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閩都大家|“點石成金”郭懋介:“大器晚成”壽山石雕泰斗,矢志追求真善美

人物名片

郭懋介

郭懋介, 字石卿, 號介伯、耿白, 當代壽山石雕刻之泰斗。 1924年生於壽山石雕刻發源地, 福州市晉安區後嶼村, 2013年5月逝世。

郭懋介少年時期家徒四壁, 為求謀生, 十三歲時拜師學藝, 師從壽山石雕東門派代表人物林友竹, 出師後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古董店當店員, 借此飽覽歷代字畫名師名作;青年時代逢日寇侵華, 他又隨逃亡人流遠走南平, 期間結識了許多一同避難的當代書畫、篆刻名家, 受益匪淺, 令其在日後的藝術生涯中如虎添翼;步入中年, 他在政府機關工作期間, 如鼓樓區工業局生產科、福州市手工業聯社鼓樓辦事處、鼓樓手管局、福州市工藝美術局等, 始終未脫離工藝美術行業, 耳濡目染了眾多現代優秀工藝美術作品;上山下鄉中, 身居名山大川, 親身經歷了原生態的民間部落風土人情。

退休後, 郭懋介重新操起放下近40年的刻刀,

憑藉執著與努力, 佳作迭出, 並先後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 以及港、臺地區進行文化交流, 成為大陸最早傳播中國壽山石文化的使者。 業界給予很高評價, 稱他集書法、篆刻、雕刻等技藝於一身, 創作題材十分廣泛, 雕、畫、書、印皆備, 人、山、花、獸俱精。 在82歲高齡之際, 他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被譽為當代壽山石雕刻藝術標杆式的領軍人物, 成就了中國工藝美術界一大傳奇。

石卿工作照

在壽山石界, 若論起大器晚成的壽山石雕刻大家, 非已故大師郭懋介莫屬。 郭懋介, 自稱“滿懷對石的尊敬和愛意, 尋找最適合它們的創作歸宿”, 擅長薄意浮雕以及圓雕。 雖然郭懋介自13歲師從林友竹學習石雕, 後又以刻印和書畫為生, 繼而進入福州市工藝美術局工作, 但直到55歲退休之後, 郭懋介才重操刻刀。 厚積薄發, 令他的作品耳目一新, 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感和審美品位。

郭懋介對書畫的深刻理解, 為壽山石雕刻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審美意境基礎, 而沉穩堅韌的性格和創新獨到的構思,

令他迅速成為“點石成金”的雕刻大師, 堪稱壽山石雕刻藝術的集大成者, 至今保持著當代印石最高成交價紀錄, 其典範之作常為人所津津樂道。

疏離雕刀三十多年, 提刀複出仍“寶刀未老”, 郭懋介曾坦言不斷被人問起自己是否有秘訣, 或者天生資賦, 才藝過人?“對傳統文化意韻的把握和體悟, 需要長期的研習、薰陶和浸泡。 ”他說, 壽山石雕藝人必須要讀歷史、攻典故、讀書畫、練書法, 自覺做好承前啟後的責任, “如果沒有體驗世事滄桑, 遍遊閩東山水, 就不可能有我的作品。 ”

這, 或許可以視作一代大師華麗蝶變的成功軌跡, 也是留給後人的珍貴的精神財富。

苦樂年代, 冷暖自知

上世紀30年代, 八歲的郭懋介進私塾, 看書習字, 吟詩作畫, 接受較為嚴格的舊式啟蒙教育。 從那時起, “清白傳家”成了郭懋介伴以終生的座右銘, 也成了家族裡每個成員恪守的一條家訓。

總角之年, 因家境清貧, 收入微薄, 郭懋介只好輟學。 好在, 鼓山后嶼是壽山石雕藝術家輩出之地, 同鄉的林友竹是東門派傑出傳人,郭懋介成了他的入門弟子,在他的作坊裡學藝三年零六個月。

一次,林友竹要求他仿照一尊黃楊木雕加工一件關公像,他發現木雕上的武將盔甲雕刻的是金錢甲,而師父林友竹平時雕刻的是鯉魚甲,但金錢甲比鯉魚甲難度更大,外圓內方的“錢”,上下左右是互相勾聯的。

