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野生作家”系列】於是:文字裂變成兩種,一種為了生存 一種為了存在

區分作家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可以用他們擅長的文體加以區分;比如可以用世代進行分隔;但還可以有一種區分方式,促成了我們接下來要涉獵的這樣一群作家——

中國當代的作家基本有兩種存在形態,

一種是“專業的”,他們加入各級作家協會享有某種身份和工資福利待遇。還有一種,則是體制之外的作家們,他們一個個更像是“單打獨鬥”的個體,沒有組織,也沒有體制。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大都還有一個別的身份和一份養活自己工作,甚至是養活自己的寫作。他們很多人的文學創作要在晚上或者週末的時間裡進行,他們生活得樣貌千姿百態,
若論共同點,大概只有一直持續、默默地寫作著這件事。 我們就暫且稱他們為“野生作家”。

其實,無論中外,全職以寫作為生都是不容易的,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大作家也都並非全職寫作:美國詩人T.S.艾略特是銀行的評估員,卡夫卡是公務員,捷克作家赫拉巴爾年過半百時才專職寫作,此前他做過列車調度員、廢紙收購員和舞臺佈景工,而他們的“兼職”寫作身份完全無損於作品的偉大。

回到中國,當代的“野生”作家們的寫作形態是怎樣的?他們對自己的寫作和環境有著怎麼樣的期待和認知?他們的寫作圈子又是怎樣的?他們是否期待全職寫作?我們將目光投向這些“野生”、自在生長出來的作家,就是想以他們的生存和寫作姿態還原出中國文壇的另類的、多元的又充滿生機的景象。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野生”作家於是的故事。

“喝什麼茶?”問這話的時候,

於是順手在桌子上放下一包香煙。她用一條淺色的頭巾箍住了額發,戴著副黑框眼鏡。那包煙很快就派上了用場,在我們見面的4個小時裡,她一共溜出去抽了兩回煙,每次五分鐘。抽煙的時候,她笑吟吟地站在院子裡,面對盛夏時茂密的花草。

這些年來,比起寫作,於是的翻譯更為人所知,她是珍妮特·溫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時間之間》的譯者,她是斯蒂芬·金《黑暗之塔》《穿過鎖孔的風》的譯者;她也是保羅·奧斯特《窮途,

墨路》的譯者。

如果打開於是豆瓣上的小站,會發現她是這麼介紹自己的——“作者。譯者。在上海。”是的,於是不僅僅是一位譯者,或許,在她心目中,作者的身份更為重要。

於是是於瀅的筆名,如今卻已經沒多少人知道她的本名了。這個筆名來自初中時的閨蜜團,她們在放學後、寒暑假裡喜歡互相寫信,還給彼此安上筆名,閨蜜說,

“你姓於,就叫你於是吧”;最早給《新民晚報》投稿時,於是想,用筆名反正也沒人知道,結果一投就被刊登了,這個筆名就就一直沿用至今。

作為作者,她最近出版的書是散文集《慌城孤讀》,小說則要追溯到十幾年的那本《同居筆記》和《六翼天使》了,兩本書都是兩個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最近,她的小說《查無此人》即將出版,這本書取材自她照顧身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的經歷,開始只是她在照顧父親時記錄的一些詞句和片段,在父親去世後她才決定寫出來——因為這是她能為父親做的最後一件事。寫作前後寫了七八年的時間,找出版社也屢屢遭到出版方拒絕,“于是不是做翻譯的嗎?寫小說是玩兒票吧?”“沒有人想看一個生病老頭的故事。”也有人跟她說,“請你一句話概括這本書。”這樣的尋找足足花了兩年時間,才定下了現在的出版機構。

大學畢業一年後,於是就選擇了成為一名Soho這個想法在我看來,不可思議。” 時尚圈混久了,她也知道一些遊戲的規則,比如“公關會用你背的名牌包FENDI還是LV來判斷你是不是他們的圈子的”,而於是總是背著出版社送給的帆布袋子,可以輕而易舉地被公關判斷出來,“不是一掛的。”

她也有過進入體制的機會,2000年之後,上海作協的幾家雜誌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態,她曾收到邀請。“金宇澄老師跟我講,這四本雜誌隨便挑,過來上幾天班,享受拿工資的待遇,我當時推薦了走走,她後來成了《收穫》編輯,但自己沒有去。”與拿到手上的相比,她覺得更重要的是付出什麼,體制的安全感對她來說,更像是一次“套牢”,“當時別人覺得我是不懂事,其實我知道我的決定是對的,因為我要是做了編輯,就是一個 ‘混混 ’而已,以各種關係打造自己想要的形象和前途。”

幾個月稿費能攢下幾萬塊錢時,於是很習慣打好行李去機場,在飛機上睡一覺,下飛機就在國外了,不用多想,也不用跟人多講話;要不要在博物館待一天,完全隨心所欲。她甚至曾經有過一個構思每半年在國內賺錢,再半年在國外隨便做點什麼,想走就走,不用廢話。於是像珍惜稀缺品一樣珍惜語言,她認為語言要用在刀刃——思想和感受上,而廢話是浪費生命的。但她同時也明白矛盾所在,那就是大部分普通人溝通的基礎就是廢話。

