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京報書評週刊 “2017年中好書”候選出爐,廣西師大社7種圖書入圍

6月25日 商務印書館 文津廳 2017年中好書終審評選現場

2017上半年“新京報書評週刊”的好書評選活動如期而至。此次年中好書評選,涉及文學、社科、歷史、經濟、生活、藝術、教育、新知等十個領域內推出100本初選書單,首輪邀請22位遍佈全國的各領域專家和學者做出投票,決選出40本書目,邀請9名終審評委評選出最終的24本“新京報•書評週刊2017年中好書”。在100本初選書目中,廣西師大出版社入圍7種圖書。

廣西師大出版社

入圍圖書書單

1.《魚王》

著者: [俄] 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譯者:夏仲翼 等

長篇小說《魚王》是阿斯塔菲耶夫最具個性的一部代表作,俄羅斯當代文學的經典。全書由十三個內容相對獨立的“敘事短篇小說”組成,全部圍繞著人與自然的關係,深入細緻地描繪了充滿神秘誘惑的西伯利亞以及生活在那裡的人們,

他們關於生活的沉思。荒涼苦寒的自然環境,同時又是大自然盡顯壯美廣袤富饒之地,人類的足跡在其間雖如雪泥鴻爪,卻又帶著生命不息的尊嚴。

這些篇章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顯示了獨特的風格,淡化情節,描寫細膩鮮活,“集長篇小說、中篇小說、抒情散文、道德議論為一體” (王小波),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顯露出連貫的內容和意象,猶如不經意穿成的一串珍珠,

每一顆都以其自身的美麗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魚王》寫作時為十三篇,其中《沒心沒肺》一篇在1975年首次出版時未能收入,此後的漢語譯本皆因襲此刪節版。本次由俄語翻譯家張冰將該篇翻譯補入,首次呈現這部傑作 的全貌,並收入俄羅斯原版精美彩插,滿足讀者多年期待。

2.《回望》

著者: 金宇澄

1945年,程維德與姚雲相識。姚雲是上海銀樓老闆的女兒,而維德則是身份隱秘的、中共在上海“淪陷”期的情報人員,背景差異極大的他們後來相戀並共同走過一生。

他們所經歷的乃是一個風雲激蕩的大時代。維德曾在日本人的監獄中死裡逃生,這個普通的青年人經歷血與犧牲,面對選擇,接受錯綜複雜的境遇和無奈。

而姚雲則伴隨維德共同走過世界的天翻地覆,在他不在自己身邊的時候守住他們的家。

這本書,仿佛是一點點地在恢復那段曾經失落的往事:血與犧牲、理想、青春、愛與守候,以及歷史的宿命……最終這一切都隨風而逝。

這正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們那個時代人們的故事。

《回望》採用了一種特別的傳記寫法,用了三種不同的敘事來完成,講述了作者父母輩的故事,成為金宇澄繼《繁花》之後的第二部重要作品。

3.《現代藝術150年》

著者:[英] 威爾·貢培茲

譯者:王爍 / 王同樂

要掌握現代藝術的遊戲規則,你需要知道些什麼?——涵括近百位藝術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個現代藝術流派的淵源流變,勾勒現代藝術的發展歷程。這一百五十年來藝術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歲小孩也能搗鼓出來的東西,居然會是藝術史上的曠世之作?

這是藝術嗎 ?這必須是藝術!——馬列維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藝術不再必須與美有關,它更多地關乎理念。那些光怪陸離、五花八門的藝術流派,在揭開了其中的奧秘之後,實際上簡單得驚人,但又絕妙乃至偉大。

如果我們還能從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内的《日出》、梵古的《星空》中,依稀辨認出藝術“原來”的模樣,那麼,一百五十年後安迪·沃霍爾的金湯寶罐頭、達米恩·赫斯特的醃制鯊魚,還有翠西·艾敏亂糟糟的床,足以讓我們看到藝術的其他可能。回顧現代藝術一個半世紀的反叛之路,我們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變得愈發反叛、大膽、混亂。這背後,是藝術家對“何為藝術”的無盡追問,是他們對周遭世界的回應與抵抗。現代藝術的故事仍在繼續,也許永遠不會完成。