這時郭懋介問自己:木雕能刻成,我為什麼就不能?於是就自己琢磨出了金錢甲的雕刻方法,刻成後讓林友竹大吃一驚,從此更是對其疼愛有加。就這樣,憑藉著出眾的天分、悟性和勤奮,再加上林友竹的刻意傳授,郭懋介很快就從師兄弟中脫穎而出,三年學徒期滿時不僅已基本掌握了全套的壽山石雕刻技法,而且自己還琢磨出了好些雕刻心得。

好景不長。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福州第一次淪陷。日本侵略軍強征苦力,郭懋介也未能倖免,受迫修建公路,生活苦不堪言。

1943年,郭懋介隨林友竹一同被聘為“秀工”,後又單獨被“慎昌仁”古玩店聘為店員,在經營古玩字畫中,將玉石鐘鼎和古籍字畫等鑒定經驗了然於胸。

不久後,福州遭遇第二次淪陷,致使古董店關閉。郭懋介收拾好行囊,夾雜在難民的隊伍中,逃難南平。私塾的書法功底,讓他很快在南平的“點石齋”刻印店找到了維持生計的工作——篆刻。

那個時期,天資聰慧的他成了金石書法家高拜石的學生。又與沈覲壽、鄭乃珖、潘主蘭等人交往甚密,讓他在篆刻、書法和丹青等領域收穫頗多。

抗戰勝利後,“點石齋”刻印店遷回福州。因時局未穩,郭懋介一度失業在家。直到1950年,“點石齋”在漳州設立了分店,他才被邀回就業。為了養家糊口,他在漳州一呆就是七年。這期間,店主過世,其家人將該店轉讓,並由郭懋介維持,發展直到手工業合作化,成立了漳州市刻印社。1957年,他成為刻印社副主任。

1958年,福州工藝石雕廠成立。當行業吹響歸隊的號角之時,郭懋介立即回應,工作關係也轉到廠裡,任車間主任。接下來的數年,他從“優秀黨員”到“先進工作者”再到“六好幹部”,用他的話來說,是個幹部就要處處模範帶頭。日子一長,人們只關注於他在單位裡的行政業績,似乎慢慢淡忘了他的本事——雕刻。

1979年,擔任福州工藝美術局生產科副科長的他,決定提前退休。一退一進,還在農村當知青的兒子郭卓懷,也因當年的補員名額,進了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

56歲告別行政生涯,郭懋介不由舒了一口氣:終於不必只在工作之余懷想年青時的夢想了。對石頭深深的牽掛和懷念讓他重新拾起刻刀,在安閒靜謐的時光裡創作。

此時,同小自己一二十歲,甚至是三四十歲的雕刻藝人相比,郭懋介可謂藉藉無名,不僅沒有得過什麼藝術獎項,頭上更無“大師”“專家”之類的光環。但是,由於長年涉獵各種藝術門類,堅持不懈地進行藝術學習和實踐,特別是與古董字畫打交道的經歷,對郭懋介的石雕技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薄意雕刻不僅古意十足,更是隱有書、畫、篆之意境,很快聲名鵲起,獨樹標杆。

生活中,郭懋介對物質沒有過多的要求,在他的精神世界裡,四季如春。夏季,大開窗門,不見他用空調,吹吹風扇或是搖搖羽扇,便可其樂無窮地雕上一天。

率真正直,坦蕩為人

業內人士都清楚地知道,郭懋介對於自己創作的作品,有一個統一的收費標準:普通品種的壽山石雕,根據大小來定報酬,而田黃雕件的工價則從早期的一兩150元直至近年的一兩三萬元。一視同仁的公開報價,可謂是開了石雕行業之先風。

如此一來,從表像看似乎有些許俗氣,其實倒是個雙贏。對於郭懋介,這是一個自信之舉,同時也做到了童叟無欺;對於藏家,他們不必地位顯赫、不必托人套近乎,就能得到令他們神往的藏品。