很快,需要廢話的時候到了,她自由的旅行生活也隨之結束了。

回歸日常:照顧父親、尋回故鄉、記錄庸常的時代

有一天,於是剛從國外回到家裡,正在倒時差,睡得迷迷糊糊,聽見有人敲門。她開了門,發現是後母帶著父親站在門外。後母將父親和一個塑膠袋塞給她,“這個人交給你了。”她說完這句話就離開了。這像一場突襲,於是完全不知所措,眼前的父親已經不認識自己的女兒了,而塑膠袋裡只有兩件衣服和一把牙刷。

後來,於是才知道父親患上了阿爾茲海默,已經走失兩次了。“24歲,我母親去世了,後來我父親再婚,和後母一家人三代同堂在一起,我也很少去他們家,其實早年他已經有多疑、自私的症狀,我每次去看,都會問我三句話,身體好嗎?工作忙嗎?男朋友有了嗎?一直到後來才發現,那已經是病了。等到我再醒過神來,父親已經是一個神志不清的老人了,失去了所有的空間、數位概念,我必須要照顧他,這好像命定的我對父母的贖罪機會。”

“贖罪”的意味很重,於是的意思是,父母沒有看見她最好的一面,所以她要從照顧父親的日常起居開始彌補過失,“我從雲端直接就掉了下來,掉到了生活的最底一層。”她改變了二三十年來晝伏夜出的生物鐘,每天早上六點多起做早飯,再準備中午飯,下午帶著父親去散步,然後再買菜,做好晚飯,吃完晚飯,天氣好,他們就去散步,天氣不好,就要早點哄父親睡覺,父親很不好哄,要等他完全睡著,她才能做自己的事情,這段時間裡,她既做不了採訪,也沒有完整的時間寫作,只能做做翻譯。

“這段時間是懸置的,我要一直在調整適應中,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水果獵人》就是這段時間的譯作,一個男人尋找熱帶水果的故事伴隨她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父親自己的養老金比她的收入還要高一些,所以錢不是問題,她需要做的是理財工作。那時她自己連五險一金都沒有,在幫助父親交涉這些事情的時候,她也好像在參加集訓式的學習,學習怎麼在社會中和別人一樣有保障地生活;更緊要的是,她還要找律師,幫父親處理財產和離婚的事,“都是老娘舅的那一套,要不停地廢話”,因為廢話是溝通的基礎,不能忍受廢話的時刻,她就看對方穿什麼,抽什麼煙,是不是意識到自己在說什麼,只有作為素材,這些事才能忍受下去。“世界不是以我的小世界為原則運轉的,在這件事之前,我可以在小世界裡非常自如,出去就只能忍了,忍了,才能明白,真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進入這個更大的世界,讓她有種感覺,“以前那些理想自由,都是空穴來風。”

三十歲以前,於是在炫耀自由,三十歲以後,她發現,自由沒什麼好炫耀的,因為她發現上班打卡的人有他們的自由,而他們也看到了她的不自由,雖然她不用上班,不用早起刷卡,擠地鐵或者跟老闆吵架,而到了一定階段,很多人生經驗都是相通的,她的同學們二十四五歲時生孩子,他們的話題她插不上,而當彼此歲數漸長,在一個新的平衡點,他們又可以交流了,因為大家都要面對相同的生老病死:“大房子,小房子,裝飾起來、喜歡的心是一樣的,生孩子,不生孩子,都會有快樂和不快樂。” 她尊敬每天按部就班工作,一個公司幾十年的人們,因為他們更接近“卡夫卡”——一種見縫插針式的生存方式。“當你密密麻麻被親朋好友、日常工作插滿時,你可能無法與最親近的人講述,你需要見縫插針地訴諸文字或者想過就算了,而我從小就在躲,我不能體會這種見縫插針式的生存。”

父親的重病,讓她不得不投入原來避得遠遠的家族關係中。她的父母是文革末期大學畢業從東北分配到上海工作的,他們坐火車三天三夜,來到上海,遠離家鄉。在於是的印象裡,父母講話都帶著很重的東北口音,社交圈子僅限於工作單位。還保留著每個月都包餃子的習慣,包得多了會送給左鄰右舍,然而逢年過節也沒有親戚可走,總是四個人,父親、母親、姐姐和她。

他們一家曾經回過東北,那是於是12歲以前的事了——她還記得那是一個黃昏,一家人從小鎮的火車站走出來,雪有齊膝那麼深,幸好遇到善良的陌生鄉民,讓他們坐在馬車上,於是淘氣地想要坐在最前面,“結果馬尾巴甩在臉上,臭得不行”。吃餃子、吃冰糖葫蘆、玩雪還有摘地瓜,這就是她對於故鄉的印象。

因為父親重病,於是又一次回了東北,她需要給故鄉的親戚們一個交代。同時,她也在追問家中的很多事情時發現,這個家族確實是存在的,而父親的八個兄弟姐妹在講述同一件事時,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版本,“一件事發生不是所有人都在場,重大的事情,每個人因為立場不同,事情就不一樣”——過去其實非常複雜,真相更是如蛛網一般撲朔迷離。

