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閩都大家|“點石成金”郭懋介:“大器晚成”壽山石雕泰斗,矢志追求真善美

人物名片

郭懋介

郭懋介,字石卿,號介伯、耿白,當代壽山石雕刻之泰斗。

1924年生於壽山石雕刻發源地,福州市晉安區後嶼村,2013年5月逝世。

郭懋介少年時期家徒四壁,為求謀生,十三歲時拜師學藝,師從壽山石雕東門派代表人物林友竹,出師後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古董店當店員,借此飽覽歷代字畫名師名作;青年時代逢日寇侵華,他又隨逃亡人流遠走南平,期間結識了許多一同避難的當代書畫、篆刻名家,受益匪淺,令其在日後的藝術生涯中如虎添翼;步入中年,

他在政府機關工作期間,如鼓樓區工業局生產科、福州市手工業聯社鼓樓辦事處、鼓樓手管局、福州市工藝美術局等,始終未脫離工藝美術行業,耳濡目染了眾多現代優秀工藝美術作品;上山下鄉中,身居名山大川,親身經歷了原生態的民間部落風土人情。

退休後,郭懋介重新操起放下近40年的刻刀,憑藉執著與努力,佳作迭出,並先後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

以及港、臺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成為大陸最早傳播中國壽山石文化的使者。業界給予很高評價,稱他集書法、篆刻、雕刻等技藝於一身,創作題材十分廣泛,雕、畫、書、印皆備,人、山、花、獸俱精。在82歲高齡之際,他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被譽為當代壽山石雕刻藝術標杆式的領軍人物,成就了中國工藝美術界一大傳奇。

石卿工作照

在壽山石界,若論起大器晚成的壽山石雕刻大家,非已故大師郭懋介莫屬。郭懋介,自稱“滿懷對石的尊敬和愛意,尋找最適合它們的創作歸宿”,擅長薄意浮雕以及圓雕。雖然郭懋介自13歲師從林友竹學習石雕,後又以刻印和書畫為生,繼而進入福州市工藝美術局工作,

但直到55歲退休之後,郭懋介才重操刻刀。厚積薄發,令他的作品耳目一新,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感和審美品位。

郭懋介對書畫的深刻理解,為壽山石雕刻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審美意境基礎,而沉穩堅韌的性格和創新獨到的構思,令他迅速成為“點石成金”的雕刻大師,堪稱壽山石雕刻藝術的集大成者,至今保持著當代印石最高成交價紀錄,其典範之作常為人所津津樂道。

疏離雕刀三十多年,提刀複出仍“寶刀未老”,郭懋介曾坦言不斷被人問起自己是否有秘訣,或者天生資賦,才藝過人?“對傳統文化意韻的把握和體悟,需要長期的研習、薰陶和浸泡。”他說,壽山石雕藝人必須要讀歷史、攻典故、讀書畫、練書法,自覺做好承前啟後的責任,“如果沒有體驗世事滄桑,遍遊閩東山水,就不可能有我的作品。”

這,或許可以視作一代大師華麗蝶變的成功軌跡,也是留給後人的珍貴的精神財富。

苦樂年代,冷暖自知

上世紀30年代,八歲的郭懋介進私塾,看書習字,吟詩作畫,接受較為嚴格的舊式啟蒙教育。從那時起,“清白傳家”成了郭懋介伴以終生的座右銘,也成了家族裡每個成員恪守的一條家訓。

總角之年,因家境清貧,收入微薄,郭懋介只好輟學。好在,鼓山后嶼是壽山石雕藝術家輩出之地,同鄉的林友竹是東門派傑出傳人,郭懋介成了他的入門弟子,在他的作坊裡學藝三年零六個月。

一次,林友竹要求他仿照一尊黃楊木雕加工一件關公像,他發現木雕上的武將盔甲雕刻的是金錢甲,而師父林友竹平時雕刻的是鯉魚甲,但金錢甲比鯉魚甲難度更大,外圓內方的“錢”,上下左右是互相勾聯的。

