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東臨淄有大賢 看人入骨 用人所長

齊桓公任命管仲為國相時,他推薦了五位賢才並說:舉動合規範、進退符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司行負責外交;開荒建城、墾地蓄糧、增加人口,我不如甯戚,

請任命他為大司田掌管農業生產;在戰場上使戰車不亂、兵士不退,擂鼓指揮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任命他為大司馬統帥三軍;斷案合理公道,不殺無辜者,不誣無罪者,我不如賓須無,請任命他為大司理負責司法刑律;犯顏直諫,不圖富貴、不避死亡,我不如東郭牙(疑是鮑叔牙),請任命他為大諫之臣主管監察諫議,讓他們各盡職守則是我的責任。桓公一一照準。

管仲準確的定位自己和人才之間的關係,對他們用之不疑完全信任,五人立大功後管仲不嫉妒不疏離,這樣,在齊桓公的名義領導、管仲的實際操控下,各人各盡其職發揮所長,齊桓公遂得以“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向他請教後事安排,管仲從人性人情之常理分析豎刁、易牙、衛開方三人不可信任,久後必生禍,要桓公遠離他們。說“這三人就像洪水,我就是國君的堤壩,如今堤壩欲去,恐有橫流之禍,望君遠之。”桓公問鮑叔牙是否可以繼任為齊國國相時。
管仲說,不如隰朋。接著解釋,“叔牙為人太剛正廉直,能力比他低的他不放在眼裡,誰犯錯誤讓他知道了則終身不忘。他掌管國務,不會當和事佬,上不討好君心,下不迎合民意。這樣下去就會得罪你而誤事”。

後來齊桓公還是親近豎刁三人,導致鮑叔牙怨憤而死。
隔幾年,易牙豎刁開方造反,把齊桓公囚禁在宮裡,不送糧食給他。桓公臨終前用衣袖遮面,並慨歎:“仲父真神人也,有何面目九泉之下見他”!桓公死後等到屍體腐臭蛆蟲爬出宮外,眾人方知。

管仲去世後,葬於山東省臨淄牛山北麓(今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北山西村),
當地現建有管仲紀念館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