“藝術追求不張揚、不造作、不取寵悅人的那份忠實、清高、淡雅和率真。”這是他格言中的一條。他認為,自珍者,除了要嚴於律己,更要規規矩矩、堂堂正正做人。

有一回,郭懋介的一位友人在於山畫院辦書畫展,邀他前去觀賞。到那一看,郭懋介原本的好心情不翼而飛。以這位朋友的水準,他認為可以創出更高水準的作品,想到可能是出於趕工,難以發揮極致,他的神色有些凝重。

書畫家只顧招呼來賓,沒有注意到他的神情變化。賓客越來越多,書畫家一時興起,拉著郭懋介走到幾幅得意之作前,興致勃勃地問道:“郭老,這幾幅作品,哪幅最令您滿意?”四周突然安靜了下來,人們對於郭老的選擇充滿了好奇。“能讓我滿意的,沒有一幅。”郭懋介如實回答。一語道破,一片譁然。

事後,有人問郭懋介,怎麼不給書畫家留些情面,至少可以委婉一些。他目光飄向遠處,思籌良久才說:“他當我是朋友,那我就該是他的一面鏡子。那麼多人都在恭維他,可不是件好事。如果我給他面子,不說出真話,我對不住自己的良心,更對不住他。”

當然,大師也有煩心事。名聲在外,市場上不免出現冒名仿造,以偽亂真的作品。為了維護自己和藏家的權益,他當算行業內自製石雕收藏證書的第一人。其收藏證書以高拜石的書法為背景,除作品、規格、簽名章之外還加蓋專用鋼印。

儘管如此,還是會有眾多海內外藏家不遠萬里專程帶來石雕作品,讓郭懋介識別是否出自其手,求其確認。對此,郭老有自己的原則:只要是自己雕的,不論品相如何,都必定給予補款。倘若不是他所作,即便給個天價,他也不為所動。後來,坊間傳出中傷之語:“郭大師不認早期作品,若想拍張照補個證,你要出得起錢才行。”看來,憑藉一己之力,防偽、打假,實屬不易。

提起這檔事,郭懋介的兒子郭卓懷深有感觸。一脈相承的藝術理念,讓父子倆的作品看上去似乎如出一轍,但明眼的行家仍然可以區別出二者的風格。有商家為牟取更大的利潤,打起了歪主意,試圖說服郭卓懷,將其作品改署石卿款,均被郭卓懷斷然拒絕。

以石傳神,工材並重

如果在網路搜尋引擎上敲入郭懋介或郭石卿,跳出來的頁面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相關新聞無疑是“田黃作品拍出3680萬天價”。細看之下,原來說的是在2013年福州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郭懋介雕刻的田黃石薄意擺件《山居即景》以3680萬元成交,不僅創當代印石最高成交價格,並且以9.44萬元/克創福州本土頂級田黃石單克價格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據悉,“福州文化名片”之一的壽山石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約有一百多個品種。壽山石大致可分為田坑、水坑與山坑石三種類別。田黃石就屬於田坑石,作為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更是被譽為“石中之帝”,民間有“一寸田黃一寸金”之說。

這件《山居即景》重390克,石質溫潤,色彩明豔,可謂田黃石中的上上之品。再看作品,郭懋介將石材的各個面全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薄意雕刻,最為神奇的是,這些不同面的薄意之間,在相互銜接的同時又能獨立成為一幅小景,各有側重。

除了畫意、刀法這些很見功力的表現外,這件作品還流露了充沛的情感——那種如沐春風般歡悅的情緒,洋溢於畫面的每一方景色。沉浸在宏大的山居畫卷裡,觀者仿佛也置身其中,成為這方景致中的某個人物。

這件作品的落款也頗值得收藏愛好者揣摩,郭懋介在作品上的提款為:“戊寅春,石卿戲作山居即景,於九仙山下。”一個“戲”字便可看出他在創作時的愉悅心情。一件作品能讓雕者如此得意,其藝術價值與精美程度不言而喻。