4.《河流之聲》

著者:[西班牙] 喬莫·卡夫雷

譯者:張雯媛

埃利森達•比拉布魯夫人是西班牙小鎮托雷納的首富,八十余載歲月隨著記憶消逝,美貌悉數化作威嚴。形形色色的男人圍繞在她身邊,出沒於她的記憶:叛逆的兒子馬塞爾、亦敵亦友的鎮長巴倫蒂•塔爾加、忠心耿耿陪伴左右的司機和律師、聆聽懺悔的奧古斯特神父……她畢生只擁有一段愛情,卻早已深埋於墓碑之下。

奧裡奧爾•豐特列斯,半個世紀前的小學老師,鎮民們憎恨的法西斯分子,以一支畫筆贏得比拉布魯夫人的傾慕。奧裡奧爾死後,夫人數十年如一日推動教會將他冊封為真福。繁複的宗教儀式與一樁樁錢權交易接踵而至,她僅僅希望為年輕時的愛人恢復名譽。

這一切過往,都在機緣巧合之下浮出水面。蒂娜•布羅斯偶然得到奧裡奧爾留下的筆記,卻在調查的過程中越陷越深:她的生活正因丈夫背叛、兒子遠走而分崩離析,奧裡奧爾的故事逐漸成了她的精神支撐。她從檔案卷宗、墓碑製造者和鎮民的口中拼湊出歷史原貌,奧裡奧爾極力隱藏的真實身份究竟是什麼?他那不知名的女兒最後流落何方?年邁的比拉布魯夫人為冊封真福一事四處奔走,背後的阻力又從何而來?

帕瑪諾河靜靜地流過,它永恆的吟唱聲似乎在安撫被歷史撕裂的小鎮,以及在墓碑和秘密的陰影下沉默不語的人們。

5.《當圖書進入戰爭》

著者:[美] 莫里·古皮提爾·曼甯

譯者:猶家仲

二戰期間,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在歐洲大肆焚書,義憤填膺的美國 圖書管理員聞訊,組織了“勝利圖書運動”,募集了兩千萬本精裝書,送往國內外軍事機構。然而,圖書數量、種類遠遠不能滿足士兵的需求,而笨重的精裝書也難以在戰場上攜帶。

為此,美國圖書協會與美軍展開了一個非比尋常的“軍供版圖書”項目:為參戰美軍提供小巧、輕便的特製平裝書。至二戰結束,1200種不同主題,覆蓋各個閱讀領域,共計1.2億本軍供版圖書為士兵帶來彌足珍貴的精神食糧與絕無僅有的閱讀體驗。在諾曼地登陸的等待過程中、在太平洋地獄般的戰壕裡、在醫院、在飛行著的轟炸機上…士兵們都在讀軍供版圖書,並給作家寄去洋洋灑灑的讀後感,而很多作家都會認真回復每一封來信。

《了不起的蓋茨比》火了起來,《布魯克林有棵樹》的作者貝蒂·史密斯成了全民偶像… 軍供版圖書不但幫助美國贏得了戰爭,讓一批作者成了暢銷書作家,推動了出版行業平裝書革命,使閱讀習慣從知識份子擴展至整個民族,創造了新一代民主的讀者,而且幫助歐洲出版業浴火重生。本書為歷史愛好者與愛書之人講述了一段激動人心的二戰奇聞。

6.《餘音》

著者:葛兆光

國家與民族的動盪不安,把所有學者拋進巨浪顛簸之中,把那個時代知識人的心靈撕得四分五裂。在這些學者身上,可以看到時代的吊詭、潮流的變遷和思想的動盪,一個時代的學風與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霧中漸漸消失,學術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識與政治在彼此糾纏,理智與情感在相對 角力。儘管說餘音繞梁也可以“三日不絕”,但是“三日”之後呢?餘音或成絕響,總會嫋嫋遠去。