以父親患上病為底本,於是開始創作小說《查無此人》,“由一個突發事件去尋找父親是誰,自己家是怎麼來的故事,如果不找,就一輩子都不知道。”而沒有寫成非虛構的原因是,她沒有找到真相。此時她的小說創作觀念已經改變了,她不再是那個大學時代讀著陳染,激動地意欲表現女性意志的女生,她更認可的是文本記錄時代的意義。在扉頁上,於是寫道,”獻給每一代出生入死的凡人“。

“每個時代在當下看都是庸常的,但是一個文本是值得寫的,可能在於它有時代記錄的意義,而並非文本典範。就像白先勇寫的《臺北人》,我認為也是在於它的記錄意義。我爸爸是個普通的人,我寫的不是傳記,但當我在追尋我們家族的過去之時,就會感慨,人們會默認我應該忘記不好的時代,而這會導致我們他媽的什麼也不知道。”

記錄時代和外部世界時,她已經意識到小世界的空洞,“我已經厭倦與文青的交往了,在小世界裡,對於自我的探尋是無根的,只有進入到生活的扎實層面時,社會時代都已經滲透其中。我這麼說,不是說我要通過寫作表現重大的口號議題,而是為生活本身寫作,就能感受到那些政治、歷史、社會的殘留,它們從上到下,經過巨大走樣、分配不均和誤解、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層面。”

寫小說的同時,於是也在翻譯李煒發表於《書城》的美術史散文,李煒開玩笑地把她稱作“員工”,要求她每月定時定點為自己服務,最讓於是覺得最困擾的是,李煒的文風跟她完全不同,她要用作者的口氣說話,就要磨滅掉自己的印記,翻了十幾篇李煒的文章後,於是已經可以用李煒的邏輯、語言、起承轉合都可以是李煒式的,這干擾到了她自己的語感,她要求中止翻譯,半年以後,終於如願。

小說寫好後,於是面對的是一個與2000年完全不同的出版環境,出版編輯不再認得於是,或者只是把她當做一個譯者。在IP極度風行化的背景下,寫出小說賣不賣錢也是一個大問題。“每個編輯都要賺錢的時候,你怎麼忍心會給他一個不賺錢的東西,還叫他買得很好,而合格的編輯要約稿,肯定要基於良好的市場展望,你作為一個作者,應該怎麼說服他,你的書會有多少市場份額,而你怎麼從這個點出發來寫作?一個作家談這些,光彩嗎?就算對丹·布朗來說,有這麼光彩嗎?”

這讓她想到最近在看的由28位紐約客所寫的紐約之書《雙城故事》,裡面有一個觀點是,紐約現在是重金年代,人們相信成王敗寇,而這種環境對於想要創造的年輕人來說,非常嚴苛糟糕,所以紐約的那種活力已經消失了。她非常贊同,“雙城的意思是就是富豪階層和底層,而中間的這段沒有了,當所有的人都去做金融,實業和創造業的人才都在流失時,一個城市的活力就沒有了。”

即使環境如此,於是也要寫下去,因為她覺得人生在世,能留給寫作的時間並不多了,“以前看到有人說,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前的一堵牆,當我的父母去世之後,我覺得自己與死亡離得很近,那麼想做什麼就去做吧,翻譯也好,寫作也好,我也不用躲了。”

同題問答

介面文化:你最欣賞的外國作家是誰?

於是:我有一個傾向,不太喜歡把人跟作品混為一談,海明威這個男人做個朋友蠻有意思的,作品我不喜歡。人跟作品我都喜歡的是三島由紀夫,我很欽佩他的 “執行力”,他能把美學思想執行到人生和肉身中,一直到走向毀滅的程度,毀滅其實沒什麼可怕的。 很多人會不喜歡他的小說,我也不是每一篇都喜歡,然而《金閣寺》相當出色,不管從人生的角度,還是從美學、意象、文本和結構,我都覺得絕妙,他將一則新聞,構思成人物、小說,並呈現出一種美學觀,再執行到自己身上。帕拉尼克跟著他去採訪很有意思,但他有的小說真的亂七八糟。我對保羅·奧斯特也厭倦了,他的人生很窄,寬一點的人會比較有意思吧。

介面文化:你最欣賞的中國作家是誰?

於是:中國作家裡我念念不忘的,是陳染和莫言,我大學兩三年級的時候看的陳染,也寫過關於她的論文。我很欣賞莫言中文的表現力。我十幾歲時喜歡兩種文字,一種是雨果那樣的,一種是老上海的文人,比如徐訏 ,是中文又不像中文,海派又不是海派的。而莫言讓我看到另外一種中文,以上這些作家都在不同程度影響了我。

介面文化:你的社交圈裡是否有許多作家朋友,或者是否認為寫作應該進入某個圈子?

於是:我在這個圈子中認識很多人,但不知道人家把不把我當朋友。我哪個圈子都不屬於吧,我認為最終極的關係是一對一的,不管是朋友還是敵人,任何擴散到一個圈子、一個階級、一個平臺,都應該另當別論,跟情感沒有關係。文學這個東西更不應該有體制,體制跟有創造力的東西、跟個人創意在我的個人經驗中尚未扯上關係。你在施展創造力之前和之後可以跟體制有關係,創造的過程中要盡力遠離,雖然我沒有圈子,但我會有各路的朋友。

介面文化:你寫作的習慣是什麼,會固定時間寫作嗎?