在作品中融入時代精神是郭懋介極為推崇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民曾評價郭懋介:“他的藝術風格最為顯著的特色,是那種‘浩然正氣’的表達。”從舊社會苦過來的郭老,對新時代充滿感激之情,早在50多年前,他懷著一顆赤誠的心,認真雕刻了22枚烈士印章《忠魂舞》,把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藝術化地鐫刻心底。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建國初期他用13毫米的牛角質印章,雕刻了繁體隸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微雕陽文印,表達了對黨、對民族、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人民,對藝術負責是藝術家的天職。”他在不同場合都如此強調。

一般收藏家知道郭懋介,都因其雕刻價值昂貴的田黃而著稱於世,號稱“點石成金”第一人,不知道的是,早在臺灣追捧石材、炒作原料的年代,他的作品開價高,材質小,甚至都是不值錢的壽山石料。有臺灣收藏家戲稱,石卿專刻廢料,甚至笑談石卿是故意為之,以凸顯自己的工藝價值。但他毫不介意,正色直言:“我賣的就是我的工藝,工藝價值才是無價之寶”,在他的堅持下,引領了收藏界二、三十年來注重工藝,以石雕藝術內涵為中心價值的潮流。

大任有繼,春風滿懷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門下,本不乏徒弟,但郭懋介的入室弟子,僅有兒子郭卓懷一個。不知實情的人甚至認為,老人家保守封閉,不肯將一身才藝授於他人。事實上,前來拜師學藝者不少,基本都想上速成班,年輕浮躁的心指望著早日成名斂財。耐得住寂寞者,寥寥無幾;持之以恆者,更在少數。見到這種情況,郭懋介只是將他們視若前來請教的學生,知無不言罷了。

做郭老的徒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向父親學藝的每一天,郭卓懷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父親的光環如同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經過深思熟慮、自認為無可挑剔的作品,郭卓懷才敢請父親過目。但每次都如意料中的那樣,招來一頓斥責。幾年的功夫,郭卓懷一頭烏黑的頭髮,便已所剩無幾。有幾次,郭卓懷甚至懷疑是否要繼續學習下去,猶豫著是不是該改行學點別的。冷靜思索之後,他用“嚴父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的古訓說服了自己。

經歷了長達七年半的勤學苦練,郭卓懷精通于圓雕、高浮雕、薄意、鏤雕、印鈕、篆刻等技藝,但郭老絲毫沒有半點讓他出師之意,外人甚至不曾見過郭卓懷的作品。直到1992年,郭懋介的故人要編寫一本《壽山石藝百家集》,希望郭氏父子之藝能同時亮相該書,經過再三遊說,郭老才同意將郭卓懷的《一氣圖》刊出。第一次公開展示,郭卓懷贏得了一片驚歎。那一刻,郭卓懷端詳著表面上波瀾不驚的父親,終於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郭懋介生平有幾樁恨事:一是,不求甚解,作者以賣藝之心對待壽山石雕藝;二是,冤屈良材,將佳石拙作,浪費了傾世罕有的自然資源;三是,材未盡用,巧色不巧雕,生摹硬套;再者,冒名仿刻,魚目混珠,矇騙收藏者。

後來,郭懋介在一些畫冊和雜誌中看到了不少精彩的石雕作品,這個行業後繼有人的喜悅,讓郭懋介如沐春風,信手提筆寫下“春風滿懷”四個大字。

生命總是短暫而無常的,每個人的經歷、信仰、價值觀和審美觀,讓每一段生命綻放著個性的美感。清雅,有別於潮流,是不可以複製的,就如已經離去的郭懋介。屬於他的外貌、他的創作、他的意念,都隨著他的逝去而慢慢地演變成舊日的記憶。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郭懋介的作品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也將影響更多的後來者。他那份對藝術事業的執著,也不會被世人所遺忘。

“事有為,豈能永逸千古;人無求,類如空活百年。”這是郭懋介寫給自己的醒句箴言,也是他留給後人的最後一份禮物。

郭懋介認真雕刻的22枚烈士印章並取名為《忠魂舞》。

《忠魂舞》烈士印章原作

代表作品

“東門派”代表人物。在薄意雕術上頗有建樹,其薄意作品別具風格.其薄意作品風格與“西門派”迥然不同。郭懋介的薄意作品不拘一格,自成一體,生活氣息濃厚,藝術境界高遠,文化內涵深厚,幅幅如詩如畫,多是爐火純青之作。