本書收錄了葛兆光教授紀念晚清民國以來16位已故學人的隨筆。這些人中,有的融入歷史的大動脈中,有的成了被遺忘的暗流。作者回顧他們的經歷,探尋他們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的“變”與“不變”,捕捉思想史與學術史、時代與個人間那微妙的角力與交融。

7.《我在故宮修文物》

主編:蕭寒 撰稿:綠妖 攝影:嚴明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始終不為人知。書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的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

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懷絕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復師,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他們是故宮裡的鐘錶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一代一代薪火相傳,是故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宮牆外的世界鬥轉星移,宮牆內的他們卻要用幾年的時間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宮廷鐘錶上千個零件要嚴絲合縫;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銅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畫揭一兩個月;一幅畫臨摹耗時幾年到幾十年……他們用自己的一輩子來詮釋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擇一事,終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們或許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他們的身上還留著濃重的匠人氣息,他們離開故宮,和普通人也沒有區別,他們用一輩子醫治歷代大師被歲月腐蝕的作品,最後,他們將自己的痕跡抹去。他們在故宮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們的欲望,還有我們自以為是的價值標準,這也許是本書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附:“2017年中好書”100本入圍書目

(來源 新京報,排名不分先後,不按類別劃分)

001、《輕浮的歷史》(法)薩比娜•梅爾基奧爾-博內

002、《人倫的“解體”》 吳飛

003、《密茨凱維奇詩選》 (波)亞當•密茨凱維奇

004、《午夜起來聽寂靜》 周雲蓬

005、《你是一百隻眼睛的水面》 (智)米斯特拉爾

006、《魚王》 (俄)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007、《慕尼克的清真寺》 (美)伊恩·詹森

008、《隱匿的國度》(法)博納富瓦

009、《小說課》 畢飛宇

010、《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 (英)羅裡•麥克林

011、《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 周雪光

012、《地下鐵道》 (美)科爾森•懷特黑德

013、《幾乎消失的偷閒藝術》 (加)達尼•拉費裡埃

014、《芳華》 (美)嚴歌苓

015、《我的靈都:一位奧地利學者的北京隨筆》 (奧地利)雷立柏

016、《民主之門》(美)道格拉斯`史密斯

017、《販賣音樂》 (以)大衛•格羅斯曼

018、《田野調查•被遺忘的村落》 (日)宮本常一

019、《孤獨之間》 (美)李煒

020、《新名字的故事》 (意)埃萊娜•費蘭特

021、《造物的日常》 (日)早川由美

022、《宇宙、諸神與人》 (法)讓-皮埃爾•韋爾南

023、《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學者訪談錄》 戴燕

024、《現代藝術150年》 (英) 威爾•貢培茲

025、《眾妙之門》 (英)阿道司•赫胥黎

026、《米開朗琪羅與教皇的天花板》 (英)羅斯•金

027、《印象與風景》(西)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迦

028、《羅奈爾得•科斯傳》 (美)斯蒂文•G. 米德瑪

029、《海洋與文明》 (美)林肯•佩恩

030、《在世界與我之間》 (美)塔那西斯•科茨

031、《才女之累》 (美)艾朗諾

032、《雜草記》 (日)柳宗民

033、《戰敗者見聞錄》 (墨)米格爾•雷昂-波爾蒂利亞

034、《孤燈下的記憶》 趙絪

035、《路邊狗》 (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036、《羽毛:自然演化的奇跡》 (美)托爾•漢森