於是:不會,沒什麼習慣,唯一的習慣就是,正兒八經寫作,我要把爪子減掉,當你看到我留了三公分的指甲,就說明我沒有在工作。我要乾淨、舒服的狀態才能寫。我有很多筆記本,在不同的階段,會在不同的本子上寫不同的東西。我的客廳就是我的書房,我平常不出門,因為我不喜歡聽廢話和噪音。所以如果要出門,我會把一天安排滿,要見的人都處理了,那天就不工作了。這樣後面兩天不用出門了。翻譯的時候絕對不能聽音樂,會分心的;寫東西可以聽不同的音樂。我一般寫小說時都會把口氣會保留住,這個段落寫完之後,我會洗澡睡覺都會想著想明天怎麼寫。我做不了那種廚房寫兩百個字,接著幹嘛,再回來寫。《查無此人》我前後經歷了七八年,開始是留下來片段字句,最後變成小說,再琢磨結構。父親去世後,我覺得我必須寫完,我很怕就這麼厭倦放棄了,所以夜深人靜時就會寫完一個章節。

介面文化:除了寫作和閱讀,你還有什麼愛好?

於是:我有很多朋友,但我都把社交性都壓到最低,比如今天下午約好了,晚上我就見一個朋友吃飯,我是吃喝玩樂的朋友歸吃喝玩樂,還有一些不屬於吃喝玩樂的,《紀念碑穀2》出來了,我就會發給做動畫的朋友。我不會跟吃飯的人講你玩不玩《紀念碑穀》,我也不會跟玩《紀念碑穀》的人說,你會出來吃飯嗎?現在覺得時間越來越少,誘惑太多,看看電影也就算了,現在電視劇一追,你還能幹什麼呢?我書都看不完,看電影沒時間,聽的歌聽不完,好的歌從旋律到歌詞,一定要完整聽完的。我還很迷消噪耳機,戴著消噪耳機,地鐵上會超級安靜。

介面文化:你如何看待影視和文學的關係?

於是:基本是兩種不同的藝術,我都喜歡。我想影視和文學並沒有直接的傳承關係,好的文學大部分都不能改成好的作品,但是好的作品應該能催生好的文學作品,這是一種倒過來催生的關係,當年多少的文藝青年看了《猜火車》之後才寫出前衛小說。相對文學改編影視,後面一種催生關係特別容易被人忽略。有的作家作品可以改編,我認為這是一種有目的地寫作,因為作家寫的時候就想到“可改編性”還有“可翻譯性”,這是一個全球化的可悲下場。因為外國人看不到有的作品不代表不好。珍妮特·溫特森的《時間之間》文字非常簡單,比莎士比亞要簡單很多,翻譯成各國文字都不會吃虧,她能用簡單的語言駕馭這個故事,就很漂亮。但像是有些作家艾米·亨佩爾不能很輕鬆地翻譯成外文,這個後果就是知道她的人很少,但不代表她寫的不好。

介面文化:我們談論一部小說,會說到語言、結構、節奏、故事等等,對你來說,你最在意小說的哪個環節或部分?

於是:語言和節奏,我覺得文學跟藝術形式最大的區別就是語言性,所以看重語言,一個作家語言好不好,這是區別一個小說家還是哲學家最重要的,如果語言本身缺乏一種打動力,那麼這個人是缺少文學天賦的,而閱讀的節奏直接造成讀者的快感,從行文的節奏能夠看得出來寫作時作者的思維是否順暢;過快、過猛,都會不舒服,這也能體現作者寫作中的缺點,一個作者過於自私,就會太依著作者自己的心情來寫。

介面文化:作家是否要關注政治和公共性話題?並且有義務將這種關注反映到作品裡?

於是:日常的政治性不是大的政治議題,而是大的政治從上到下滲透到生活的部分,我很喜歡《使館樓》,裡面有一個偷拿主人的卡去游泳的女傭,她還會坐在使館樓前看別人打羽毛球,她看不到誰在打,只能看見那個球飛來飛去,這都沒有明寫,但是卻非常棒,作者沒有義務去表現,但是需要表現,而且要找到一個適合的表現方式 。任何一個完整的作品一定是經歷當場和事後兩個階段,當成的反應是無可替代的,但是事後要經歷改寫和修訂、潤飾。當下的感受力是天賦,作品考驗的是後面那段。

介面文化:寫作的時候,你會想著讀者嗎?

於是:我的本意是不去想,但是現實需要我去想,這會體現在對於結構的佈置,對於定義的加深和削弱中,最近的這本《查無此人》也是這樣,我加重了情感的部分,虛弱了一些戲劇性,因為包括走走在內的編輯老師都認為,對於一個平凡的人物,把大時代的背景加到他身上是不合適的,因為小人物跟時代的大起大落沒有什麼關係,你不能像白先勇可以寫父親白崇禧,戲劇性不應該體現在時代波瀾上,寧願體現在內心情感上。

介面文化:你覺得未來小說讀者會越來越多嗎?

於是:應該是越來越少,作者越來越多。未來的小說一定會IP化,未來的IP不光光是影視,可能是進入科技領域,比如可能手機的某個功能就是根據小說的靈感開發的。為什麼要限定小說要變成電影電視?誰知道會變成什麼樣?以前短篇小說長篇小說都分得清楚,現在都越來越界限模糊了,未來的小說形式應該是多姿多彩的。22世紀的文學會有什麼新形式?不知道,但一定會有,是什麼我不知道,我知道了,就是先知了。

介面文化:寫作這條路上,你對自己的期許是什麼?