在2011年,由他創作的重340.7克的田黃石《赤壁夜遊》薄意擺件曾以2012.5萬元成交,創下了當時當代田黃石雕作品最高成交價格的紀錄。2013年,福州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他創作的田黃石薄意擺件《山居即景》以3680萬元成交,390克的重量,以9.44萬元/克創福州本土頂級田黃石單克價格紀錄。

王亞民(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郭老從藝60餘年的生涯裡,藝術上的獨特風格和高度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無論是把他放在前輩雕刻家或當代雕刻家的行列裡,都能彰顯出他那獨樹的風標和與眾不同的個性來。他的藝術風格最為顯著的特色,是那種“浩然正氣”的表達。郭老藝術是多方位的,雄奇奔放、能蕩能收是他藝術的又一特色。郭老有著掌控石材畫面的能力,又是實力型的篆刻家,他的作品每件就是一首無聲的詩。構圖上,郭老一生創作的大量作品都自出新意,很少去重複、複製自己,一件有一件的面貌。他在作品裡反映的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時代風貌,以及奮發有為、樂觀進取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需要郭老這樣的大家。

張光卿(福州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福州畫院青年畫家):石卿之所以能夠成就一代盛名,這其中有他努力的因素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藝術傳承中並未陷於前賢的泥沼中。起初也許是無心插柳,不是刻意在雕刻層厚度或線條粗細上琢磨,而是他的技法已經完熟到能隨心所欲,跳脫了傳統薄意的“勒線”“鏟地”的技法模式,完全依石就勢,自由發揮。

往期閱讀

聚焦閩都文化,探訪閩文化的精神力量

同鄉的林友竹是東門派傑出傳人,郭懋介成了他的入門弟子,在他的作坊裡學藝三年零六個月。

一次,林友竹要求他仿照一尊黃楊木雕加工一件關公像,他發現木雕上的武將盔甲雕刻的是金錢甲,而師父林友竹平時雕刻的是鯉魚甲,但金錢甲比鯉魚甲難度更大,外圓內方的“錢”,上下左右是互相勾聯的。

這時郭懋介問自己:木雕能刻成,我為什麼就不能?於是就自己琢磨出了金錢甲的雕刻方法,刻成後讓林友竹大吃一驚,從此更是對其疼愛有加。就這樣,憑藉著出眾的天分、悟性和勤奮,再加上林友竹的刻意傳授,郭懋介很快就從師兄弟中脫穎而出,三年學徒期滿時不僅已基本掌握了全套的壽山石雕刻技法,而且自己還琢磨出了好些雕刻心得。

好景不長。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福州第一次淪陷。日本侵略軍強征苦力,郭懋介也未能倖免,受迫修建公路,生活苦不堪言。

1943年,郭懋介隨林友竹一同被聘為“秀工”,後又單獨被“慎昌仁”古玩店聘為店員,在經營古玩字畫中,將玉石鐘鼎和古籍字畫等鑒定經驗了然於胸。

不久後,福州遭遇第二次淪陷,致使古董店關閉。郭懋介收拾好行囊,夾雜在難民的隊伍中,逃難南平。私塾的書法功底,讓他很快在南平的“點石齋”刻印店找到了維持生計的工作——篆刻。

那個時期,天資聰慧的他成了金石書法家高拜石的學生。又與沈覲壽、鄭乃珖、潘主蘭等人交往甚密,讓他在篆刻、書法和丹青等領域收穫頗多。

抗戰勝利後,“點石齋”刻印店遷回福州。因時局未穩,郭懋介一度失業在家。直到1950年,“點石齋”在漳州設立了分店,他才被邀回就業。為了養家糊口,他在漳州一呆就是七年。這期間,店主過世,其家人將該店轉讓,並由郭懋介維持,發展直到手工業合作化,成立了漳州市刻印社。1957年,他成為刻印社副主任。