037、《書樓覓蹤》 韋力

038、《學以為己》 李弘祺

039、《大地冊頁:一個農民父親的生存檔案》 杜懷超

040、《帶我去太空》 (美)羅恩•米勒

041、《強迫症的歷史》 (美)克勞斯•費舍爾

042、《鄉下人的悲歌》 (美) J.D.萬斯

043、《逃亡:布林加科夫劇作集》 (蘇聯)米哈伊爾•布林加科夫

044、《步履不停》 (日)是枝裕和

045、《荒野行吟》 孫重人

046、《五十四種孤單》 普玄

047、《石揮談藝錄:把生命交給舞臺》 石揮

048、《新教育場域的興起 1895-1926》 應星

049、《當下的哲學》 (法)阿蘭•巴迪歐

050、《阿赫瑪托娃詩全集》 (俄)安娜•阿赫瑪托娃

051、《春秋來信》 張棗

052、《河流之聲》 (西)喬莫•卡夫雷

053、《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 李文傑

054、《不負責任的自我》(英)詹姆斯•伍德

055、《被束縛的人》 (奧)伊爾澤•艾辛格爾

056、《現代主義:從波德賴爾到貝克特之後》(美)彼得•蓋伊

057、《眼淚的化學》 (澳)彼得•凱裡

058、《毒木聖經》 (美)芭芭拉•金索沃

059、《記憶的性別》 (美)賀蕭

060、《東風》 (美)理查•耶茨

061、《托克維爾》 (法)呂西安•若姆

062、《火槍與帳簿》 李伯重

063、《積木書》 趙松

064、《歷史意識的維度》 (法)雷蒙•阿隆

065、《階序人》 (法)路易•杜蒙

066、《當圖書進入戰爭》 (美)莫里•古皮提爾•曼寧

067、《春之祭》 (加)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068、《佛羅倫斯的神女》 (英)薩爾曼•魯西迪

069、《大地上的親人》 黃燈

070、《紫禁城的榮光》 (日)岡田英弘

071、《轉向大眾》 李禮

072、《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 (美)巫鴻

073、《詩的八堂課》 江弱水

074、《以瘋狂之名》 楊添圍

075、《愛是地獄冥犬》 (美)查理斯•布考斯基

076、《我在故宮修文物》 蕭寒、綠妖

077、《2084》(阿爾及利亞)布阿萊姆•桑薩爾

078、《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陳寶良

079、《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美)漢娜•阿倫特

080、《被仰望與被遺忘的》(美)蓋伊•特立斯

081、《黑旗》(美)喬比•瓦立克

082、《中國1945》(美)理查•伯恩斯坦

083、《七夜物語》 (日)川上弘美

084、《試刊號》(意)翁貝托•埃科

085、《與民國相遇》 唐小兵

086、《妮薩》(美)瑪喬麗•肖斯塔克

087、《莫札特與納粹》 (英)艾瑞克•萊維

088、《醉酒的植物學家》 (美)艾米•斯圖爾特

089、《餘音》葛兆光

090、《回望》金宇澄

091、《虔誠的回憶》 (法)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092、《定宜莊北京城口述史》系列叢書 定宜莊

093、《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郭建龍

094、《家國天下》許紀霖

095、《分享經濟的爆發》(印度)阿魯•薩丹拉徹

096、《考拉》(瑞士)盧卡斯•貝爾福斯

097、《日本新中產階級》(美)傅高義

098、《冷暴力》(法)瑪麗-弗朗斯•伊裡戈揚

099、《未來簡史》(以)尤瓦爾•赫拉利

100、《散步去》(日)谷口治郎

往期精彩內容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755次推送

3.《現代藝術150年》

著者:[英] 威爾·貢培茲

譯者:王爍 / 王同樂

要掌握現代藝術的遊戲規則,你需要知道些什麼?——涵括近百位藝術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個現代藝術流派的淵源流變,勾勒現代藝術的發展歷程。這一百五十年來藝術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歲小孩也能搗鼓出來的東西,居然會是藝術史上的曠世之作?