於是:我的想法很多,但寫成的很少,我同意中國作家都太懶了,把一個想法執行成一個文本,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我想法有,執行力有,但為什麼沒有把想法有效地執行出來,大概因為生活的誘惑太多了,你今天要看《神奇女俠》,明天要看《加勒比海盜》,那你什麼時候寫小說?你今天也不去看,明天也不去看,下個月誰跟你一起玩?

介面文化:你是否認為作家與評論家應該保持距離?

於是:我就沒有跟哪個評論家有過距離,從來沒有評論家介入我的任何作品,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沒有人針對作品跟我有交流,其實我也不希望有什麼干擾,讀者會跟我有交流,有的說我的作品會對他們的人生有深刻的影響,比如《同居筆記》賣了很多冊,有很多讀者跟我聯繫,有個小姑娘就跟我講,她和她的伴侶說是這本書的讀者,每天晚上讀一段,如果吵架了會把一段拿來讀,就會和好,後來她來上海看我,告訴我她想變性,想邀請我來記錄這個過程,但我沒有答應。

個人簡介:於是,作者,譯者。生於1976年,上海人。著有小說《同居筆記》、《六翼天使》、《自戀時段》,散文集《夜在窗外》、《慌城孤讀》等;譯有珍妮特·溫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時間之間》、保羅·奧斯特《窮途,墨路》,斯蒂芬·金《穿過鎖孔的風》等。

……………………………………

在父親去世後她才決定寫出來——因為這是她能為父親做的最後一件事。寫作前後寫了七八年的時間,找出版社也屢屢遭到出版方拒絕,“于是不是做翻譯的嗎?寫小說是玩兒票吧?”“沒有人想看一個生病老頭的故事。”也有人跟她說,“請你一句話概括這本書。”這樣的尋找足足花了兩年時間,才定下了現在的出版機構。

大學畢業一年後,於是就選擇了成為一名Soho這個想法在我看來,不可思議。” 時尚圈混久了,她也知道一些遊戲的規則,比如“公關會用你背的名牌包FENDI還是LV來判斷你是不是他們的圈子的”,而於是總是背著出版社送給的帆布袋子,可以輕而易舉地被公關判斷出來,“不是一掛的。”

她也有過進入體制的機會,2000年之後,上海作協的幾家雜誌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態,她曾收到邀請。“金宇澄老師跟我講,這四本雜誌隨便挑,過來上幾天班,享受拿工資的待遇,我當時推薦了走走,她後來成了《收穫》編輯,但自己沒有去。”與拿到手上的相比,她覺得更重要的是付出什麼,體制的安全感對她來說,更像是一次“套牢”,“當時別人覺得我是不懂事,其實我知道我的決定是對的,因為我要是做了編輯,就是一個 ‘混混 ’而已,以各種關係打造自己想要的形象和前途。”

幾個月稿費能攢下幾萬塊錢時,於是很習慣打好行李去機場,在飛機上睡一覺,下飛機就在國外了,不用多想,也不用跟人多講話;要不要在博物館待一天,完全隨心所欲。她甚至曾經有過一個構思每半年在國內賺錢,再半年在國外隨便做點什麼,想走就走,不用廢話。於是像珍惜稀缺品一樣珍惜語言,她認為語言要用在刀刃——思想和感受上,而廢話是浪費生命的。但她同時也明白矛盾所在,那就是大部分普通人溝通的基礎就是廢話。

很快,需要廢話的時候到了,她自由的旅行生活也隨之結束了。

回歸日常:照顧父親、尋回故鄉、記錄庸常的時代

有一天,於是剛從國外回到家裡,正在倒時差,睡得迷迷糊糊,聽見有人敲門。她開了門,發現是後母帶著父親站在門外。後母將父親和一個塑膠袋塞給她,“這個人交給你了。”她說完這句話就離開了。這像一場突襲,於是完全不知所措,眼前的父親已經不認識自己的女兒了,而塑膠袋裡只有兩件衣服和一把牙刷。

後來,於是才知道父親患上了阿爾茲海默,已經走失兩次了。“24歲,我母親去世了,後來我父親再婚,和後母一家人三代同堂在一起,我也很少去他們家,其實早年他已經有多疑、自私的症狀,我每次去看,都會問我三句話,身體好嗎?工作忙嗎?男朋友有了嗎?一直到後來才發現,那已經是病了。等到我再醒過神來,父親已經是一個神志不清的老人了,失去了所有的空間、數位概念,我必須要照顧他,這好像命定的我對父母的贖罪機會。”

“贖罪”的意味很重,於是的意思是,父母沒有看見她最好的一面,所以她要從照顧父親的日常起居開始彌補過失,“我從雲端直接就掉了下來,掉到了生活的最底一層。”她改變了二三十年來晝伏夜出的生物鐘,每天早上六點多起做早飯,再準備中午飯,下午帶著父親去散步,然後再買菜,做好晚飯,吃完晚飯,天氣好,他們就去散步,天氣不好,就要早點哄父親睡覺,父親很不好哄,要等他完全睡著,她才能做自己的事情,這段時間裡,她既做不了採訪,也沒有完整的時間寫作,只能做做翻譯。

