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疆“近水樓臺”優勢 吸引中亞智力“援”疆

絲路新觀察烏魯木齊3月21日電 “前蘇聯時期,中亞國家的研發能力都很強,新疆與中亞開展農業、畜牧業方面的合作,成效顯著。”談到引智工作,自治區外國專家局局長余鬥星對記者說,

中國的引智工作追溯到解放初期,從那時起,有大量的蘇聯專家來華工作,他們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新疆抓飯與塔什干的一樣好吃

“我在德國讀博的時候,就有很多來自中國的朋友。”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分子生物學博士托黑爾·巴澤若夫對記者說。

35歲的托黑爾·巴澤若夫是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生地所”)通過引智項目引進的博士。雖說是第一次來中國,但對於他來說,新疆和中國朋友介紹的一樣,飲食、生活方面與烏茲別克斯坦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抓飯、烤肉和拌面,塔什干有的這裡也有。”托黑爾·巴澤若夫說,從去年9月份到烏魯木齊工作以來,半年多的時間,他已經已適應中國的工作和生活。

“不會漢語也沒事,走到哪裡都能找到幫助,這裡的人都非常熱心。”托黑爾·巴澤若夫的研究方向是天山野生蘋果種群研究,通過遺傳學基因研究,讓覆蓋中亞的野生蘋果得到更好的保護。半年多來,每天都忙於研究,也期待有機會去疆外看看,瞭解更多的中國文化。

新疆生地所科技計畫處處長劉文江對記者說,新疆生地所從2000年開始與中亞國家開展專案合作,

直到2010年之後,每兩年與中亞國家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在生地所每年請來的專家裡,有40%來自中亞國家。

截至目前,新疆生地所在中亞已建15座野外監測站,加上疆內10座野外網站,目前歐亞大陸上共有25處新疆生地所建立的野外網站,負責資料獲取。

近年來,新疆生地所在阿拉木圖、杜桑貝、比斯凱克等中亞城市先後成立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分中心,將在中亞生態與環境領域開展更廣闊的研究合作。

同樣來自於烏茲別克斯坦納曼幹州大學的博士阿裡木·阿布杜拉耶夫博士在新疆生活三年多的時間,他告訴記者,他所在的課題組從沙棘、車前子等植物中提取天然藥物成分用於藥妝開發。目前,課題組正忙著成立推廣小組,在中亞市場尋求好的合作方。

阿裡木·阿布杜拉耶夫表示,中國團隊因為做過足夠的實驗,因此具有豐富的經驗,加上先進的技術設備,

可與烏茲別克斯坦豐富的天然植物資源的研究形成互補,雙方的合作成果可面向更廣闊的市場。

“我去過鄭州、深圳等城市,中國國土面積很大,東西南北有著不同的風格,中國人也非常友好。”平日裡,阿裡木·阿布杜拉耶夫喜歡去烏魯木齊的大巴紮、華淩、大灣等地逛一逛,今年五月,他將回塔什干看望家人,準備買些中國電子產品和服裝作為回家的禮物。

阿裡木·阿布杜拉耶夫說,他已經學會說“你好、再見”等日常用語,一起工作的中國同事中基本會掌握俄語和英語,還有一些本地維吾爾族同事,和他們也能進行烏茲別克語言的交流,語言夠通無障礙,讓他的工作進展的十分順利。

從民間藥物利用資源上來說,中烏兩國依據雙方優勢,通過合作交流達到共贏,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國際合作主管劉暉介紹,眼下部分來自一線城市的臨床批准藥物,可以通過中烏合作的項目推向中亞國家,與此同時,項目還打算從中亞國家獲得藥物批准,將產品推向歐洲國家市場。

百聞不如來中國一見

“第一次來和第二次來之間相隔的5年時間裡,新疆師範大學的溫泉校區就建起來了,不得不說,中國人的生產力很先進。”來自吉爾吉斯斯坦楚州國立大學教授蘇來曼·卡依波夫教授的話題從變化中的五年說起。

“新疆人愛吃辣,我很不習慣,所以我都是自己做飯,其他方面我都很適應。”62歲的蘇萊曼·卡依波夫十分隨和且平易近人,看的出他在學生群裡是塊寶貝,但是在平日的課堂中,他毫不含糊,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工作。

