業歸根到底是要解決問題的,如果你解決的問題不夠大,那你創造的價值就不夠大。

而做一個公司最後都是需要“平天下”的,“平”的意思就是,你不光要進去做,最後還要徹底地佔領、壟斷它。對互聯網公司而言,這點尤其重要。因為你只有迅速結束競爭並壟斷這個市場,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

那麼你怎麼去“平天下”呢?

你不可能自己去幹每件事情,要有人寫代碼,做設計,談客戶,你需要“治國”,這裡的“國”指的就是你的整個企業。我覺得確實應該用企業這個詞,而不是用公司這個詞,因為公司只是企業形態中的一種,企業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形態。

大家可以看到,在 BAT 的發展過程中,他們都非常注重去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一個公司一開始只有單一的業務,按職能部門分,後來業務多了,就要按事業部門分,再後面就要按事業群分,或者外面他們有投資公司,有生態鏈的各種合作夥伴,這才合成一個“國”要“平天下”。治國就是要設計好、治理好整個企業以及相關的生態體系。

要怎麼“治國”呢?再來看“齊家”。

對創業者而言,家就是你的直接下屬,因為不管公司規模多大, CEO 能直接管的人都是有限的,也就是七個左右,直接下屬就像你的家人一樣。個人精力是有限的,他們的品質、投入度、成效對你治國平天下的計畫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那“齊家”怎麼理解呢?有幾個意思:

1)你要配齊這個團隊,因為創業公司要做成一件事,需要不同的職能,很難有一個人各方面都是天才。

2)英文版的《大學》把“齊家”翻譯成 regulate ,意思是規律監管,聽起來有點奇怪,但很有道理。團隊十幾個人,雖然人數很少,但是大家的想法不會是完全一致的。你要使大家的想法盡可能一致,也就是心要齊。其實每個人的能量越大,最後的合力反而越不大。大家用力的方向一致,才能把事情往前推。

3)不管團隊裡的每個人在能力、態度上有什麼區別,你對待他們的標準都應該是一致的。這樣你才能把身邊的人帶好,讓他們很相信你,而且願意投入,他們一層層地往下影響。這是“齊家”的意思。

那麼你怎麼樣才能夠“齊家”呢?這就需要“修身”。

作為 CEO ,你就是公司的支柱,也是公司的天花板。如果你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那麼整個團隊是不可能有提升的,整個事情也不可能做大。我覺得 CEO 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其中有一項非常要的就是修身,要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想辦法提升。

你要繼續展開“修身”會有很多層面,在心力上要提升,在腦力上要提升,在體力上要提升。畢竟創業是個非常辛苦的事情,把一個事情做好,需要又猛又持之以恆。

從一切地方學習,從書本裡學習,從身邊的人學習,從比你年長的人那裡學習,從比年幼的人那裡學習,從你過去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裡學習,或者更好的、成本更低的,從別人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裡面學習。

所以我覺得是需要修身後才能齊家,然後才能治國,然後才能平天下。

03 創業者的價值不是融錢

前幾年,玩電商的人都覺得,我砸完這一輪 2000 萬美金,下一輪可以融到 4000 萬美金,但他們忘記了另一個假設——對手也有錢怎麼辦?錢是無差異的,全球範圍內是不缺錢的,只要有可能給資本帶來回報,資本就會源源不斷地湧過來,這顯然要比一家企業需要的更多。

很多創業者過分依賴資本,覺得資本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創業者得明白,騰訊永遠比你有錢。所有中國的公司一年加起來可以融多少錢?騰訊一年往外就投 100 億元人民幣,騰訊比 VC 還要更有錢,你怎麼贏騰訊?你不能說,我能砸錢,他不能砸錢,這個是不成立的。

對於未來越有信心,眼下才能越有耐心。我的耐心比多數創業者要更多一點,這是我連續創業的體會,也和我的信念有關。“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有沒有這種情況存在?有!你是要當反派殺人放火,還是要當正義的一方修橋補路,哪怕最後死無全屍?這是信念問題。

不管是哪一個人或機構做投資,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的某個時刻,都希望可以花少些錢賺回更多的錢。所以,創業者的價值不是融錢,而是如何讓錢生錢。

在經濟學裡,我們會講輸入和輸出。評判一個企業的價值也要看輸入輸出比,少出多入就是在創造價值;反之,你就是在做一件沒意義的事情。對於創業者來說,最該考慮的是如何比對手花錢更有效率,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我最近兩年一直在思考如何運用互聯網技術,低成本、高效率地運作一家公司。當我們效率越來越高,收集的資訊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影響整個產業鏈。

04 我等不及讓別人去打造這個世界

緊張工作之餘我有時會稍作遐想:

如果早出生一百萬年,作為一個男人,此刻我應該正在狩獵。我應該圍著獸皮裙,手持標槍,正在捕捉山羊野鹿,也可能正和虎豹豺狼大狗熊做生死之搏。如果我幹不好,我就會被咬死,我的家人族人就會餓死。每想到這裡,我就決定集中精力,回到中國互聯網這個現實叢林中來。