1958年,福州工藝石雕廠成立。當行業吹響歸隊的號角之時,郭懋介立即回應,工作關係也轉到廠裡,任車間主任。接下來的數年,他從“優秀黨員”到“先進工作者”再到“六好幹部”,用他的話來說,是個幹部就要處處模範帶頭。日子一長,人們只關注於他在單位裡的行政業績,似乎慢慢淡忘了他的本事——雕刻。

1979年,擔任福州工藝美術局生產科副科長的他,決定提前退休。一退一進,還在農村當知青的兒子郭卓懷,也因當年的補員名額,進了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

56歲告別行政生涯,郭懋介不由舒了一口氣:終於不必只在工作之余懷想年青時的夢想了。對石頭深深的牽掛和懷念讓他重新拾起刻刀,在安閒靜謐的時光裡創作。

此時,同小自己一二十歲,甚至是三四十歲的雕刻藝人相比,郭懋介可謂藉藉無名,不僅沒有得過什麼藝術獎項,頭上更無“大師”“專家”之類的光環。但是,由於長年涉獵各種藝術門類,堅持不懈地進行藝術學習和實踐,特別是與古董字畫打交道的經歷,對郭懋介的石雕技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薄意雕刻不僅古意十足,更是隱有書、畫、篆之意境,很快聲名鵲起,獨樹標杆。

生活中,郭懋介對物質沒有過多的要求,在他的精神世界裡,四季如春。夏季,大開窗門,不見他用空調,吹吹風扇或是搖搖羽扇,便可其樂無窮地雕上一天。

率真正直,坦蕩為人

業內人士都清楚地知道,郭懋介對於自己創作的作品,有一個統一的收費標準:普通品種的壽山石雕,根據大小來定報酬,而田黃雕件的工價則從早期的一兩150元直至近年的一兩三萬元。一視同仁的公開報價,可謂是開了石雕行業之先風。

如此一來,從表像看似乎有些許俗氣,其實倒是個雙贏。對於郭懋介,這是一個自信之舉,同時也做到了童叟無欺;對於藏家,他們不必地位顯赫、不必托人套近乎,就能得到令他們神往的藏品。

“藝術追求不張揚、不造作、不取寵悅人的那份忠實、清高、淡雅和率真。”這是他格言中的一條。他認為,自珍者,除了要嚴於律己,更要規規矩矩、堂堂正正做人。

有一回,郭懋介的一位友人在於山畫院辦書畫展,邀他前去觀賞。到那一看,郭懋介原本的好心情不翼而飛。以這位朋友的水準,他認為可以創出更高水準的作品,想到可能是出於趕工,難以發揮極致,他的神色有些凝重。

書畫家只顧招呼來賓,沒有注意到他的神情變化。賓客越來越多,書畫家一時興起,拉著郭懋介走到幾幅得意之作前,興致勃勃地問道:“郭老,這幾幅作品,哪幅最令您滿意?”四周突然安靜了下來,人們對於郭老的選擇充滿了好奇。“能讓我滿意的,沒有一幅。”郭懋介如實回答。一語道破,一片譁然。

事後,有人問郭懋介,怎麼不給書畫家留些情面,至少可以委婉一些。他目光飄向遠處,思籌良久才說:“他當我是朋友,那我就該是他的一面鏡子。那麼多人都在恭維他,可不是件好事。如果我給他面子,不說出真話,我對不住自己的良心,更對不住他。”

當然,大師也有煩心事。名聲在外,市場上不免出現冒名仿造,以偽亂真的作品。為了維護自己和藏家的權益,他當算行業內自製石雕收藏證書的第一人。其收藏證書以高拜石的書法為背景,除作品、規格、簽名章之外還加蓋專用鋼印。

儘管如此,還是會有眾多海內外藏家不遠萬里專程帶來石雕作品,讓郭懋介識別是否出自其手,求其確認。對此,郭老有自己的原則:只要是自己雕的,不論品相如何,都必定給予補款。倘若不是他所作,即便給個天價,他也不為所動。後來,坊間傳出中傷之語:“郭大師不認早期作品,若想拍張照補個證,你要出得起錢才行。”看來,憑藉一己之力,防偽、打假,實屬不易。

