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歲月流轉,“肉骨茶”依舊飄香

晚上散步的時候,發現一家不起眼的肉骨茶門面,夾雜在都是酒吧的小街上,作為肉骨茶的忠實愛好者,當然進去捧場了一下,味道還算湊合。

人類的遷徙,總是帶來飲食習慣的傳承和變異。”肉骨茶”源于華人的下南洋,“Bak Kut Teh”的發音幾乎就是閩南語,馬來西亞的巴生是傳說中的發源地。

20世紀初,華工將胡椒與當歸、川芎、肉桂、枸杞、八角、茴香、熟地等中藥材配成茶包,外加大蒜,燉煮豬肉和排骨,湯底美味可口,營養豐富,並能祛濕,增加體力。

一百多年來,肉骨茶逐漸盛行於東南亞一帶,做法也逐漸分化,大家把它分成兩大類,新加坡的海南派,口味偏辣,胡椒必不可少,湯水清;馬來西亞的福建派,遵循于傳統,藥味重,湯色深。

一份肉骨茶,其實就是一份套餐,還包括了白米飯、油條、還有醬料。

肉骨茶裡不止有排骨,有的店鋪還會放上包菜、丸子甚至鮑魚等配料。

肉骨茶是否地道,從醬料亦可一窺究竟。傳統的醬料是用醬油膏,然後放上幾圈紅辣椒,汁液濃稠,味道香醇,鹹味清淡。在醬油製造工藝出現之前,其實人們用的都是純大豆釀制的醬油膏。

十二年前,第一次和表妹帶外婆出國,在吉隆玻的一個食販中心裡,吃過一頓肉骨茶,菜的印象已經模糊,但外婆讚不絕口的記憶卻是深刻。

新加坡是肉骨茶發揚光大的基地,“發起人”、“黃亞細”、“松發”、“亞華”都是知名老字型大小,雖口味各有差異,

但百吃不厭,有的餐廳還會給你沏上一套功夫茶,餐後可以去除油膩,作為好茶的閩南人,實在是親切。

我吃過最好吃的肉骨茶,是在海南海口。.二十幾年前,它就是新加坡人管理的文華酒店,前些年換了管理公司,但幸運的是大堂吧的肉骨茶口味卻一直未曾變過。

精選的骨條,地道的馬來中藥湯,鬆軟酥脆的新鮮油條,空運來的醬油膏,辣得欲罷不能的紅辣椒圈,實在記憶深刻。

但很多人不曉得,它家的精華其實是在肉骨茶裡那一整顆熬煮過的蒜頭。我一般將它留到最後吃,用筷子挑開蒜衣,撥開蒜瓣,將蒜肉送入口中,已然沒有一般的辛辣和嗆味,但卻有種清甜味道,且因熬煮時間夠長,入口即化。

這酒店我應該住過幾十回,這道肉骨茶我應該也吃過幾十回。一晃眼,時間就這麼過去了,曾經的海南夥伴,散落四處,有的盡享富貴,也有的窮途末路,唯一不變且值得回味的也就剩下那道肉骨茶了。

本文轉自:老兔不乖的扯談空間

作者:老兔不乖

將蒜肉送入口中,已然沒有一般的辛辣和嗆味,但卻有種清甜味道,且因熬煮時間夠長,入口即化。

這酒店我應該住過幾十回,這道肉骨茶我應該也吃過幾十回。一晃眼,時間就這麼過去了,曾經的海南夥伴,散落四處,有的盡享富貴,也有的窮途末路,唯一不變且值得回味的也就剩下那道肉骨茶了。

本文轉自:老兔不乖的扯談空間

作者:老兔不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