“這段時間是懸置的,我要一直在調整適應中,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水果獵人》就是這段時間的譯作,一個男人尋找熱帶水果的故事伴隨她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父親自己的養老金比她的收入還要高一些,所以錢不是問題,她需要做的是理財工作。那時她自己連五險一金都沒有,在幫助父親交涉這些事情的時候,她也好像在參加集訓式的學習,學習怎麼在社會中和別人一樣有保障地生活;更緊要的是,她還要找律師,幫父親處理財產和離婚的事,“都是老娘舅的那一套,要不停地廢話”,因為廢話是溝通的基礎,不能忍受廢話的時刻,她就看對方穿什麼,抽什麼煙,是不是意識到自己在說什麼,只有作為素材,這些事才能忍受下去。“世界不是以我的小世界為原則運轉的,在這件事之前,我可以在小世界裡非常自如,出去就只能忍了,忍了,才能明白,真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進入這個更大的世界,讓她有種感覺,“以前那些理想自由,都是空穴來風。”

三十歲以前,於是在炫耀自由,三十歲以後,她發現,自由沒什麼好炫耀的,因為她發現上班打卡的人有他們的自由,而他們也看到了她的不自由,雖然她不用上班,不用早起刷卡,擠地鐵或者跟老闆吵架,而到了一定階段,很多人生經驗都是相通的,她的同學們二十四五歲時生孩子,他們的話題她插不上,而當彼此歲數漸長,在一個新的平衡點,他們又可以交流了,因為大家都要面對相同的生老病死:“大房子,小房子,裝飾起來、喜歡的心是一樣的,生孩子,不生孩子,都會有快樂和不快樂。” 她尊敬每天按部就班工作,一個公司幾十年的人們,因為他們更接近“卡夫卡”——一種見縫插針式的生存方式。“當你密密麻麻被親朋好友、日常工作插滿時,你可能無法與最親近的人講述,你需要見縫插針地訴諸文字或者想過就算了,而我從小就在躲,我不能體會這種見縫插針式的生存。”

父親的重病,讓她不得不投入原來避得遠遠的家族關係中。她的父母是文革末期大學畢業從東北分配到上海工作的,他們坐火車三天三夜,來到上海,遠離家鄉。在於是的印象裡,父母講話都帶著很重的東北口音,社交圈子僅限於工作單位。還保留著每個月都包餃子的習慣,包得多了會送給左鄰右舍,然而逢年過節也沒有親戚可走,總是四個人,父親、母親、姐姐和她。

他們一家曾經回過東北,那是於是12歲以前的事了——她還記得那是一個黃昏,一家人從小鎮的火車站走出來,雪有齊膝那麼深,幸好遇到善良的陌生鄉民,讓他們坐在馬車上,於是淘氣地想要坐在最前面,“結果馬尾巴甩在臉上,臭得不行”。吃餃子、吃冰糖葫蘆、玩雪還有摘地瓜,這就是她對於故鄉的印象。

因為父親重病,於是又一次回了東北,她需要給故鄉的親戚們一個交代。同時,她也在追問家中的很多事情時發現,這個家族確實是存在的,而父親的八個兄弟姐妹在講述同一件事時,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版本,“一件事發生不是所有人都在場,重大的事情,每個人因為立場不同,事情就不一樣”——過去其實非常複雜,真相更是如蛛網一般撲朔迷離。

以父親患上病為底本,於是開始創作小說《查無此人》,“由一個突發事件去尋找父親是誰,自己家是怎麼來的故事,如果不找,就一輩子都不知道。”而沒有寫成非虛構的原因是,她沒有找到真相。此時她的小說創作觀念已經改變了,她不再是那個大學時代讀著陳染,激動地意欲表現女性意志的女生,她更認可的是文本記錄時代的意義。在扉頁上,於是寫道,”獻給每一代出生入死的凡人“。

“每個時代在當下看都是庸常的,但是一個文本是值得寫的,可能在於它有時代記錄的意義,而並非文本典範。就像白先勇寫的《臺北人》,我認為也是在於它的記錄意義。我爸爸是個普通的人,我寫的不是傳記,但當我在追尋我們家族的過去之時,就會感慨,人們會默認我應該忘記不好的時代,而這會導致我們他媽的什麼也不知道。”

記錄時代和外部世界時,她已經意識到小世界的空洞,“我已經厭倦與文青的交往了,在小世界裡,對於自我的探尋是無根的,只有進入到生活的扎實層面時,社會時代都已經滲透其中。我這麼說,不是說我要通過寫作表現重大的口號議題,而是為生活本身寫作,就能感受到那些政治、歷史、社會的殘留,它們從上到下,經過巨大走樣、分配不均和誤解、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層面。”

寫小說的同時,於是也在翻譯李煒發表於《書城》的美術史散文,李煒開玩笑地把她稱作“員工”,要求她每月定時定點為自己服務,最讓於是覺得最困擾的是,李煒的文風跟她完全不同,她要用作者的口氣說話,就要磨滅掉自己的印記,翻了十幾篇李煒的文章後,於是已經可以用李煒的邏輯、語言、起承轉合都可以是李煒式的,這干擾到了她自己的語感,她要求中止翻譯,半年以後,終於如願。

小說寫好後,於是面對的是一個與2000年完全不同的出版環境,出版編輯不再認得於是,或者只是把她當做一個譯者。在IP極度風行化的背景下,寫出小說賣不賣錢也是一個大問題。“每個編輯都要賺錢的時候,你怎麼忍心會給他一個不賺錢的東西,還叫他買得很好,而合格的編輯要約稿,肯定要基於良好的市場展望,你作為一個作者,應該怎麼說服他,你的書會有多少市場份額,而你怎麼從這個點出發來寫作?一個作家談這些,光彩嗎?就算對丹·布朗來說,有這麼光彩嗎?”