蘇萊曼·卡依波夫說自己研究民間文學已經有40年的歷史,他的工作履歷從最初的俄羅斯到土耳其,到吉爾吉斯斯坦,再到哈薩克和中國,他開著玩笑說每到一個國家,他都能非常好的學會當地語言。他自豪地說,來中國工作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有次能在機場用僅有的漢語單詞找回自己丟失的行李。

2010年,蘇萊曼·卡依波夫教授來烏魯木齊參加昆侖講壇的學術交流工作,2015年9月,通過新疆師範大學向自治區外國專家局申請,蘇萊曼·卡依波夫教授被聘請到新疆《瑪納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新疆民間文學。

“中國真的是百聞不如一見的地方,不管你從電視、報紙還是網路上看,真的不如走進這片土地來瞭解這片國度。”蘇萊曼·卡依波夫說,他被中國人的勤勞能幹打動了,也正是因為中國人這種很拼的精神,才會發展得如此迅猛。

蘇萊曼·卡依波夫很喜歡在中國的研究工作,他一邊忙於研究一邊忙於授課,他很欣賞中國學生,也期待他們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據新疆師範大學新疆《瑪納斯》研究中心主任曼拜特·吐爾地介紹,蘇來曼·卡依波夫在中亞民間文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在課堂上,他經常會給學生帶來先進的文學理論知識,還帶著學生去研究帕米爾山區收集民間藝人的作品,做民間藝人的訪談,這兩年他在新疆已經出版三本書籍。

曼拜特·吐爾地說:“我希望他能留下來,説明我們出系列叢書,讓《瑪納斯》能夠面向全國,也面向全世界。”

“我的家人很支持我的工作,他們也很關心中國,經常問我關於這裡的一切。”蘇萊曼·卡依波夫教授說,今年,他準備帶著家人去北京、成都等城市,去看他們期待中的長城與大熊貓。

聚各國英才而用之

自古以來,新疆與中亞五國在地理環境、貿易往來、人文交流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由於其在後蘇聯時代仍然保持著巨大的資源優勢與科技實力,這為新疆開展引智工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國家外國專家局專門設立東歐和獨聯體引智專案,吸引眾多來自中亞國家的專家來疆工作。僅去年一年,新疆有約三分之一的專案來自中亞國家智力引進,聘請中亞國家專家104人次。據自治區外專局項目主管陳海歌介紹,這些年,中亞國家專家的引進,為新疆農作物種植資源品質的提升,藥用植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亞特色食品加工、畜牧業病蟲害防治以及天山山脈地質與礦產資源研究等方面均做出突出貢獻。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力的提升,新疆對外國專家的需求目前不僅僅局限于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十幾年來,引智工作涉及國家數量越來越多,人數越來越多,專業領域越來越廣,請進來的專家層次也越來越高,涉及國家也已輻射到西方發達國家,甚至有些領域的專家已入選國家“千人計畫”外專專案。2011年至2016年,共有1996名外國專家來疆工作。

“我們每年都會根據專家的貢獻,表彰5到10名專家,去年新疆還研究出臺了《自治區外國專家“天山獎”評選表彰辦法》,評選出的6名獲獎外國專家當中就有2名來自中亞的專家。”自治區外國專家局局長余鬥星介紹,每年國家外專局會評選“友誼獎”,這是外國專家在華工作最高榮譽,目前新疆已有6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餘鬥星表示,新疆將繼續完善國外人才和智力資源的供給、評價、使用、分配機制,引進“高精尖缺”的高層人才,也支援疆內各個企業聘請外國專家,同時也將不斷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推動疆內人才出國開展經濟、技術交流與投資合作,吸引更多的外國專家來疆幹事創業。

阿裡木·阿布杜拉耶夫說,他已經學會說“你好、再見”等日常用語,一起工作的中國同事中基本會掌握俄語和英語,還有一些本地維吾爾族同事,和他們也能進行烏茲別克語言的交流,語言夠通無障礙,讓他的工作進展的十分順利。

從民間藥物利用資源上來說,中烏兩國依據雙方優勢,通過合作交流達到共贏,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國際合作主管劉暉介紹,眼下部分來自一線城市的臨床批准藥物,可以通過中烏合作的項目推向中亞國家,與此同時,項目還打算從中亞國家獲得藥物批准,將產品推向歐洲國家市場。