這是藝術嗎 ?這必須是藝術!——馬列維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藝術不再必須與美有關,它更多地關乎理念。那些光怪陸離、五花八門的藝術流派,在揭開了其中的奧秘之後,實際上簡單得驚人,但又絕妙乃至偉大。

如果我們還能從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内的《日出》、梵古的《星空》中,依稀辨認出藝術“原來”的模樣,那麼,一百五十年後安迪·沃霍爾的金湯寶罐頭、達米恩·赫斯特的醃制鯊魚,還有翠西·艾敏亂糟糟的床,足以讓我們看到藝術的其他可能。回顧現代藝術一個半世紀的反叛之路,我們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變得愈發反叛、大膽、混亂。這背後,是藝術家對“何為藝術”的無盡追問,是他們對周遭世界的回應與抵抗。現代藝術的故事仍在繼續,也許永遠不會完成。

4.《河流之聲》

著者:[西班牙] 喬莫·卡夫雷

譯者:張雯媛

埃利森達•比拉布魯夫人是西班牙小鎮托雷納的首富,八十余載歲月隨著記憶消逝,美貌悉數化作威嚴。形形色色的男人圍繞在她身邊,出沒於她的記憶:叛逆的兒子馬塞爾、亦敵亦友的鎮長巴倫蒂•塔爾加、忠心耿耿陪伴左右的司機和律師、聆聽懺悔的奧古斯特神父……她畢生只擁有一段愛情,卻早已深埋於墓碑之下。

奧裡奧爾•豐特列斯,半個世紀前的小學老師,鎮民們憎恨的法西斯分子,以一支畫筆贏得比拉布魯夫人的傾慕。奧裡奧爾死後,夫人數十年如一日推動教會將他冊封為真福。繁複的宗教儀式與一樁樁錢權交易接踵而至,她僅僅希望為年輕時的愛人恢復名譽。

這一切過往,都在機緣巧合之下浮出水面。蒂娜•布羅斯偶然得到奧裡奧爾留下的筆記,卻在調查的過程中越陷越深:她的生活正因丈夫背叛、兒子遠走而分崩離析,奧裡奧爾的故事逐漸成了她的精神支撐。她從檔案卷宗、墓碑製造者和鎮民的口中拼湊出歷史原貌,奧裡奧爾極力隱藏的真實身份究竟是什麼?他那不知名的女兒最後流落何方?年邁的比拉布魯夫人為冊封真福一事四處奔走,背後的阻力又從何而來?

帕瑪諾河靜靜地流過,它永恆的吟唱聲似乎在安撫被歷史撕裂的小鎮,以及在墓碑和秘密的陰影下沉默不語的人們。

5.《當圖書進入戰爭》

著者:[美] 莫里·古皮提爾·曼甯

譯者:猶家仲

二戰期間,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在歐洲大肆焚書,義憤填膺的美國 圖書管理員聞訊,組織了“勝利圖書運動”,募集了兩千萬本精裝書,送往國內外軍事機構。然而,圖書數量、種類遠遠不能滿足士兵的需求,而笨重的精裝書也難以在戰場上攜帶。

為此,美國圖書協會與美軍展開了一個非比尋常的“軍供版圖書”項目:為參戰美軍提供小巧、輕便的特製平裝書。至二戰結束,1200種不同主題,覆蓋各個閱讀領域,共計1.2億本軍供版圖書為士兵帶來彌足珍貴的精神食糧與絕無僅有的閱讀體驗。在諾曼地登陸的等待過程中、在太平洋地獄般的戰壕裡、在醫院、在飛行著的轟炸機上…士兵們都在讀軍供版圖書,並給作家寄去洋洋灑灑的讀後感,而很多作家都會認真回復每一封來信。

《了不起的蓋茨比》火了起來,《布魯克林有棵樹》的作者貝蒂·史密斯成了全民偶像… 軍供版圖書不但幫助美國贏得了戰爭,讓一批作者成了暢銷書作家,推動了出版行業平裝書革命,使閱讀習慣從知識份子擴展至整個民族,創造了新一代民主的讀者,而且幫助歐洲出版業浴火重生。本書為歷史愛好者與愛書之人講述了一段激動人心的二戰奇聞。