提起這檔事,郭懋介的兒子郭卓懷深有感觸。一脈相承的藝術理念,讓父子倆的作品看上去似乎如出一轍,但明眼的行家仍然可以區別出二者的風格。有商家為牟取更大的利潤,打起了歪主意,試圖說服郭卓懷,將其作品改署石卿款,均被郭卓懷斷然拒絕。

以石傳神,工材並重

如果在網路搜尋引擎上敲入郭懋介或郭石卿,跳出來的頁面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相關新聞無疑是“田黃作品拍出3680萬天價”。細看之下,原來說的是在2013年福州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郭懋介雕刻的田黃石薄意擺件《山居即景》以3680萬元成交,不僅創當代印石最高成交價格,並且以9.44萬元/克創福州本土頂級田黃石單克價格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據悉,“福州文化名片”之一的壽山石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約有一百多個品種。壽山石大致可分為田坑、水坑與山坑石三種類別。田黃石就屬於田坑石,作為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更是被譽為“石中之帝”,民間有“一寸田黃一寸金”之說。

這件《山居即景》重390克,石質溫潤,色彩明豔,可謂田黃石中的上上之品。再看作品,郭懋介將石材的各個面全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薄意雕刻,最為神奇的是,這些不同面的薄意之間,在相互銜接的同時又能獨立成為一幅小景,各有側重。

除了畫意、刀法這些很見功力的表現外,這件作品還流露了充沛的情感——那種如沐春風般歡悅的情緒,洋溢於畫面的每一方景色。沉浸在宏大的山居畫卷裡,觀者仿佛也置身其中,成為這方景致中的某個人物。

這件作品的落款也頗值得收藏愛好者揣摩,郭懋介在作品上的提款為:“戊寅春,石卿戲作山居即景,於九仙山下。”一個“戲”字便可看出他在創作時的愉悅心情。一件作品能讓雕者如此得意,其藝術價值與精美程度不言而喻。

在作品中融入時代精神是郭懋介極為推崇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民曾評價郭懋介:“他的藝術風格最為顯著的特色,是那種‘浩然正氣’的表達。”從舊社會苦過來的郭老,對新時代充滿感激之情,早在50多年前,他懷著一顆赤誠的心,認真雕刻了22枚烈士印章《忠魂舞》,把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藝術化地鐫刻心底。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建國初期他用13毫米的牛角質印章,雕刻了繁體隸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微雕陽文印,表達了對黨、對民族、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人民,對藝術負責是藝術家的天職。”他在不同場合都如此強調。

一般收藏家知道郭懋介,都因其雕刻價值昂貴的田黃而著稱於世,號稱“點石成金”第一人,不知道的是,早在臺灣追捧石材、炒作原料的年代,他的作品開價高,材質小,甚至都是不值錢的壽山石料。有臺灣收藏家戲稱,石卿專刻廢料,甚至笑談石卿是故意為之,以凸顯自己的工藝價值。但他毫不介意,正色直言:“我賣的就是我的工藝,工藝價值才是無價之寶”,在他的堅持下,引領了收藏界二、三十年來注重工藝,以石雕藝術內涵為中心價值的潮流。

大任有繼,春風滿懷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門下,本不乏徒弟,但郭懋介的入室弟子,僅有兒子郭卓懷一個。不知實情的人甚至認為,老人家保守封閉,不肯將一身才藝授於他人。事實上,前來拜師學藝者不少,基本都想上速成班,年輕浮躁的心指望著早日成名斂財。耐得住寂寞者,寥寥無幾;持之以恆者,更在少數。見到這種情況,郭懋介只是將他們視若前來請教的學生,知無不言罷了。

做郭老的徒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向父親學藝的每一天,郭卓懷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父親的光環如同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經過深思熟慮、自認為無可挑剔的作品,郭卓懷才敢請父親過目。但每次都如意料中的那樣,招來一頓斥責。幾年的功夫,郭卓懷一頭烏黑的頭髮,便已所剩無幾。有幾次,郭卓懷甚至懷疑是否要繼續學習下去,猶豫著是不是該改行學點別的。冷靜思索之後,他用“嚴父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的古訓說服了自己。