百聞不如來中國一見

“第一次來和第二次來之間相隔的5年時間裡,新疆師範大學的溫泉校區就建起來了,不得不說,中國人的生產力很先進。”來自吉爾吉斯斯坦楚州國立大學教授蘇來曼·卡依波夫教授的話題從變化中的五年說起。

“新疆人愛吃辣,我很不習慣,所以我都是自己做飯,其他方面我都很適應。”62歲的蘇萊曼·卡依波夫十分隨和且平易近人,看的出他在學生群裡是塊寶貝,但是在平日的課堂中,他毫不含糊,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工作。

蘇萊曼·卡依波夫說自己研究民間文學已經有40年的歷史,他的工作履歷從最初的俄羅斯到土耳其,到吉爾吉斯斯坦,再到哈薩克和中國,他開著玩笑說每到一個國家,他都能非常好的學會當地語言。他自豪地說,來中國工作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有次能在機場用僅有的漢語單詞找回自己丟失的行李。

2010年,蘇萊曼·卡依波夫教授來烏魯木齊參加昆侖講壇的學術交流工作,2015年9月,通過新疆師範大學向自治區外國專家局申請,蘇萊曼·卡依波夫教授被聘請到新疆《瑪納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新疆民間文學。

“中國真的是百聞不如一見的地方,不管你從電視、報紙還是網路上看,真的不如走進這片土地來瞭解這片國度。”蘇萊曼·卡依波夫說,他被中國人的勤勞能幹打動了,也正是因為中國人這種很拼的精神,才會發展得如此迅猛。

蘇萊曼·卡依波夫很喜歡在中國的研究工作,他一邊忙於研究一邊忙於授課,他很欣賞中國學生,也期待他們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據新疆師範大學新疆《瑪納斯》研究中心主任曼拜特·吐爾地介紹,蘇來曼·卡依波夫在中亞民間文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在課堂上,他經常會給學生帶來先進的文學理論知識,還帶著學生去研究帕米爾山區收集民間藝人的作品,做民間藝人的訪談,這兩年他在新疆已經出版三本書籍。

曼拜特·吐爾地說:“我希望他能留下來,説明我們出系列叢書,讓《瑪納斯》能夠面向全國,也面向全世界。”

“我的家人很支持我的工作,他們也很關心中國,經常問我關於這裡的一切。”蘇萊曼·卡依波夫教授說,今年,他準備帶著家人去北京、成都等城市,去看他們期待中的長城與大熊貓。

聚各國英才而用之

自古以來,新疆與中亞五國在地理環境、貿易往來、人文交流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由於其在後蘇聯時代仍然保持著巨大的資源優勢與科技實力,這為新疆開展引智工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國家外國專家局專門設立東歐和獨聯體引智專案,吸引眾多來自中亞國家的專家來疆工作。僅去年一年,新疆有約三分之一的專案來自中亞國家智力引進,聘請中亞國家專家104人次。據自治區外專局項目主管陳海歌介紹,這些年,中亞國家專家的引進,為新疆農作物種植資源品質的提升,藥用植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亞特色食品加工、畜牧業病蟲害防治以及天山山脈地質與礦產資源研究等方面均做出突出貢獻。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力的提升,新疆對外國專家的需求目前不僅僅局限于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十幾年來,引智工作涉及國家數量越來越多,人數越來越多,專業領域越來越廣,請進來的專家層次也越來越高,涉及國家也已輻射到西方發達國家,甚至有些領域的專家已入選國家“千人計畫”外專專案。2011年至2016年,共有1996名外國專家來疆工作。

“我們每年都會根據專家的貢獻,表彰5到10名專家,去年新疆還研究出臺了《自治區外國專家“天山獎”評選表彰辦法》,評選出的6名獲獎外國專家當中就有2名來自中亞的專家。”自治區外國專家局局長余鬥星介紹,每年國家外專局會評選“友誼獎”,這是外國專家在華工作最高榮譽,目前新疆已有6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餘鬥星表示,新疆將繼續完善國外人才和智力資源的供給、評價、使用、分配機制,引進“高精尖缺”的高層人才,也支援疆內各個企業聘請外國專家,同時也將不斷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推動疆內人才出國開展經濟、技術交流與投資合作,吸引更多的外國專家來疆幹事創業。