這時郭懋介問自己:木雕能刻成,我為什麼就不能?於是就自己琢磨出了金錢甲的雕刻方法,刻成後讓林友竹大吃一驚,從此更是對其疼愛有加。就這樣,憑藉著出眾的天分、悟性和勤奮,再加上林友竹的刻意傳授,郭懋介很快就從師兄弟中脫穎而出,三年學徒期滿時不僅已基本掌握了全套的壽山石雕刻技法,而且自己還琢磨出了好些雕刻心得。

好景不長。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福州第一次淪陷。日本侵略軍強征苦力,郭懋介也未能倖免,受迫修建公路,生活苦不堪言。

1943年,郭懋介隨林友竹一同被聘為“秀工”,後又單獨被“慎昌仁”古玩店聘為店員,在經營古玩字畫中,將玉石鐘鼎和古籍字畫等鑒定經驗了然於胸。

不久後,福州遭遇第二次淪陷,致使古董店關閉。郭懋介收拾好行囊,夾雜在難民的隊伍中,逃難南平。私塾的書法功底,讓他很快在南平的“點石齋”刻印店找到了維持生計的工作——篆刻。

那個時期,天資聰慧的他成了金石書法家高拜石的學生。又與沈覲壽、鄭乃珖、潘主蘭等人交往甚密,讓他在篆刻、書法和丹青等領域收穫頗多。

抗戰勝利後,“點石齋”刻印店遷回福州。因時局未穩,郭懋介一度失業在家。直到1950年,“點石齋”在漳州設立了分店,他才被邀回就業。為了養家糊口,他在漳州一呆就是七年。這期間,店主過世,其家人將該店轉讓,並由郭懋介維持,發展直到手工業合作化,成立了漳州市刻印社。1957年,他成為刻印社副主任。

1958年,福州工藝石雕廠成立。當行業吹響歸隊的號角之時,郭懋介立即回應,工作關係也轉到廠裡,任車間主任。接下來的數年,他從“優秀黨員”到“先進工作者”再到“六好幹部”,用他的話來說,是個幹部就要處處模範帶頭。日子一長,人們只關注於他在單位裡的行政業績,似乎慢慢淡忘了他的本事——雕刻。

1979年,擔任福州工藝美術局生產科副科長的他,決定提前退休。一退一進,還在農村當知青的兒子郭卓懷,也因當年的補員名額,進了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

56歲告別行政生涯,郭懋介不由舒了一口氣:終於不必只在工作之余懷想年青時的夢想了。對石頭深深的牽掛和懷念讓他重新拾起刻刀,在安閒靜謐的時光裡創作。

此時,同小自己一二十歲,甚至是三四十歲的雕刻藝人相比,郭懋介可謂藉藉無名,不僅沒有得過什麼藝術獎項,頭上更無“大師”“專家”之類的光環。但是,由於長年涉獵各種藝術門類,堅持不懈地進行藝術學習和實踐,特別是與古董字畫打交道的經歷,對郭懋介的石雕技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薄意雕刻不僅古意十足,更是隱有書、畫、篆之意境,很快聲名鵲起,獨樹標杆。

生活中,郭懋介對物質沒有過多的要求,在他的精神世界裡,四季如春。夏季,大開窗門,不見他用空調,吹吹風扇或是搖搖羽扇,便可其樂無窮地雕上一天。

率真正直,坦蕩為人

業內人士都清楚地知道,郭懋介對於自己創作的作品,有一個統一的收費標準:普通品種的壽山石雕,根據大小來定報酬,而田黃雕件的工價則從早期的一兩150元直至近年的一兩三萬元。一視同仁的公開報價,可謂是開了石雕行業之先風。

如此一來,從表像看似乎有些許俗氣,其實倒是個雙贏。對於郭懋介,這是一個自信之舉,同時也做到了童叟無欺;對於藏家,他們不必地位顯赫、不必托人套近乎,就能得到令他們神往的藏品。

“藝術追求不張揚、不造作、不取寵悅人的那份忠實、清高、淡雅和率真。”這是他格言中的一條。他認為,自珍者,除了要嚴於律己,更要規規矩矩、堂堂正正做人。

有一回,郭懋介的一位友人在於山畫院辦書畫展,邀他前去觀賞。到那一看,郭懋介原本的好心情不翼而飛。以這位朋友的水準,他認為可以創出更高水準的作品,想到可能是出於趕工,難以發揮極致,他的神色有些凝重。

