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蒙古是遊牧民族,為何奧運會上馬術沒作為?原因是不是歐美搗鬼?

裡約奧運會上,蒙古分別在柔道和拳擊項目上獲得一銀一銅,不過,作為遊牧民族的代表,“騎在馬背上的國家”,蒙古卻從未在奧運馬術項目中獲得成績。而中國唯一出場選手也並非來自內蒙,

而是從小接受貴族教育、一半血統來自英國的華天。

奧運馬術專案規則均由西方人制定,與蒙古人在那達慕大會上的表演完全不同,參賽選手絕大多數也來自歐美。

單純比較視覺衝擊力,那達慕大會上蒙古健兒在馬上翻轉騰挪、俯身抓羊,

比讓馬跳舞、跨越障礙的西方馬術更能贏得中國人的親切感,也會讓人覺得前者難度更高。

不過,既然蒙古人有更精湛的騎術,為什麼玩不好區區西方馬術呢?

真正的騎術,其實更體現為駕馭馬匹做高難度和極為複雜的動作,西方馬術比賽的設置,

恰恰遵循的是如何體現駕馭馬匹的難度。

奧運馬術項目分為三種,三日賽、盛裝舞步和場地障礙賽,三日賽中又包含了相對簡單的盛裝舞步和障礙賽,除了越野賽涉及競速,其他專案幾乎都在考察對馬的操控和駕馭。

以盛裝舞步為例,能讓馬跟著音樂做出有韻律感的舞步已經很困難,而舞步還分為快步、慢步、跑步、橫歩、斜橫步、帕莎齊、皮亞菲等多種步法,且每一步法還會細分,

如快步分為工作快步、誇大快步、收縮快步等 5 種,每一個動作都對馬的肩、腰、四肢有詳細要求,一樣都不能出錯。

此外,盛裝舞步還要考察馬匹的姿態是否優美輕盈,尤其是在所有動作中都必須保持頸部抬高並成拱形的“受銜”姿態,不能表現出對騎手的任何抗拒。

實際上,騎手表面的“不作為”是比賽要求,國際馬會發佈的盛裝舞步規則中,特別強調馬匹做任何動作時,

從外表都應當看不出騎手有明顯的扶助動作,且騎手任何情況下發出聲音都會被判罰。

表面上,騎手只是被馬“馱”著完成了全部流程,但騎手能做到看似無所作為,背後要求騎手和馬有極高的默契,它對騎手駕馭能力的要求遠比蒙古牧民用馬鞭、韁繩駕馭馬匹的難度大。

精雕細琢的盛裝舞步在中國人眼中有奇技淫巧之嫌,而場地障礙賽則是實打實的硬橋硬馬。

讓馬在規定時間內跨越水溝、矮牆、棚欄等十幾道障礙物,且馬拒跳兩次即取消資格,騎過馬的人可以想像其難度。

而且,奧運會上的障礙物每次設置的都不同,即便平時訓練有素,比賽時馬匹面對的障礙可能之前都沒見過。例如在裡約奧運會中,一道雙重組合障礙就讓 6 匹馬選擇了拒跳。

如果騎手沒有卓越的駕馭能力,無法在每個判斷都間不容髮的苛刻環境下,控制賽馬完成連續障礙跨越動作。至於在馬背上倒立、拿大頂的騎手,對馬的駕馭能力,只是讓馬保持平衡的低要求,絕大多數會騎馬的人都能做到這一點。 也就是說,西方馬術比的是騎手對馬的控制、駕馭技術——獎牌當然應該給騎手而不是馬,而我們在那達慕大會上看到的精彩表演,是騎手在馬背上的雜技水準,而非馬的駕馭能力。

一道雙重組合障礙就讓 6 匹馬選擇了拒跳。

如果騎手沒有卓越的駕馭能力,無法在每個判斷都間不容髮的苛刻環境下,控制賽馬完成連續障礙跨越動作。至於在馬背上倒立、拿大頂的騎手,對馬的駕馭能力,只是讓馬保持平衡的低要求,絕大多數會騎馬的人都能做到這一點。 也就是說,西方馬術比的是騎手對馬的控制、駕馭技術——獎牌當然應該給騎手而不是馬,而我們在那達慕大會上看到的精彩表演,是騎手在馬背上的雜技水準,而非馬的駕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