經歷了長達七年半的勤學苦練,郭卓懷精通于圓雕、高浮雕、薄意、鏤雕、印鈕、篆刻等技藝,但郭老絲毫沒有半點讓他出師之意,外人甚至不曾見過郭卓懷的作品。直到1992年,郭懋介的故人要編寫一本《壽山石藝百家集》,希望郭氏父子之藝能同時亮相該書,經過再三遊說,郭老才同意將郭卓懷的《一氣圖》刊出。第一次公開展示,郭卓懷贏得了一片驚歎。那一刻,郭卓懷端詳著表面上波瀾不驚的父親,終於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郭懋介生平有幾樁恨事:一是,不求甚解,作者以賣藝之心對待壽山石雕藝;二是,冤屈良材,將佳石拙作,浪費了傾世罕有的自然資源;三是,材未盡用,巧色不巧雕,生摹硬套;再者,冒名仿刻,魚目混珠,矇騙收藏者。

後來,郭懋介在一些畫冊和雜誌中看到了不少精彩的石雕作品,這個行業後繼有人的喜悅,讓郭懋介如沐春風,信手提筆寫下“春風滿懷”四個大字。

生命總是短暫而無常的,每個人的經歷、信仰、價值觀和審美觀,讓每一段生命綻放著個性的美感。清雅,有別於潮流,是不可以複製的,就如已經離去的郭懋介。屬於他的外貌、他的創作、他的意念,都隨著他的逝去而慢慢地演變成舊日的記憶。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郭懋介的作品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也將影響更多的後來者。他那份對藝術事業的執著,也不會被世人所遺忘。

“事有為,豈能永逸千古;人無求,類如空活百年。”這是郭懋介寫給自己的醒句箴言,也是他留給後人的最後一份禮物。

郭懋介認真雕刻的22枚烈士印章並取名為《忠魂舞》。

《忠魂舞》烈士印章原作

代表作品

“東門派”代表人物。在薄意雕術上頗有建樹,其薄意作品別具風格.其薄意作品風格與“西門派”迥然不同。郭懋介的薄意作品不拘一格,自成一體,生活氣息濃厚,藝術境界高遠,文化內涵深厚,幅幅如詩如畫,多是爐火純青之作。

在2011年,由他創作的重340.7克的田黃石《赤壁夜遊》薄意擺件曾以2012.5萬元成交,創下了當時當代田黃石雕作品最高成交價格的紀錄。2013年,福州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他創作的田黃石薄意擺件《山居即景》以3680萬元成交,390克的重量,以9.44萬元/克創福州本土頂級田黃石單克價格紀錄。

王亞民(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郭老從藝60餘年的生涯裡,藝術上的獨特風格和高度成就是十分突出的,無論是把他放在前輩雕刻家或當代雕刻家的行列裡,都能彰顯出他那獨樹的風標和與眾不同的個性來。他的藝術風格最為顯著的特色,是那種“浩然正氣”的表達。郭老藝術是多方位的,雄奇奔放、能蕩能收是他藝術的又一特色。郭老有著掌控石材畫面的能力,又是實力型的篆刻家,他的作品每件就是一首無聲的詩。構圖上,郭老一生創作的大量作品都自出新意,很少去重複、複製自己,一件有一件的面貌。他在作品裡反映的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時代風貌,以及奮發有為、樂觀進取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需要郭老這樣的大家。

張光卿(福州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福州畫院青年畫家):石卿之所以能夠成就一代盛名,這其中有他努力的因素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藝術傳承中並未陷於前賢的泥沼中。起初也許是無心插柳,不是刻意在雕刻層厚度或線條粗細上琢磨,而是他的技法已經完熟到能隨心所欲,跳脫了傳統薄意的“勒線”“鏟地”的技法模式,完全依石就勢,自由發揮。

往期閱讀

聚焦閩都文化,探訪閩文化的精神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