書畫家只顧招呼來賓,沒有注意到他的神情變化。賓客越來越多,書畫家一時興起,拉著郭懋介走到幾幅得意之作前,興致勃勃地問道:“郭老,這幾幅作品,哪幅最令您滿意?”四周突然安靜了下來,人們對於郭老的選擇充滿了好奇。“能讓我滿意的,沒有一幅。”郭懋介如實回答。一語道破,一片譁然。

事後,有人問郭懋介,怎麼不給書畫家留些情面,至少可以委婉一些。他目光飄向遠處,思籌良久才說:“他當我是朋友,那我就該是他的一面鏡子。那麼多人都在恭維他,可不是件好事。如果我給他面子,不說出真話,我對不住自己的良心,更對不住他。”

當然,大師也有煩心事。名聲在外,市場上不免出現冒名仿造,以偽亂真的作品。為了維護自己和藏家的權益,他當算行業內自製石雕收藏證書的第一人。其收藏證書以高拜石的書法為背景,除作品、規格、簽名章之外還加蓋專用鋼印。

儘管如此,還是會有眾多海內外藏家不遠萬里專程帶來石雕作品,讓郭懋介識別是否出自其手,求其確認。對此,郭老有自己的原則:只要是自己雕的,不論品相如何,都必定給予補款。倘若不是他所作,即便給個天價,他也不為所動。後來,坊間傳出中傷之語:“郭大師不認早期作品,若想拍張照補個證,你要出得起錢才行。”看來,憑藉一己之力,防偽、打假,實屬不易。

提起這檔事,郭懋介的兒子郭卓懷深有感觸。一脈相承的藝術理念,讓父子倆的作品看上去似乎如出一轍,但明眼的行家仍然可以區別出二者的風格。有商家為牟取更大的利潤,打起了歪主意,試圖說服郭卓懷,將其作品改署石卿款,均被郭卓懷斷然拒絕。

以石傳神,工材並重

如果在網路搜尋引擎上敲入郭懋介或郭石卿,跳出來的頁面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相關新聞無疑是“田黃作品拍出3680萬天價”。細看之下,原來說的是在2013年福州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郭懋介雕刻的田黃石薄意擺件《山居即景》以3680萬元成交,不僅創當代印石最高成交價格,並且以9.44萬元/克創福州本土頂級田黃石單克價格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據悉,“福州文化名片”之一的壽山石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約有一百多個品種。壽山石大致可分為田坑、水坑與山坑石三種類別。田黃石就屬於田坑石,作為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更是被譽為“石中之帝”,民間有“一寸田黃一寸金”之說。

這件《山居即景》重390克,石質溫潤,色彩明豔,可謂田黃石中的上上之品。再看作品,郭懋介將石材的各個面全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薄意雕刻,最為神奇的是,這些不同面的薄意之間,在相互銜接的同時又能獨立成為一幅小景,各有側重。

除了畫意、刀法這些很見功力的表現外,這件作品還流露了充沛的情感——那種如沐春風般歡悅的情緒,洋溢於畫面的每一方景色。沉浸在宏大的山居畫卷裡,觀者仿佛也置身其中,成為這方景致中的某個人物。

這件作品的落款也頗值得收藏愛好者揣摩,郭懋介在作品上的提款為:“戊寅春,石卿戲作山居即景,於九仙山下。”一個“戲”字便可看出他在創作時的愉悅心情。一件作品能讓雕者如此得意,其藝術價值與精美程度不言而喻。

在作品中融入時代精神是郭懋介極為推崇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民曾評價郭懋介:“他的藝術風格最為顯著的特色,是那種‘浩然正氣’的表達。”從舊社會苦過來的郭老,對新時代充滿感激之情,早在50多年前,他懷著一顆赤誠的心,認真雕刻了22枚烈士印章《忠魂舞》,把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藝術化地鐫刻心底。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建國初期他用13毫米的牛角質印章,雕刻了繁體隸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微雕陽文印,表達了對黨、對民族、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人民,對藝術負責是藝術家的天職。”他在不同場合都如此強調。