實際上我創業的意願並不那麼強,不是為了創業而創業,僅僅是希望有一件事可以發生,如果別人還沒做的話,那就我來做好了。

稍微拔高一點,可以用甘地的那句話——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欲變世界,先變其身)。

創業對我來說是改變世界的方式,我希望活在一個更希望生活的世界裡,但我等不及讓別人去打造這個世界。

變化這個詞是很有趣的詞,很多公司的企業文化都強調這個詞。就像阿裡巴巴,他們的企業文化中有一句是“擁抱變化”;

國外有一家電商企業叫 Zappos ,他們內部有“十誡”,其中一條是 Embrace and Drive Change (擁抱並且推動變化);

奧巴馬競選口號強調最多的也是這個詞——Change,改變。

2003 年回國創業,至今 13 年了,我認為身上沒有變化的東西有很多:熱愛生活、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激情;當然變化的東西也有,隨著年齡增長,我個人的生活在變化,更加豐富了,感悟和視野也在增長,我自己從來不抗拒變化。

總結和評價自己並不是我常用的思維方式。就像清華大學有一句校訓:為祖國健康工作 50 年。

大學的時候並不覺得這句話有什麼,但我 25 歲的時候一想就覺得很難,因為人的心境變了。總結過去當然無可厚非,但我更看重未來,一定要說的話,我只能說“摔倒也要往前摔。”

對於未來,我認為,人應該注重長期的目標和短期的目標,而不是那麼重視中期的目標。

所有資源,就像刀鋒一樣,越專注越有力量,這個是容易理解的。

尤其是對創業公司來講,無論有多少幫助和支持,你的資源都是相對有限的,所以專注是非常必要的,但這個也有反例。

首先專注是事情聚焦,不要一下做很多事情。但如果你把自己的業務範圍設得太小,有時候會固步自封,最後你會發現你在格局上完全輸了,不管多麼努力都是不可能贏的。

比如電商早幾年,淘寶做得非常厲害,資本也雄厚,馬雲做對了很多事情,其實也做錯了很多,但最重要的事情是他選擇了做一個大平臺。回頭看, 2003 年左右開始起來的那些公司,如果專注做一個垂直電商基本上是沒有勝出希望的,這在策略上一開始就輸了。

02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後來我反復想,(投黑馬www.touheima.com專注于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其實最有價值的建議,應該是我們老祖宗的一個想法。四書五經的《大學》中有一句話告訴我們,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近一年裡反復咀嚼這句話,覺得越來越有意思。我給你解讀一下為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創業者的自我修養是一個極其好的建議。

從某個角度來講,孔夫子就是 2500 年前的創業者,他從魯國起家,有自己一套想法,然後有一套 business plan(商業計畫書),他希望怎麼治國,但他需要獲得支援,在本地沒有得到支援他就到處遊走,去募資,去獲取資源,希望能夠把他的 idea 變成現實去改變世界,這是孔子一生的故事。

反過來講一下。先看“平天下”,你要徹底佔領這個市場,而“天下”就是你的目標市場,怎麼定義你要幹、能幹的事非常重要。你要選擇正確的目標市場,而且要有足夠的規模,有足夠的價值。

因為創業歸根到底是要解決問題的,如果你解決的問題不夠大,那你創造的價值就不夠大。

而做一個公司最後都是需要“平天下”的,“平”的意思就是,你不光要進去做,最後還要徹底地佔領、壟斷它。對互聯網公司而言,這點尤其重要。因為你只有迅速結束競爭並壟斷這個市場,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

那麼你怎麼去“平天下”呢?

你不可能自己去幹每件事情,要有人寫代碼,做設計,談客戶,你需要“治國”,這裡的“國”指的就是你的整個企業。我覺得確實應該用企業這個詞,而不是用公司這個詞,因為公司只是企業形態中的一種,企業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形態。

大家可以看到,在 BAT 的發展過程中,他們都非常注重去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一個公司一開始只有單一的業務,按職能部門分,後來業務多了,就要按事業部門分,再後面就要按事業群分,或者外面他們有投資公司,有生態鏈的各種合作夥伴,這才合成一個“國”要“平天下”。治國就是要設計好、治理好整個企業以及相關的生態體系。

要怎麼“治國”呢?再來看“齊家”。

對創業者而言,家就是你的直接下屬,因為不管公司規模多大, CEO 能直接管的人都是有限的,也就是七個左右,直接下屬就像你的家人一樣。個人精力是有限的,他們的品質、投入度、成效對你治國平天下的計畫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那“齊家”怎麼理解呢?有幾個意思:

1)你要配齊這個團隊,因為創業公司要做成一件事,需要不同的職能,很難有一個人各方面都是天才。

2)英文版的《大學》把“齊家”翻譯成 regulate ,意思是規律監管,聽起來有點奇怪,但很有道理。團隊十幾個人,雖然人數很少,但是大家的想法不會是完全一致的。你要使大家的想法盡可能一致,也就是心要齊。其實每個人的能量越大,最後的合力反而越不大。大家用力的方向一致,才能把事情往前推。

3)不管團隊裡的每個人在能力、態度上有什麼區別,你對待他們的標準都應該是一致的。這樣你才能把身邊的人帶好,讓他們很相信你,而且願意投入,他們一層層地往下影響。這是“齊家”的意思。

那麼你怎麼樣才能夠“齊家”呢?這就需要“修身”。

作為 CEO ,你就是公司的支柱,也是公司的天花板。如果你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那麼整個團隊是不可能有提升的,整個事情也不可能做大。我覺得 CEO 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其中有一項非常要的就是修身,要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想辦法提升。

你要繼續展開“修身”會有很多層面,在心力上要提升,在腦力上要提升,在體力上要提升。畢竟創業是個非常辛苦的事情,把一個事情做好,需要又猛又持之以恆。

從一切地方學習,從書本裡學習,從身邊的人學習,從比你年長的人那裡學習,從比年幼的人那裡學習,從你過去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裡學習,或者更好的、成本更低的,從別人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裡面學習。

所以我覺得是需要修身後才能齊家,然後才能治國,然後才能平天下。

03 創業者的價值不是融錢

前幾年,玩電商的人都覺得,我砸完這一輪 2000 萬美金,下一輪可以融到 4000 萬美金,但他們忘記了另一個假設——對手也有錢怎麼辦?錢是無差異的,全球範圍內是不缺錢的,只要有可能給資本帶來回報,資本就會源源不斷地湧過來,這顯然要比一家企業需要的更多。

很多創業者過分依賴資本,覺得資本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創業者得明白,騰訊永遠比你有錢。所有中國的公司一年加起來可以融多少錢?騰訊一年往外就投 100 億元人民幣,騰訊比 VC 還要更有錢,你怎麼贏騰訊?你不能說,我能砸錢,他不能砸錢,這個是不成立的。

對於未來越有信心,眼下才能越有耐心。我的耐心比多數創業者要更多一點,這是我連續創業的體會,也和我的信念有關。“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有沒有這種情況存在?有!你是要當反派殺人放火,還是要當正義的一方修橋補路,哪怕最後死無全屍?這是信念問題。

不管是哪一個人或機構做投資,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的某個時刻,都希望可以花少些錢賺回更多的錢。所以,創業者的價值不是融錢,而是如何讓錢生錢。

在經濟學裡,我們會講輸入和輸出。評判一個企業的價值也要看輸入輸出比,少出多入就是在創造價值;反之,你就是在做一件沒意義的事情。對於創業者來說,最該考慮的是如何比對手花錢更有效率,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我最近兩年一直在思考如何運用互聯網技術,低成本、高效率地運作一家公司。當我們效率越來越高,收集的資訊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影響整個產業鏈。

04 我等不及讓別人去打造這個世界

緊張工作之餘我有時會稍作遐想:

如果早出生一百萬年,作為一個男人,此刻我應該正在狩獵。我應該圍著獸皮裙,手持標槍,正在捕捉山羊野鹿,也可能正和虎豹豺狼大狗熊做生死之搏。如果我幹不好,我就會被咬死,我的家人族人就會餓死。每想到這裡,我就決定集中精力,回到中國互聯網這個現實叢林中來。

實際上我創業的意願並不那麼強,不是為了創業而創業,僅僅是希望有一件事可以發生,如果別人還沒做的話,那就我來做好了。

稍微拔高一點,可以用甘地的那句話——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欲變世界,先變其身)。

創業對我來說是改變世界的方式,我希望活在一個更希望生活的世界裡,但我等不及讓別人去打造這個世界。

變化這個詞是很有趣的詞,很多公司的企業文化都強調這個詞。就像阿裡巴巴,他們的企業文化中有一句是“擁抱變化”;

國外有一家電商企業叫 Zappos ,他們內部有“十誡”,其中一條是 Embrace and Drive Change (擁抱並且推動變化);

奧巴馬競選口號強調最多的也是這個詞——Change,改變。

2003 年回國創業,至今 13 年了,我認為身上沒有變化的東西有很多:熱愛生活、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激情;當然變化的東西也有,隨著年齡增長,我個人的生活在變化,更加豐富了,感悟和視野也在增長,我自己從來不抗拒變化。

總結和評價自己並不是我常用的思維方式。就像清華大學有一句校訓:為祖國健康工作 50 年。

大學的時候並不覺得這句話有什麼,但我 25 歲的時候一想就覺得很難,因為人的心境變了。總結過去當然無可厚非,但我更看重未來,一定要說的話,我只能說“摔倒也要往前摔。”

對於未來,我認為,人應該注重長期的目標和短期的目標,而不是那麼重視中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