6.《餘音》

著者:葛兆光

國家與民族的動盪不安,把所有學者拋進巨浪顛簸之中,把那個時代知識人的心靈撕得四分五裂。在這些學者身上,可以看到時代的吊詭、潮流的變遷和思想的動盪,一個時代的學風與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霧中漸漸消失,學術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識與政治在彼此糾纏,理智與情感在相對 角力。儘管說餘音繞梁也可以“三日不絕”,但是“三日”之後呢?餘音或成絕響,總會嫋嫋遠去。

本書收錄了葛兆光教授紀念晚清民國以來16位已故學人的隨筆。這些人中,有的融入歷史的大動脈中,有的成了被遺忘的暗流。作者回顧他們的經歷,探尋他們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的“變”與“不變”,捕捉思想史與學術史、時代與個人間那微妙的角力與交融。

7.《我在故宮修文物》

主編:蕭寒 撰稿:綠妖 攝影:嚴明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始終不為人知。書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的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

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懷絕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復師,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他們是故宮裡的鐘錶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一代一代薪火相傳,是故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宮牆外的世界鬥轉星移,宮牆內的他們卻要用幾年的時間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宮廷鐘錶上千個零件要嚴絲合縫;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銅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畫揭一兩個月;一幅畫臨摹耗時幾年到幾十年……他們用自己的一輩子來詮釋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擇一事,終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們或許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他們的身上還留著濃重的匠人氣息,他們離開故宮,和普通人也沒有區別,他們用一輩子醫治歷代大師被歲月腐蝕的作品,最後,他們將自己的痕跡抹去。他們在故宮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們的欲望,還有我們自以為是的價值標準,這也許是本書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附:“2017年中好書”100本入圍書目

(來源 新京報,排名不分先後,不按類別劃分)

001、《輕浮的歷史》(法)薩比娜•梅爾基奧爾-博內

002、《人倫的“解體”》 吳飛

003、《密茨凱維奇詩選》 (波)亞當•密茨凱維奇

004、《午夜起來聽寂靜》 周雲蓬

005、《你是一百隻眼睛的水面》 (智)米斯特拉爾

006、《魚王》 (俄)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007、《慕尼克的清真寺》 (美)伊恩·詹森

008、《隱匿的國度》(法)博納富瓦

009、《小說課》 畢飛宇

010、《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 (英)羅裡•麥克林

011、《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 周雪光

012、《地下鐵道》 (美)科爾森•懷特黑德

013、《幾乎消失的偷閒藝術》 (加)達尼•拉費裡埃

014、《芳華》 (美)嚴歌苓

015、《我的靈都:一位奧地利學者的北京隨筆》 (奧地利)雷立柏

016、《民主之門》(美)道格拉斯`史密斯

017、《販賣音樂》 (以)大衛•格羅斯曼

018、《田野調查•被遺忘的村落》 (日)宮本常一

019、《孤獨之間》 (美)李煒

020、《新名字的故事》 (意)埃萊娜•費蘭特

021、《造物的日常》 (日)早川由美

022、《宇宙、諸神與人》 (法)讓-皮埃爾•韋爾南

023、《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學者訪談錄》 戴燕

024、《現代藝術150年》 (英) 威爾•貢培茲

025、《眾妙之門》 (英)阿道司•赫胥黎

026、《米開朗琪羅與教皇的天花板》 (英)羅斯•金

027、《印象與風景》(西)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迦

028、《羅奈爾得•科斯傳》 (美)斯蒂文•G. 米德瑪

029、《海洋與文明》 (美)林肯•佩恩

030、《在世界與我之間》 (美)塔那西斯•科茨

031、《才女之累》 (美)艾朗諾

032、《雜草記》 (日)柳宗民

033、《戰敗者見聞錄》 (墨)米格爾•雷昂-波爾蒂利亞

034、《孤燈下的記憶》 趙絪

035、《路邊狗》 (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036、《羽毛:自然演化的奇跡》 (美)托爾•漢森