一般收藏家知道郭懋介,都因其雕刻價值昂貴的田黃而著稱於世,號稱“點石成金”第一人,不知道的是,早在臺灣追捧石材、炒作原料的年代,他的作品開價高,材質小,甚至都是不值錢的壽山石料。有臺灣收藏家戲稱,石卿專刻廢料,甚至笑談石卿是故意為之,以凸顯自己的工藝價值。但他毫不介意,正色直言:“我賣的就是我的工藝,工藝價值才是無價之寶”,在他的堅持下,引領了收藏界二、三十年來注重工藝,以石雕藝術內涵為中心價值的潮流。

大任有繼,春風滿懷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門下,本不乏徒弟,但郭懋介的入室弟子,僅有兒子郭卓懷一個。不知實情的人甚至認為,老人家保守封閉,不肯將一身才藝授於他人。事實上,前來拜師學藝者不少,基本都想上速成班,年輕浮躁的心指望著早日成名斂財。耐得住寂寞者,寥寥無幾;持之以恆者,更在少數。見到這種情況,郭懋介只是將他們視若前來請教的學生,知無不言罷了。

做郭老的徒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向父親學藝的每一天,郭卓懷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父親的光環如同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經過深思熟慮、自認為無可挑剔的作品,郭卓懷才敢請父親過目。但每次都如意料中的那樣,招來一頓斥責。幾年的功夫,郭卓懷一頭烏黑的頭髮,便已所剩無幾。有幾次,郭卓懷甚至懷疑是否要繼續學習下去,猶豫著是不是該改行學點別的。冷靜思索之後,他用“嚴父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的古訓說服了自己。

經歷了長達七年半的勤學苦練,郭卓懷精通于圓雕、高浮雕、薄意、鏤雕、印鈕、篆刻等技藝,但郭老絲毫沒有半點讓他出師之意,外人甚至不曾見過郭卓懷的作品。直到1992年,郭懋介的故人要編寫一本《壽山石藝百家集》,希望郭氏父子之藝能同時亮相該書,經過再三遊說,郭老才同意將郭卓懷的《一氣圖》刊出。第一次公開展示,郭卓懷贏得了一片驚歎。那一刻,郭卓懷端詳著表面上波瀾不驚的父親,終於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郭懋介生平有幾樁恨事:一是,不求甚解,作者以賣藝之心對待壽山石雕藝;二是,冤屈良材,將佳石拙作,浪費了傾世罕有的自然資源;三是,材未盡用,巧色不巧雕,生摹硬套;再者,冒名仿刻,魚目混珠,矇騙收藏者。

後來,郭懋介在一些畫冊和雜誌中看到了不少精彩的石雕作品,這個行業後繼有人的喜悅,讓郭懋介如沐春風,信手提筆寫下“春風滿懷”四個大字。

生命總是短暫而無常的,每個人的經歷、信仰、價值觀和審美觀,讓每一段生命綻放著個性的美感。清雅,有別於潮流,是不可以複製的,就如已經離去的郭懋介。屬於他的外貌、他的創作、他的意念,都隨著他的逝去而慢慢地演變成舊日的記憶。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郭懋介的作品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也將影響更多的後來者。他那份對藝術事業的執著,也不會被世人所遺忘。

“事有為,豈能永逸千古;人無求,類如空活百年。”這是郭懋介寫給自己的醒句箴言,也是他留給後人的最後一份禮物。

郭懋介認真雕刻的22枚烈士印章並取名為《忠魂舞》。

《忠魂舞》烈士印章原作

代表作品

“東門派”代表人物。在薄意雕術上頗有建樹,其薄意作品別具風格.其薄意作品風格與“西門派”迥然不同。郭懋介的薄意作品不拘一格,自成一體,生活氣息濃厚,藝術境界高遠,文化內涵深厚,幅幅如詩如畫,多是爐火純青之作。