這讓她想到最近在看的由28位紐約客所寫的紐約之書《雙城故事》,裡面有一個觀點是,紐約現在是重金年代,人們相信成王敗寇,而這種環境對於想要創造的年輕人來說,非常嚴苛糟糕,所以紐約的那種活力已經消失了。她非常贊同,“雙城的意思是就是富豪階層和底層,而中間的這段沒有了,當所有的人都去做金融,實業和創造業的人才都在流失時,一個城市的活力就沒有了。”

即使環境如此,於是也要寫下去,因為她覺得人生在世,能留給寫作的時間並不多了,“以前看到有人說,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前的一堵牆,當我的父母去世之後,我覺得自己與死亡離得很近,那麼想做什麼就去做吧,翻譯也好,寫作也好,我也不用躲了。”

同題問答

介面文化:你最欣賞的外國作家是誰?

於是:我有一個傾向,不太喜歡把人跟作品混為一談,海明威這個男人做個朋友蠻有意思的,作品我不喜歡。人跟作品我都喜歡的是三島由紀夫,我很欽佩他的 “執行力”,他能把美學思想執行到人生和肉身中,一直到走向毀滅的程度,毀滅其實沒什麼可怕的。 很多人會不喜歡他的小說,我也不是每一篇都喜歡,然而《金閣寺》相當出色,不管從人生的角度,還是從美學、意象、文本和結構,我都覺得絕妙,他將一則新聞,構思成人物、小說,並呈現出一種美學觀,再執行到自己身上。帕拉尼克跟著他去採訪很有意思,但他有的小說真的亂七八糟。我對保羅·奧斯特也厭倦了,他的人生很窄,寬一點的人會比較有意思吧。

介面文化:你最欣賞的中國作家是誰?

於是:中國作家裡我念念不忘的,是陳染和莫言,我大學兩三年級的時候看的陳染,也寫過關於她的論文。我很欣賞莫言中文的表現力。我十幾歲時喜歡兩種文字,一種是雨果那樣的,一種是老上海的文人,比如徐訏 ,是中文又不像中文,海派又不是海派的。而莫言讓我看到另外一種中文,以上這些作家都在不同程度影響了我。

介面文化:你的社交圈裡是否有許多作家朋友,或者是否認為寫作應該進入某個圈子?

於是:我在這個圈子中認識很多人,但不知道人家把不把我當朋友。我哪個圈子都不屬於吧,我認為最終極的關係是一對一的,不管是朋友還是敵人,任何擴散到一個圈子、一個階級、一個平臺,都應該另當別論,跟情感沒有關係。文學這個東西更不應該有體制,體制跟有創造力的東西、跟個人創意在我的個人經驗中尚未扯上關係。你在施展創造力之前和之後可以跟體制有關係,創造的過程中要盡力遠離,雖然我沒有圈子,但我會有各路的朋友。

介面文化:你寫作的習慣是什麼,會固定時間寫作嗎?

於是:不會,沒什麼習慣,唯一的習慣就是,正兒八經寫作,我要把爪子減掉,當你看到我留了三公分的指甲,就說明我沒有在工作。我要乾淨、舒服的狀態才能寫。我有很多筆記本,在不同的階段,會在不同的本子上寫不同的東西。我的客廳就是我的書房,我平常不出門,因為我不喜歡聽廢話和噪音。所以如果要出門,我會把一天安排滿,要見的人都處理了,那天就不工作了。這樣後面兩天不用出門了。翻譯的時候絕對不能聽音樂,會分心的;寫東西可以聽不同的音樂。我一般寫小說時都會把口氣會保留住,這個段落寫完之後,我會洗澡睡覺都會想著想明天怎麼寫。我做不了那種廚房寫兩百個字,接著幹嘛,再回來寫。《查無此人》我前後經歷了七八年,開始是留下來片段字句,最後變成小說,再琢磨結構。父親去世後,我覺得我必須寫完,我很怕就這麼厭倦放棄了,所以夜深人靜時就會寫完一個章節。

介面文化:除了寫作和閱讀,你還有什麼愛好?

於是:我有很多朋友,但我都把社交性都壓到最低,比如今天下午約好了,晚上我就見一個朋友吃飯,我是吃喝玩樂的朋友歸吃喝玩樂,還有一些不屬於吃喝玩樂的,《紀念碑穀2》出來了,我就會發給做動畫的朋友。我不會跟吃飯的人講你玩不玩《紀念碑穀》,我也不會跟玩《紀念碑穀》的人說,你會出來吃飯嗎?現在覺得時間越來越少,誘惑太多,看看電影也就算了,現在電視劇一追,你還能幹什麼呢?我書都看不完,看電影沒時間,聽的歌聽不完,好的歌從旋律到歌詞,一定要完整聽完的。我還很迷消噪耳機,戴著消噪耳機,地鐵上會超級安靜。

介面文化:你如何看待影視和文學的關係?

