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曾國藩一生多病卻能高夀 揭其養生、治心之道

點擊關注丨每天學點新鮮知識

一生多病的曾國藩,

歷盡驚濤駭浪,在同治十一年(1872)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享年62歲。

這個壽數,在今天看來也許並不算高,但在一百多年前,這已經超過了當時國人的平均壽命。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曾國藩的養生治心之道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一個人之所以能長壽,原因一定有很多。

但今天只重點說說“曾氏”養生秘方中的兩點,因為只要領悟了這兩點,其他的養生方法,即可無師自通。

不隨意吃藥

“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

曾國藩本人患有牛皮癬、耳鳴、失眠、眼疾等多種常見慢性病,但他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去吃藥。

他的兩個兒子曾紀澤、曾紀鴻也是體弱多病的主兒,然而,他仍然告誡他們不要隨便吃藥。“若服藥而日更數方,無故而終年峻補,疾輕而妄施攻伐,強求發汗,則如商君治秦、荊公治宋,全失自然之妙。”

意思是,人有自愈能力,隨意吃藥則是違背了自然規律,

是“妄施攻伐”,從外部干預身體內部。

不吃藥,該如何趨病痛呢?曾國藩的做法是:養心。

◑曾國藩手跡原稿影印(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 核心提要:又心不專一,則雜而無主。積之既久,必且忮求迭至,忿欲紛來。其究也,則搖搖如懸旌,皇皇如有所失。

總之,曰無主而已。而乃釀為心病,此不能居敬者之不能養大體也。

曾國荃處南京前線,一度“肝病已深,痛疾已成,逢人輒怒,遇事輒憂”。

曾國藩得知此事後,寫信對他說,肝火上竄,血不養肝,此斷非藥所能為,必須放心靜養,不可懷忿慪氣,不可提心吊膽,總以能睡覺安穩為主。

就是說此病來自心理上的隱憂與畏懼,心病還需心藥醫。

果然,聽從了哥哥的建議,曾國荃病情大有好轉。

曾國藩始終相信,良藥難治該死的病,許多時候,病在心間,不去除心病,再好的藥也無濟於事。

吃白飯

在中國古代,想做聖賢,其中有一項指標必須達標:口味淡。所謂淡泊明志,可以說是口味淡,欲求不高,心中的理想才會無障礙地成長,才會培養外聖內王的氣質。

口味淡還不等於能吃苦,有些吃苦的人,是為了將來能吃香的喝辣的,這個不算聖賢,最多算勵志者。聖賢和勵志者不是一個層次,聖賢無論什麼時候都能吃淡,無論窮達。口味淡具體有什麼表現?且看曾國藩的“吃白飯”。

曾國藩于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二十三日寫給弟弟的家書:

“吾見家中後輩,體皆虛弱,讀書不甚長進,曾以養生六事勖兒輩:一曰飯後千步,一曰將睡洗腳,一曰胸無惱怒,一曰靜坐有常,一曰習射有常時(射足以習威儀強筋骨,子弟宜學習),一曰黎明吃白飯不沾點菜。”

注意到沒?“黎明吃白飯不沾點菜”,一點菜都沒有,連調料都沒有,將一大碗白花花的白米飯吃下去,曾哥說,這個可以養生。

做了兩江總督,太子太保,一等侯,居然口味還那麼清淡,每天晚上的宵夜就是肉湯泡青菜,後來連肉湯都撤掉,只喝青菜湯,還快活得神仙一般,從物欲標準而言,這曾哥做人也確實太沒追求了。

古往今來,聖賢都努力成為“人上人”,但此“人上人”指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絲毫沒有半個字提到自己的待遇。

在“達”與“窮”兩個極端狀態當中,保持一種淡然狀態,也就是一種口味淡的境界。

聖賢的境界,就是淡的境界。

因此,我們就能明白曾哥為何主張每天“吃白飯”了,它不僅僅停留在養生的層面,還延伸到做人的層面。

有白花花的大米飯吃,不是糟糠和窩窩頭,也不是野菜,這個算不得吃苦;

但是,沒有任何肉菜,沒有任何調料,不鹹不甜不辣不酸,你得一大碗一大碗地吃下去,每天忍受那種淡,漸漸地你習慣這種淡口味,漸漸地你對人生的追求也會淡很多,從口味變為性格,然後變成人格。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即是此理。

收藏馬未都∣觀複嘟嘟

每週六21:40 | 每週三21:40

▼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點贊鼓勵一下唄!

口味淡還不等於能吃苦,有些吃苦的人,是為了將來能吃香的喝辣的,這個不算聖賢,最多算勵志者。聖賢和勵志者不是一個層次,聖賢無論什麼時候都能吃淡,無論窮達。口味淡具體有什麼表現?且看曾國藩的“吃白飯”。

曾國藩于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二十三日寫給弟弟的家書:

“吾見家中後輩,體皆虛弱,讀書不甚長進,曾以養生六事勖兒輩:一曰飯後千步,一曰將睡洗腳,一曰胸無惱怒,一曰靜坐有常,一曰習射有常時(射足以習威儀強筋骨,子弟宜學習),一曰黎明吃白飯不沾點菜。”

注意到沒?“黎明吃白飯不沾點菜”,一點菜都沒有,連調料都沒有,將一大碗白花花的白米飯吃下去,曾哥說,這個可以養生。

做了兩江總督,太子太保,一等侯,居然口味還那麼清淡,每天晚上的宵夜就是肉湯泡青菜,後來連肉湯都撤掉,只喝青菜湯,還快活得神仙一般,從物欲標準而言,這曾哥做人也確實太沒追求了。

古往今來,聖賢都努力成為“人上人”,但此“人上人”指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絲毫沒有半個字提到自己的待遇。

在“達”與“窮”兩個極端狀態當中,保持一種淡然狀態,也就是一種口味淡的境界。

聖賢的境界,就是淡的境界。

因此,我們就能明白曾哥為何主張每天“吃白飯”了,它不僅僅停留在養生的層面,還延伸到做人的層面。

有白花花的大米飯吃,不是糟糠和窩窩頭,也不是野菜,這個算不得吃苦;

但是,沒有任何肉菜,沒有任何調料,不鹹不甜不辣不酸,你得一大碗一大碗地吃下去,每天忍受那種淡,漸漸地你習慣這種淡口味,漸漸地你對人生的追求也會淡很多,從口味變為性格,然後變成人格。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即是此理。

收藏馬未都∣觀複嘟嘟

每週六21:40 | 每週三21:40

▼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點贊鼓勵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