在2011年,由他創作的重340.7克的田黃石《赤壁夜遊》薄意擺件曾以2012.5萬元成交,創下了當時當代田黃石雕作品最高成交價格的紀錄。2013年,福州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他創作的田黃石薄意擺件《山居即景》以3680萬元成交,390克的重量,以9.44萬元/克創福州本土頂級田黃石單克價格紀錄。

王亞民(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郭老從藝60餘年的生涯裡,藝術上的獨特風格和高度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無論是把他放在前輩雕刻家或當代雕刻家的行列裡,都能彰顯出他那獨樹的風標和與眾不同的個性來。他的藝術風格最為顯著的特色,是那種“浩然正氣”的表達。郭老藝術是多方位的,雄奇奔放、能蕩能收是他藝術的又一特色。郭老有著掌控石材畫面的能力,又是實力型的篆刻家,他的作品每件就是一首無聲的詩。構圖上,郭老一生創作的大量作品都自出新意,很少去重複、複製自己,一件有一件的面貌。他在作品裡反映的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時代風貌,以及奮發有為、樂觀進取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需要郭老這樣的大家。

張光卿(福州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福州畫院青年畫家):石卿之所以能夠成就一代盛名,這其中有他努力的因素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藝術傳承中並未陷於前賢的泥沼中。起初也許是無心插柳,不是刻意在雕刻層厚度或線條粗細上琢磨,而是他的技法已經完熟到能隨心所欲,跳脫了傳統薄意的“勒線”“鏟地”的技法模式,完全依石就勢,自由發揮。

往期閱讀

聚焦閩都文化,探訪閩文化的精神力量

也是留給後人的珍貴的精神財富。

苦樂年代,冷暖自知

上世紀30年代,八歲的郭懋介進私塾,看書習字,吟詩作畫,接受較為嚴格的舊式啟蒙教育。從那時起,“清白傳家”成了郭懋介伴以終生的座右銘,也成了家族裡每個成員恪守的一條家訓。

總角之年,因家境清貧,收入微薄,郭懋介只好輟學。好在,鼓山后嶼是壽山石雕藝術家輩出之地,同鄉的林友竹是東門派傑出傳人,郭懋介成了他的入門弟子,在他的作坊裡學藝三年零六個月。

一次,林友竹要求他仿照一尊黃楊木雕加工一件關公像,他發現木雕上的武將盔甲雕刻的是金錢甲,而師父林友竹平時雕刻的是鯉魚甲,但金錢甲比鯉魚甲難度更大,外圓內方的“錢”,上下左右是互相勾聯的。

這時郭懋介問自己:木雕能刻成,我為什麼就不能?於是就自己琢磨出了金錢甲的雕刻方法,刻成後讓林友竹大吃一驚,從此更是對其疼愛有加。就這樣,憑藉著出眾的天分、悟性和勤奮,再加上林友竹的刻意傳授,郭懋介很快就從師兄弟中脫穎而出,三年學徒期滿時不僅已基本掌握了全套的壽山石雕刻技法,而且自己還琢磨出了好些雕刻心得。

好景不長。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福州第一次淪陷。日本侵略軍強征苦力,郭懋介也未能倖免,受迫修建公路,生活苦不堪言。

1943年,郭懋介隨林友竹一同被聘為“秀工”,後又單獨被“慎昌仁”古玩店聘為店員,在經營古玩字畫中,將玉石鐘鼎和古籍字畫等鑒定經驗了然於胸。

不久後,福州遭遇第二次淪陷,致使古董店關閉。郭懋介收拾好行囊,夾雜在難民的隊伍中,逃難南平。私塾的書法功底,讓他很快在南平的“點石齋”刻印店找到了維持生計的工作——篆刻。

那個時期,天資聰慧的他成了金石書法家高拜石的學生。又與沈覲壽、鄭乃珖、潘主蘭等人交往甚密,讓他在篆刻、書法和丹青等領域收穫頗多。

抗戰勝利後,“點石齋”刻印店遷回福州。因時局未穩,郭懋介一度失業在家。直到1950年,“點石齋”在漳州設立了分店,他才被邀回就業。為了養家糊口,他在漳州一呆就是七年。這期間,店主過世,其家人將該店轉讓,並由郭懋介維持,發展直到手工業合作化,成立了漳州市刻印社。1957年,他成為刻印社副主任。

