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盛:創新科技可以逆轉老齡化帶來的產能下降

“老齡化危機”是全球很多國家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對於中國來說,雖然暫時沒受到“老齡化危機”的影響,但是我國的人口結構卻預示著中國的“老齡化危機”來勢洶洶。經濟增長是否依賴年輕人口的增長,

恐怕沒那麼絕對。近日,高盛發佈了一項研究結果,對“各國是否需要年輕人口才能保證增長?”做出了回答。

長期以來,擁有不斷擴張的年輕勞動人口被認為是持續健康經濟增長的基礎:年輕勞動力獲得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拉動了國內消費需求,

從而催生勞動生產力的持續供應,構成了良性迴圈;家庭存款的增加也可以加速市場資本的形成,然後通過投資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這樣的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過去15年中,新興經濟體所實現的經濟快速發展。

但隨著新興經濟體的製造業勞工規模趨於飽和,中產階級可分配收入增長放緩,市場剛性需求下降,產業重心提前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

高盛認為,未來十年,大部分國家的勞動力規模不會大幅萎縮,而是維持當前水準,或略有下降。

但並非所有的國家都是依靠年輕人口的增長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日本可以說是目前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日本的GDP增速在主要發達國家中也是墊底的。根據高盛給出的資料,日本雖然勞動力供應逐年下降,但勞動人均GDP卻在強勢增長,15年間增長了近25%,相比較而言美國為15%,

英國為18%。對於日本這種人口結構惡化,而且沒有外來移民的發達國家,生產力增長的秘訣便是機器自動化。

日本農業發展能很好地說明這一趨勢:當前日本農業勞動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佔據了50%,這並不單純是因為人口老齡化的影響,而是高度自動化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對體力的要求,這就使得早已過了傳統退休年齡的老年人口可以繼續參與到農業生產當中。

衛星定位的自動播種/收割機、無人機放牧這些高科技的應用,不僅讓日本經濟獲益,也對全球農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自2000年以來,全球農業勞動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從40%下降至29%,但農業產出卻提高了40%。高盛表示,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發展,自動化和機器人將在製造業甚至服務業中嶄露頭角。

目前很多發達國家的勞動工時已經出現負增長,

未來這種趨勢也很難逆轉,但仍然可以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優化資源配置等手段保持GDP的增長。

高盛同時指出,雖然自動化甚至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可以讓GDP保持增長,但這種情況也會帶來其他負面作用:薪資增長停滯、貧富差距加大、部分行業從業人員面臨失業。高盛認為,如果政府不對科技應用加以管制,甚或不能將科技帶來的好處合理的分配給所有勞動者,將會引發其他社會問題。

將會引發其他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