037、《書樓覓蹤》 韋力

038、《學以為己》 李弘祺

039、《大地冊頁:一個農民父親的生存檔案》 杜懷超

040、《帶我去太空》 (美)羅恩•米勒

041、《強迫症的歷史》 (美)克勞斯•費舍爾

042、《鄉下人的悲歌》 (美) J.D.萬斯

043、《逃亡:布林加科夫劇作集》 (蘇聯)米哈伊爾•布林加科夫

044、《步履不停》 (日)是枝裕和

045、《荒野行吟》 孫重人

046、《五十四種孤單》 普玄

047、《石揮談藝錄:把生命交給舞臺》 石揮

048、《新教育場域的興起 1895-1926》 應星

049、《當下的哲學》 (法)阿蘭•巴迪歐

050、《阿赫瑪托娃詩全集》 (俄)安娜•阿赫瑪托娃

051、《春秋來信》 張棗

052、《河流之聲》 (西)喬莫•卡夫雷

053、《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 李文傑

054、《不負責任的自我》(英)詹姆斯•伍德

055、《被束縛的人》 (奧)伊爾澤•艾辛格爾

056、《現代主義:從波德賴爾到貝克特之後》(美)彼得•蓋伊

057、《眼淚的化學》 (澳)彼得•凱裡

058、《毒木聖經》 (美)芭芭拉•金索沃

059、《記憶的性別》 (美)賀蕭

060、《東風》 (美)理查•耶茨

061、《托克維爾》 (法)呂西安•若姆

062、《火槍與帳簿》 李伯重

063、《積木書》 趙松

064、《歷史意識的維度》 (法)雷蒙•阿隆

065、《階序人》 (法)路易•杜蒙

066、《當圖書進入戰爭》 (美)莫里•古皮提爾•曼寧

067、《春之祭》 (加)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068、《佛羅倫斯的神女》 (英)薩爾曼•魯西迪

069、《大地上的親人》 黃燈

070、《紫禁城的榮光》 (日)岡田英弘

071、《轉向大眾》 李禮

072、《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 (美)巫鴻

073、《詩的八堂課》 江弱水

074、《以瘋狂之名》 楊添圍

075、《愛是地獄冥犬》 (美)查理斯•布考斯基

076、《我在故宮修文物》 蕭寒、綠妖

077、《2084》(阿爾及利亞)布阿萊姆•桑薩爾

078、《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陳寶良

079、《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美)漢娜•阿倫特

080、《被仰望與被遺忘的》(美)蓋伊•特立斯

081、《黑旗》(美)喬比•瓦立克

082、《中國1945》(美)理查•伯恩斯坦

083、《七夜物語》 (日)川上弘美

084、《試刊號》(意)翁貝托•埃科

085、《與民國相遇》 唐小兵

086、《妮薩》(美)瑪喬麗•肖斯塔克

087、《莫札特與納粹》 (英)艾瑞克•萊維

088、《醉酒的植物學家》 (美)艾米•斯圖爾特

089、《餘音》葛兆光

090、《回望》金宇澄

091、《虔誠的回憶》 (法)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092、《定宜莊北京城口述史》系列叢書 定宜莊

093、《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郭建龍

094、《家國天下》許紀霖

095、《分享經濟的爆發》(印度)阿魯•薩丹拉徹

096、《考拉》(瑞士)盧卡斯•貝爾福斯

097、《日本新中產階級》(美)傅高義

098、《冷暴力》(法)瑪麗-弗朗斯•伊裡戈揚

099、《未來簡史》(以)尤瓦爾•赫拉利

100、《散步去》(日)谷口治郎

往期精彩內容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755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