1958年,福州工藝石雕廠成立。當行業吹響歸隊的號角之時,郭懋介立即回應,工作關係也轉到廠裡,任車間主任。接下來的數年,他從“優秀黨員”到“先進工作者”再到“六好幹部”,用他的話來說,是個幹部就要處處模範帶頭。日子一長,人們只關注於他在單位裡的行政業績,似乎慢慢淡忘了他的本事——雕刻。

1979年,擔任福州工藝美術局生產科副科長的他,決定提前退休。一退一進,還在農村當知青的兒子郭卓懷,也因當年的補員名額,進了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

56歲告別行政生涯,郭懋介不由舒了一口氣:終於不必只在工作之余懷想年青時的夢想了。對石頭深深的牽掛和懷念讓他重新拾起刻刀,在安閒靜謐的時光裡創作。

此時,同小自己一二十歲,甚至是三四十歲的雕刻藝人相比,郭懋介可謂藉藉無名,不僅沒有得過什麼藝術獎項,頭上更無“大師”“專家”之類的光環。但是,由於長年涉獵各種藝術門類,堅持不懈地進行藝術學習和實踐,特別是與古董字畫打交道的經歷,對郭懋介的石雕技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薄意雕刻不僅古意十足,更是隱有書、畫、篆之意境,很快聲名鵲起,獨樹標杆。

生活中,郭懋介對物質沒有過多的要求,在他的精神世界裡,四季如春。夏季,大開窗門,不見他用空調,吹吹風扇或是搖搖羽扇,便可其樂無窮地雕上一天。

率真正直,坦蕩為人

業內人士都清楚地知道,郭懋介對於自己創作的作品,有一個統一的收費標準:普通品種的壽山石雕,根據大小來定報酬,而田黃雕件的工價則從早期的一兩150元直至近年的一兩三萬元。一視同仁的公開報價,可謂是開了石雕行業之先風。

如此一來,從表像看似乎有些許俗氣,其實倒是個雙贏。對於郭懋介,這是一個自信之舉,同時也做到了童叟無欺;對於藏家,他們不必地位顯赫、不必托人套近乎,就能得到令他們神往的藏品。

“藝術追求不張揚、不造作、不取寵悅人的那份忠實、清高、淡雅和率真。”這是他格言中的一條。他認為,自珍者,除了要嚴於律己,更要規規矩矩、堂堂正正做人。

有一回,郭懋介的一位友人在於山畫院辦書畫展,邀他前去觀賞。到那一看,郭懋介原本的好心情不翼而飛。以這位朋友的水準,他認為可以創出更高水準的作品,想到可能是出於趕工,難以發揮極致,他的神色有些凝重。

書畫家只顧招呼來賓,沒有注意到他的神情變化。賓客越來越多,書畫家一時興起,拉著郭懋介走到幾幅得意之作前,興致勃勃地問道:“郭老,這幾幅作品,哪幅最令您滿意?”四周突然安靜了下來,人們對於郭老的選擇充滿了好奇。“能讓我滿意的,沒有一幅。”郭懋介如實回答。一語道破,一片譁然。

事後,有人問郭懋介,怎麼不給書畫家留些情面,至少可以委婉一些。他目光飄向遠處,思籌良久才說:“他當我是朋友,那我就該是他的一面鏡子。那麼多人都在恭維他,可不是件好事。如果我給他面子,不說出真話,我對不住自己的良心,更對不住他。”

當然,大師也有煩心事。名聲在外,市場上不免出現冒名仿造,以偽亂真的作品。為了維護自己和藏家的權益,他當算行業內自製石雕收藏證書的第一人。其收藏證書以高拜石的書法為背景,除作品、規格、簽名章之外還加蓋專用鋼印。

儘管如此,還是會有眾多海內外藏家不遠萬里專程帶來石雕作品,讓郭懋介識別是否出自其手,求其確認。對此,郭老有自己的原則:只要是自己雕的,不論品相如何,都必定給予補款。倘若不是他所作,即便給個天價,他也不為所動。後來,坊間傳出中傷之語:“郭大師不認早期作品,若想拍張照補個證,你要出得起錢才行。”看來,憑藉一己之力,防偽、打假,實屬不易。