於是:基本是兩種不同的藝術,我都喜歡。我想影視和文學並沒有直接的傳承關係,好的文學大部分都不能改成好的作品,但是好的作品應該能催生好的文學作品,這是一種倒過來催生的關係,當年多少的文藝青年看了《猜火車》之後才寫出前衛小說。相對文學改編影視,後面一種催生關係特別容易被人忽略。有的作家作品可以改編,我認為這是一種有目的地寫作,因為作家寫的時候就想到“可改編性”還有“可翻譯性”,這是一個全球化的可悲下場。因為外國人看不到有的作品不代表不好。珍妮特·溫特森的《時間之間》文字非常簡單,比莎士比亞要簡單很多,翻譯成各國文字都不會吃虧,她能用簡單的語言駕馭這個故事,就很漂亮。但像是有些作家艾米·亨佩爾不能很輕鬆地翻譯成外文,這個後果就是知道她的人很少,但不代表她寫的不好。

介面文化:我們談論一部小說,會說到語言、結構、節奏、故事等等,對你來說,你最在意小說的哪個環節或部分?

於是:語言和節奏,我覺得文學跟藝術形式最大的區別就是語言性,所以看重語言,一個作家語言好不好,這是區別一個小說家還是哲學家最重要的,如果語言本身缺乏一種打動力,那麼這個人是缺少文學天賦的,而閱讀的節奏直接造成讀者的快感,從行文的節奏能夠看得出來寫作時作者的思維是否順暢;過快、過猛,都會不舒服,這也能體現作者寫作中的缺點,一個作者過於自私,就會太依著作者自己的心情來寫。

介面文化:作家是否要關注政治和公共性話題?並且有義務將這種關注反映到作品裡?

於是:日常的政治性不是大的政治議題,而是大的政治從上到下滲透到生活的部分,我很喜歡《使館樓》,裡面有一個偷拿主人的卡去游泳的女傭,她還會坐在使館樓前看別人打羽毛球,她看不到誰在打,只能看見那個球飛來飛去,這都沒有明寫,但是卻非常棒,作者沒有義務去表現,但是需要表現,而且要找到一個適合的表現方式 。任何一個完整的作品一定是經歷當場和事後兩個階段,當成的反應是無可替代的,但是事後要經歷改寫和修訂、潤飾。當下的感受力是天賦,作品考驗的是後面那段。

介面文化:寫作的時候,你會想著讀者嗎?

於是:我的本意是不去想,但是現實需要我去想,這會體現在對於結構的佈置,對於定義的加深和削弱中,最近的這本《查無此人》也是這樣,我加重了情感的部分,虛弱了一些戲劇性,因為包括走走在內的編輯老師都認為,對於一個平凡的人物,把大時代的背景加到他身上是不合適的,因為小人物跟時代的大起大落沒有什麼關係,你不能像白先勇可以寫父親白崇禧,戲劇性不應該體現在時代波瀾上,寧願體現在內心情感上。

介面文化:你覺得未來小說讀者會越來越多嗎?

於是:應該是越來越少,作者越來越多。未來的小說一定會IP化,未來的IP不光光是影視,可能是進入科技領域,比如可能手機的某個功能就是根據小說的靈感開發的。為什麼要限定小說要變成電影電視?誰知道會變成什麼樣?以前短篇小說長篇小說都分得清楚,現在都越來越界限模糊了,未來的小說形式應該是多姿多彩的。22世紀的文學會有什麼新形式?不知道,但一定會有,是什麼我不知道,我知道了,就是先知了。

介面文化:寫作這條路上,你對自己的期許是什麼?

於是:我的想法很多,但寫成的很少,我同意中國作家都太懶了,把一個想法執行成一個文本,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我想法有,執行力有,但為什麼沒有把想法有效地執行出來,大概因為生活的誘惑太多了,你今天要看《神奇女俠》,明天要看《加勒比海盜》,那你什麼時候寫小說?你今天也不去看,明天也不去看,下個月誰跟你一起玩?

介面文化:你是否認為作家與評論家應該保持距離?

於是:我就沒有跟哪個評論家有過距離,從來沒有評論家介入我的任何作品,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沒有人針對作品跟我有交流,其實我也不希望有什麼干擾,讀者會跟我有交流,有的說我的作品會對他們的人生有深刻的影響,比如《同居筆記》賣了很多冊,有很多讀者跟我聯繫,有個小姑娘就跟我講,她和她的伴侶說是這本書的讀者,每天晚上讀一段,如果吵架了會把一段拿來讀,就會和好,後來她來上海看我,告訴我她想變性,想邀請我來記錄這個過程,但我沒有答應。

個人簡介:於是,作者,譯者。生於1976年,上海人。著有小說《同居筆記》、《六翼天使》、《自戀時段》,散文集《夜在窗外》、《慌城孤讀》等;譯有珍妮特·溫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時間之間》、保羅·奧斯特《窮途,墨路》,斯蒂芬·金《穿過鎖孔的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