提起這檔事,郭懋介的兒子郭卓懷深有感觸。一脈相承的藝術理念,讓父子倆的作品看上去似乎如出一轍,但明眼的行家仍然可以區別出二者的風格。有商家為牟取更大的利潤,打起了歪主意,試圖說服郭卓懷,將其作品改署石卿款,均被郭卓懷斷然拒絕。

以石傳神,工材並重

如果在網路搜尋引擎上敲入郭懋介或郭石卿,跳出來的頁面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相關新聞無疑是“田黃作品拍出3680萬天價”。細看之下,原來說的是在2013年福州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郭懋介雕刻的田黃石薄意擺件《山居即景》以3680萬元成交,不僅創當代印石最高成交價格,並且以9.44萬元/克創福州本土頂級田黃石單克價格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據悉,“福州文化名片”之一的壽山石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約有一百多個品種。壽山石大致可分為田坑、水坑與山坑石三種類別。田黃石就屬於田坑石,作為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更是被譽為“石中之帝”,民間有“一寸田黃一寸金”之說。

這件《山居即景》重390克,石質溫潤,色彩明豔,可謂田黃石中的上上之品。再看作品,郭懋介將石材的各個面全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薄意雕刻,最為神奇的是,這些不同面的薄意之間,在相互銜接的同時又能獨立成為一幅小景,各有側重。

除了畫意、刀法這些很見功力的表現外,這件作品還流露了充沛的情感——那種如沐春風般歡悅的情緒,洋溢於畫面的每一方景色。沉浸在宏大的山居畫卷裡,觀者仿佛也置身其中,成為這方景致中的某個人物。

這件作品的落款也頗值得收藏愛好者揣摩,郭懋介在作品上的提款為:“戊寅春,石卿戲作山居即景,於九仙山下。”一個“戲”字便可看出他在創作時的愉悅心情。一件作品能讓雕者如此得意,其藝術價值與精美程度不言而喻。

在作品中融入時代精神是郭懋介極為推崇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民曾評價郭懋介:“他的藝術風格最為顯著的特色,是那種‘浩然正氣’的表達。”從舊社會苦過來的郭老,對新時代充滿感激之情,早在50多年前,他懷著一顆赤誠的心,認真雕刻了22枚烈士印章《忠魂舞》,把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藝術化地鐫刻心底。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建國初期他用13毫米的牛角質印章,雕刻了繁體隸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微雕陽文印,表達了對黨、對民族、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人民,對藝術負責是藝術家的天職。”他在不同場合都如此強調。

一般收藏家知道郭懋介,都因其雕刻價值昂貴的田黃而著稱於世,號稱“點石成金”第一人,不知道的是,早在臺灣追捧石材、炒作原料的年代,他的作品開價高,材質小,甚至都是不值錢的壽山石料。有臺灣收藏家戲稱,石卿專刻廢料,甚至笑談石卿是故意為之,以凸顯自己的工藝價值。但他毫不介意,正色直言:“我賣的就是我的工藝,工藝價值才是無價之寶”,在他的堅持下,引領了收藏界二、三十年來注重工藝,以石雕藝術內涵為中心價值的潮流。

大任有繼,春風滿懷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門下,本不乏徒弟,但郭懋介的入室弟子,僅有兒子郭卓懷一個。不知實情的人甚至認為,老人家保守封閉,不肯將一身才藝授於他人。事實上,前來拜師學藝者不少,基本都想上速成班,年輕浮躁的心指望著早日成名斂財。耐得住寂寞者,寥寥無幾;持之以恆者,更在少數。見到這種情況,郭懋介只是將他們視若前來請教的學生,知無不言罷了。

做郭老的徒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向父親學藝的每一天,郭卓懷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父親的光環如同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經過深思熟慮、自認為無可挑剔的作品,郭卓懷才敢請父親過目。但每次都如意料中的那樣,招來一頓斥責。幾年的功夫,郭卓懷一頭烏黑的頭髮,便已所剩無幾。有幾次,郭卓懷甚至懷疑是否要繼續學習下去,猶豫著是不是該改行學點別的。冷靜思索之後,他用“嚴父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的古訓說服了自己。

經歷了長達七年半的勤學苦練,郭卓懷精通于圓雕、高浮雕、薄意、鏤雕、印鈕、篆刻等技藝,但郭老絲毫沒有半點讓他出師之意,外人甚至不曾見過郭卓懷的作品。直到1992年,郭懋介的故人要編寫一本《壽山石藝百家集》,希望郭氏父子之藝能同時亮相該書,經過再三遊說,郭老才同意將郭卓懷的《一氣圖》刊出。第一次公開展示,郭卓懷贏得了一片驚歎。那一刻,郭卓懷端詳著表面上波瀾不驚的父親,終於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郭懋介生平有幾樁恨事:一是,不求甚解,作者以賣藝之心對待壽山石雕藝;二是,冤屈良材,將佳石拙作,浪費了傾世罕有的自然資源;三是,材未盡用,巧色不巧雕,生摹硬套;再者,冒名仿刻,魚目混珠,矇騙收藏者。

後來,郭懋介在一些畫冊和雜誌中看到了不少精彩的石雕作品,這個行業後繼有人的喜悅,讓郭懋介如沐春風,信手提筆寫下“春風滿懷”四個大字。

生命總是短暫而無常的,每個人的經歷、信仰、價值觀和審美觀,讓每一段生命綻放著個性的美感。清雅,有別於潮流,是不可以複製的,就如已經離去的郭懋介。屬於他的外貌、他的創作、他的意念,都隨著他的逝去而慢慢地演變成舊日的記憶。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郭懋介的作品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也將影響更多的後來者。他那份對藝術事業的執著,也不會被世人所遺忘。

“事有為,豈能永逸千古;人無求,類如空活百年。”這是郭懋介寫給自己的醒句箴言,也是他留給後人的最後一份禮物。

郭懋介認真雕刻的22枚烈士印章並取名為《忠魂舞》。

《忠魂舞》烈士印章原作

代表作品

“東門派”代表人物。在薄意雕術上頗有建樹,其薄意作品別具風格.其薄意作品風格與“西門派”迥然不同。郭懋介的薄意作品不拘一格,自成一體,生活氣息濃厚,藝術境界高遠,文化內涵深厚,幅幅如詩如畫,多是爐火純青之作。

在2011年,由他創作的重340.7克的田黃石《赤壁夜遊》薄意擺件曾以2012.5萬元成交,創下了當時當代田黃石雕作品最高成交價格的紀錄。2013年,福州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他創作的田黃石薄意擺件《山居即景》以3680萬元成交,390克的重量,以9.44萬元/克創福州本土頂級田黃石單克價格紀錄。

王亞民(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郭老從藝60餘年的生涯裡,藝術上的獨特風格和高度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無論是把他放在前輩雕刻家或當代雕刻家的行列裡,都能彰顯出他那獨樹的風標和與眾不同的個性來。他的藝術風格最為顯著的特色,是那種“浩然正氣”的表達。郭老藝術是多方位的,雄奇奔放、能蕩能收是他藝術的又一特色。郭老有著掌控石材畫面的能力,又是實力型的篆刻家,他的作品每件就是一首無聲的詩。構圖上,郭老一生創作的大量作品都自出新意,很少去重複、複製自己,一件有一件的面貌。他在作品裡反映的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時代風貌,以及奮發有為、樂觀進取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需要郭老這樣的大家。

張光卿(福州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福州畫院青年畫家):石卿之所以能夠成就一代盛名,這其中有他努力的因素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藝術傳承中並未陷於前賢的泥沼中。起初也許是無心插柳,不是刻意在雕刻層厚度或線條粗細上琢磨,而是他的技法已經完熟到能隨心所欲,跳脫了傳統薄意的“勒線”“鏟地”的技法模式,完全依石就勢,自由發揮。

往期閱讀

聚焦閩都文化,探訪閩文化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